wwwxxx国产_蜜桃精品视频_久久成人国产精品_91精品国产91热久久久做人人_久久91久久_亚洲成人在线视频网

徐浩楷書的歷史定位簡論

蔣培友

第一章 徐浩生平

  “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是克羅齊經常被引用的著名觀點。它對我們的影響是極為深刻的。有一段時間,我們似乎已習慣了從當下的立場去理解和書寫歷史了。然而,現在人們也愈來愈清楚地認識到,用歷史材料本身顯示的信息,或者說站在當時的立場,去思考和重建歷史圖景,找回歷史的真實,則是更準確地理解和借鑒歷史的前提。重建歷史圖景,在歷史的語境中理解當時話語的意義,從而重新詮釋和接受歷史的研究方法,已引起史學界的重視,基于這樣的方法的研究也取得了不少新的成果。書法史是一門專門史,這樣的研究方法自然可以而且應該被嘗試用于書法史研究。

  以唐代書法史為例。很多唐代書法史著述中,歐陽詢(557-641)及其《九成宮醴泉銘》(632年)、懷仁及其(初唐)集王羲之《圣教序》(672年)、顏真卿《多寶塔》(752年),張旭(675-759)《古詩四帖》(傳)、懷素(725-785)《自敘帖》(777年),顏真卿《祭侄文稿》(758年)、杜牧(803-853)《張好好詩》(834年),徐浩《朱巨川告身》(傳,768年)、顏真卿《自書告身》(傳,782年),還有大量發現于敦煌的無名氏書寫的經卷文書等,常常被論述或提及。我們知道,這些作者及其作品,只是唐代書法之冰山一角。在很多著述中,他們是以著名書法家和經典作品的性質出場的。這就是當下立場理解的歷史。重建歷史圖景,以當時的語境考察又會怎樣呢?列舉這些代表性作者和作品,我們只是想由他們出發,簡單考察這些作者和作品,在唐代的身份和性質,以在此基礎上解讀唐代的書法對當時和當下的意義。

  這里提及的書法家大致分三類:第一類就是歐陽詢、張旭、徐浩、顏真卿、杜牧等所代表的仕宦書家,第二類是懷仁、懷素等僧侶書家,這兩類書法家實際上都是當時的新型文人,第三類就是姓名無存或地位不顯的民間書家(書手),這類人中的大多數在當時的地位和身份應該相當于工匠。從作品的性質來看,這些作品也可分為幾類:《九成宮醴泉銘》、《圣教序》、《多寶塔》這三件代表的是碑刻,它們在當時應該是集適用和書法藝術品于一身的作品;《古詩四帖》(傳)、《自敘帖》等,應該主要是以書法藝術品的性質被創作;顏真卿《祭侄文稿》、杜牧《張好好詩》等,其藝術性雖然不能被忽略,但是最初應該主要是實用文稿性質的;那兩件《告身》作品,在當時代表的是官場文書,那些大量的敦煌經卷,則主要是民間實用文書的代表。

  上面的簡單分析,給我們透露了一些信息,那就是,我們現在所認為是書法家和書法作品的研究對象,可能與其當世的實際身份和性質有很大區別。在當時,書法是知識階層(士人和文人)必備技能之一,作為藝術活動的書法創作是局限在一個有限的范圍之內的,職業書法家在當時幾乎沒有。書法屬于“馀事”性質,只是士人和文人(知識階層)雅事活動的一部分。正史對被我們當作書法家的人士的與其書法相關的記述僅有只言片語或只字不提,側面地反映出了這一事實。在書寫專門史,如書法史時,對研究對象作適當放大,是自然而必須的,但是,將我們研究的背景建立在對研究對象當時狀況清楚認識的基礎之上,則是研究應有的前提。

  為了更準確的定位徐浩及其楷書的歷史地位,我們有必要考察徐浩的生平,從而研究,基于那樣身份的徐浩的書法(楷書)創作的性質和歷史貢獻。

  徐浩,《新唐書》、《舊唐書》皆有傳,亦有《徐浩碑》可參。這三種史料記述的內容大致相同,根據上述史料,對徐浩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進行考察。

