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列子學(xué)于壺丘子林。壺丘子林曰:“子知持后,則可言持身矣!绷辛嗽唬
“愿聞持后!痹唬骸邦櫲粲,則知之!绷凶宇櫠^影:形枉則影曲,形直則
影正。然則枉直隨形而不在影,屈申任物而不在我,此之謂持后而處先。
關(guān)尹謂子列子曰:“言美則響美,言惡則響惡;身長則影長,身短則影短。
名也者,響也;身也者,影也。故曰:慎爾言,將有和之;慎爾行,將有隨之,
是故圣人見出以知入,觀往以知來,此其所以先知之理也。度在身,稽在人。人
愛我,我必愛之;人惡我,我必惡之。湯武愛天下,故王;桀紂惡天下,故亡,
此所稽也。稽度皆明而不道也,譬之出不由門,行不從徑也。以是求利,不亦難
乎?嘗觀之《神農(nóng)有炎》之德,稽之虞、夏、商、周之書,度諸法士賢人之言,
所以存亡廢興而非由此道者,未之有也。”
嚴恢曰:“所為問道者為富,今得珠亦富矣,安用道?”子列子曰:“桀紂
唯重利而輕道,是以亡。幸哉余未汝語也!人而無義,唯食而已,是雞狗也。疆
食靡角,勝者為制,是禽獸也。為雞狗禽獸矣,而欲人之尊己,不可得也。人不
尊己,則危辱及之矣。”
列子學(xué)射中矣,請于關(guān)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對曰:“
弗知也!标P(guān)尹子曰:“未可!蓖硕(xí)之。三年,又以報關(guān)尹子。尹子曰:“
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之矣!标P(guān)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也。
非獨射也,為國與身,亦皆如之。故圣人不察存亡,而察其所以然!
列子曰:“色盛者驕,力盛者奮,未可以語道也。故不班白語道失,而況行
之乎?故自奮則人莫之告。人莫之告,則孤而無輔矣。賢者任人,故年老而不衰,
智盡而不亂。故治國之難在于知賢而不在自賢!
宋人有為其君以玉為楮葉者,三年而成。鋒殺莖柯,毫芒繁澤,亂之楮葉中
而不可別也。此人遂以巧食宋國。子列子聞之,曰:“使天地之生物,三年而成
一葉,則物之葉者寡矣。故圣人恃道化而不恃智巧。”
子列子窮,容貌有饑色。客有言之鄭子陽者曰:“列御寇蓋有道之士也,居
君之國而窮。君無乃為不好士乎?”鄭子陽即令官遺之粟。子列子出,見使者,
再拜而辭。使者去。子列子入,其妻望之而拊心曰:“妾聞為有道者之妻子,皆
得佚樂,今有饑色,君過而遺先生食。先生不受,豈不命也哉?”子列子笑謂之
曰:“君非自知我也。以人之言而遺我粟,至其罪我也,又且以人之言,此吾所
以不受也!逼渥,民果作難,而殺子陽。
魯施氏有二子,其一好學(xué),其一好兵。好學(xué)者以術(shù)干齊侯;齊侯納之,以為
諸公子之傅。好兵者之楚,以法干楚王;王悅之,以為軍正。祿富其家,爵榮其
親。施氏之鄰人孟氏,同有二子,所業(yè)亦同,而窘于貧。羨施氏之有,因從請進
趨之方。二子以實告孟氏。孟氏之一子之秦,以術(shù)干秦王。秦王曰:“當(dāng)今諸侯
力爭,所務(wù)兵食而已。若用仁義治吾國,是滅亡之道。”遂宮而放之。其一子之
衛(wèi),以法干衛(wèi)侯。衛(wèi)侯曰:‘吾弱國也,而攝乎大國之間。大國吾事之,小國吾
撫之,是求安之道。若賴兵權(quán),滅亡可待矣。若全而歸之,適于他國。為吾之患
不輕矣!彼祀局,而還諸魯。既反,孟氏之父子叩胸而讓施氏。施氏曰:“凡
得時者昌,失時者亡。子道與吾同,而功與吾異,失時者也,非行之謬也。且天
下理無常是,事無常非。先日所用,今或棄之;今之所棄,后或用之。此用與不
用,無定是非也。投隙抵時,應(yīng)事無方,屬乎智。智茍不足,使若博如孔丘,術(shù)
如呂尚,焉往而不窮哉?”孟氏父子舍然無慍容,曰:“吾知之矣,子勿重言!”
