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五二年(壬辰)二十四歲
9月1日,由山東大學進中國人民大學,入馬克思列寧主義研究班哲學分班,攻讀研究生課程。
一九五三年(癸巳)二十五歲
一九五四年(甲午)二十六歲
6月30日,研究生學業結束,回青島山東大學。
7月,受聘為山東大學馬列主義教研室助教。
9月,為中文、歷史、生物等系講授“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課程。
一九五五年(乙未)二十七歲
8月4日,譯文《關于“人民”這一概念的內容》在《光明日報》〈哲學〉版發表,譯自蘇聯《歷史問題》雜志1955年第4期А.П.Бучинко文。
一九五六年(丙申)二十八歲
6月,《否定的否定是辯證法的一個規律》一文在《哲學研究》第3期發表;明年,被收入《否定之否定規律論文集》(浙江人民出版社1957年7月出版)。文中強調辯證法三大規律是完整的統一體,承認矛盾的存在必然導致承認否定之否定規律的存在;當前理論界之拒斥否定規律,是教條主義流行的結果。
7月,《談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一書由通俗讀物出版社出版,普及宣傳《矛盾論》特別是其“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思想。
8月,在大連參加教育部主辦的全國政治課教師暑期講習班。
10月,受聘為山東大學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教研組講師。
考慮到研究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難度,決定轉向主攻中國哲學史。
11月,赴北京大學哲學系旁聽在“開放唯心主義”口號下開設的種種講座。
一九五七年(丁酉)二十九歲
1月,在北大臨湖軒旁聽以馮友蘭、關鋒為主角的哲學遺產批判繼承問題辯論會。
6月初,離京返青島。
一九五八年(戊戌)三十歲
年初,下放青島郊區李村鄉曲哥莊勞動鍛煉。
2月,《談談客觀規律》一書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1962年5月修訂第2版。強調尊重客觀規律反對主觀侈談。
一九五九年(己亥)三十一歲
繼續勞動鍛煉。
一九六○年(庚子)三十二歲
夏,勞動鍛煉結束,回山東大學,掛在教務科。
一九六一年(辛丑)三十三歲
秋,去山東膠縣永安屯、裴家村參加整頓人民公社。
一九六二年(壬寅)三十四歲
春,完成《裴家村調查報告》。報告根據該村十年來的生產分配數字及經營管理情況推斷,高級社的體制應該是較為適合當時農村主客觀水平的制度。報告呈交后無下文,原稿亦于文革中喪失。
6月,《略論譚嗣同的哲學思想》在《新建設》第6期發表。該文原名《矛盾的哲學家與哲學家的矛盾》,前數章談譚思同哲學的矛盾,末章論時賢對譚氏哲學的矛盾評論。發表時末章被削,原名被改,原稿無存。明年,《光明日報》有文章斥之為混淆哲學史陣線,放棄哲學黨性原則。
8月,自山東大學青島分校調至濟南山東大學歷史系,在中國古代史教研室任講師。
10月,參加山東省歷史學會第二次孔子討論會,發表《論孔子的思想中心》一文,認為中心思想與思想中心有別,孔子的中心思想為“仁”,思想中心為“中庸”。
一九六三年(癸卯)三十五歲
春,年前開始編寫的“中國思想史”課程講義,成“五行”、“名家”兩篇。
階級斗爭學風大熾,此年及明年,與葛懋春合寫并發表有關處理思想文化遺產原則的批判性文章數篇,推波助瀾。
春,率山東大學歷史系應屆畢業生赴曲阜孔府實習,繼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楊向奎先生之后,選錄孔府歷代檔案百萬言,并至周邊縣鄉調查孔府土地經營方式。
一九六四年(甲辰)三十六歲