一、為官四朝,宦海沉浮

  《全唐文》卷四四五《徐浩碑》記:“公姓徐氏,諱浩,字季海,東海郯人。”[1]武則天長安三年癸卯(703年)生于河南洛陽,越州應是其籍貫,而東海郯為其郡望。

  徐浩雖十五歲就眀經及第,但并未于此時入仕。嘗作魯山主簿,參《徐浩碑》,玄宗時(712-756),因其應制《喜雨賦》,得張說賞識,得薦集賢校理,年二十有六。隨后累遷至襄州刺史,時年徐浩五十三歲。第二年七月,肅宗朝(756-761)詔拜其為中書舍人。因其書藝精深,文辭亦佳,深得寵信,后兼授尚書右丞,得封會稽縣開國男,進國子祭酒。在此之前,徐浩仕途,稍有坎坷,但總體通達。

  《新唐書》記,肅宗上元元年庚子(760年),因李輔國讒,貶廬州長史。這該是徐浩仕途的第一次較大的沉落,是年徐浩五十八歲。

  寶應元年壬寅(762年),代宗時(762-779)復召之以中書舍人,至吏部侍郎,并進爵為公,然而,因私其妾弟,弊選,再遭貶謫,為眀州別駕。該年徐浩已過古稀,年七十有一。這又是一輪起落。前一次遇貶,遭奸人讒,讓人覺得總有那么一點遺憾,但這次被貶,卻不那么光彩,是罪該如此啊。

  建中元年庚申(780年),德宗(780-805在位)繼位,大赦天下,徐浩因之得以征召回京,拜彭王傅,封會稽郡開國公,而此時,徐浩已七十八歲。兩年后,即德宗建中三年的四月二十五日卒于長安,贈太子少師,謚曰“定”。故有史稱其,“徐會稽”或“徐定公浩”。

  從對徐浩的仕途經歷的回顧中,我們可以發現,自被張說薦為集賢校理始,他在集賢院就職斷續相繼二十馀年,除負責行政事務外,主要負責詔告的草擬和謄寫。這一方面得力于其文學才能,另一方面也是因為他精絕的書法,為時皇所喜愛。另外,徐浩又承家學,善鑒藏,在其任職館閣時,曾數次組織法帖的收集和整理。這些經歷,無疑對他書法修養的不斷完善,大有裨益。一定程度而言,其書學著作《論書》、《古跡記》當是這些經歷的成果。

  《舊唐書》列傳中,有正史編撰者對徐浩的評價。現引用于此,權作徐浩宦海沉浮之總結:

  初,浩以文雅稱;及授廣州,典選部,多積貨財,又嬖其妾侯莫陳氏,頗干政事,為時論所貶。

  ……

  贊曰:名以才顯,才兼德尊。徐、趙、劉、李,厥聲遠聞。邵、于、呂、鄭,其名久存。半乏全德,愧于后人。[2]

  史家對徐浩等的評價,應該還是較為公正的。徐浩因文雅,得名得位,然而,晚節因權重而貪,又私心弊選,終致“愧于后人”。他的同代人顏真卿,卻因忠讜而為后世稱道,正史書史皆盛贊其名,與其形成鮮明對比。在常言書如其人的書法史中,徐浩的書法地位難道沒有受到其晚節不佳的影響?

二、善文辭,知于時

  徐浩的文學修養,《舊唐書》記“以文學為張說所器重”,“浩屬詞贍給”,“參兩宮文翰,寵遇罕與為比”,[3]言無多,亦不甚詳。

  《新唐書》的記述稍詳盡一些:

  擢明經,有文辭。張說稱其才,由魯山主簿薦為集賢校理,見《喜雨》、《五色鴿賦》,咨嗟曰:“后來之英也!”進監察御史里行。[4]

  張說(667-730),“開元宗丞”,“前后三秉大政,掌文學之任凡三十年” 。[5]他是初唐到盛唐時期的文壇泰斗,亦有百樂之才,善掖后學,張九齡(678-740)即知遇于張說,并與其宦海沉浮。另外,《徐浩碑》記:“始自登朝,特為中書令張曲江所器,忘念定契,不復以禮秩關情。”[6]張曲江即張九齡,文學史上將它與張說并稱“二張”。徐浩所撰的《張九齡碑》又說:“義深知己,眷以文章……”[7]因此,徐浩與張九齡過從甚密,為忘年之交,亦得到了張九齡的提攜。