晉文公出會,欲伐衛(wèi),公子鋤仰天而笑。公問何笑。曰:“臣笑鄰之人有送
其妻適私家者,道見桑婦,悅而與言。然顧視其妻,亦有招之者矣。臣竊笑此也。
”公寤其言,乃止。引師而還,未至,而有伐其北鄙者矣。
晉國苦盜,有郄雍者,能視盜之貌,察其眉睫之間而得其情。惡侯使視盜,
千百無遺一焉。晉侯大喜,告趙文子曰:“吾得一人,而一國盜為盡矣,奚用多
為?”文子曰:“吾君恃伺察而得盜,盜不盡矣,且郄雍必不得其死焉!倍矶
群盜謀曰:’吾所窮者郄雍也。“遂共盜而殘之。晉侯聞而大駭,立召文子而告
之曰:“果如子言,郄雍死矣!然取盜何方?”文子曰:“周諺有言:察見淵魚
者不祥,智料隱匿者有殃。且君欲無盜,莫若舉賢而任之;使教明于上,化行于
下,民有恥心,則何盜之為?”于是用隨會知政,而群盜奔秦焉。
孔子自衛(wèi)反魯,息駕乎河梁而觀焉。有懸水三十仞,圜流九十里,魚鱉弗能
游,黿鼉弗能居,有一丈夫方將厲之?鬃邮谷瞬⒀闹怪唬骸按藨宜,
圜流九十里,魚鱉弗能游,黿鼉弗能居也。意者難可以濟乎?”丈夫不以錯意,
遂度而出?鬃訂栔唬骸扒珊酰坑械佬g(shù)乎?所以能入而出者,何也?”丈夫?qū)?
曰:‘始吾之入也,先以忠信;及吾之出也,又從以忠信。忠信錯吾軀于波流,
而吾不敢用私,所以能入而復(fù)出者,以此也!笨鬃又^弟子曰:“二三子識之!
水且猶可以忠信誠身親之,而況人乎?”
白公問孔子問:“人可與微言乎?”孔子不應(yīng)。白公問曰:“若以石投水,
何如?”孔子曰:“吳之善沒者能取之!痹唬骸叭粢运端稳?”孔子曰:
“淄、澠之合,易牙嘗而知之!卑坠唬骸叭斯什豢膳c微言乎?”孔子曰:“
何為不可?唯知言之謂者乎!夫知言之謂者,不以言言也。爭魚者濡,逐獸者趨,
非樂之也。故至言去言,至為無為。夫淺知之所爭者,末矣。”白公不得已,遂
死于浴室。
趙襄子使新稚穆子攻翟,勝之,取左人中人;使遽人來謁之。襄子方食而有
憂色。左右曰:“一朝而兩城下,此人之所喜也;今君有憂色,何也?”襄子曰:
“夫江河之大也,不過三日;飄風(fēng)暴雨不終朝,日中不須臾。今趙氏之德行,無
所施于積,一朝而兩城下,亡其及我哉!”孔子聞之曰:“趙氏其昌乎!夫憂者
所以為昌也,喜者所以為亡也。勝非其難者也;持之,其難者也。賢主以此持勝,
故其福及后世。齊、楚、吳、越皆嘗勝矣,然卒取亡焉,不達乎持勝也。唯有道
之主為能持勝!笨鬃又畡,能拓國門之關(guān),而不肯以力聞。墨子為守攻,公輸
般服,而不肯以兵知。故善持勝者以強為弱。
宋人有好行仁義者,三世不懈。家無故黑牛生白犢,以問孔子?鬃釉唬骸
此吉祥也,以薦上帝!本右荒辏涓笩o故而盲,其牛又復(fù)生白犢。其父又復(fù)令
其子問孔子。其子曰:“前問之而失明,又何問乎?”父曰:“圣人之言先迕后
合。其事未究,姑復(fù)問之!逼渥佑謴(fù)問孔子?鬃釉唬骸凹橐病!睆(fù)教以祭。
其子歸致命。其父曰:“行孔子之言也。”居一年,其子無故而盲。其后楚攻宋,
圍其城;民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丁壯者皆乘城而戰(zhàn),死者大半。此人以父
子有疾皆免。及圍解而疾俱復(fù)。
宋有蘭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見其技,以雙枝長倍其身,屬其脛,
并趨并馳,弄七劍,迭而躍之,五劍常在空中。元君大驚,立賜金帛。又有蘭子
又能燕戲者,聞之,復(fù)以干元君。元君大怒曰:“昔有異技干寡人者,技無庸,
適值寡人有歡心,故賜金帛。彼必聞此而進,復(fù)望吾賞。”拘而擬戳之,經(jīng)月乃
放。
秦穆公謂伯樂曰:“子之年長矣,子姓有可使求馬者乎?”伯樂對曰:“良
馬可形容筋骨相也。天下之馬者,若滅若沒,若亡若失,若此者絕塵弭轍。臣之
子皆下才也,可告以良馬,不可告以天下之馬也。臣有所與共擔(dān)纆薪菜者,有
九方皋,此其于馬,非臣之下也。請見之!蹦鹿娭,使行求馬。三月而反,
報曰:“已得之矣,在沙丘!蹦鹿唬骸昂务R也?”對曰:“牝而黃!笔谷
往取之,牡而驪。穆公不說,召伯樂而謂之曰:“敗矣,子所使求馬者!色物、
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馬之能知也?”伯樂喟然太息曰:“一至于此乎!是乃其所
以千萬臣而無數(shù)者也。若皋之所觀,天機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內(nèi)而忘其外;
見其所見,不見其所不見;視其所視,而遺其所不視。若皋之相者,乃有貴乎馬
者也!瘪R至,果天下之馬也。
楚莊王問詹何曰:“治國奈何?”詹何對曰:“臣明于治身而不明于治國也。
”楚莊王曰:“寡人得奉宗廟社稷,愿學(xué)所以守之。”詹何對曰:“臣未嘗聞身
治而國亂者也,又未嘗聞身亂而國治者也。故本在身,不敢對以末!背踉唬
“善。”
狐丘丈人謂孫叔敖曰:“人有三怨,子知之乎?”孫叔敖曰:“何謂也?”
