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國學院和政府提倡傳統文化有很大的關系,沒有這樣的背景就不會提出來,提出來也辦不起來。
6月9日上午,一度處于輿論漩渦中的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已悄然有序地運轉了10天。熟悉人大國學教育情況的人大孔子研究院院長張立文在接受《瞭望東方周刊》采訪時表示,政府同意成立國學院,并且同意今年就可以招收本科生,這本身就是支持。
5月29日,中國人民大學校長紀寶成正式宣布在人民大學組建國學院,引起廣泛關注。從各方討論來看,關注點集中在“是否需要復興國學”,以及“人大國學院能否復興國學”等問題上。
有關專家在接受《瞭望東方周刊》采訪時指出,事實上,人大國學院的成立不僅是近年來中國各界重新重視傳統文化的具體表現,從中也可以看出黨對傳統文化的支持進一步加強。
“沒有背景不會提出來”
與其他大學相比,前身為1937年誕生于抗日戰爭烽火中的陜北公學的中國人民大學,一向有“第二黨校”之稱,素為執政黨培養優秀理論人才的基地。而正是這樣的背景,使得由它來組建國內當前第一個國學院一事,具有比“能否復興國學”更深層的意義。
事實上,此次成立國學院,只是人民大學近年來高調提倡傳統文化的具體舉措之一。
2001年9月,人民大學豎立一座巨大的孔子像,這是國內第一個這樣做的高校。舉行揭幕儀式的時候,教育部的一位副部長參加,并發表講話給予肯定。
2002年11月,人民大學成立孔子研究院,此舉在中國的大學也是開先例的。教育部相關司長參加了成立大會。同時,人大還成立了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并倡議修清史,這個建議后來被國家采納。
張立文參加了人大對傳統文化倡導的整個過程,他接受《瞭望東方周刊》采訪時表示,開始成立孔子研究院是紀寶成校長首先向大家提出的,然后大家進行了一系列的研討,而現在人大成立國學院,正是“那時的思想延續”,并不是突然提出來的。
為什么人民大學會成為國學倡導的前鋒呢?張立文認為,人民大學本來是人文社會綜合性大學,而人文科學本來就應該包括國學,在國內大學首倡國學,表現了人民大學的高瞻遠矚。
據張立文介紹,國學院內將包括國際儒學院,孔子研究院屆時也會歸并到國學院內,但目前人員怎么配置還沒有定。
清華大學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錢遜接受《瞭望東方周刊》采訪時稱,人民大學成立國學院肯定和現在政府提倡傳統文化有很大的關系,沒有這樣的背景就不會提出來,提出來也辦不起來。
“政府對傳統文化的重視前所未有”
近兩年來,國家對傳統文化的重視有非常明顯的加大。按照中國科學院國情研究中心研究員康曉光的說法,在“2004年,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2004年7月,國家宣布將開展“漢語橋”工程,內容包括在海外建立孔子學院和國家對外漢語教學基地等10個項目,其中“在海外建立100所孔子學院”這一內容,尤為引人注目。
2004年9月的孔子學院建設工作會議上,國家對外漢語教學領導小組辦公室(簡稱“國漢辦”)主任嚴美華在傳達國漢辦及教育部領導對孔子學院建設的指示時表示,孔子學院的建設應“結合當前國家和平崛起的外交戰略,從國家事業的高度,按照‘搶抓機遇、迅速突破'的指導方針加快推進建設”。
2004年11月,中國第一所海外孔子學院在韓國漢城舉行掛牌儀式。隨后,美國、瑞典、澳大利亞等國的孔子學院也掛牌成立。
據《瞭望東方周刊》了解,這些海外孔子學院基本是建在當地的繁華地段,并有外交部門出面協調,反映了政府的高度重視。
張立文告訴記者,前些天他和教育部長周濟談話時,周濟表示,孔子學院在海外受到熱烈響應,世界各國都歡迎同我們開辦,中國的文化在世界受到普遍尊重。
另一事件同樣與孔子相關。2004年9月,紀念孔子誕辰的祭祀大典在孔子故里山東省曲阜市孔廟舉行。與往年祭祀大典不同的是,此次祭孔活動首次由政府舉辦,公祭由曲阜市長主持,中央電視臺面向全球直播。
也是在這次慶典上傳出消息,旨在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的文化工程,“中華文化標志城”將在孔子故里濟寧市規劃建設,首期工程可望在2009年竣工。據了解,這一工程投入將以億計。
《曲阜晚報》報道稱,這一工程最終得以進行,與中央的高度重視密不可分。2004年初,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許嘉璐等一批高層專家,聯名向中共中央和胡錦濤總書記呈送了《關于在山東省濟寧市建設“中華文化標志城”以增強中華民族文化凝聚力的建議報告》。
胡錦濤總書記于2004年3月下旬對此報告作出了批示,強調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是一件具有深遠歷史意義的大事。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2004年9月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上,首次將“構建和諧社會”這一任務與三大文明并列,作為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任務之一提出!昂椭C社會”這一來自中國傳統文化的概念,成為中國著力推行的建設目標。
張立文表示,我們黨提出和諧社會這個概念,在國際共運史上具有開創性的意義,因為傳統馬列主義理論的核心是階級斗爭和無產階級專政。
對青少年的傳統文化教育也在加強
近年來,中國還積極加大在青少年中的傳統文化道德教育。
錢遜教授對一本書的印象特別深。2003年2月,一本看似普通的《中華傳統美德格言》出版了。這本書是由教育部組織眾多專家學者編寫,由江澤民同志題詞,李嵐清同志作序,出版后,教育部和新聞出版總署的主要領導人專門在人民大會堂舉行座談會,要求發放到每個中小學生手中,作為重要的課外讀物。
長期參與我國中學語文教材編寫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審顧之川告訴《瞭望東方周刊》,2001年開始試點實施的義務教育新課程中,古典教育受到空前的重視。教育部制訂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把“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作為重要目標之一。古代詩文作品在教科書中的比例有所增加,教學要求有所提高,古詩文作品在初中、高中語文教材選文中分別約占35%和45%。
新聞出版界也非常重視中華傳統文化的普及。據《中國出版年鑒2003》介紹,僅列入全國古籍整理出版規劃領導小組制定的《國家古籍整理出版“十五”(2001~2005年)重點規劃》的圖書就有200種。
政府和民間共同推進
康曉光認為,最近幾年的趨勢是,在關于傳統文化的態度方面,出現了政府和民間的共同推進。
中央黨校一位專家告訴《瞭望東方周刊》,從執政黨來看,高層的文化意識是越來越強的,這從黨的十五大和十六大都有明顯表現,“從‘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趨避之',‘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等對古典詩詞的經常引用中,我們可以感受新一屆領導人對傳統文化的認同。”
中央黨校黨建部副教授陳冬升在接受《瞭望東方周刊》采訪時表示,中國現在的思想文化主要受三大塊的影響:一是馬列主義;二是西方文化;三是中國的傳統文化!叭龎K東西互不相屬,如何把這三塊東西結合起來,目前還沒有一個共同的語言平臺!
“中華文明本身在東方文明中有很大地位,自己的東西不能丟,美國人提出文明沖突的概念,說你有文化能力與他競爭,別人都提出來了。你自己都不要?”陳冬升說。
北京理工大學中國問題學專家胡星斗在接受《瞭望東方周刊》采訪時表示,在重建價值觀的過程中恢復傳統是重要的方法,努力弘揚本土文化有非,F實的功用性。 《瞭望東方周刊》記者覃愛玲、于達維,實習記者柴愛新/北京、上海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