在曲阜戴家莊參加四清運動。
一九六五年(乙巳)三十七歲
一九六六年(丙午)三十八歲
完成《公孫龍子研究》,書稿交上海人民出版社。
一九六七年(丁未)三十九歲
一九六八年(戊申)四十歲
一九六九年(己酉)四十一歲
一九七○年(庚戌)四十二歲
一九七一年(辛亥)四十三歲
山東大學文科系并入曲阜師范學院,舉家隨遷曲阜,發派至孔府勞動。
一九七二年(壬子)四十四歲
經年觀察星空,識別星座,閱讀有關中國天文學史著作。
一九七三年(癸丑)四十五歲
2月至4月,應中華書局之約,著手撰寫《王弼與郭象》;未完而罷。
一九七四年(甲寅)四十六歲
夏7月,借調北京《歷史研究》編輯部。
8月,《〈公孫龍子〉譯注》一書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該書為66年初完稿之《公孫龍子研究》一章,以文化大革命故壓版;此年忽有名家乃法家盟友之說,“譯注”章竟得解壓問世,亦一趣事。
一九七五年(乙卯)四十七歲
讀長沙馬王堆漢墓帛書。
一九七六年(丙辰)四十八歲
春,舉家來京。
細讀《淮南子》,自王利器先生處借抄四川向宗魯先生《淮南集校》過錄本。
一九七七年(丁巳)四十九歲
10月,《馬王堆帛書解開了思孟五行說之謎──帛書〈老子〉甲本卷后古佚書之一的初步研究》一文在《文物》第10期發表。文章證明,馬王堆帛書所謂的仁義禮智圣五種德行,即荀子《非十二子》中指責的子思孟軻所造作的“五行”。
一九七八年(戊午)五十歲
4月,《“火歷”初探》一文在《社會科學戰線》第4期發表。文章認為,大約在所謂的伏犧神農時代,我們祖先曾以大火(天蝎α)作為紀時星象,在文獻、禮俗、天文知識等方面,都留有明顯痕跡。84年,續探、三探相繼發表;四探預定為海外部分,迄未完成。
8月,《孔子思想的再評價》一文在《歷史研究》第8期與《光明日報》8月12日同時發表。臺灣《匪情月報》民國六十七年十一月號《中共對孔子思想的重新評價》摘要,謂“該文似為當前華派重新評價孔子的代表作”。
10月,在長春,籌備并參與“中國古史分期問題學術討論會”,提倡不同學派平等地討論問題,氣氛熱烈。
一九七九年(己未)五十一歲
春,與包遵信、樓宇烈、沈芝盈籌辦《中國哲學》,八月創刊。《名教與自然之辨的辯證進展》一文在創刊號上發表。
9月,職稱定為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副編審。
10月10-17日,出席北京大學哲學系、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等單位聯合于山西太原召開的中國哲學史討論會。會議提倡解放思想反對教條主義,盛況空前。
12月,《〈公孫龍子〉研究》一書由中華書局出版。
受聘為國務院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成員。
一九八○年(庚申)五十二歲
3月,《文化遺產評價標準小議》一文在《人民日報》發表,《理論宣傳動態》第167期摘載,題為《談民主性的精華和封建性的糟粕》。
1月,《“中庸”平議》一文發表于《中國社會科學》創刊號;六月,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vol.I no.2譯載。文章歸納出了儒家中庸之道的四種形式,認為不應視中庸思想為折衷主義或形而上學。
夏,參加《中國哲學史研究》在密云召開的“為中國哲學史學科學化而努力”討論會,認為簡單的二分法不足以理清哲學史的史實與脈絡。
7月,《帛書五行篇研究》一書由齊魯書社出版,增訂2版于1988年8月出版。
7月,在青島,自編學術文集第一種《沉思集》,交上海人民出版社。
10月,《矛盾三疑》一文在《未定稿》第25期發表,遼寧《社會科學動態》1981年第1期(總105期)轉載。文中向時行的夸大矛盾斗爭性的觀點提出三個疑問:差異就是矛盾嗎?斗爭是否哲學范疇?同一性有幾個方面?
