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編書目
版本學研究
第 一 冊 周彥文:毛晉汲古閣刻書考
輯佚學研究
第 二 冊 盧錦堂:《太平廣記》引書考
第 三 冊 王書輝:兩晉南北朝《爾雅》著述佚籍輯考(上)
第 四 冊 王書輝:兩晉南北朝《爾雅》著述佚籍輯考(中)
第 五 冊 王書輝:兩晉南北朝《爾雅》著述佚籍輯考(下)
藏書史研究
第 六 冊 陳冠至:明代的江南藏書─五府藏書家的藏書活動與藏書生活
專題書目研究
第 七 冊 何廣棪:陳振孫之史學及其《直齋書錄解題》史錄考證(上)
第 八 冊 何廣棪:陳振孫之史學及其《直齋書錄解題》史錄考證(中)
第 九 冊 何廣棪:陳振孫之史學及其《直齋書錄解題》史錄考證(下)
經學文獻研究
第 十 冊 楊 菁:劉寶楠《論語正義》研究
第十一冊 蔡根祥:宋代尚書學案(上)
第十二冊 蔡根祥:宋代尚書學案(中)
第十三冊 蔡根祥:宋代尚書學案(下)
第十四冊 張成秋:《詩序》闡微
吳國宏:孫星衍《尚書今古文注疏》研究
史學文獻研究
第十五冊 李興寧:魏晉時期別傳研究
第十六冊 郝至祥:兩《唐書》書法暨筆法比較研究─兼論《新唐書》辟佛刪史
第十七冊 吳宗儒:清儒與元史
第十八冊 潘秀玲:《詩經》存古史考辨─《詩經》與《史記》所載史事之比較
諸子學文獻研究
第十九冊 施錫美:焦竑《莊子翼》研究
第二十冊 鄭柏彰:錢穆先生《莊子纂箋》及其莊子學研究
文學文獻研究
第二一冊 周淑媚:劉熙載《藝概》研究
李四珍 明清文話敘錄
第二二冊 王熙銓:賀裳《載酒園詩話》研究
江惜美:《烏臺詩案》研究
文字學文獻研究
第二三冊 翁敏修:唐五代韻書引《說文》考
語言學文獻研究
第二四冊 李淑萍:《康熙字典》及其引用《說文》與歸部之探究(上)
第二五冊 李淑萍:《康熙字典》及其引用《說文》與歸部之探究(下)
佛教文獻研究
第二六冊 徐燕玲:慧皎《高僧傳》及其分科之研究
專題文獻研究
第二七冊 黃志盛:新編校本劉卲及其《人物志》研究
第二八冊 吳德玲:洪亮吉《意言》研究
出土古籍研究
第二九冊 蘇建洲:《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校釋(上)
第三十冊 蘇建洲:《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校釋(下)
提 要
第 1 冊 周彥文:毛晉汲古閣刻書考
歷來私人刻書,以明末清初之毛晉汲古閣所刻范圍最廣,數量亦最多。現可知者,即有六百五十余種,近六千卷。其于古籍之傳布及保存,有不可磨滅之功;尤以所刻多有歷代罕傳之書,因其刊刻廣傳,而使幾絕之書籍得以不滅,故于學林影響甚巨。
本文分上、下兩篇述之。上篇為總論,共分四章,首章冠緒言,以明撰述之本意。第二章為「毛晉生平述略」,先明其人。第三章為「毛晉之刻書事業」,分刻書之背景、動機、所用之稱謂、數量及流傳五節,依次述其刻書之梗概;另以汲古閣除刻本外,別有影鈔本名于世,故別立影鈔本一節,附于本章之末。第四章為「汲古閣刻本之評價」,分前人評語、汲古閣刻本之實際情形、汲古閣在刻書史上應有之地位三節論之,內詳為分析汲古閣刻本之刊雕源流及功過得失,以論定其于刻書史上之地位,實為本文之重心所在。下篇則為刻書考,依《四庫全書》之次第,分別考訂汲古閣諸刻之刊雕過程及在臺典藏現況等,以為上篇評價之依據,亦為讀汲古閣所刻諸書之參考。另有毛晉代他人刊雕,或知為汲古閣刻本而今不可得者,或為毛晉自撰者,則總為附錄一章,附于下篇之末。
第 2 冊 盧錦堂:《太平廣記》引書考