  徐浩能夠因文辭,獲遇當時文壇的兩座山頭,加之“參兩宮文翰,寵遇罕與為比”,想其文學修養當不會是徒有虛名。

  徐浩也常與當時文士交結,以詩文相酬答。四十二歲時,在魯郡與詩人高適(704-765)會,高適有二詩記其事。五十歲時,遷嶺南選補使,王維(701~761)贈詩為其送行。五十三時與儲光義(生卒不詳)游,亦有詩記。大歷二年,與崔昭(生卒不詳)、獨孤及(725-777)等十八舊友宴集洛陽城南池歌詩相和。同年五月,轉廣州刺史、嶺南節度觀察使,劉長卿(709-780)、皇甫曾(唐玄宗天寶末前后在世)以詩相送。就在其被貶眀州別駕時,也有獨孤及、錢起(722-780?)、盧綸(748-800?)、司空曙(約720-790?)、包佶(玄宗、肅宗朝在世)等文人為其賦詩送行。其后諸年亦有與獨孤及、盧綸、司空曙、秦系(約720-810年間在世)交游并以詩詞相唱和的記載,此不贅述。

  徐浩著述可見之于《全唐詩》、《全唐文》等典籍以及部分新出土墓志。《全唐詩》卷二一五存其詩二首,《全唐文》卷四四〇存其文五篇,《唐文拾遺》卷二三錄一文。另外,據趙明誠(1081-1129)《金石錄》等記載,徐浩撰寫的碑志又有數十篇。

  徐浩受到開盛唐文風的“二張”的賞識,其文也為時所重,又常與名聞當時的文士交結,雖然徐浩在文學史上并沒有十分重要的影響,但是言其善文辭,應該不會太過。徐浩《論書》中的“藻曜而高翔”[8]的書學觀,顯然是受劉勰(約441-約521或約466-約539)《文心雕龍》文論的影響,其文風當與盛唐審美思想相應。也就是說,徐浩的文學修養與書學素養相互作用,共同構成了他適合時流,追求雍容華貴、博大雄健的審美思想。

三、書承家學,楷隸尤工

  《新唐書·徐浩傳》稱:“始,浩父嶠之善書,以法授浩,益工。”[9]徐浩父徐嶠之,以書名于當世,徐浩書法主要源于家學。張懷瓘在《書斷》中,將其祖父徐師道的草書,與當朝王之敬(生卒不詳)、孫過庭(648-703)、陸柬之(約初唐太宗、高宗時人)、高正臣(高宗朝在世)、盧藏用(664-713)同列能品。徐氏一門,三世皆有書名,可謂善書世家。

  (一)承家學淵源

  由前述《新唐書》引言可知,徐浩書,得其家法應該不虛。宋人朱長文(1039-1090)《續書斷》有云:“太真精于翰墨,嶠之能承之,以世名家……”[10]太真是徐浩祖父徐師道的字。徐師道,初唐人,生卒不詳,書跡無考,僅見張懷瓘《書斷》記其以草書見稱。據其同代如孫過庭、陸柬之書跡考之,其草書應該淵源于王羲之。因僅列于能品,故其草書應與孫過庭《書譜》的風格相仿佛:精熟流美有余,以傳羲之形勝。據此,徐浩之父,書藝得于其祖,徐師道。

  徐浩父,名嶠之,字惟岳,生于武皇儀鳳二年丁丑(676),卒于玄宗開元廿四年丙子(736年),享年六十歲,官至銀青光祿大夫洺州刺史,贈左散騎常侍。其父卒時,徐浩已三十三歲。徐嶠之承家學,以能書留名,書跡多見記于典籍,罕有存世。記于其名下的書跡,主要是書碑或題額,有《睦州龍興寺碑》、《嶲州都督姚懿碑》、《光祿少卿姚彝碑》(圖1)、《永豐陂堰頌》、《徐師道碣》等十數件,多為正書,僅《永豐陂堰頌》為隸書。記錄見于趙明誠《金石錄》、朱長文《墨池編》(成書于治平三年,即1066年)等書。