一九八一年(辛酉)五十三歲
接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之聘,擔任《人類文化與科學發展史》國際編輯委員會中國代表。
8月15-16日,參加《中國哲學史研究》第二次夏季學術討論會,就哲學基本問題及其對中國哲學史研究的意義發表看法。認為哲學基本問題在不同文化中有不同的形態和不同的認識過程,不能簡單用“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去籠罩一切。
10月27-11月2日,在廣西桂林參加全國中外哲學史比較學討論會。
11月21-30日,在英國劍橋,出席修訂第一版籌備第二版《人類文化與科學發展史》會議中國小組會,組長李約瑟提請討論近代科學何以未在中國出現的難題。
一九八二年(壬戌)五十四歲
1月,《中國哲學史研究》第1期發表去年夏季學術討論會紀要及評論員文章,對我的一些觀點進行批判。
3月17-24日,出席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會議。
6月,《沉思集》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10月,職稱定為研究員。
一九八三年(癸亥)五十五歲
1月4-13日,在巴黎,出席UNESCO《人類文化與科學發展史》國際編委會。
4月9-16日,北京,出席中國史學會首次學術年會暨中國史學界第三次代表大會。
10月,與云南大學合辦“中國封建地主階級研究”會議,將地主階級從歷來的批判對象改稱為研究對象,引起種種議論。
11月4-10日,在陜西師范大學出席中國哲學范疇討論會。
與朱維錚醞釀編輯出版《中國文化史叢書》。
一九八四年(甲子)五十六歲
3月25-27日,《中國文化史叢書》工作會議在上海召開,周谷城、譚其驤、楊寬等應邀與會,討論編寫原則、選題和作者隊伍的組成。
6月,《儒家辯證法研究》由中華書局出版。
8月13-17日,檀香山,出席夏威夷大學東西方中心學術研討會,發表《說無》。
9月1日—1985年3月2日,由魯斯基金會資助,在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列分校作訪問學者。其間,先后在斯坦福大學、哥倫比亞大學、耶魯大學、哈佛大學、亞利桑那大學等處訪問并演講。
一九八五年(乙丑)五十七歲
4月1-2日,在深圳,出席東西文化比較研究協調會,發表“文化研究熱潮興起的必然性”的意見。
4月27日,出席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在京成員、顧問座談會。
6月14—6月27日,在塞內加爾首都達卡爾,出席《人類文化與科學發展史》國際編委會會議。
8月20-24日,在廬山,參加中國哲學史學術討論會,以馮契的《中國古代哲學的邏輯發展》一書為重點。
12月,參加上海中國文化學術討論會,談中國文化的人文精神。
一九八六年(丙寅)五十八歲
1月6日,《中國文化的人文精神(論綱)》一文在《光明日報》發表,認為中國文化有自己的不同于西方那種與神文精神對立的人文精神。
2月,在中國文化書院作“文化的民族性與時代性”演講,指出文化有兩個與其空間存在時間存在相關的根本屬性。錄音稿在《北京社會科學》1986年第2期及《中外文化比較研究》(中國文化書院講演錄第二集)發表。
5月10-14日,出席上海城市文化發展戰略研討會。
5月下旬,出席杭州“東西文化與現代化”討論會。
6月26-29日,在美國賓州頗可樂山莊參加華人文化學術夏令營的東亞地區經濟社會文化發展學術討論會。
8月,參加青島“中西文化講習研討會”,作“關于文化的定義和中國文化結構的邏輯展開”演講。
10月,《文化結構與近代中國》一文在《中國社會科學》第5期發表,文中提出文化有物質、制度和精神三個層面,對西方現代文化這三個層面的依次接納,構成了近代中國的歷史進程。
11月24-28日,北京,出席教育改革理論國際學術討論會。
12月,《說“無”》一文在《中國文化與中國哲學》論文集發表,文章證明“無”字有“亡”、“無”、“無”之別,它們的形成反映著人們抽象思維能力的強化;尚“無”哲學與尚“無”哲學在性質上有重大不同,必須注意分別。
一九八七年(丁卯)五十九歲
8月,為中國文化書院陜西、四川函授生在西安、重慶面授。
一九八八年(戊辰)六十歲
3月,《稂莠集──中國文化與哲學論集》一書,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4月1日--5月15日,接受日本學術振興會邀請,在東京大學作訪問學者。其間,并在早稻田大學、筑波大學、二松學社、京都大學、東北大學等校訪問與演講。
5月1日,出席日本“第33次國際東方學者會議”,作《帛書五行篇研究》演講。