古籍流傳迄今,散亡者多,汲古雅士,莫不興嘆。著《太平廣記》者,宋太宗敕修之書也,其于稗官野史征引浩博,不特久佚者賴以存其鱗爪,即今傳而非完帙者亦,可據以增補,堪稱古今說部之淵藪,無怪乎后之輯收唐以前小說者,多取資于是,其有功于來學,信不可滅。
本論文旨為所據《廣記》諸本簡介(附述未見諸本)。蓋《廣記》久經傳鈔,今所見諸本皆不免訛誤,吾人據以研究,不可不先審辨。或謂《廣記》鏤版雖早,言者以為非學者所急,收墨版藏太清樓,故民間率僅繕寫,流傳未廣。宋本《廣記》,天壤間恐無一存者,惟宋人著述頗有引及唐人小說之類,當時所見或屬原書,未必出自《廣記》要亦可與之互校,庶幾可藉以認知宋人所見《廣記》之一斑。
其次即為吊書考正文。大抵分所引書為兩大類,即「見于歷代書志、著錄者」與「未見于歷代書志著錄者」,又各包括「卷首所列引用書目有者」、「卷首所列引用書目無者」兩子目。而于各書,首考其撰人里籍及生平大略;次據歷代書志明其版本之流傳,或就現存諸本予以簡介;再次,諸本《廣記》所注出處或他書所引有異者,辨其是非,此亦本論文最為著力處;末則略記各書內容,間評其得失。
結論部分針對《廣記》引書作綜合分析,除指出「卷首所列引用書目與卷內所引不等外,復檢討其它如「引書名稱雜亂不統一」、「舍早出而引晚出之書」、「濫注出處而未能征實」、「復出或文異而事同之篇章不」、「不注出處篇章頗多」、「任意竄改原文」諸失,最后重為《廣記》引書求出一較前賢所作為有據之統計數字,即約 418 種。
末又有「《太平廣記》卷首所列引用書目」、「《太平廣記》未注出處條目表」、「《太平廣記》有目無文條目表」三附錄,并殿以「參考書目及論文篇目」、「書名索引」,便于學者檢索利用。
第 3 、 4 、 5 冊 王書輝:兩晉南北朝《爾雅》著述佚籍輯考
漢魏六朝《爾雅注》,目前僅郭璞注尚流傳于世,其余各家均已亡佚。郭璞注之所以能流傳至今,自是因為其內容相對出色,學術價值超越前人著作。然而從現存佚文來看,漢魏六朝《爾雅》相關著述的內容亦頗有可觀之處,因此自清代以來,即有不少學者投入《爾雅》佚注的輯佚工作。惟各家所輯,難免參差錯落,且迄至今日,仍沒有一部統整各家輯本的著作行世。有鑒于此,本書即以兩晉南北朝《爾雅》相關著述為輯校對象,除就清儒輯本所輯佚文進行全面的校勘與檢討,存是去非,校勘訂訛外,并廣泛搜檢唐宋時期的古注、類書等著述,增補前人所未見的佚文,逐條進行考證,期使兩晉南北朝《爾雅》相關著述得以精于前人所輯的面貌展現,不僅可更深入地了解兩晉南北朝時期《爾雅》學發展概況,同時也有助于厘清當時漢字詞義的發展情形,及提供兩晉南北朝音韻研究之題材。
本書所輯《爾雅》相關著述,計有郭璞《爾雅音義》、《爾雅注》佚文、《爾雅圖》、《爾雅圖贊》,沈旋《集注爾雅》、施干《爾雅音》、謝嶠《爾雅音》、顧野王《爾雅音》八種。輯佚工作永無止境,本書所輯必然有所闕漏疏失,爾后若有新輯或修訂,自當以后出者為準。
第 6 冊 陳冠至:明代的江南藏書─五府藏書家的藏書活動與藏書生活
中國是世界上的文明古國之一,富含著極其燦爛的古代文明。中國古代典籍之多,也居于世界之首。私人藏書活動正是人類文化經過長期的演進以后,才產生出的一種具有高度文明的文化事業,并且融入社會上的知識階級以及部份工商階層的生活當中,成為一種文化現象。在探究中國文化史時,私家藏書的歷史,自然也是其中一門非常重要的課題。
明代的江南五府地區,包括南直隸的松江府、常州府,以及浙江的杭州府、嘉興府、湖州府等圍繞太湖沿岸的地域范圍。江南五府在明代,由于經濟條件較佳、商業貿易的高度發達,以及學術與文化的勃興等各種因素的交相影響之下,藏書事業呈現空前的熱絡與發展,并進而在文人生活領域當中,成為一種主要的生活文化。此外,藏書家因為志同道合,透過各種社會關系進而織成的集團網絡,更加突顯出明代江南五府藏書事業的時代流行面貌。凡此種種,在中國古代的文化史研究之上,都是一些相當有趣而值得從事研究的命題。