  嶠之書藝,評者甚多。武平一(生卒不詳,開元末卒)《徐氏法書記》稱:“豫州刺史東海徐公嶠之,懷才蘊藝,依仁踐禮,自許筆精,人稱草圣。”[11]徐浩在其所著《古跡記》中亦稱嶠之:“真行草皆名冠古今,無與為比。”[12]武平一是受徐浩之請作《徐氏法書記》,人情系之,不免溢美;徐浩著書,評及先人,更難免高揚。但是,據張懷瓘《書斷》的評斷看,徐嶠之的書藝,的確也該在時流之上。唐時還有蔡希綜(生卒不詳,天寶年間在世)《法書論》和竇臮、竇蒙兄弟(與徐浩同時,生卒不詳)《述書賦并注》贊之。宋人《宣和書譜》(完成于宣和末的1126年)更記:“評其字謂如回鸞顧鵲之勢,識者不以為過。”[13]所謂之“回鸞顧鵲”,得見于朱長文《續書斷》記述他進書六體,得到的手詔答語:“得進書甚可觀覽,回鸞顧鵲,墜露凝云,雖古人臨池懸帳之妙,何以過此。”[14]由前述評介可想,徐浩之父徐嶠之,楷書、草書精能,行書隸書亦佳,并且書為時人重。

  另,竇氏兄弟的《述書賦并注》、武平一《徐氏法書記》以及張彥遠(815-約879)《歷代名畫記》(約成書于大中元年,即847年左右)皆記稱,徐嶠之也如其岳父張庭珪,善鑒藏。這種善鑒藏的家風,在徐氏一門淵源既久,至少徐浩祖父就已開此風。徐浩自小就浸潤于此風之下,自然獲益不淺。前文已述,他在集賢院時也曾長期負責名帖的搜訪和整理,因有《古籍記》傳世。

  徐浩外公張庭珪,是唐代善隸書而留名的為數不多的幾人之一。

  張庭珪,字溫玉,生于高宗顯慶三年戊午(658年),卒于玄宗開元廿二年甲戌(734年),享年七十六歲。官至太子詹事,贈工部尚書,謚“貞穆”。新舊《唐書》皆有傳,以讜直名史。與李邕友善,曾力薦之,得拜左拾遺。《舊唐書》有記:“邕所撰碑碣之文,必請廷珪八分書之。廷珪既善楷隸,甚為時人所重。”[15]蔡希綜《法書論》將其與初唐名家歐、虞、褚、薛等并列,稱:“初唐……歐陽詢、虞世南、陸柬之、褚遂良、薛稷,其次有……范陽張庭珪,亦深有意焉。”[16]有《信行禪師興教碑》等十數碑石見錄,幾乎全為隸書。唐代以善隸入史者無多,庭珪為其一,呂總《續書評》評:“枯木崩沙,閑花映竹。”[17]

  張庭珪卒時徐浩已三十一歲。雖然還沒有發現記述徐浩曾習書于其外公張庭珪的史料,但是徐浩自小習書,對于一個喜愛書法的人來說,三十年中,總有一隸書大家在身旁,能不受其影響也難。

  時人評書,常將徐浩與其父并提。蔡希綜《法書論》就言:“父子兄弟相繼其能者,東漢崔瑗及寔,……東海徐嶠之及子浩,蘭陵蕭誠及弟諒,如是數公等,并遭盛明之世,得從容于筆硯。始其學也,則師資一同,及爾成功,乃菁華各擅……”[18]到明代,董其昌仍贊曰:“徐嶠之、徐浩父子擅臨池之能,故是唐之羲、獻。歐陽詢亦有歐陽通,類徐氏,然通小劣于率更耳。”[19]徐浩三世善書,得家學,自不是虛傳。

  對比徐浩父子存世作品,也可確證其家學淵源。現見于世的徐浩最早作品《陳尚仙墓志》(圖2),書于開元二十四年(736年)二月,時年徐浩任職右拾遺,僅三十三歲。將它與徐嶠之書《姚彝碑》(圖1)對比,可以發現二者用筆結體肖似,只是徐浩書稍顯生澀、硬挺而已。這也可以說明,史述徐浩承家學,言之不虛。

  那么,徐浩家學又源自何處?

