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xxx国产_蜜桃精品视频_久久成人国产精品_91精品国产91热久久久做人人_久久91久久_亚洲成人在线视频网

 
            

原道

龐 樸

  大文豪韓愈寫過一篇名噪千古的《原道》,力拒釋道二教,高揚孔孟仁義,建構(gòu)起儒家道統(tǒng),開啟了宋學(xué)先聲。其名言有曰:“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由是而之焉之謂道,足乎己無待于外之謂德。”在這里,道和德是跟著仁和義走的,所以他又說:“仁與義為定名,道與德為虛位”。所謂“定名”,是說它們有固定的具體內(nèi)容;而“虛位”,則是可以受納種種不同內(nèi)容的容器。所以他極力表明“吾所謂道”與“老與佛之道”之別。

  后來章學(xué)誠也寫過《原道》上中下,謂道見形于三人居室,大成于周公孔子,隱晦于賢智之倫者之紛紛有見;他所謂的道,其實也只是一種仁智之見,是政教典章人倫日用之道;他要證明的,是那個社會的治統(tǒng)道宗。

  在他們之前,《淮南子》里早已有過一篇《原道》,而且是開宗名義第一篇,從宇宙本原一直談到人之所以應(yīng)待萬方。從后來通行的修辭學(xué)來看,這樣的“原道”應(yīng)該叫做“道原”,像《文子》中的某一篇那樣;因為這個“原”乃本源之原,與韓愈他們用作動詞之推究、考察意義的“原”字不同。

  我下面要寫的《原道》,沒有他們那樣“義正辭嚴(yán)”又博大精深,也許不過是一些茶余談助和雕蟲小技;但是我將一直“原”到道的源頭,從那里開始,順流而下,觀察“道”的演變歷史及相關(guān)詞語的內(nèi)涵;倘能捎帶出什么思想文化意義,那可說是偶然巧遇,也可算是超額完成任務(wù)了。

字源

  到目前為止,盡管甲骨文字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了近五千個,似乎還沒有識出一個公認(rèn)的、在后來的金文中使用頻率已高的“道”字。這個事實本身就很有意思。

  如果如《說文》所說,道的本義是道路,那么,甲骨文時代當(dāng)然早已有了道路;殷人求神問卜,涉及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總不致無一次涉及道路。從字形看,甲骨文的(行)字,無疑正象道路形;但在文句中,它似乎只用作人名(祖甲卜人)和動詞出行,而未見有用作道路者。這莫非是由于,道路對于人的生活固然重要,但其重要性乃藏于它的用,而不在它的體(地上本無路,路是人走出來的;因而也只是供人走的);所以字便不以其形體謂路,而慣以其作用謂行?而祖甲之卜人名行者,或如神行太保那樣,得之于步履矯健?

  到了金文,突然一下子出現(xiàn)了許多道字,其形作,從行從首,或作,從行從首從止(趾),象人在路上行走,或指事人所行走之路;正是后來篆隸楷書道字的原型。其義或為人名(貉子卣)地名(鼎),或為道路(散盤、曾伯),或用如理想、道德、規(guī)律、主義之類概念及動詞(中山王鼎);就是說,幾乎具備了后來道字的一切含義。在這諸多含義中,人們一望而知,道字的抽象義應(yīng)是引申義,是從其具體的本義道路引申來的;這大概已無爭議。作為旁證,文獻中常可找到一些語義雙關(guān)的道字,如《詩經(jīng)》有“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君子所履,小人所視”(《小雅·大東》),它和《洪范》的“無黨無偏,王道平平;無反無側(cè),王道正直”一樣,都兼含有具體和抽象二義。

  這樣的字,甲骨文中尚未發(fā)現(xiàn)原型。倒是其中有一個字,從行從人。這個字,甲骨文中多次出現(xiàn),金文中恰恰沒有,而石鼓文和汗簡中又偏偏都有。在甲骨文中,它多用作與田獵相關(guān)的出行。石鼓文中凡二見:“舟以”,“車”,陽韻,故知讀háng,也是行義。汗簡則釋為道。

  金文中只見不見字,甲骨文中不見只見字,這兩個互反現(xiàn)象,很自然地可以引發(fā)一個猜測,那就是:甲骨文的字乃金文的原型,金文的系甲骨文字的繁化;在甲骨文,從行從人,到了金文,由于范型鐫刻的便利,人形被加以繁化,改為“首”,乃至首加腳,以求增強銘文內(nèi)容的莊重性及形式的藝術(shù)性。這樣的猜測,不能說離譜太遠(yuǎn)。

  只是石鼓文有點例外,它二字具備,既有用作動詞讀如háng的字,如上所引,又有用作具體名詞的字(見《吾水》:“吾水既靜,吾既平”);而且這個字,又不象金文那樣從行從首或從行從首從止,而分明是從行從首從寸,也就是后來的他動詞“”字。石鼓文這一兩字并存的情況,如果其年代真的如郭沫若所測,為公元前七七○年,即春秋時代開始之年,則可以說去古未遠(yuǎn),加之石鼓地處西陲,禮失野存,因而得以保留甲骨文的字,同時也引進了時髦的金文繁體字,并誤“止”為“寸”,以手代足,成了字。

  如果真是這樣,我們可以假定:甲骨文的字便是由象形字字派生出來的指事字,便是最早的道字;它也許仍讀行,乃至仍用作動詞,如石鼓文所示;但它無疑具有區(qū)別于字的動機和目的,那當(dāng)是,鑒于字本義漸失,而道路以其本體為用的需要日增,于是另造出一個字來,以特指人之所行之道。可惜例證無多,而且為時不長,到金文時便被取代了。

天道

  道字本義雖是人行之道,但在當(dāng)時,人行之道卻沒有多少好說的,不象今天這樣,有什么人行道、林蔭道、羊腸小道、陽關(guān)大道,乃至黑道、白道等等花梢內(nèi)容。所以,它除了偶爾以其彎曲的身軀和粗糙的面孔作為標(biāo)志物,充當(dāng)一下土地的界線,如散氏盤中所見的那樣以外,幾乎很少有以其本義出場的機會(曾伯有“金道錫行”句,郭沫若云:“言以金錫入貢或交易之路”)。在當(dāng)時,倒是天的行動軌跡,變幻莫測,關(guān)系著人生安危,影響到禍福吉兇,令人惶惑、祈求、戰(zhàn)栗、臣服;于是,道字的本義,雖很少用在原發(fā)之處,卻大量地?zé)o償?shù)亟栀J給天,鄭重地用為天行之道。