由于對明代私家藏書文化的高度興趣,經過多年的思考與資料的收集,透過一邊整理與一邊閱讀的方式,對于明代江南地區的藏書文化以及文人生活型態有了更為深入的認識,并且興趣又更加的濃厚。遂以《明代的江南藏書:五府藏書家的藏書活動與藏書生活》為題,進行時代性與區域性的文人藏書文化研究。
第 7 、 8 、 9 冊 何廣棪:陳振孫之史學及其《直齋書錄解題》史錄考證
民國八十二年八月,余蒙國科會以客座研究副教授名義延聘來臺,任教華梵人文科技學院(后更名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翌年,余初以《直齋書錄解題(經錄之部)辨證》為題,向國科會申請補助專題研究計劃,獲得通過。其后該計劃因得饒選堂師多方啟示,乃反復考慮,最后將研究范圍擴充為對直齋經學作全面之探討,且對《解題》經錄作整體之考證。經一年辛勤耕耘,計劃終得以按期完成。所呈交國科會之研究成果,即為一近六十萬言之著作,遂改其名為《陳振孫之經學及其〈直齋書錄解題〉經錄考證》。此一研究成果,后經國科會審查通過,同意授權里仁書局印制成書,出版發行。該書之出版工作已于八十六年三月完竣。
余早立志研究陳振孫之學術,及對《解題》作全面考證,故向國科會申請補助之初,亦同時附上一全程研究計劃。全程計劃初步估計,研究直齋學術及《解題》全書考證,約需五年時光。竊以《解題》有經、史、子、集四錄,著錄書籍近三千種,如暫不計算研究振孫學術所需之日月,即單以每年考證《解題》一錄算,至少亦須費時四載。而第五年則擬用作訂正、潤色全書,及依需要編制各類相關之索引與參考書目。是以民國八十四年七月,當已完成《陳振孫之經學及其〈直齋書錄解題〉經錄考證》后,余即以《陳振孫之史學及其〈直齋書錄解題〉史錄考證》為題,續向國科會申請補助,后亦幸蒙通過。
本年度依計劃所完成之書凡六章,首章為〈緒論〉,次章為〈陳振孫之史學主張〉,第三章為〈陳振孫之史學〉,第四章為〈陳振孫之史學目錄學〉,第五章為〈《直齋書錄解題》史錄考證〉,涉及之書達八百四十一種。第六章為〈結論〉。編末附〈參考文獻〉。
第 10 冊 楊 菁:劉寶楠《論語正義》研究
《論語正義》為清代劉寶楠所著,其子劉恭冕續成,是父子二代歷時三十八年完成的巨作。此書搜集漢魏舊疏及唐宋以來的注疏要義,并博采有清一代考據學的成就,可謂清中葉以前《論語》注疏的總結。此書除了總結歷代注疏的成果,其義理疏解,亦反映了清代中期以前的思想大勢。全書博綜群說,考證精祥,是清代治《論語》的集大成之作。
本書乃就《論語正義》一書進行研究,研究內容包括《論語正義》成書的學術背景、《論語正義》的作者及成書經過、《論語正義》的注疏體例、思想內涵及價值與缺失等,是國內第一部對《論語正義》進行研究的專書。
第 11 、 12 、 13 冊 蔡根祥:宋代尚書學案
有宋一代,學術鼎盛;黃震云:「經解惟書最多。」蓋尚書者,既為歷代君臣施政之洪范,亦為義理之家發揮心性之理據也。然尚書之文,詰屈聱牙,又歷經七劫,千頭萬緒,見之者視為畏途;故至今日,尚書之學術體系,未臻完備;自縱而言之,宋代尚書學,尚付闕如;自橫而言之,宋代經學猶缺尚書專門之研究;自人而言之,宋儒各家之尚書學,亦鮮有探微窮賾者。是以斯篇之作,一以足成歷代尚書學體系之重要環節,二以增補宋代經學研究之未備,三以彰顯宋儒各家尚書學之真貌;故擬定其題目曰「宋代尚書學案」。「宋代」者,其時代之斷限也;「尚書」者,其研究之主題也;「學案」者,謂以人為主,論其尚書學之淵源,治尚書之方法及態度,由尚書學以見其義理思想、政治主張,以及尚書學之新見異議、疑經改經,乃至補經辨偽之意見,并明其學說之影響及評價。