對曰:“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惡之,祿厚者怨逮之!睂O叔敖曰:“吾爵益
高,吾志益下;吾官益大,吾心益。晃岬撘婧瘢崾┮娌。以是免于三怨,可
乎?”
孫叔敖疾將死,戒其子曰:“王亟封我矣,吾不受也,為我死,王則封汝。
汝必?zé)o受利地!楚越之間有寢丘者,此地不利而名甚惡。楚人鬼而越人禨,可
長有者唯此也!睂O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子辭而不受,請寢丘。與之,
至今不失。
牛缺者,上地之大儒也,下之邯鄲,遇盜于耦沙之中,盡取其衣裝車,牛步
而去。視之歡然無憂厷之色。盜追而問其故。曰:“君子不以所養(yǎng)害其所養(yǎng)。”
盜曰:“嘻!賢矣夫!”既而相謂曰:“以彼之賢,往見趙君。使以我為,必困
我。不如殺之!蹦讼嗯c追而殺之。燕人聞之,聚族相戒,曰:“遇盜,莫如上
地之牛缺也!”皆受教。俄而其弟適秦,至關(guān)下,果遇盜;憶其兄之戒,因與盜
力爭;既而不如,又追而以卑辭請物。盜怒曰:“吾活汝弘矣,而追吾不已,跡
將著焉。既為盜矣,仁將焉在?”遂殺之,又傍害其黨四五人焉。
虞氏者,梁之富人也,家充殷盛,錢帛無量,財貨無訾。登高樓,臨大路,
設(shè)樂陳酒,擊博樓上,俠客相隨而行,樓上博者射,明瓊張中,反兩翕魚而笑。
飛鳶適墜其腐鼠而中之。俠客相與言曰:“虞氏富氏之日久矣,而常有輕易人之
志。吾不侵犯之,而乃辱我以腐鼠。此而不報,無以立慬于天下。請與若等戮
力一志,率徒屬,必滅其家為等倫!苯栽S諾。至期日之夜,聚眾積兵,以攻虞
氏,大滅其家。
東方有人焉,曰爰旌目,將有適也,而餓于道。狐父之盜曰丘,見而下壺餐
以餔之。爰旌目三餔而后能視,曰:“子何為者也?”曰:“我狐父之人丘也。”
爰旌目曰:“譆!汝非盜耶?胡為而食我?吾義不食子之食也。”兩手據(jù)地而
歐之,不出,喀喀然遂伏而死。狐父之人則盜矣,而食非盜也。以人之盜,因謂
食為盜而不敢食,是失名實者也。
柱厲叔事莒敖公,自為不知己,去居海上。夏日則食菱芰,冬日則食橡栗。
莒敖公有難,柱厲叔辭其友而往死之。其友曰:“子自以為不知己,故去。今往
死之,是知與不知無辨也!敝鶇柺逶唬骸安蝗唬蛔砸詾椴恢嗜。今死,是
果不知我也。吾將死之,以丑后世之人主不知其臣者也!狈仓獎t死之,不知則
弗死,此直道而行者也。柱厲叔可謂懟以忘其身者也。
楊朱曰:“利出者實及,怨往者害來。發(fā)于此而應(yīng)于外者唯請,是故賢者慎
所出!