  徐浩父、祖的書跡已不可多見,相關記述也不多,現有的記述也多為浮辭。要詳考其家學淵源何處,實非易事。但是從時風流變中粗略地分析其淵源,應該是可能的。

  初唐李世民(599-649)極為推崇王羲之的書法,并大力倡導,一時學王蔚然成為一種風氣。就連當時年事已高的大家歐陽詢也自稱學大王,終得時皇寵信。可以說初唐書家取法大多不出二王的范圍。徐浩祖父并列能品的書家如陸柬之、孫過庭等,皆源自王羲之,因此,徐浩祖父也取法大王,這應該不會有太大問題。而且,徐氏一門有善鑒藏之門風,徐浩的祖父和父親都應該親見了大量流落民間的著名法帖,也可能接觸了部分二王法帖,因此,徐浩的家學淵源自然也該出于南帖,也就是說淵源于二王一脈。武平一就稱:“豫州刺史東海徐公嶠之季子浩,并有羲獻之妙,待詔金門,家多法書。見讬,斯題其篇目、行、字,列之如后。詹事張庭珪之家,抑其次也。”[20]這也可以證明徐浩家法淵源二王。

  徐浩的書法淵源,書史常言得于家學。從前文分析來看,確實可信。另外,也有記載稱徐浩和顏真卿都曾求法于張旭。再者,考其早期書跡,亦有歐虞之氣。因此,如果說徐浩的書法淵源僅限于承家學,這似乎太狹隘了。徐浩書法應該是根于家學,旁及時賢,轉益多師的。

  關于徐浩書法淵源,下文作品分析中還會詳敘。

  (二)工楷隸,兼善諸體

  徐浩的書法成就,唐人評述可見于竇臮、竇蒙《述書賦并注》:“廣平之子,令范之首。婭姹鐘門,逶迤王后。”[21]唐人蔡希綜《法書論》,對徐浩亦有佳評。五代南唐后主李煜在《評書》中稱“善法書者各得右軍之一體,若虞世南得其美韻而失其俊邁……徐浩得其肉而失于俗……”[22]但是,這些評說都沒有說明徐浩擅長的書體,新舊《唐書》雖有記載,但稍欠詳盡,并且,言辭亦稍異。

  《舊唐書》直接提及徐浩書法的有兩處:

  其一:

  浩少舉明經,工草隸,以文學為張說所器重,調授魯山主簿。[23]

  其二:

  肅宗即位,召拜中書舍人,時天下事殷,詔令多出于浩。浩屬詞贍給,又工楷隸,肅宗悅其能,加兼尚書左丞。玄宗傳位誥冊,皆浩為之,參兩宮文翰,寵遇罕與為比。[24]

  前一處僅稱徐浩“工草隸”,沒有進行闡釋。后一處說肅宗悅其能,即“屬詞贍給,又工楷隸”。在唐代 “隸書”一詞,有時指唐代的楷書,唐代的隸書亦常以“八分”指稱。《舊唐書》成書于五代,可被看作廣義的唐代,引文的隸是否指唐代的楷書呢?“工草隸”和“又工楷隸”皆出一文,且后一引文“又工楷隸”楷、隸并提,此處的“隸”顯然是指隸書無疑。而兩引文同出一文,一前一后,所以,前文的“工草隸”的“隸”也是指隸書才是。

  《新唐書》對徐浩的書法的記述與《舊唐書》比,基本一致,也講“四方詔令,多出浩手,遣辭贍速,而書法至精,帝喜之”,肯定了徐浩書法在當時的影響,另外,《新唐書》亦對《舊唐書》進行了補充:

  始,浩父嶠之善書,以法授浩,益工。嘗書四十二幅屏,八體皆備,草隸尤工,世狀其法曰“怒猊抉石,渴驥奔泉”云。[25]

  《新唐書》引言說明了徐浩書法的家學因素,也談到“草隸尤工”。但是,從上下文分析,《新唐書》中所說的“草隸尤工”,并不是對徐浩書法的總體情況進行評價,而是對徐浩書寫的《四十二幅屏》的品評。宋人朱長文《續書斷》所記相關事跡亦與《新唐書》相似:

  子浩字季海,受書法于父。少而清勁,隨肩褚、薛;晚益老重,潛精羲、獻。其正書可謂妙之又妙也,八分、真、行皆入能。……嘗書四十二幅屏,八體皆備,其“朔風動秋草,邊馬有歸心”十數字,草隸相參,皆為精絕。識者評云:“怒猊抉石,渴驥奔泉。”尤為司空圖所寶愛。[26]

  《宣和書譜》評說:“且浩以書名,其妙實在楷法也。”[27]徐浩傳世的作品,大多為楷書和隸書,以楷書為精。所以,《宣和書譜》的評說應該更中肯。清人梁巘(1710-1788)《評書帖》亦稱:“唐人八分、楷、行兼善者,歐陽詢、徐浩而已。”[28]

  因此,雖然新舊《唐書》皆稱徐浩“工草隸”,但是徐浩書法的成就主要應該在盛唐楷法的探索上。其隸書雖亦獲佳評,但唐代隸書,無論從用筆與結體還是從韻致與變化上看,其總體水平都不高。因此,徐浩的隸書對書法史而言,意義不大。徐浩的行書和草書,幾無真跡傳世,臆其水平和當時善書者區別不會太大,以致書跡不為時珍,被歷史淘洗幾盡,僅留空評數句而已。

本章引文及參考文獻:

此系朱關田先生考證的結論。詳見《唐代書家年譜》,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57頁。

《舊唐書》卷一百四十一列傳第八十七記:“浩屬詞贍給,又工楷隸,肅宗悅其能,加兼尚書左丞。玄宗傳位誥冊,皆浩為之,參兩宮文翰,寵遇罕與為比。除國子祭酒,坐事貶廬州長史。”《新唐書》卷一百七十三列傳第八十五記:“肅宗立,由襄州刺史召授中書舍人。……授兼尚書右丞。……代宗復以中書舍人召,遷工部侍郎、會稽縣公,出為嶺南節度使。”《徐浩碑》有記:“上奇其才,謂□幽贊。以本官兼尚書右丞,封會稽縣開國男。喪亂既平,皇極反正……玄宗降孝感光夭之詔,肅宗獻至道□□之□,啟沃兩宮之□,□藩三接之恩……”《舊唐書》稱其得授“尚書左丞”,而《新唐書》和《徐浩碑》皆記為“尚書右丞”,《舊唐書》當誤。另,兩《唐書》都僅記其得封公爵,未及初封“縣男”,參碑記補。清畢沅《中州金石記》,對此有異論,朱關田先生認為系讀碑斷句之誤。筆者細研《徐浩碑》原文及二者考論,從朱先生結論。

朱關田先生在《唐代書法家年譜》中考證,在天寶四、五年間(745-746年),徐浩曾由河南府司錄(正七品)貶河南縣督郵(從七品下),貶時不長,貶因無考。遭初貶時徐浩四十三、四歲。詳見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年出版的《唐代書法家年譜》,第264-265頁。

圖片引自朱關田先生著《中國書法史·隋唐五代卷》,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另,新出土作品圖片在正文第一次提及該作品名稱時標注出處,部分經典作品,有多種文獻發表,無法查清首發文獻,故沒有標注出處,只在文后參考文獻中列出相關信息,請見諒。

新舊《唐書》皆作“廷珪”,徐浩書《唐故贈工部尚書張公墓志銘》作“庭珪”,從墓志。此系朱關田先生考證的結論。朱先生稱張庭珪為徐嶠之的親家,然而,張庭珪當為徐嶠之的岳父。詳見《唐代書家年譜》,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57頁。

見潘運告編著的《中晚唐五代書論》。湖南美術出版社,1997年版,第155頁

傳有行書《朱巨川告身》傳世,但該作是否為徐浩作品,素存爭議,在此存疑不述。

注釋:

[1](清)董誥.全唐文(第1-5冊)附唐文拾遺 附唐文續拾 附讀全唐文札記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2010.

[2]耿相新.康華.標點本二十五史(五)隋書、舊唐書----舊唐書Z.河南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6:744.

[3]耿相新.康華.標點本二十五史(五)隋書、舊唐書——舊唐書Z.河南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6:744.