本論文都八十萬言,共為學案二十二,人物四十八。全文共分四編:一、緒論編,說明本論文之研究目標及體例,并分析宋代學術之環境及流變風氣,以見尚書學之定位。二、北宋尚書學案編,敘述北宋諸倫之尚書學。三、南宋尚書學案編,敘述南宋諸儒之尚書學。四、結論編,一以作漢宋尚書學之比較,以見宋代尚書學之特色,二以總述本論文之收獲也。每一家學案之中,必有四項:一、案主之生平事略,以知人論世;二、述其尚書之著述與著錄,以見其學說之流傳;三、明其尚書學之內容,以見其學說之淵源、方法、見解、疑改、辨偽、義理等之主張;四、論其尚書學之影響及評價。
本論論文既成,總其成果,除預期目標達成之外,其尚可論者,亦有五焉:一、明漢宋尚書學之異同;二、考辨得偽書;三、辨正前人著述之本意,使其作意明白;四、辨明宋元學案及遺錯置人物,學術流派不明之誤;五、考明數家尚書學之真貌,以正前人之失。
第 14 冊 張成秋:《詩序》闡微
《詩經》之前,有一個《序》,是謂《詩序》。今日所見之《詩序》,含全本《詩經》前面的一篇,解說《詩經》的第一篇《關雎》的用意及由來,更有絕大部分文字,說到詩與《詩經》的理論以及整本《詩經》的介紹,這是《大序》。另有《小序》,是在《詩經》每一篇前面的序;第一、二句往往說這首詩的要旨,以下或又有一些補充的說明,這是《小序》。
以前的經學家,非常看重《詩序》。甚至看重的程度,會超過《詩經》的原文。但是后來的學者,從文學的角度看《詩經》,卻不能接受《詩序》的說法,認為《詩序》許多地方是無根據的胡扯。于是《信序派》和《疑序派》在歷史上展開了漫長的討論或爭辯,發生了許多復雜而有意義的相關話題。
本書,把有關《詩序》的問題,條分縷析,作有系統的研究。認為,如果我們真地要把《詩經》當一部經書看的話,那就不能忽略《詩序》的價值。《詩序》其實是以儒家思想的角度來詮釋《詩經》的。所謂經書,自然是指儒家思想的教科書。那么以儒家思想的角度來詮釋《詩經》,自然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
當然,若就詩的本來意思說,《詩序》實不足信。
本書第十章歸結出《詩序》的思想,大家可與孔孟思想互相驗看。
吳國宏:孫星衍《尚書今古文注疏》研究
本文計分五章。首章略述孫星衍之生平行誼,「求真」、「崇古」的治學態度,及其整理古文獻之卓越學術成就。統稱為「孫星衍學記」,以求符合知人論事之旨趣。
第二章首論干嘉考據學風興盛之原因,及其所建立的治經理論,并由吳、皖之異,論及漢、宋之爭的緣起,以期能闡明干嘉學風的真象,及《孫疏》成書的學術背景。其次則重檢偽古文《尚書》辨正史,并引干嘉諸家語,以證偽古文定讞于干嘉時期。末殿以江、王、段、孫四家《尚書》新疏之介紹,以彰顯其時代意義。第三章首先對《孫疏》之著作動機、方法逐一敘述,從中可見孫星衍是以去偽存真的方法、藏諸名山的志向為此新疏。其次所辨《孫疏》之書名、卷數、版本,則略寓辨彰學術、考鏡源流之意。第四章首論漢代《尚書》的今古文問題,并指出欲由師法、家法觀點厘清漢代今古文說差異的盲點。其次則詮釋《孫疏》的中心架構─「五家三科」說的真正函意,從而知其今古文觀并 不十分正確。第五章是本文對《孫疏》內在體式的具體研究,即對其書輯注、疏釋的通盤考察。本章首論 其于漢代《書》說,搜羅略備,態度亦稱嚴謹。次論其許多「論學之言」,并不符于注疏家應有的態度。末節則征以《孫疏》實際的疏釋,發現其擅用考據學的理論和方法,對《尚書》經文及漢儒《書》傳作核實的詮釋。