  天行之道是為天道。但天道這個詞,無論在遺物中還是在文獻中,出現(xiàn)都很晚,直到周人才開始使用。堯舜禹遑論矣;殷商時代,冥冥中主宰世人的,還不叫做天而叫做帝。帝象凡人一樣,具備七情六欲,而且喜怒無常,恣意任性,談不上什么固定的行動軌跡,或者叫沒有固定的帝道。殷人之所以凡事必卜,就因為他們無法預(yù)測帝的意向;而其所以要將應(yīng)驗的結(jié)果紀(jì)錄下來,則是希望能通過經(jīng)驗積累,摸索到上帝的某些行動軌道。

  其實,只要相信上帝是一位恣肆的超人,就不可能形成帝道的觀念;因為它本無常道。所以甲骨文中從無帝道之類的字樣。當(dāng)然,說穿了,這根本是由于殷人對自然和社會的行進道路知之甚少,是這種無知的表現(xiàn)。

  現(xiàn)在可見的天道觀念,以公認(rèn)為可靠的文獻而論,最早見于記錄春秋史事的《左傳》。其襄公九年有曰:

  春,宋災(zāi)。……晉侯問于士弱曰:吾聞之,宋災(zāi),于是乎知天道。何故?對曰:……陶唐氏之火正閼伯居商丘,祀大火而火紀(jì)時焉,相土因之,故商主大火。商人閱其禍敗之釁,必始于火,是以日(日官,典數(shù)者)知其有天道也。公曰:可必乎?對曰:在道(指王道),國亂無象,不可知也。

  又襄公十八年:

  晉人聞有楚師。師曠曰:不害。吾驟歌北風(fēng),又歌南風(fēng);南風(fēng)不競,多死聲,楚必?zé)o功。董叔曰:天道多在西北(杜注:歲在豕韋,月又建亥,故曰多在西北),南師不時,必?zé)o功。叔向曰:在其君之德也。

  又昭公九年:

  夏,四月,陳災(zāi)。鄭裨灶曰:五年,陳將復(fù)封,封五十二年而遂亡。子產(chǎn)問其故,對曰:陳、水屬也;火、水妃也,而楚所相也。今火出而火陳,逐楚而建陳也;妃以五成(杜注:妃、合也,五行各相妃合,得五而成),故曰五年。歲五及鶉火(杜注:是歲歲在星紀(jì),五歲及大梁而陳復(fù)封。自大梁四歲而及鶉火。后四周四十八歲,凡五及鶉火五十二年。天數(shù)以五為紀(jì),故五及鶉火,火盛水衰),而后陳卒亡,楚克有之,天之道也,故曰五十二年。

  又昭公二十六年:

  齊有彗星。齊侯使禳之。晏子曰:無益也,只取誣焉。天道不諂,不貳其命,若之何禳之!且天之有彗也,以除穢也。君無穢德,又何禳焉?若德之穢,禳之何損?……公說,乃止。

  上列這些所謂的天道,首先是指日月星辰的運行,以及,由于它們運行的所在,對應(yīng)于人間的分野,而帶來的人事吉兇。天道天道,本來應(yīng)該只是就天而言;但是由于人力的渺小,無法與天爭勝,而不得不托天之福,畏天之威,一任天的主宰,匐伏以從,而將人間劃分為若干與星座相應(yīng)的分野,按照天象揣測人事。于是有了上述的大火(心宿二)出而宋災(zāi),歲(木星)在西北而南師不時,五及鶉火而陳亡之類故事。

  這種含義的天道,其實已經(jīng)不是簡單的天行之道,它還包括對應(yīng)的人事、以及人們的因應(yīng)之術(shù)在內(nèi);所以,它也就是后來所謂的占星術(shù)。司其事的有日官、祝、卜、史等;一些大臣如士弱、董叔、裨灶之流,由于掌握這方面的知識,為王公所器重,發(fā)言的權(quán)力往往更大。他們的前身,應(yīng)該就是巫。只是到了春秋時代,一些理性色彩較濃的人,已經(jīng)不愿相信天人之間存有這種對應(yīng)關(guān)系,也不相信因應(yīng)之術(shù)的神效,轉(zhuǎn)而提倡人事由人自己左右;諸如上引的叔向、晏子,甚至談?wù)撎斓赖氖咳酢1M管這樣,比起殷商時代的上帝肆意觀念來,周人的天道思想,即相信天有其道、人有其術(shù)的思想,仍不能不說是一種進步。

  與《左傳》記述著同一時代言論的《國語》,雖然滲有著更多后來整理者的思想和用語,但只要仔細(xì)分別,還是可以看出春秋人的天道觀念。其特征仍然是,認(rèn)為天道是天的運行軌道,是示人以法則、供人遵循的范本或常規(guī)。如:

  范蠡曰:天道盈而不溢,盛而不驕,勞而不矜其功……天道皇皇,日月以為常,明者以為法,微者則是行:陽至而陰,陰至而陽;日困而還,月盈而匡。古之善用兵者,因天地之常,與之俱行……必順天道,周旋無究。(《越語下》)

  解說天道,仍然是瞽史的專業(yè),所以有“吾非瞽史,焉知天道”(《周語中》)之類的說辭。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大臣們之敢于并樂于聲稱自己不知天道,已反映出巫史們的占星術(shù)式天道觀念的式微。這一信仰危機,在子產(chǎn)那句“天道遠(yuǎn),人道邇”(《左傳》昭公十八年)的名言中,更是集中表現(xiàn)出來。但是,子產(chǎn)的話,不過是第一片落葉,天道的冬天還遠(yuǎn)未到來。理性主義者們當(dāng)時能夠想到和做到的,只是巧妙地由天道引申出君王應(yīng)該恪守的戒律來,或者不如說把為政應(yīng)有之道附會到天象上,再返回來尊作天行之道,以作為建言、諫爭的根據(jù),拉著“天道賞善而罰淫”(《周語中》)、“天道無親,唯德是授”(《晉語六》)之類的虎皮作大旗,以求補救君主無上制度的缺陷。這種意義上的天道,即作為道德律令的天道,在《左傳》中,通常叫天之道,例如:

  楚武王荊尸授師孑焉以伐隨。將齊,入告夫人鄧曼曰:余心蕩。鄧曼嘆曰:王祿盡矣。盈而蕩,天之道也。(莊公四年)

  諺曰:高下在心。川繹納污,山藪藏疾,瑾瑜匿瑕,國君含垢:天之道也。(宣公十五年)

  晏平仲曰:君人執(zhí)信,臣人執(zhí)共,忠信篤敬,上下同之,天之道也。君自棄也,弗能久矣。(襄公二十二年)

  趙簡子問于史墨曰:季氏出其君而民服焉,諸侯與之,君死于外而莫之或罪也。對曰:……君臣無常位,自古以然。故詩曰:高岸為谷,深谷為陵。三后之姓,于今為庶,王所知也。在易卦,雷乘乾曰大壯,天之道也,……是以為君,慎器與名不可以假人。(昭公三十二年)

