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一本特點鮮明的書
張文彬
董耀會同志的長城研究文論《瓦合集——長城研究文論》即將由科學出版社付梓面世,這是值得祝賀的事!锻吆霞L城研究文論》是一部特點鮮明的學術著作。自八十年代初以來,董耀會同志就用全副心力從事長城的保護和研究,并幾乎為此付出了生命。他對長城的熱愛,對長城保護研究的執著和勤奮,是許多前輩學者和老同志交口稱贊的!锻吆霞返某霭,是耀會同志嘔心瀝血于長城事業的結晶,是長城文化研究的重要學術成果。
長城是中華民族偉大創造力的象征,是中華民族勤勞和智慧的體現,是中華民族精神力量的源泉。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構筑了長城豐富的內涵,吸引著無數志士學人,涌現了大批研究成果。耀會同志就是這只隊伍中的重要一員,他的一系列長城研究專著和即將出版的這部文集都是他心血的凝結。二十多年來耀會同志將最熾熱,最奔放的青壯年時代貢獻給了長城事業,結出了豐碩的果實。耀會同志的文章很有個性,他的一些觀點很尖銳,也很深刻,有著胸懷坦蕩的真知灼見,透著豪放。
耀會同志《瓦合集——長城研究文論》的首要特點,在于他研究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他的方法論,是從歷史出發,從實際出發,而不是僅僅局限于文獻的搜集、整理與考證;他更著重于親身實踐,調查研究,實地考察。耀會同志是一位有理想、有追求,意志堅定、勤奮刻苦的人。1984年,他和兩位朋友一起歷時500多天徒步考察了萬里長城,克服了重重困難,夙興夜寐,風餐露宿,其精神,其氣魄,其膽識,令人欽敬。在2002年,他又以長城學會秘書長的身份組織了考察隊,全面對長城的保護現狀進行了系統的考察,隨后將所見所聞向國家文物局寫出了書面報告并在刊物上發表,引起各方關注。古人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耀會同志正是遵循前人經驗,把讀書與考察密切地結合起來,所以他的長城研究著述,有理論深度,有實際材料,有具體分析,有明確建議。他的論文,不僅全面、系統地論述了長城的歷史演變,謳歌了長城的輝煌;也具體剖析了一些重要關塞衛所的設置和管理,以及后勤供應、軍屯、驛站……,揭示了前人未曾注意涉及的問題,有相當的學術價值。而且由于他曾多次實地考察,長城所遭受的種種自然侵蝕和人為“建設性”破壞,使他心急如焚,積極向有關部門提出了加強長城保護的諸多建議。他不僅作為學者,致力于長城文化的研究,更作為一個炎黃子孫,自覺主動地承擔起長城保護責任。這是十分難能可貴的。他已把自己的全部生命和熱血注入到長城保護和研究的事業中,這也反映了當今的文化學者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事業的精神和與時俱進、求實創新的風貌。
耀會同志《瓦合集——長城研究文論》的第二特點,或者說這本文集的核心,是關于長城學的創立及其學科理論建設的探討和研究。隨著國家經濟、社會和文化學術的發展,相當多的學者已不再局限于對長城歷史和建筑工程的一般性研究,正在從不同的角度重新考察這一宏偉工程及其產生的社會影響。誠如耀會同志所指出的,長城研究有著廣闊的領域和空間;不僅涉及兩千年來中國的政治、經濟、軍事、民族、工程技術、文化藝術和中西交通,而且也關聯著長城沿線廣大地域的地質、水文、生態環境變遷等,后者更為今天國家經文化的可摶續發展所重視。研究這些問題,不僅要有歷史學、考古學、建筑工程學的專家參與,而且還要有水文、地質、生態、環境保護的專家以及文物保護、旅游管理和社會學等方面的學者參與共同研究,才有可能在新的歷史時期作出創新的成果。為此,耀會同志與羅哲文先生等共同提出了“長城學”的概念。耀會同志對長城學的研究對象、內涵、范圍、體系、方法論和學科建設諸方面都做了比較深入的研究探索和論證,論據充分,令人信服,我是很贊成的。