本文末附結論,嘗試比較《孫疏》的著作動機與其疏釋成就的契合度,并給與適當的評價。兼論為學不宜有門戶之見。
第 15 冊 李興寧:魏晉時期別傳研究
「別傳」隸屬《隋書 ? 經籍志》史部的雜傳之下,此一史傳體例的大量出現,正值東漢未至魏晉時期二百年間,適與東漢末年政治的解構與魏晉時期的重組,儒學的衰微與儒釋道融合,以及魏晉時期史學的繁榮與史部地位的提升,九品中正制度與人物品鑒等方面息息相關。相對于中國歷朝歷代的列傳,別傳的體例、形式及其所表現出的時代意識,的確另具風格及特色,惜長久以往,一直未受到重視,且別傳全本今已不復得見,多數散見于史書注解之中,或載于類書之下,作者亦多不可考,故本論文希冀透過輯佚史書注解及類書所載之人物別傳,從別傳產生的時代背景,別傳的義涵、興起與種類,別傳的敘事特征與文學藝術,別傳的價值與影響四大方面加以歸納整理并分析論述。別傳之所以稱為「別」,代表兩種義涵,一是「別乎正史而名之」,因為別傳不是官修的,其產生與發展不能不受到紀傳體史書的影響,但與之相較彼此又有區別;二是作「區別」或「分別」之意,用以表示每一位傳主的獨特性,以及傳主與傳主之間彼此的不同。別傳的敘事風格多元詳贍且細膩詼諧,從傳主的容貌儀態、言行個性與生活軼事方面展現人物個性。在價值與影響方面,一是補充了正史史料及制度方面的不足,二是建立了新的史學體例,三是對于傳記文學方面的影響,如文體的認識、尚簡的審美標準、傳主的形象塑造以及傳文的論贊等。
第 16 冊 郝至祥:兩《唐書》書法暨筆法比較研究──兼論《新唐書》辟佛刪史
撰寫的原因是唐朝文治武功昌盛,正史有后晉劉昫的《舊唐書》及宋 ? 歐陽修、宋祁編修《新唐書》。為何《新唐書》無法完全取代《舊唐書》,而成為兩書并存于正史的現象?所以本書透過書法、筆法的比較,最后從歐陽修辟佛思想檢驗其對修史的影響。
書法問題:「書法」是指史書書寫體例,目的以一致寫作方式彰顯歷史的命義與價值。如〈本紀〉依《春秋》書四時,記日食、災異,乃至征伐、祭祀。歐陽修以《春秋》微言大義治史,故《新唐書》〈本紀〉書法便有特定的意義與指涉。本文透過改元、日食、朔日、書「殺」、籍里的書法進行比較,指陳兩書書法的差異。
筆法問題:「筆法」是文學技巧,包含文法學、修辭學及文章學等范籌。劉知幾謂「夫史之者,以敘事為先。」故正史修撰須重視敘事的方法,而敘事的方法即為文學技巧的發揮。本文從兩書引用筆記小說的狀況,分析宋祁事增的價值。從兩書敘事與文字特色,討論宋祁文省的意義。
辟佛刪史問題:兩《唐書》對佛教的記載比例懸殊。原因是《舊唐書》記載而《新唐書》刪除者甚多,歐陽修乃史學大家,一代大師,何以發生此一刪史現象,與辟佛的思想有關。修史的態度影響史書呈現的面貌,使《舊唐書》不能輕言舍棄的原因。
第 17 冊 吳宗儒:清儒與元史
中國的「清學時代」,自明末清初迄于民國初年。這三百年來,展現了兩大學術典范( Paradigm ),一是「興樸學」,為傳統中國學術作總整理的功夫;一是「啟西學」,為中國學術開新生命的氣象。換句話說,清學不只扮演了傳統中國與現代中國的橋梁,也擔負起中國文化走向世界文化的推手。清學依時代風尚分成四個時期,即清初學風、干嘉學風、道咸學風及同光學風,各時期皆有其特色,而皆能紹往開來,推陳出新,導引中國學術洪流不斷向新時代前進。
欲知清學,以清儒一門重要學術入門是絕佳研究途徑。清儒的元史學,因滿清入關而起,因干嘉樸風而興,因道咸經世而盛,因同光西風而大,聲氣所播,為清代學術界之一大運動。究其所學,反映出五大歷史意義:異族政權的啟示、清代學風的寫照、西北危機的呼聲、中體西用的先河以及清儒杰出的史學。彷佛清儒經學,實不朽之盛業焉。