  子胥……將死,曰:……吳其亡乎!三年,其始弱矣。盈必毀,天之道也。(哀公十一年)

  諸如此類的天之道,既不是變幻無常的殷周之際的天命,也不同于道術(shù)意味的春秋前期的天道,而是更進了一步的天的道德律。對于天命,人們只能莫之何而安之;對于天道,人們已經(jīng)可以觀測并禳祓;至于天之道,它是至上的律令,人們應(yīng)該遵守,只是這種律令具有道德性,因而人們可以修德以應(yīng)之。所以,天命—天道—天之道觀念的演進,表現(xiàn)為一個正、反、合的過程:莫之何而安之的天命,一反而為可預(yù)測可對付的天道,再合而為應(yīng)遵守(安之)宜修德(對付)的天之道。事事物物的進展,往往如此。

  《老子》里面說:“不窺牖,見天道”,又說:“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yīng)……天網(wǎng)恢恢,疏而不失。”其所要見的天道,本來是應(yīng)該窺牖而后方可得見的天體運行;而其所以能夠不窺而見,只因為天道此時已經(jīng)泛化成為天之道,成了恢恢不失的道德律,只要反求諸己便足,無須窺牖外尋了。

  摸清了這個演化進程,一個附帶的收獲也許是,可以借此鑒別古籍的成書年代。譬如,《尚書》里明確提到天道的地方,有如下一些:

  三旬,苗民逆命,益贊于禹曰:惟德動天,無遠(yuǎn)弗屆,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大禹謨》)

  予聞曰:能自得師者王,謂人莫己若者亡,好問則裕,自用則小。嗚呼!慎厥終,惟其始,殖有禮,覆昏暴,欽崇天道,永保天命。(《仲虺之誥》)

  天道福善禍淫,降災(zāi)于夏,以彰厥罪。肆臺小子將天命明威,不敢赦。(《湯誥》)

  惟說命總百官,乃進于王曰:嗚呼!明王奉若天道,建邦設(shè)都,樹后王君公,承以大夫師長。(《說命》)

  王曰:嗚呼!我西土君子,天有顯道,厥類惟彰。今商王受狎侮五常……(《泰誓》)

  皇天用訓(xùn)厥道,付畀四方,乃命建侯樹屏,在我後之人。(《康王之誥》)

  我聞曰:世祿之家鮮克由禮,以蕩陵德,實悖天道,敝化奢麗,萬世同流。(《畢命》)

  有趣的是,這六條明確提到天道字樣的材料,全都出在所謂的古文尚書中。今文里,只有天命、天威、天罰之類以天為意志之天的更早思想。二者之間,有不變與善變、可知與莫測之別,紀(jì)錄著人們對于天的認(rèn)識程度的淺深。即此一端,也可證實前賢所考古文尚書晚于今文之說。而且,尤有進者,古文尚書所謂的天道,還不同于前引《左傳》各條的天道。《左傳》的天道,只是天體運行之道和人們因應(yīng)之術(shù),是一種自然的天象和社會的對策;而古文尚書所謂的天道,則是某種義理,是天的道德,即所謂的天之道。這種思想,出現(xiàn)得更要晚了。

王道

  律令意義的天之道,本來是說給君王聽的,是大臣們挾天道以令天子,制約君王無限權(quán)力和自由意志的法寶。如果某位君王開明,或標(biāo)榜自己開明,愿意自覺地以天之道作為政之道,或虛偽地以天之道作為政旗號,表示或表白自己對天道有得,那時,天之道就成了王之道即王道,其神秘性或客觀性遂黯然失色,人文性或主觀性則逐漸增長,成了為政以德乃至以意了。

  歷來被稱引得最多的王道字樣,莫過于《尚書·洪范》里的如下一段:

  無偏無陂,遵王之義;無有作好,遵王之道;無有作惡,遵王之路。無偏無黨,王道蕩蕩;無黨無偏,王道平平;無反無側(cè),王道正直。會其有極,歸其有極。

  這些蕩蕩、平平、正直的王道,內(nèi)容并不很多,那就是其文前所說的什么以五福(壽、富、康寧、所好德、終其正命)賜其庶民,和顏悅色對待臣民,毋侮鰥寡而畏高明,鼓勵臣民有所作為等等。不過內(nèi)容雖說不多,性質(zhì)卻很重要。王道之重要,重在它的意義和作用,那就是其后文所說的“是彝是訓(xùn),于帝其訓(xùn)”,“是訓(xùn)是行,以近天子之光”,以及,“曰天子作民父母,以為天下王”。這里第一句話可看成王道的性質(zhì):它順乎天帝,為民作則;第二句說王道的作用:庶民理應(yīng)遵行,以沐君王之恩;第三句話是總結(jié),由此得出了君民的尊卑關(guān)系。《左傳》上面有一段話說得好:“……事神、訓(xùn)民、事君,示有等威,古之道也”(文公十五年)。這個所托的古之道,也正就是《洪范》所說的王道。

  所以可以說,王道是天道的落實和引申,即參照天體運行引申附會出來的為政之道。不同的是,它們一旦被命名為王道,便從此不再是制約君王的天條,而成了君王秉承或代表天意制訂的國法,成了率土之濱理應(yīng)奉行的大法即洪范,也就是成了君王制約別人的法寶。所以才有“無偏無陂”那樣的三句話。據(jù)說只有如此,才能使天下國家臻于至善之境,即所謂的會歸于極;或者說,這些王道,就是天下國家臣民百姓所應(yīng)會歸的“極”。

  天道一轉(zhuǎn)而為天之道,再轉(zhuǎn)而為王道,從一方面看,它意味著人類無需事事再瞧著天的眼色定舉止,這無疑是人的自覺程度的提高,是人類的進步;但一切進步都包含有退步的種子,因為從另一方面看,這種無意志而運行的天被有欲望在運作的王所僭越的事實,其必然的結(jié)果是:這里所謂的“道”的客觀規(guī)律性遂愈轉(zhuǎn)愈少,而主觀任意性則越來越多,以至于,會有“惟辟(君)作福,惟辟作威,惟辟玉食;臣無有作福、作威、玉食,其害于而(爾)家,兇于而國”(《洪范》)之類的作威作福的警號。

  當(dāng)然,作威作福有一個時代所允許的限度。因為王道雖說主觀成份很大,但是終究脫胎于天道;所以它還不全是君王能有之道,而常是君王應(yīng)有之道。如果某位君王超出了時代所允許的應(yīng)有范圍,難免以無道而遭致譏彈、廢立乃至誅伐。孟子見梁惠王,說了許多“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施政方案,其弦外之音便是譏彈。歷史書中記述朝代更替,也常拿王道作口實。例如《逸周書》有:

  (湯將放桀)曰:昔大帝作道,明教士民;今君王滅道,殘政士民,惑矣。……(湯既放桀)曰:此天子之位,有道者可以處之。天下非一家之有也,有道者之有也;故天下者,唯有道者理之,唯有道者紀(jì)之,唯有道者宜久處之。湯以此三讓……(《殷祝》)

  大帝指夏禹,他曾作道。夏桀作威作福過了頭,滅了道,所以該放。既放桀,湯以天子之位三讓,希望由更有道者來擔(dān)當(dāng)。這些道,當(dāng)然都是指的王道,也只能是王道;天道不是由人作的,王道才是最方便的口實。只是這篇史書的作者疏忽了,夏商之際還沒有王道觀念;所以我們寧愿相信另外一種說法:

  成湯放桀于南巢,惟有慚德,曰:予恐來世以臺為口實。仲虺乃作誥曰:嗚呼!惟天生民有欲,無主乃亂;惟天生聰明時,有夏昏德,民墜涂炭。天乃錫王勇智,表正萬邦,纘禹舊服。茲率厥典,奉若天命。夏王有罪,矯誣上天,以布命于下。帝用不臧,式商受命,用爽厥師。(《尚書·仲虺之誥》)

  這份誥書當(dāng)然也非實錄,但它造得比上述的《殷祝》更接近成湯時代一些,因為它不談有道無道,而打著天命的旗號。天命是殷商人思想,所以武王伐紂叫做革命,口號叫“天命靡常”。命革完了,才趕緊提出“敬德保民”來;德者得也,謂天道已被自己得到,成為王道了,不僅僅再是天命所歸而已;怕的是別人再來援例革掉自己。

  從標(biāo)榜天道到提倡王道,意味著宗教權(quán)威讓渡給政治權(quán)威。這是文明的進步。王道是一種政治思想,是主張為政者利用和平手段維持統(tǒng)治的思想;但是政治更需要暴力,強調(diào)用暴力維持統(tǒng)治的政治思想,是為霸道。王道和霸道,本是統(tǒng)治者不可或缺的兩手,戰(zhàn)國時代,霸道即以力服人的思想流行,終于醞釀出并凝聚為法家;儒家則高舉王道即以德服人的旗幟,并使之建筑在倫理的基礎(chǔ)上,演化出人道主義。

人道

  人道一詞最早出自子產(chǎn)(《左傳》昭公十八年),用在與天道相對,即非神秘非宿命的人文意義上。后來儒家出來使之全面展開,賦以政治的、倫理的和哲學(xué)的內(nèi)容,鑄成中國文化的人道范疇。

  從字面上看,人道就是人之為人之所以。但人之為人,本有兩個不同方面,它是自然的人類,也是社會的動物;因之往往反映成兩種關(guān)于人之所以的觀點。事實也正是如此。以古代中國論,道家便強調(diào)人的自然屬性,認(rèn)為自然性與生以俱來,是人之“天”性;儒家則捉住人的社會屬性,注意人與禽獸之別的、為數(shù)雖少但卻珍貴的“人”性。儒家說道家“蔽于天而不知人”,道家說儒家“以人入天”,各是其是而非其非,都以為自己得到了真理。莊子有一段話,透露出此種分歧:

  何謂道?有天道,有人道。無為而尊者,天道也,有為而累者,人道也;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莊子·在宥》)

  道家以為自己得的是天道,儒家所得不過是人道,二者有主臣之別。這實在也由于,道家源于巫史,最重天道,也從天(自然)的方面去論人;儒家乃周初以降的王道德政思想的學(xué)理化,特別關(guān)心于社會關(guān)系中的人,故成了人道的代表。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所謂的人道,主要就是指儒家的從人的社會性出發(fā)的為人之道。

  人之作為自然人類(天人),倒真的只須順從天道便足,食不過滿腹,寢無非一席,他可以居與木石處,行與麋鹿游,做到無為而自尊的地步。而作為社會動物,便與禽獸不同,他有家有族,有群有分,從而需要也培育出相應(yīng)的諸心理狀態(tài)和行為方式;用莊子的眼來看和嘴來說,他不免陷入許多“有為而累者”之中。

  這些“有為而累者”中,首先當(dāng)推親親之道。《禮記·大傳》在評論武王伐紂后追王乃祖若父時有曰:“上治祖禰,尊尊也;下治子孫,親親也;旁治昆弟,合族以食;序以昭穆,別之以禮義,人道竭矣。”《禮記·喪服小記》也有“親親、尊尊、長長,男女之有別,人道之大者也”之說。整個儒家學(xué)說,就是由親親而向內(nèi)追及修身、正心、誠意,向外推及治國、平天下的一個體系。至于其所標(biāo)榜的仁義禮智,按孟子的解釋,實質(zhì)上也是親親之道,所謂“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智之實,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禮之實,節(jié)文斯二者是也;樂之實,樂斯二者,樂則生矣。”(《離婁上》)所以《禮記》上也跟著說:“(禮之)有恩有理,有節(jié)有權(quán),取之人情也:恩者仁也,理者義也,節(jié)者禮也,權(quán)者知也:仁義禮智,人道具矣。”(《喪服四制》)

  進而言之,即使作為自然的人,也不會沒有自己所從出的親,就人類而言,還不能沒有自己所派出的親。這是最基本的事實。由此構(gòu)成的親親關(guān)系,正是作為社會的人的最基本的存在單位,也是社會得以組成的最基本的細(xì)胞。儒家遂由此一端認(rèn)定,人的價值,人之為人之所以,不在其個體之中,而在關(guān)系之中,首先是親親之中。道家批評說,這是一種“有為而累”的觀點,累者,重疊、捆綁、疲勞。莊子采用這樣貶詞來形容社會關(guān)系,表明他們自己看中的是另外一端,無累的一端,即人的自然性或個性的一端,亦即所謂的“無為而尊”;尊者至上,他們是主張個性至上的。

  親親關(guān)系既被推為人和社會之基本,儒家于是認(rèn)定,它自應(yīng)是政治的出發(fā)點和目的地。所以他們說:“圣人南面而治天下,必自人道始矣”,“人道,政為大”,“人道敏政”(見《禮記》之《大傳》、《哀公問》、《中庸》),等等。儒家的政治,因此便只是一種倫理的政治,人情的政治,為民父母的政治。

  將這一切倫理的、政治的人道思想哲學(xué)化,就有了《易傳》那樣的人道:

  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系辭下》)

  天道下濟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謙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終也。(《謙·彖》)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說卦》)

  這個與天道、地道鼎立的人道,已是上升為世界觀的人道。盡管其具體內(nèi)容仍舊是“仁與義”和“惡盈而好謙”之類,但它已經(jīng)不再簡單是原來層次上的事親和從兄,和倫理式的政治守則,而成了與天地之道合一的、見諸人性人心的天地之道了。