楊子之鄰人亡羊,既率其黨,又請楊子之豎追之。楊子曰:“嘻!亡一羊何
追者之眾?”鄰人曰:“多歧路!奔确,問:“獲羊乎?”曰:“亡之矣。”
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睏钭悠
然變?nèi),不言者移時,不笑者竟日。門人怪之,請曰:“羊賤畜,又非夫子之有,
而損言笑者何哉?”楊子不答。門人不獲所命。弟子孟孫陽出,以告心都子。心
都子他日與孟孫陽偕入,而問曰:‘昔有昆弟三人,游齊魯之間,同師而學(xué),進
仁義之道而歸。其父曰:‘仁義之道若何?’伯曰:‘仁義使我愛身而后名。’
仲曰:‘仁義使我殺身以成名!逶唬骸柿x使我身名并全。’彼三術(shù)相反,
而同出于儒。孰是孰非邪?”楊子曰:“人有濱河而居者,習(xí)于水,勇于泅,操
舟鬻渡,利供百口。裹糧就學(xué)者成徒,而溺死者幾半。本學(xué)泅,不學(xué)溺,而利害
如此。若以為孰是孰非?”心都子嘿然而出。孟孫陽讓之曰:“何吾子問之迂,
夫子答之僻?吾惑愈甚。”心都子曰:“大道以多歧亡羊,學(xué)者以多方喪生。學(xué)
非本不同,非本不一,而末異若是。唯歸同反一,為亡得喪。子長先生之門,習(xí)
先生之道,而不達先生之況也,哀哉!”
楊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緇衣而反。其狗不知,迎而
吠之。楊而怒,將撲之。楊朱曰:“子無撲矣!子亦猶是也。向者使汝狗白而往,
黑而來,豈能無怪哉?”
楊朱曰:“行善不以為名,而名從之;名不與利期,而利歸之;利不與爭期,
而爭及之:故君子必慎為善!
昔人言有知不死之道者,燕君使人受之,不捷,而言者死。燕君甚怒其使者,
將加誅焉。幸臣諫曰:“人所憂者莫急乎死,己所重者莫過乎生。彼自喪其生,
安能令君不死也?”乃不誅。有齊子亦欲學(xué)其道,聞言者之死,乃撫膺而恨。富
子聞而笑之曰:“夫所欲學(xué)不死,其人已死而猶恨之,是不知所以為學(xué)。”胡子
曰:“富子之言非也。幾人有術(shù)不能行者有矣,能行而無其術(shù)者亦有矣。衛(wèi)人有
善數(shù)者,臨死,以訣喻其子。其子志其言而不能行也。他人問之,以其父所言告
之。問者用其言而行其術(shù),與其父無差焉。若然,死者奚為不能言生術(shù)哉?”
邯鄲之民,以正月之旦獻鳩于簡子,簡子大悅,厚賞之?蛦柶涔省:喿釉唬
“正旦放生,示有恩也!笨驮唬骸懊裰胖,故競而捕之,死者眾矣。
君如欲生之,不若禁民勿捕。捕而放之,恩過不相補矣!焙喿釉唬骸叭弧!
齊田氏祖于庭,食客千人。中坐有獻魚雁者,田氏視之,乃嘆曰:“天之于
民厚矣!殖五谷,生魚鳥,以為之用。眾客和之如響。鮑氏之子年十二,預(yù)于次,
進曰:“不如君言。天地萬物與我并生,類也。類無貴賤,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
迭相食;非相為而生之。人取可食者而食之,豈天本為人生之?且蚊蚋替膚,
虎狼食肉,非天本為蚊蚋生人、虎狼生肉者哉?”
齊有貧者,常乞于城市。城市患其亟也,眾莫之與。遂適田氏之廄,從馬醫(yī)
作役,而假食。郭中人戲之曰:“從馬
醫(yī)而食,不以辱乎?”乞兒曰:“天下之辱莫過于乞。乞猶不辱,豈辱馬醫(yī)哉?”
宋人有游于道,得人遺契者,歸而藏之,密數(shù)其齒。告鄰人曰:“吾富可待
矣!
人有枯梧樹者,其鄰父言枯梧之樹不祥。其鄰人遽而伐之。鄰人父因請以為
薪。其人乃不悅,曰:“鄰人之父徒欲為薪,而教吾伐之也。與我鄰若此,其險
豈可哉?”
人有亡鈇者,意者鄰之子,視其行步,竊鈇也;顏色,竊鈇也;言語,竊鈇
也;作動態(tài)度,無為而不竊鈇也。俄而抇其谷而得其鈇,他日復(fù)見其鄰人之子,
動作態(tài)度,無似竊鈇者。
白公勝慮亂,罷朝而立,倒仗策,錣上貫頤,血流至地而弗知也。鄭人聞
之曰:“頤之忘,將何不忘哉?”意之所屬著,其行足躓株埳,頭抵植木,而
不自知也。
昔齊人有欲金者,清旦請冠而之市,適鬻金者之所,因攫其金而去。吏捕得
之,問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對曰:“取金之時,不見人,徒見金!
1998.07.19尹小林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