本書名「清儒與元史」,意欲由清代一門杰出史學,觀清儒治學志趣及一代學風發展,是屬于學術史( intellectual history )的范疇。文分七章:「第一章:序曲」、「第二章:蒙元史學與元史的問世」、「第三章:清初學風與元史學的初放異彩」、「第四章:干嘉學風與元史學的啟蒙運動」、「第五章:道咸學風與元史學成熟時代的來臨」、「第六章:同光學風與元史學的極盛時代」、「第七章:尾聲」。
當我覽讀他們的故事及其成就時,彷佛我也置身于清代世界。在提筆寫下他們時,我猶如又看到一群梁山好漢出現在我的眼前。最后,完成本文時,我歡喜無限,好似寫成了一部清史儒林傳。
第 18 冊 潘秀玲:《詩經》存古史考辨 ─《詩經》與《史記》所載史事之比較
《詩經》為我國最古之詩歌總集,其內容包括周代約六百年間的民間歌謠、士大夫作品以及祭神之頌辭,生動且全面地反映了當時現實生活的種種情形與古代歷史文化脈動的軌跡,既有經學與文學的價值,又蘊藏著豐富的政治、社會、經濟、宗教等各方面的數據,是一部提供后人探索古代史實與社會情況的珍貴史料。
司馬遷撰《史記》,亦認為《詩經》具備豐富的史料價值,并且多所取材。然因二者體裁不同,寫作方式與目的亦異,因此在保存古史數據原貌與經過史識整理兩層系統的表現上,便各有短長。若能取之相互對照,比較二者所載史事之異同,并補以其它有關資料,定可窺見古史較信實可靠之面貌。
本論文即根據上述觀點,探求二書所敘古史之內容,考辨其異同。全文分八章完成:
第一章緒論,旨在說明本論文之研究動機、方法,并確定研究資料之范圍與時代。第二章至第四章《詩經》與《史記》皆載之史事(上、中、下),羅列考辨二者皆述及之史事,分《詩經》略而《史記》詳者、《詩經》本文可左證《史記》者、《詩經》可與《史記》相對照者三部分敘之。第五章《史記》所載引述《詩經》之史事,將史記中引述《詩經》篇名、本文,或所謂詩人作刺之史事,分節敘述。第六章《詩經》所載可補正《史記》缺失之史事,以《詩經》所載,補充矯正《史記》缺略或失誤之各項史事。第七章《詩經》所反映之周代社會概況,分政治組織、教育設施、軍事戰備、農業情況、禮 樂制度、民情習 俗六節敘述之,旨在說明《詩經》尚有豐富的社會史資料,以補充前三章具體史實的考辨。第八章結論,根據前所論述,比較《詩經》與《史記》所載史事異同之處,并勾勒周代社會之概況。
第 19 冊 施錫美:焦竑《莊子翼》研究
《莊》注之歷史,自東漢以至明.萬歷年間,凡一千六百余年,其間注家不下百余家。諸家解《莊》,隨時空之遞邅,文化之融合,而賦予《莊子》之時代性。其中或敷衍清談、或蘊義儒理、或挾以禪門之說、或以道濟道,甚或融通儒、釋、道三家之思想,然多為一家之言,鮮有集注。而集注之有,實權輿宋.褚伯秀《南海真經義海纂微》,是書集郭象以下十三家之解,斷以己見,名曰:「管見」。其編纂之原則,「但釆獲所安,不以人廢」。至明.孫應鰲據《義海纂微》刪削增補,又益以張居正《評莊》、張四維《補注》、朱得之《通義》及蘇子瞻《廣成解》四家而成《莊義要刪》。其后明.焦竑踵褚氏之步、續孫氏之弦,有所增刪又益以《新傳》、《循本》、劉辰翁、唐荊川(附徐士彰)、《南華副墨》等六家;并旁引他說互相發明者,自支遁以下凡十五家,且附其舊所札記間及《莊子》者,名曰《筆乘》;又章句音義,自郭象以下凡十一家,綜釆其合于《莊子》者,編纂而成《莊子翼》。
是書要旨立于心性,融通儒、道、佛三教之思想,博釆魏、晉、宋、明諸代注《莊》之數據,足資治《莊》者參考,對后代《莊學》深具影響力。本論文旨以焦竑《莊子翼》為軸,歷代《莊》注為輻,兼及時代思想之因素,加以縱橫歸納分析,藉以探討焦竑之生平學術、《莊子翼》援引數據、詮釋方法與思想之傾向,并厘析《四庫提要》譏評該書「沒前人所出」之然否?