6月13-21日,出席香港大學文化問題研討會,并在中文大學訪問。
8月上旬,為中國文化書院新疆、陜西函授生在烏魯木齊、西安面授。
8月27-9月6日,出席新加坡“儒學國際學術討論會”,提交《帛書五行篇評述》論文。認為孔子以后,弟子們分別從宇宙論和心性論兩個方面來發展仁學,回答“人為什么能仁”的問題,“易傳”派是宇宙論的代表,帛書五行派是心性論的代表。
8月,《文化的民族性與時代性》一書,由中國和平出版社出版。
11月23-12月1日,在夏威夷,出席“民主與正義國際研討會”,提交《中國文化傳統與民主化》論文。
一九八九年(己巳)六十一歲
3-5月,為北京外國語學院研究生及青年教師講中國文化史。
6月,應新加坡大學東亞哲學研究所高級研究員之聘,聘期一年,未能成行。
一九九○年(庚午)六十二歲
9月14-16日,出席“第一次泰山國際學術研討會”,談泰山刻石與中華精神。
去年及此年,大部時間在北京圖書館讀書。
一九九一年(辛未)六十三歲
春,始以電腦作文。
6月,出席南京大學“傳統文化與二十一世紀”討論會,作《憂樂圓融─中國的人文精神》發言,文載《二十一世紀》1991年第6期。
6月,出席中國文化書院舉辦的“基督教與儒家思想國際學術討論會”,發表《原始儒家的天》演講,認為儒家所謂的“天”,實乃人力不可抗拒的“社會力”之曲折反映。
一九九二年(壬申)六十四歲
1月,出席杭州“中國傳統文化和中外文化關系國際學術研討會”,發表《黃帝與混沌:中華文明的起源》,謂我們民族的歷史上,曾經有過一個黃帝時代,即中華文明開端的時代,但黃帝其人是并不存在的。
3月10日,《黃帝與混沌》一文提綱,被《文匯報》<學林>發表;隨后有批判文章刊出。原文此后刊登在《傳統文化與現代化》93年第二期(有刪節)。93年8月,《國故新知:中國傳統文化的再詮釋》論文集(北京大學出版社)全文收錄。
4月6-8日,出席“中國與猶太文化今昔國際研討會”,發表《中華文化萬古長青》演講。
8月,出席西藏社會科學院學術研討會,發表《文化的民族性問題》演講。
12月,《白馬非馬--中國名辯思潮》一書,由新華出版社《神州文化集成叢書》出版。
12月12日,《天籟》一文在《濟南日報》周末增版《隨筆》第十九期發表;以后兩三年內陸續寫過一些隨筆散文。
一九九三年(癸酉)六十五歲
3月27日,在中央民族學院作“有關文化的幾個問題”演講。
4月,《對立與三分》一文在《中國社會科學》第2期發表。
春,赴浙江上虞出席杜亞泉誕辰120周年紀念會。會后訪天臺山國清寺。
10月21日-12月16日,為北京外國語學院開設中國文化史講座,共九講。
秋,參加泉州“東亞經濟社會思想與現代化”國際學術討論會,發表《文化傳統與傳統文化》論文。
12月,《相馬之相》一文在《中國哲學史》第4期發表,談認識的三階段。
一九九四年(甲戌)六十六歲
3月,《解牛之解》一文在《學術月刊》發表,談實踐的三階段。
5月10日,為北京師范大學研究生作“解牛之解——《莊子》導讀”演講。
6月21日,在北大的一個專題講座講“文化屬性與文化傳統”。
8月5-10日,參加馬來西亞《中華文化邁向21世紀》國際學術研討會,發表《文化的民族性與世界的多元化》論文。
8月8日,在馬來西亞吡叻州首府怡保華人大會上作“文化與傳統”報告。
8月,《談“玄”》一文在《中國文化》第十期發表,文章據屈家嶺紡輪彩繪推斷,“玄”字象水流漩渦形,道家轉義為眾妙之門。
10月,在杭州的文化協調會上,談當前文化界的主流文化、市井文化、邊緣文化之別。
11月17日,在北京大學學海社談“中華智慧”。
一九九五年(乙亥)六十七歲
3月30日-4月3日,參加海德堡大學史學理論討論會,作“司馬遷的究天人之際”發言。參觀海德堡大學。
6月,《一分為三—中國傳統思想考釋》一書由海天出版社出版。
6月20-9月19日,應挪威奧斯陸大學歷史系邀請訪問。
8月上旬,出席在波士頓召開的國際中國哲學會1995年年會,作《一分為三——中國哲學的貢獻》發言。
一九九六年(丙子)六十八歲
開始注釋方以智《東西均》。
5月22-24日,赴夏威夷東西方中心,參加“儒家思想與人文主義”研討會第二次國際學術會議。
6月7-11日,在紐約州北部山莊德夏書院,參加“當代中國人文學發展的反思”座談會。
7月,臺灣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召開“儒學在現代世界”研討會,應邀而未能出席,所交論文《多元世界與儒學精神》下月由香港《明報月刊》發表。
8月,《薊門散思》一書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錢文忠編。
8月,《方以智的圓而神——《東西均·所以》篇簡注》一文,在《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第4期發表。