  與此同時,我們應(yīng)該注意到,《易傳》中的天道,與人道合一的天道,也和早期那種占星術(shù)士的天道(如火出而宋災(zāi))不同,甚至和道德律令意味的天之道(如盈必毀)也有別,而被賦予了濃厚的人道色彩。它“下濟”,“虧盈”,“益謙”,宛然一位謙謙君子,十分人文化了。

  所以,人道之哲學(xué)化,人道與天道的合一,是人道的超升,也是天道的下凡;內(nèi)在者與超越者,各各向?qū)Ψ缴煺梗驅(qū)Ψ饺苋耄c對方合一,由此造成了獨具特色的中華文化。

  人道天道的最高概括及其互存互化,以如下一段話說得較為分明:

  孟子曰:居下位而不獲于上,民不可得而治也。獲于上有道,不信于友,弗獲于上矣。信于友有道,事親弗悅,弗信于友矣。悅親有道,反身不誠,不悅于親矣。誠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誠其身矣。是故: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不誠,未有能動者也。

  這段話出自《孟子·離婁上》,亦見于《禮記·中庸》。治民—獲上—信友—悅親—誠身—明善,這一長串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政治倫理鏈(參見《大學(xué)》的“大學(xué)之道”),本是儒家人道的具體要求,或為政之道親親之道的主要內(nèi)容;經(jīng)過孟子一概括,竟被濃縮成為“思誠”兩個字。思誠者,對“誠”的思,或者叫心對誠的追求,內(nèi)在者向超越者的投入。孟子說,這便是人之道。而誠,這個遠(yuǎn)離人寰高高在上的天之道,本應(yīng)是臨人以威或示人以則的,卻又偏偏像是人的一種精神狀態(tài)或思想境界。這樣一來,不僅人之道便似乎不再是抽自社會人的社會關(guān)系,而是得自天之道的啟示或召喚,至少也是對天之道的認(rèn)識和了解,即超越者的內(nèi)在;而且,天之道也不再是與人無關(guān)的獨立的客觀,而成了內(nèi)在者的超越。天和人,以此便合而為一了:人成了天的能思之心,天成了人的心靈之源。于是,儒家所標(biāo)榜的人道,便不再僅僅是為人之道,也是在替天行道了;儒家所謂的天道,不再只是“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而且自己就是善人。

  道家當(dāng)然也是天人合一者。差別在于,道家的天、人內(nèi)涵,和儒家完全不同,而且合一之法也不同。道家是以人合天,準(zhǔn)確一點說,是以人之天(自然)合于天,用他們自己的話來說,則叫“以天合天”(《莊子·達(dá)生》)。而儒家卻是以天合人,即將他們主張的人之道升華為天之道,借天為人張目,使天合于人。

  所以,從天道,到王道,再到人道,人的認(rèn)識一步步深化,人文性一步步增加。在這個進步過程中,王道是以人主的資格和天主對抗,而人道又以人類的名義和人君對抗。待到人道宣稱自己和天道合一,那無異于是,從形式上向天道的復(fù)歸,而迎接著一種更深刻的范疇的到來了。

道器

  這個更深刻的范疇就是世界本元意義的道。

  森羅萬千的世界,在中國思想家們眼里,一般是歸成天地人三大塊,所謂三才;才亦作材,由這三種材料組成了世界。一些哲學(xué)家們則慣于更進一步推想,三才又是怎樣來的,它們是否起于一源;以及,三才既成之后,是否共有一個潛居其內(nèi)或其上的主宰?這就是通常所謂的宇宙論和本體論的問題。

  對這類問題談得最多也最深的,在中國古代,首推道家人士。他們想象,世界最初凝于一源,世界既成之后,也有一個主宰。其為物也,無形無象,無聲無色,惟恍惟惚,若存若亡。對于這種東西,從邏輯上來說,不可以確指,也不可能命名;因為那將使它淪為普通一物,而不再是它本己。可是同樣從邏輯上來說,一個不予指認(rèn)之物,將無從進行思議。兩難并陳,不得已,道家為它找了一個代號,或者叫做寄寓之名,那就是“道”。

  道之當(dāng)選為宇宙論和本體論的究極范疇,顯然不是在其人道王道天道的具體意義上,也不是取自其行走、引導(dǎo)、言談的派生義,而是看中了它的原始意義,即作為道路之道。

  道路本身是靜止的,無生命的一物;但它卻由生命物的行走所造成。“誰能出不由戶,何莫由斯道也”(《論語·雍也》),它是有生者活力之所寄,是它們聚集的起點,散發(fā)的軌跡。正是在這樣的意義上,以道作為宇宙的起源和本體的存在,除了給人以動感外,還能強調(diào)運動的規(guī)律性,以及概莫能外的統(tǒng)攝性。所以中國古代各家,都樂于使用“道”字,來象征自己所尊崇的那個主宰和本原。戰(zhàn)國時代,道家有一派人曾經(jīng)試圖用更為無形無象、自本自根的“氣”、“精”來代替道字,并在后來養(yǎng)生家那里有所流傳;雖然它在本原的意義上似乎更勝一籌,但終以缺乏規(guī)律、必由一類的意象,而未見成功。

  在宇宙本原意義上論道,探討未有天地之先的事,曾使一些思想家們望而卻步,另一些思想家們樂之不疲。其最為得體的,應(yīng)推老子,他的名言有: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老子》第二十五章)

  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同上,第二十一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同上,第四十二章)

  從恍惚寂寥的道,到林林總總的物,應(yīng)該是一個極其漫長的過程。且不說對于古人,即使對今人來說,要想描繪其情狀于十一,亦幾乎為不可能。在這方面,可以說,籠統(tǒng)或比精細(xì)更接近真實,哲學(xué)似較科學(xué)更顯得優(yōu)越。因此,上引的老子三段話,尤其是第三段,更具有典型意義:

  “道生一”。首先要注意,這個“生”乃蛋生雞之生,非雞生蛋之生,即化生之生,而非派生之生;以下各句仿此。因此,道生一,可以理解為從道到物之初,從無形化為有形之初。“初”是一種動態(tài),不是固定的實在,它似有尚無,雖無卻有,乍暖還寒,春色遙看近卻無。用莊子的話來說,道是無有,一是有無(參《莊子·知北游》)。因此,道生一也不妨簡潔地理解成道就是一。道家自己便常謂道為一,以一謂道,以說明道的本原性。