論文凡分七章:約拾壹萬余字。首章就研究動機與旨趣、及研究方法與范圍簡述之。次章追敘焦竑之生平、著作及學術淵源,以期對焦竑之思想型態作一概略之呈現。三章探討焦竑對《莊子》篇章立名之看法及《莊子翼》〈筆乘〉立義之特點。四章考探焦竑《莊子翼》之體例及采集各家《莊》注之類別,以明其所據之原本及編纂義例之得失。五章就《莊子翼》及〈筆乘〉所援引論述之內容分析,以明《莊子翼》融通儒、釋、道三家義理之意涵。六章則就《莊子翼》對后代之影響、流布之情況,以及《提要》對其之評價,探討《莊子翼》于歷代《莊》注之地位與價值,并評述《提要》對《莊子翼》之意見然否。七章結論,綜述《莊子》內七篇思想與歷代《莊》注之風貌、焦竑《莊子翼》之體例得失與影響,及其融通三教之觀點作結。故本論文之撰述,不僅呈現焦竑為人治學之精神、三教合一之時代觀,更還原《莊子翼》之本來面目,期盼對參考者有所裨益矣。
第 20 冊 鄭柏彰:錢穆先生《莊子纂箋》及其莊子學研究
本論文的章節安排架構,首章為緒論,交代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方法與范圍及論文章節與架構。
第二章的部分,開頭先略敘錢穆先生的生平事跡及其史觀研究略述,讓吾人在探究其莊子學之前,能對錢先生的生平與學術有一概括的認識,也能探知錢先生在研究莊子學方面的用心,系著重于史學的「整體性」,從時代背景探求莊子思想的淵源,以建立一先秦互動的學術網絡,并于「變中求動」,以敢于創新,而能不落入刻板的科就當中。
第三章則先對錢穆先生《莊子纂箋》一書的篇目注解及其內容大要予以研析探討,以得出錢先生在討論莊子學的前提,是采取王夫之對《莊子》篇目的分類,認為內篇體例完整,可作為莊子思想代表,外雜篇的章法不一,系因出于莊子后學衍其學說之作,并不能將之視為是解讀莊子思想的主要文獻。
第四章的內容,主要針對錢穆先生對莊子學術論述的來龍去脈,作一全面性的詮解,以看出錢先生在論述莊子學術方面,是有其整體架構存在。
論文最后,除了總結錢先生對莊學所建構的整體脈絡外,也對其學說在當時的毀譽作一述評,以看出個中的局限與特色。
第 21 冊 周淑媚:劉熙載《藝概》研究
《藝概》全書共分〈文概〉、〈詩概〉、〈賦概〉、〈詞曲概〉、〈書概〉、〈經義概〉六部分。作者劉熙載以高度概括的語言,精辟獨到的見解,抓住文藝的梗概,對中國古代的文學藝術進行全面廣泛的評論;由于高度概括之故,僅得其大意的內容,更足以引起后人的聯想。
本論文共分七章來探討劉熙載《藝概》內容。第一章,緒論。說明《藝概》研究的意義、動機與資料,并簡述《藝概》的命名結構與內容特色。第二章,作者研究。尋繹建構劉熙載的生平、著作、思想及其所處的時代環境,以為進入其文藝領域的先導。第三章,本質論。從「天人合一」、「情理(志)統一」、「質文諧應」三個角度來探索藝術的本質特征。第四章,創作論,在主體精神層面,強調要「有個自家在內」,再配合識力志氣,以達觀物類情、觀我通德「物我無間」之境。在客體結構層面,重法卻不迷信法,認為「法高于意則用法,意高于法即用意」。第五章,鑒賞論。從「詩品出于人品」的美學觀點出發,肯定唯有良善的質量才能創出真美之作;「極煉如不煉之自然之色」,強調淳樸的天籟須自人工求、「似花還似非花的意境論」,突出審美意象的多重性。第六章,發展論。肯定「變」的必然性與合理性,同時要求藝術創作要眾體皆備,不主一格。第七章,結論。總結前代文學理論,并論述對王國維《人間詞話》的影響。
李四珍 明清文話敘錄