耀會同志《瓦合集——長城研究文論》的第三個特點,是對長城的保護與利用做出了全面深入的分析研究。長城作為世界罕見的防御工程,隨著時間的推移,已失去其軍事防御工程的意義。但它作為人類文化遺產所擁有的無雙價值卻會永遠存在下去。從歷史情況看,長城也不僅僅是一個單純孤立的防御工程體系。長城也在促進邊境地區開發和建設的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既有利于中原地域農業經濟發展,也有利于少數民族地區畜牧業的發展。所以我們說,長城發揮了和平、發展的保障作用。從現實情況看,長城沿線許多地段成功的開發了“長城文化旅游”,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引起了國內外社會各界的關注和濃厚興趣。作者在《中國世界遺產的保護與開發》、《長城旅游事業的開發與管理》、《科學地進行長城旅游開發》等論文中,詳細闡述了開發長城旅游的價值與意義,更深入分析了長城開發和利用中存在的問題,明確提出了交通便利、適于開發的“區位原則”;全面保護、重點開發,具有特色的“區域性原則”,堅持“保護為主、開發第二”的“可持續發展原則”;以生態效益為前提,經濟效益為依據,社會效益為目標的“效益原則”等。這些觀點,很值得長城沿線旅游開發部門和文物保護部門參考。實踐證明,凡是按照上述“原則”辦的,都較好地處理了“保護與利用”的矛盾,取得了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豐收”,形成了長城保護與利用的良性循環。那種把開發利用與保護對立起來或絕對化的思維定式是不符合實際情況的,也是違背群眾意愿和事物發展規律的。
耀會同志《瓦合集——長城研究文論》的第四個特點,是他對中國長城學會社團組織管理工作的理論研究。他較長時間擔任中國長城學會秘書長,主持學會的日常工作,團結廣大會員出色地將中國長城學會發展成為長城研究、保護事業的生力軍。耀會同志通過對持續不斷的實踐活動加以理論分析和研究,逐步摸索出一套民間組織運行管理和追求發展的經驗和成果。他提出的長城學會經營管理的理念和品牌建設的模式,已經引起國家民政部主管部門的重視,這次通過文集發表之后,必將在社會上產生更為廣泛的影響。隨著中國“小政府,大社會”改革目標的確立,政府機構改革的實施,象中國長城學會這樣的社團組織發展空間會越來越大。從這個意義上理解,耀會同志關于學會工作的理論研究就顯得更重要。
《瓦合集——長城研究文論》中收錄的不少有著重要學術思想的文章,并非為刊物發表而做,是耀會同志在主持中國長城學會工作時,為解決長城學術研究、保護管理等方的問題而寫的,從這個意義上說,他從事長城研究工作的境界是較高的。耀會同志愛長城,這是他做長城研究和保護工作的動力和感情基礎。他為長城事業所做出的努力和他的學術成就,早已被社會承認。他將《瓦合集——長城研究文論》書稿交給我時,就是我去北京大學開會,他去給北大研究生上課,我們在北大校院匆匆見了一面。耀會同志被社會譽稱為“長城之子”是對他所取得令人屬目成就的肯定。社會對他的評價很多,有的說他是長城研究學者,有的說他是長城保護專家,有的說他是社會活動家。但他對自己的評價是兩句話:“長城研究的愛好者,長城保護的志愿者”。我很欣賞他的這個態度,也相信他鍥而不舍地繼續做下去,一定會將更好的成果貢獻給社會。
。ù宋氖菑埼谋蛐S褳椤锻吆霞L城研究文論》一書所作之序。該書為董耀會校友著,是他對長城各類問題所做的綜合性研究文集。書中共收錄論文40篇,內容涉及對長城學的研究、長城歷史文化研究、長城的保護和資源開發討論,以及對長城學會工作的理論研究等。中國科學出版社2004年4月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