  “一生二”是混沌的剖判,世界的實在的開始。這個二,中國人習(xí)慣稱之為陰陽,并展開之為一切對立。值得提醒的是,這個二,是動態(tài)的,不是靜止的。《易·系辭上》說:“一陰一陽之謂道”,那不是說的一半子陰,一半子陽,而是說的一忽兒陰,一忽兒陽。另外還有一點值得提醒的是,陰陽對立,并非總是半斤八兩,楚河漢界,兩軍對壘,旗鼓相當(dāng),而是可以奇幻到有如兵家所言:“陰不在陽之對,而在陽之內(nèi)”;以及,可以是“枯楊生梯,老夫得其女妻”,或者“枯楊生華,老婦得其士夫”(《易·大過》)的陰陽不等值不等量狀態(tài)。唐宋時道教人士搞出過一個太極圖,它那陰陽消長、交錯。互涵的形象,大體上便是對這種觀念的描繪。

  “二生三”是具體之物的真正誕生,是剖判了的道之重新合一。這里的三,也是一個一,一個整體,但已不是原始的那個一,而是一個新一,一個有象有形有聲有色的物,或者叫做具體而微的道。應(yīng)該強調(diào)的是,三不是原始的一,也不能從原始的一直接引出,而必須經(jīng)過二的剖判,經(jīng)過那種生之陣痛,火的洗禮;否則,世界仍然闃無一物,歸于死寂。

  物三既經(jīng)生出之后,由于它有道作本體,或者說它作為道的體現(xiàn),也具有生生不已的本事,此所以會“三生萬物”。上帝只造出亞當(dāng)和夏娃,女媧也不過造了少數(shù)男女,此后的事,就是這些“三”的使命了。所以,在一定意義上,也可以說,三生萬物就是三即萬物,正如道生一就是道即一一樣。在老子的宇宙創(chuàng)生圖中,最要緊的當(dāng)推“一生二,二生三”這六個最玄妙的大字。

  道家崇尚自然,老子所論的由道生物的歷程,僅限于自然物。至于人的創(chuàng)造物,乃無為的道家所不齒。而儒家的興奮點,卻恰恰落在這一邊;《易傳》所謂的制器尚象,討論的正是人造器物問題:

  《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辭,以動者尚其變,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參伍以變,錯綜其數(shù)。通其變,遂成天下之文;極其數(shù),遂定天下之象。非天下之至變,其孰能與于此。……(《系辭上》)

  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yuǎn)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作結(jié)繩而為網(wǎng)罟,以佃以漁,蓋取諸“離”。包犧氏沒,神農(nóng)氏作,斫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蓋取諸“益”。……(《系辭下》)

  《易》有所謂象。易象是圣人取法于天地鳥獸人身等自然物象而得。基本的象是四個,所謂四象。四象經(jīng)過參伍錯綜,而成了八個和六十四個,“天下之文”和“天下之?dāng)?shù)”于是盡在其中。圣人再根據(jù)這些象,作成許多厚生利用的人間器物。

  所以可以說,儒家也是主張道生萬物的。只不過中間要插進一個圣人,以便為生民作君作師,作器作物。當(dāng)然這些圣人都是天縱的,他們之制器也只是賦形于象,而非任意妄作;所以還是在替天行道。

  道生之物是為器。“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易·系辭上》)。道器二分,是儒家的思路,也是整個中華文化的共識。

  道既生器,道復(fù)在器中作為主宰或本體。莊子甚至說,道之在器,每下愈況(《莊子·知北游》),即愈是下賤物器中,道之存在愈顯著,蓋以其更近自然不假文飾故。蘇東坡論樂有云:“絲不如竹,竹不如肉;漸近自然”,也是這個意思。因此,離器乃無從言道,亦無從見道。器中的主宰之道,與形上的生物之道,到后世有佛學(xué)的“月印萬川”、理學(xué)的“理一分殊”等種種講究,其在先秦,還未能那樣深刻提出問題,而是或者籠統(tǒng)地名之曰道,或者稍作分別,謂器中之道為理;于是有了道理一詞。

道理

  道是形而上的,器是形而下的;但形而下者之中又有形而上者在主宰,器之中存在著“具體”而微的道。為了表示這種器中之道,思想家們選用了“理”字。理的本義是玉的紋理,來源于田的阡陌,引申為一切物器乃至關(guān)系的紋理,和使之成紋理即治理。關(guān)于理的定義以及道和理的關(guān)系,以韓非說得最為明白:

  道者,萬物之所然也,萬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萬物之所以成也。故曰:道,理之者也。……故理之為物之制。萬物各異理。萬物各異理而道盡稽萬物之理……(《韓非子·解老》)

  凡理者,方圓、長短、粗靡、堅脆之分也;故理定而后可得道也。(同上)

  理是成物之文,道是成物之所以,理定而后方可得道。這是說,先見理而后見道。韓非在這里表現(xiàn)了經(jīng)驗主義和唯物主義的傾向,同我們上面所說的由道而理的路數(shù)不同。我們是從宇宙生成的角度著眼的,所以由無到有,由全到分;韓非從既成的世界著眼,所以由小到大,由實到玄。一個是宇宙論,一個是認(rèn)識論,二者方向相反,并行不悖而相得益彰。

  無論是由全到分,還是由實到玄,萬物之理都是不同的,所謂的“萬物各異理”;而萬物之道則是共同的,所謂“道者萬物之所然”。這各異的理,卻又取法于共同的道(“道者,萬理之所稽也”);道也在那里示法于各別的理(“道盡稽萬物之理”)。這就是后來所謂的共相和殊相的關(guān)系,或理學(xué)家所謂的“理一分殊”,用先秦人的話來說,應(yīng)該叫道一理殊。

  有了“理”的概念,再來仔細(xì)分析那個眾所周知的道器關(guān)系,應(yīng)能看出,由道到器或由道到物,或者說,從形而上到形而下,中間實藏有一個易遭忽視的“形而中”,它就是“理”。理是成物之文為物之制,但還不是物;稽于道而非道,但又是道的“具體”化。它是道在物化,物的道式,不妨簡稱之曰物道。

  當(dāng)我們用二分法簡單地看世界時,我們往往大略地分之為道和物、本和末,等等。這是可以的,也很必要,因為這時我們已從繁雜的具體上升為思維的抽象,得其真宰、以一馭萬了。但是事情到此并沒有結(jié)束,也不能止步。為能真正認(rèn)識世界,還必須從抽象再返回具體,或者說由抽象再上升到具體,使抽象內(nèi)在于具體,具體融合于抽象;這時候,將會體味到有一種抽象的具體或具體的抽象的存在,那就是我們上面所說的物道。這樣一來,世界便三分化了;那第三者,對立面之和,是很值得玩味的。

  值得指出的是,韓非對“理”的這些敘述,并非法家的一家之言,而是當(dāng)時各家的普遍看法。《莊子·秋水》中有一大段著名的北海若的物論,也正是這樣處理道、理、物之關(guān)系的。其言有曰:

  可以言論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論,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

  以道觀之(物),何貴何賤,是謂反衍;無拘而志,與道大蹇。何少何多,是謂謝施;無一而行,與道參差:嚴(yán)嚴(yán)乎若國之有君,其無私德;繇繇乎若祭之有社,其無私福;泛泛乎若四方之無窮,其無所畛域。兼懷萬物,其孰承翼,是謂無方;萬物一齊,孰短孰長?