8月下旬,在長沙岳麓書院,參加“儒家教育理念與人類文明國際研討會”。
9月,《龐樸學術文化隨筆》一書由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
9月26日,為北京大學蔡元培講座講“一分為三—談中國的辯證思維”。
10月17-21日,漢城,出席“第四屆東亞細亞實學國際學術會議”,作《簡介實學理論家方以智的“三徴”說》報告,謂方以智是明清之際實學思潮的理論斗士。
10月27日,在清華大學講“一分為三—談中國的辯證思維”。
12月6日,在民族大學談“文化的民族性與時代性”。
12月21日,在北京師范大學講“一分為三—談中國的辯證思維”。
一九九七年(丁丑)六十九歲
4月5日,為清華大學中國文化名著導讀講座作“《莊子》介紹”。
5月14日,在北京外國語學院日本學中心,談“有關文化學的幾個基本問題”。
8月1-2日,主持“東亞儒學暨思想文化國際交流會議”,受邀者皆中、日、韓三國中年學者。
8月9日,為杭州企業文化講習班講“文化學的幾個基本問題”。
9月1日-98年1月31日,應哈佛燕京學社之邀訪問,并為哈佛大學東方語言文化系開講“帛書五行篇導讀”課程,每周兩小時。
一九九八年(戊寅)七十歲
5月2日、5月31日、6月10日、8月9日,在國際儒學聯合會連續組織郭店楚簡討論。
6月15-17日,出席“儒學的人論”研討會,發表《孔孟之間—郭店楚簡中的儒家心性說》。
6月25日,在北京外國語學院日本學研究中心,介紹郭店楚簡。
8月,《初讀郭店楚簡》一文在《歷史研究》1998年第4期發表。
8月31日-9月9日,應邀訪問加拿大文化更新研究中心。
9月15日,在哈佛大學介紹郭店楚簡。
11月23日,與北京大學哲學系研究生討論郭店楚簡《性自命出》章。
12月16日,在北京師范大學講《憂樂圓融》。
12月27—31日,在廣東羅浮山參加第二屆道家國際學術研討會,發表《太一生水說》。
9月起,至明年1月底,每周日晚在北京師范大學導讀《老子》。
一九九九年(己卯)七十一歲
1月15-17日,參加臺灣輔仁大學“本世紀出土文獻與中國古典哲學研究兩岸學術研討會”,發表《竹帛〈五行〉篇與思孟五行說》。
2月5日,為北京市民盟三支部談郭店楚簡。
4月22日,在上海出席“青少年古詩文誦讀”座談會。
5月17-22日,在安徽省博物館校對《東西均》刊行本與稿本,得錯漏約50處。
8月1日至9月30日,應挪威CentreforAdvancedStudy之邀訪問,討論帛書《五行篇》。
9月,《當代學者自選文庫─龐樸卷》一書由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
10月7-11日,參加“紀念孔子誕辰2550周年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二屆會員大會”,提交論文《“使由使知”解》。
10月15-18日,在武漢大學參加“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發表《天人三式》與《郢燕書說》。會間,赴荊門、郭店博物館參觀。
10月19日,為武漢大學哲學系學生講“一分為三”,為華中理工大學講“郭店楚簡介紹”。
二○○○年(庚辰)七十二歲
1月9日,在中國科學院天地生人學術講座作“火歷介紹”。
2月,籌備并開通“簡帛研究”網站www.bamboosilk.org
4月2-4日,參加南開大學“紀念嚴范孫、張伯苓暨中國近代化相關理論問題學術討論會”。
4月13日,為首都師范大學學生講“郭店楚簡與先秦哲學”。
6月,《竹帛〈五行〉篇校注及研究》一書由臺灣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出版。
7月2日,為中華孔子學會講“從郭店出土文物看中國文化”。
7月21-23日,在浙江出席《中華成語千句文》專家研討會。
8月19-23日,出席北京大學“新出簡帛國際學術研討會”。
9月22日,為北京外國語大學外研社談郭店楚簡。
9月26日,在曲阜孔子文化節上談“郭店楚簡與中國文化”。
10月23-25日,出席國家古籍整理出版“十五”規劃項目審議會。
11月22-26日,出席漢城成均館大學校東Asia學術院開院紀念會,作“21世紀與東方”演講。
12月1-10日,在日本。2日,出席大東文化大學“中國出土資料學會第二回例會”,講“由郭店楚簡所見的三重道德論”。6日,在京都與“將來世代國際財團”座談中日文化比較。7日,在仙臺東北大學國際文化研究科講郭店楚簡。8日,在東北大學大學院文學研究科講郭店楚簡。9日,出席東京日本女子大學郭店楚簡研究會,發表“從出土文獻看仁字古文和仁愛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