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各大文化名城中,上海開埠最晚,宋元時尚屬不發達地區,故歷代大藏書家鮮有出自上海。清代中晚期,隨著上海經濟的發展,故家秘籍逐漸流向上海、松江、太倉等地擁有豆號、米店、醬園、當鋪等實業數十家,時稱"郁半城",為上海首富之家。
郁松年好讀書,但直到道光二十五年(1845)四十六歲時才考取恩貢生。然而,郁氏憑借自己強大的經濟實力,廣收海內秘冊,凡宋人典籍,有未刻或刻而版廢者,不惜重貲,以羅置鄴架,時藝蕓書舍、小讀書堆、五硯樓等故家之藏,盡歸郁氏所有。松年遂在其老宅(今喬家路77號)建宜稼堂,聚書數十萬卷,一時名聞大江南北。
郁松年潛心校讎,又熟心於刻書,道光二十一年(1841),擇家藏中世所罕見之元明舊本,刻成《宜稼堂叢書》十二種二五五卷。不幸,郁松年生活於社會動蕩之時,故其藏書,只是曇花一現而已。咸豐三年(1853)上海小刀會起義,郁家大宅被占用,小刀會故意強取郁家藏書引火,迫使郁松年出錢保障其藏書的安全;此后咸豐十年(1660)李鴻章來上海,有意無事光臨宜稼堂,郁松年遂"自愿"將李鴻章所稱贊的好書一一奉送李氏;最有意思的是同志三年(1864)丁日昌接替應寶時調停,丁日昌才將部分藏書歸還郁氏。
郁松年歿后,宜稼堂藏書分別為楊氏海源閣、瞿氏鐵琴銅劍樓、陸氏<百百>宋樓、丁氏持靜齋所得。陸心源和丁日昌原是好友,且均為讀書藏書大家,然為爭購郁氏舊藏,竟至翻臉,由此可見官稼堂藏書之精。繆荃孫曾收藏過《宜稼堂書目》一冊,其《藝風藏書續記》云:"舊抄本。群書雜糅,內為丁中丞、莫偲老、洪琴老借去之書,均有單附內,似泰峰身后庀書之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