  道無終始;物有死生,不恃其成;一虛一滿,不位乎其形;年不可舉,時不可止,消息盈虛,終則有始;是所以語大義之方,論萬物之理也。……

  河伯曰:然則何貴于道邪?北海若曰:知道者必達(dá)于理,達(dá)于理者必明于權(quán),明于權(quán)者不以物害己。

  可以言論的是物(物之粗),可以意致的是理(物之精),不可言意的,是為道。以道觀物,物本無貴賤,無少多,無短長;唯獨有死生,以及有足以引起貴賤、少多、短長之論的“殊理”(“萬物殊理”—《莊子·則陽》)或萬物各異之理。人們之所以總是妄分物之貴賤,惡死而貪生,從大處說,是不明于道;從細(xì)處說,也可說是不達(dá)于理。達(dá)于物之理者,則知所權(quán)衡而不致以物害己,自在而逍遙了。這里,“以物害己”的“以”字很吃緊,它表明,物對人,本是無害而有益的,或者說,天人本來是合一的;物之所以會害人,并非物的不是,而是人在“以”物害己,在于人之不達(dá)物理而起的輕舉妄動;用現(xiàn)代語說,那是人類自己造出的生態(tài)平衡的破壞。

  道家旨在得道。從認(rèn)識和修養(yǎng)的程序來說,得道先須得理。“理定而后可得道也”,這是韓非看出來的竅門,也是莊子所謂的三日能外天下、七日能外物、九日能外生、而后能朝徹能見獨、能無古今能不死不生(《莊子·大宗師》)的學(xué)道進程。只是道家往往喜歡反過來說,即從宇宙論的角度立說,說“知道者必達(dá)于理”,以張大其道。其實是一樣的,知道必能知(達(dá))理,得理(理定)方可得道;理性和悟性,知和覺,是互相為用互相促進的。

  儒家也談理,當(dāng)然是偏于人倫方面。在儒家看來,人非自然之一物,而是社會關(guān)系的總和。既為關(guān)系,便有關(guān)系的紋理或理路;用儒家的話來說,則叫有其應(yīng)有的準(zhǔn)則或所宜,是為倫理。所以,儒家常把理和禮(準(zhǔn)則)義(所宜)連在一起。譬如:

  禮也者,理也;樂也者,節(jié)也。君子無理不動,無節(jié)不作。(《禮記·仲尼燕居》)

  先王之立禮也,有本有文。忠信,禮之本也;義理,禮之文也。無本不正,無文不行。(《禮記·禮器》)

  樂也者,情之不可變者也;禮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禮記·樂記》)

  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謂理義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義之悅我心,猶芻豢之悅我口。(《孟子·告子上》)

  仁者愛人,義者循理。(《荀子·議兵》)

  理者紋理,人與他人處在各種關(guān)系之中,必有也應(yīng)有各種紋理,即行為方式或準(zhǔn)則,也就是禮。所以說“禮也者理也”。但行為方式的深層藏有行為動機,那才是行為之本,理只是行為的外現(xiàn),所以說“義理,禮之文也”。雖說如此,方式還是不可少的,動機總得通過方式來表現(xiàn),而且人們總能找到合適的、應(yīng)有的、“心之所同然”的方式,那就是所謂的“義”、“理義”。崐就這樣,儒家從理的視角看禮義,把禮義建立在理的基礎(chǔ)上,使人的關(guān)系合理崐化,便似乎給人的行為找到了某種客觀依據(jù)和標(biāo)準(zhǔn),當(dāng)然他們的學(xué)說也就以此增強了神圣性。禮、義之外,將理和智聯(lián)系起來,是更方便的事:

  父母之喪,……三年而詳。比終茲三節(jié)者,仁者可以觀其愛焉,知者可以觀其理焉,強者可以觀其志焉。(《禮記·喪服四制》)

  西方哲學(xué)家愛說情感、理性、意志為人之三要素;仿佛人亦自然一物,由種種要素組成。中國哲學(xué)家則強調(diào)人的社會性,另立仁、智、勇(強)三個關(guān)系范疇。智者知人。智者之為智,以其知道為人之理,故觀其理可以知其智。

  這樣一來,儒家的仁義禮智四大件中,竟有義、理、智三件與理密邇;唯獨仁德一項,以其重在情感,而和重理性的其他三項分立著(儒家有時以仁義禮樂并舉,則仁、樂為情,義、禮為理)。這是我們評論儒家思想時不應(yīng)忽視的一大要點。當(dāng)然,儒家還有尚和的思想方法,它會巧妙地調(diào)用情感和理性,以使仁與義禮智(或仁樂與義禮)各得其所,共存共榮,并會歸于一,有如儒書上所說的:

  仁愛也故親,義理也故成。……推恩而不理不成仁,遂理而不敢不成義,審節(jié)而不知不成禮,和而不發(fā)不成樂。故曰仁義禮樂其致一也。(《荀子·大略》)

  恩者仁也,理者義也,節(jié)者禮也,權(quán)者知也。仁義禮智,人道具矣。(《禮記·喪服四制》

  儒家的這些觀點,也波及到非儒學(xué)派,譬如《管子》上說:

  義者,謂各處其宜也;禮者,因人之情,緣義之理,而為之節(jié)文者也。故禮者,謂有理也;理也者,明分以諭義之意也。故禮出乎義,義出乎理,理因乎宜者也。(《心術(shù)上》)

  其論禮、義和理的關(guān)系,同前引的《禮記》、《荀子》如出一轍。《莊子》上談仁義禮樂歸一的話,也和儒書差不多:

  夫德,和也;道,理也。德無不容,仁也;道無不理,義也;義明而物親,忠也;中純實而反乎情,樂也;信行容體而順乎文,禮也。禮樂偏行,則天下亂矣。(《繕性》)

  所不同的只是莊子在仁義禮樂之上冠以道德,并反對禮樂偏行而已。

道術(shù)

  上面是從“道理”看世界,從世界談“道理”,都還停留在“言論”、“意致”以及不可言意(也是一種言意)的階段;套用一句時髦話,叫做不具有可操作性。如果從可操作性來看來談,就進入道術(shù)范圍。

  我們知道,中國人的所謂道,和希臘人的相應(yīng)范疇“邏各斯”,雖同為哲學(xué)的最高范疇,卻有著重大差別。那主要是一個源于行走,一個源于言談;一個指向?qū)嵺`,一個沉緬理性(參見拙文《解牛之解》,《學(xué)術(shù)月刊》1994年第3期)。這已是學(xué)界的共識。中國道的這種實踐性,在“道術(shù)”一詞中,得到明白表現(xiàn)。

