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史尋源(代序)
第一編:族群結盟與部落文明
第一章、族群結盟與原始婚姻制度
第一節、聯姻還是戰爭
第二節、部落社會 的群間通婚 制度
(一)澳洲原始民族的社會組織
(二)二單元通婚規則
(三)四單元通婚規則
第三節、類別規則與類別式親屬稱謂制度
第二章、族群結盟與文化整合
第一節、部落社會的“宇宙論體系”
第二節、加盟者對天地萬物的產權分配
第三節、誰也離不開誰:“巫術合作制”
第四節、成年 禮教育 制度
第三章、圣、俗劃分與神權制度
第一節、摩西《十誡》 與圣、俗劃分
第二節、“圣史”中的結盟過程
第三節、 神的由來、特性和功能
第四節、通婚規則的管理
第四章、結盟事件與部落制度
第一節、領土分配與圖騰圣地
第二節、圖騰圣地與靈魂轉世
第三節、“永生”的許諾和實現
第四節、靈魂載體:“儲靈珈”
第五節、生死輪回與單系繼嗣
第六節、“婚后居”與單系繼嗣
第五章、澳洲部落史
第一節、澳洲“古代社會”的起點
第二節、早期族群的分裂和組合
第三節、部落間“類別換算關系”
第四節、部落間分工和交易關系
第五節、澳洲和美洲的“時間差”
第六節、結盟事件決定部落制度
第六章、部落制度概述(上)
第一節、 外婚制
第二節、 “天地時結構”(上)
第三節、 “天地時結構”(下)
第七章、部落制度概述(下)
第一節、 神的“塑造”與神權制度
第二節、 圣地與祭神典禮
第三節、 成年禮
第四節、薩滿教與“瑪雅—中國文化連續體”
第八章、古代中國的部落制度“遺存”
第一節、 昭穆制度 與類別規則
第二節、“男女辨姓”與“姑舅表婚”
第三節、類別規則與《周易》卦象結構
第四節、從平等氏族到宗法制度
第五節、古代中國的“天地時結構”
第九章、考古學與中國古代文明的形成
第一節、早期聚落的向心布局
第二節、大型聚落的向心布局和宗教設施
第三節、與居地分開的宗教設施
第四節、農業與文化區系的重組
(一)文化區系的三次重組
(二)領土壓力與重組過程
(三)征服與結盟
(四)龍山時代的“古國”
第五節、早期城邑遺址及其宗教設施
第六節、五帝時代與華夏文明的形成
|
第二編:古代中國的禮樂制度
第十章、夏商西周的禮樂文化和制度(上)
第一節、禮樂文化、制度的性質和特征
(一)本書第一、二編的銜接關系
(二)古代文明進程中的迷信與理性
(三)禮樂文化和制度的主要特征
(四)莊子:“古之人其備乎”
第二節、“昔天之初”的“設建典命”
(一)炎黃結盟與“設建典命”
(二)“天地神民”結構與王權
(三)少 昊 “鳥師”及五帝物象
第三節、帝顓頊的“絕地天通”
(一)對已有制度的恢復和調整
(二)民神互動的“要質”關系
第四節、從“昔天之初”到“地平天成”
(一)《五帝德》史影
(二) 古帝創制 的認識角度
(三)《山經》結構與“五載 一 巡守”
(四)《海經》布局與明堂班序
(五)古代文明進程中的“王道”
(六)《禹貢》創制
第五節、“地平天成”
第六節、“國之神位”
(一) 宗廟
(二)社的等級、種類
(三)社 神 和 稷 神
(四)“國之神位”的權力體系
第十一章、夏商西周的禮樂文化和制度(中)
第一節、 社稷與“封建”制
(一)立社 封疆
(二)社稷與 “土田”貢賦
第二節、“社稷之職”
(一)井田制
(二)藉田禮
(三)“成賦中 邦 ”
(四) 社稷貢賦之府: “六府”
第三節、貢賦之用
(一)貢物與“官府手工業”
(二)王政中的出入積制度
第四節、 “取法于天”和“取材于地”
(一) “取財于地”
(二) “取法于天”
第五節、 以四時為節律的禮制
(一)時令制度的實施情況
(二)時令類文獻
(三)更大歲時跨度的王政周期
(四)“民不廢時務”
第六節、“歲”、“年”雙歷
(一)夏正時令與“三正時月”問題
(二)“歲”和“年” 的雙歷并行 制度
(三)文獻中的歲年用法
(四)《孟子》“秋陽以暴之”
第十二章、夏商西周的禮樂文化和制度(下)
第一節、《尚書?洪范》中的神權政治
第二節、時令與休咎
(一) 五行四時歷法與文化結構
(二)天子的五行四時政令
(三) 順令休征
(四)逆令 咎 征
(五)五行四時政令的調整范圍