[4]耿相新.康華.標點本二十五史(六) 新唐書、舊五代史、新五代史——新唐書Z. 河南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6:649.

[5]耿相新.康華.標點本二十五史(五)隋書、舊唐書——舊唐書Z.河南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6:744.

[6](清)董誥.全唐文(第1-5冊)附唐文拾遺 附唐文續拾 附讀全唐文札記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2010.

[7](清)董誥.全唐文(第1-5冊)附唐文拾遺 附唐文續拾 附讀全唐文札記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1988.

[8](唐)徐浩. 論書A. 上海書畫出版社,華東師范大學古籍整理研究室. 歷代書法論文選C.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275.

[9]耿相新,康華.標點本二十五史(六) 新唐書、舊五代史、新五代史——新唐書Z. 河南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649.

[10](宋)朱長文. 續書斷A. 上海書畫出版社,華東師范大學古籍整理研究室. 歷代書法論文選C.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330.

[11](清)董誥. 全唐文(第1-5冊)附唐文拾遺 附唐文續拾 附讀全唐文札記Z.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1204.

[12](唐)徐浩. 古跡記A .潘運告.中晚唐五代書論C. 湖南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 1997:177.

[13](宋)軼名A.潘運告.宣和書譜C. 湖南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99:326.

[14](宋)朱長文. 續書斷A. 上海書畫出版社,華東師范大學古籍整理研究室. 歷代書法論文選C.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331.

[15]耿相新,康華.標點本二十五史(五)隋書、舊唐書——舊唐書Z.河南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619.

[16](唐)蔡希綜. 法書論A. 上海書畫出版社,華東師范大學古籍整理研究室. 歷代書法論文選C.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155.

[17](唐)呂總. 續書評A. 崔爾平. 歷代書法論文選續編C.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32.

[18](唐)蔡希綜. 法書論A. 上海書畫出版社,華東師范大學古籍整理研究室. 歷代書法論文選C.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155.

[19](明)董其昌. 容臺別集(卷三)·書品A. 黃惇. 董其昌書法論注Z.江蘇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1993:216.

[20](清)董誥.全唐文(第1-5冊)附唐文拾遺 附唐文續拾 附讀全唐文札記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1204.

[21](唐)竇臮,竇蒙. 述書賦并注A. 上海書畫出版社,華東師范大學古籍整理研究室. 歷代書法論文選C.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256.

[22](五代)李煜. 評書A. 評書上海書畫出版社,華東師范大學古籍整理研究室. 歷代書法論文選C.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293.

[23]耿相新,康華.標點本二十五史(五)隋書、舊唐書——舊唐書Z.河南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6:744.

[24]耿相新,康華.標點本二十五史(五)隋書、舊唐書——舊唐書Z.河南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6:744.

[25]耿相,康華.標點本二十五史(五)隋書、舊唐書——舊唐書Z.河南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6:744.

[26](宋)朱長文. 續書斷A. 上海書畫出版社,華東師范大學古籍整理研究室. 歷代書法論文選C.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331.

[27](宋)軼名A.潘運告.宣和書譜C. 湖南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 1999:63.

[28](清)梁巘. 評書帖A. 上海書畫出版社,華東師范大學古籍整理研究室. 歷代書法論文選C.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581.

發布日期:2008-10-16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小说 | 国产精品视频区 | www.天堂av.com | www,久久久| 免费av黄 | 国产精品1区 | 美日韩精品视频 | 日韩精品一区在线观看 |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乱码在线 | 干片网 | 国产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久牛牛 | 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四区视频 | 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 | 久久久一区二区 | 日韩免费视频网站 | 日韩免费视频 | 色综合久久99 | 色婷婷久久| 亚洲一区二区视频 | 国产精品一区一区三区 | 日韩精品一二三区 | 成人av福利 | 在线观看日韩精品 | 国产毛片视频 | 91色在线观看| 中国av在线 | 69视频网站| 久草福利在线视频 | 国产高清视频在线 | 精品久| 黄色三级电影网站 | 黄色网址免费看 | 亚洲一级免费视频 | 亚洲免费在线观看视频 | 福利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疯狂欧洲av久久成人av电影 | 精品国产31久久久久久 | 亚洲乱码一区二区 | 国产在线一二三四区 | 日韩在线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