  道術(shù)一詞,有時指道和術(shù),有時特指術(shù)化的道或道樣的術(shù)。

  道字源于道路,已見前述。至于術(shù),《說文》亦釋其初義為“邑中道也”;此字甲金文中未見,惟《墨子》《備城門》以下各篇,猶時以“術(shù)”與“街、衢、里、鄉(xiāng)”等字連用,可證。則道與術(shù),皆為行動的軌跡,并引申為行為的繩墨。只是道字為道路一般,術(shù)字指特殊的道路,二者有廣狹之分,或更為抽象和略微具體之別。道與術(shù)的這種不同,亦如道與理的不同一樣;只不過分指行與言罷了。

  可操作的道與術(shù),是從不可操作的道與理中生發(fā)出來的。精確點說,是人們對客觀存在著的道理加以承認(rèn),有所了解,進而掌握運用的結(jié)果與表現(xiàn)。簡單點說,道術(shù)是被掌握著的道理。

  因此,道和術(shù),都可以看成是方法。反過來說,任何成功的方法,合目的的方法,都是合乎道理即宇宙本來理路的,是道理的操作化或?qū)嵺`化的道理。道理之可貴,不貴在它可供談?wù)f,逗人遐思;而貴在其可以操作,成為道術(shù)。而道術(shù),也正以此不等于普普通通的方法,而具有神圣性。所以,在《莊子》中,我們能讀到這樣的話:

  梓慶削木為成,見者驚猶鬼神。魯侯見而問焉曰:子何術(shù)以為焉?對曰:臣工人,何術(shù)之有!雖然,有一焉……(《達(dá)生》)

  由于位止于工人,所以不可能有什么術(shù),也從未想過沾術(shù)的光。這話是謙詞,也是實話,因為術(shù)被認(rèn)為是偉大的。莊子還曾批評過惠施之“弱于德,強于物”為“存雄而無術(shù)”(《莊子·天下》)。惠施強于物,故能存雄;但卻弱于德,所以無術(shù)。這就是說,術(shù)因德(道之得)而有無,此其所以謂之道術(shù)歟。荀子也說過:

  相形不如論心,論心不如擇術(shù)。形不勝心,心不勝術(shù)。術(shù)正而心順之,則形相雖惡而心術(shù)善,無害為君子也;形相雖善而心術(shù)惡,無害為小人也。(《荀子·非相》)

  “心”指思想觀點;心重于形相。但是術(shù)更重于心,“心不勝術(shù)”;因為術(shù)能引導(dǎo)心之向善向惡。可見這個“術(shù)”,另有自己的神圣所在。《禮記》《儒行》篇里談儒者交友之行時提到一個“營道同術(shù)”原則。營者經(jīng)營,用術(shù)來經(jīng)營道,或道之成敗有賴術(shù)之經(jīng)營,術(shù)之成術(shù)端賴營道,可見術(shù)之作為方法,非同一般。離道將無所為術(shù),離術(shù)亦無緣成道。

  就術(shù)論術(shù),術(shù)也可以看成一般,可以更具體化為各種下一層次的術(shù),所謂方術(shù)。《莊子·天下》篇首說:

  天下之治方術(shù)者多矣。皆以其有,為不可加矣。

  古之所謂道術(shù)者,果惡乎在?曰:無乎不在。曰:神何由降?明何由出?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

  方術(shù)指種種具體的術(shù),如儒術(shù)、墨術(shù)(《荀子·富國》),心術(shù)、性術(shù)(《禮記·樂記》),仁術(shù)(《孟子·梁惠王上》)、惠術(shù)(《禮記·祭統(tǒng)》),等等。它們都是具體的道術(shù),道術(shù)本是“無乎不在”的。而天下之治方術(shù)者或掌握一定道術(shù)的人,無論其為神為明,為圣為王,都是秉受自一個總的發(fā)乎“天地之純”的化為“內(nèi)圣外王之道”的道術(shù),也就是說,“皆原于一”。這個總的道術(shù)之“一”,以其“備于天地之美”,本是無所不包的,只是百家之學(xué)和一曲之士,“多得一察焉以自好”,“各為其所欲焉,以自為方”(俱見“莊子·天下》),于是人們看到的,成了種種方術(shù)之“多”了。所以,道術(shù)和方術(shù)的關(guān)系,是一和多的關(guān)系。至于漢代人稱醫(yī)卜星相之術(shù)為方術(shù),《后漢書》列有三十五人的《方術(shù)列傳》,那已是又一層的派生意義了。

  方術(shù)以其作為道術(shù)的一個方,有時也簡稱“方”。后世所謂的“方法”,即由此來。孔子曾有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dá)而達(dá)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根據(jù)自己之欲立欲達(dá),去立人達(dá)人,這叫“近取譬”;這種推己及人的辦法,就是“仁之方”。這同一個辦法,在孟子那里,則叫做“仁術(shù)”。孟子對梁惠王說,如能推廣不忍見牛羊無罪而就死地之心于百姓,就是仁術(shù)(《孟子·梁惠王上》)。方和術(shù),在這里的意思完全一樣。

  法家中有所謂法、術(shù)、勢三派。術(shù)派的代表人物為申不害。據(jù)韓非說:

  術(shù)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責(zé)實,操殺生之柄,課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執(zhí)也。……君無術(shù)則弊于上……申子言:“治不逾官,雖知不言”。(《韓非子·定法》)

  申不害的術(shù),看來屬于統(tǒng)治術(shù),它是人主所執(zhí)的。從廣義上來說,它當(dāng)然也是術(shù),但已不是道術(shù),而是走到反面,成為權(quán)術(shù),與道無關(guān)了。

1994.3.24.─7.31.

由之
主站蜘蛛池模板: 91偷拍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妹子干综合 | 婷婷综合五月天 | 成人国产精品久久久按摩 | 久久久a | 国产成人高清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电影 | 欧美日韩黄色大片 |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 | 五月婷婷网| 99视频在线| 久久人人爽爽爽人久久久 |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九 | 欧美首页| 国产激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天堂成人在线 | 日韩综合一区 | 久久精品视频一区二区 | 一级片网| 婷婷毛片| 中文字幕+乱码+中文字 | 日韩欧美大片在线观看 | 成人毛片在线免费看 | 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久久蜜臀 | 日本亚洲欧美在线 | 国产精品久久九九 | 永久免费av网站 | 精品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高清视频在线观看 | 久久精品亚洲精品国产欧美 | 国产高清视频一区二区 | 99精品视频免费版的特色功能 | 亚洲毛茸茸少妇高潮呻吟 | 久久久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九九精品视频在线 | 日韩精品网站 | 在线看一区二区 |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国产精品 | 日韩欧美在线观看视频 | 日韩精品三级 | 91精品国产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