(六)四時休咎的社會約束功能
第三節、《逸周書?命訓》中的神權觀念
第四節、天府制度和盟約制度
(一) 天府制度
(二)盟約制度
第五節、官學教育和教材
(一)官學教育
(二)官學教材
第十三章、“神道設教”與道德倫理
第一節、“天子建德”與 “祭者教之本也”
(一)“ 天子建德 ”制度
(二)“祭者教之本也”
第二節、利用祭祀儀式“ 崇德”、“絀惡”
(一)鄉里祭祀
(二)明堂班序
第三節、 “令德”、“令聞”與禍福因果
第四節、 “純佑 秉 德”
第五節、 “至治馨香,感于神明”
第六節、“祝 嘏 辭說”與“皇極”禍福
(一)“祝 嘏 辭說”
(二)“皇極”禍福
第十四章、《春秋》經傳性質探尋(上)
第一節、《春秋經》特征和“書法”
第二節、孟子所說孔子“作《春秋》”
第三節、令人畏懼的“書法不隱”
第四節、《春秋經》簡約文體 與祝史 言辭
(一)問題:《春秋》文體成因
(二)《春秋經》與“史用辭”
第五節、“則父之禮”與《春秋》“書法”
(一)“則父之禮”
(二)“言父典祭”與《春秋》“書法”
(三)《春秋》“書法”相關例證
第六節、“謚法”、“書法” 與器銘 之法
第十五章、《春秋》經傳性質探尋(下)
第一節、“書法”變通:史官的無奈
第二節、《左傳》獨有的“不書”之事
第三節、《魯春秋》與《春秋經》
第四節、《春秋》“三傳”和《國語》
第五節、《春秋》經傳的“不可書見”
第六節、“君子曰” 與加名評論
第七節、孔子與 《春秋》經傳
第八節、戰國時《左傳》預言應驗內容
第十六章、“君子”含義源流分析(上)
第一節、“君子”含義的復雜性
第二節、 《詩經》中的“君子”
(一) “君子詩”德能表白和祈福
(二) 雅頌部分 的祭神觀念
(三) “君子”與“公尸”
(四)“德音”與“祝 嘏 辭說”
(五) 人神之間的“君子”
(六) “君子詩”簡說
第三節、 冠禮與 士學教育
(一) 冠禮與 “成人”
(二)趙文子“以成人見”
(三)“成人”與“君子”
第四節、《文王官人》“論德使能”制度
(一)《文王官人》與《官人》
(二)“六征”細則
(三)“九用”與“官能”
(四)令人驚嘆的道德標準
第五節、“六征”與“九征”
(一)“六征”德能標準
(二)孟子“大丈夫”
(三)《莊子》引孔子曰“九征”
(四)孔子時代的“九征”
第十七章、“君子”含義源流分析(中)
第一節、 周以前 的“論德使能”制度
(一) 古帝德 能
(二)堯舜“明試以功”
(三) 舜命九官 及“三載考績”
(四)《皋陶謨》“知人”“官人”
(五)“天工人其代之”
(六)“禪讓”制度 及禹伐苗 的原因
(七)夏商時期“論德使能”制度
第二節、周代的“論德使能”制度
(一)周初“論德使能”制度
(二)周公“立政”官人之道
(三)三代“三宅三俊”制度
(四)“ 不 惟其官,惟其人”
(五)春秋時“論德使能”的“殘存”
(六) 《睡虎地秦墓竹簡》中的“君子”
第三節、“論德使能”制度的構成情況
(一)士學與“三俊”制度
(二)“三宅無義民”與“ 圜土聚教罷民 ”
(三)“ 旌 別淑 慝 ”等“彰善癉惡”制度
第四節、《論語》略說
(一)說“論篤是與”
(二)“論篤”制度與孔子入 仕
(三)說“先進”、“后進”
(四)“后進”的孔子
(五)說“求益者”、“欲速成者”
(六) 說士學 “先志”
(七)說“君子不器”
(八)說孔子“信而好古”
(九)說《論語》德能言論
第十八章、“君子”含義源流分析(下)
第一節、《周易》經傳中的“君子”
(一)《周易》經文“君子”
(二)《象辭》“君子”
(三)《文言》“君子”
(四)《彖辭》“君子”
(五)《系辭》中的“君子之道”
第二節、“ 君子無物而不在禮”
(一)“君子”飲食、飲酒、聽樂
(二)“君子”四時修身
(三)“君子”齋戒、祭祀
(四)“君子”衣服、佩玉、起居
(五)“君子”威儀
(六)孔子“ 無物而不在禮 ”
第三節、 士學與儒學之間的孔子
結束語:文明的傳統
附錄 一 : 春秋戰國文體源流考略
附錄二: 先秦文獻有關“君子”德能內容
附錄三: 主要參考書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