明清為吾國文學批評鼎盛之際,鴻才碩儒,風起云涌,競相立說,流派紛陳,極縱橫跌宕之觀。是時也,文體詳備,批評之品類亦隨之而起。故詩有詩話、詞有詞話、曲有曲話、文亦有文話。而文話之盛尤為明清文學批評之特色也。
余以為明清文話可寶者既多,唯較乏人問津,若能尋其脈絡,必有所獲。于是進而搜集資料,自《書目類編》、《叢書子目類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諸書之「詩文評類」或總集類,搜取諸家論文之目。復求諸王寶先之《臺灣各圖書館現存叢書子目索引》、《臺灣公藏善本書目書名索引》、《臺灣公藏普通本線裝書目書名索引》,以知各書求藏狀況也。其間無分寒暑,不避阻難,窮力之所能及,或影印或鈔錄,前后費時經年,聚材略有可觀焉。
本文輯得專著凡五十二種,分選文、評點、論文、四六各類。選文之屬又依作者、文體、作法三目分列。
至于行文鋪敘,每論一書,大抵先詳作者,以知人論世。次述板本及諸書庋藏情況。又次述其內容,其中有關此書之內容要旨、體制缺失、見解優劣、及后人評述,皆以提要鉤玄之法,作扼要之介紹,以期讀者能知其歸趣,有所取舍也。
斯編之作,以明清文話專著為限,單篇或附于文中者,雖然零金碎玉,片言足寶,惟恐文字支離,一概不取。而明清文話浩繁,備舉不易,故是編所重在論文之屬。
第 22 冊 王熙銓:賀裳《載酒園詩話》研究
清代詩話之作,就質而言,能對往古之理論深入研究,剖析詳明;于古人之詩作,亦能反復吟詠,深思體察,加以實際之品評。就量而言,遠邁前代,甚至超過清代以前所有論詩之作的總和。這種質精而量多的特性,使詩話于清代文學理論,提供了廣闊的研究空間。
清代詩話的重要著作,前人研究已多,其價值也已受到充分的了解與肯定。然而一些極有價值的詩話,因少見而未受注意者,也所在多有,賀裳《載酒園詩話》,即屬此類。本論文即就《載酒園詩話》作一全面之探討。
本論文以郭紹虞主編之《清詩話續編》中《載酒園詩話》為底本,加以探討。所使用之方法,不主一端,大致以歸納法、模擬法為主,演繹法、分析法為輔,綜合使用,以見其內容,并盡量發掘顯明其微旨。
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賀裳之傳略與《載酒園詩話》之體例。凡三節,敘述作者傳略,詩論之淵源,及《載酒園詩話》之體例。第二章:《載酒園詩話》論詩之本質。凡四節,敘述《詩話》中的四項本質:「詩當抒情寫意」、「詩不論理」、「詩貴含蓄」、「詩須有氣格」,四項詩歌創作的原則。第三章:《載酒園詩話》論詩之創作。凡九節,敘述詩歌創作的方法與技巧,并論及各種題材詩歌的寫作原則。第四章:《載酒園詩話》論讀詩的問題。凡五節,敘述《詩話》中對于讀詩所可能產生之問題的討論。第五章:《載酒園詩話》之實際批評。凡三節,敘述唐詩、宋詩之流變,并唐人詩作與宋人詩作之批評。第六章:結論。總述整部《詩話》之特色,并對作者評詩之得失,作一檢討。
江惜美:《烏臺詩案》研究
本文共分五章二十節,凡十六萬言。第一章東坡生平事略,以宋史本傳為主,參以欒城集墓志銘及前賢論述,分六節敘述,并著重于烏臺詩禍時,東坡之個性及行事探究。第二章詳述其政治背景,首論北宋之內憂外患,次論王安石變法,乃有新舊派黨爭,以整理東坡與安石政治主張之異同為準。第三章論述烏臺詩案之源起,歸納出東坡獲罪之主因有三,即忠規讜論,指陳時弊;襟懷磊落,個性通脫;以及以才致禍,見忤政敵。第四章就烏臺詩案論列之詩篇,予以探析,時值東坡熙寧還朝,歷知杭、密、徐三州,因分四節,針對詩篇背景、思想、形式探討之。第五章烏臺詩案之影響,乃東坡人生觀由激進轉入恬淡,詩文內容由時事轉為田園,詩文形式則各體兼備,技巧高超,漸趨圓融華妙,仕宦升沈乃有元佑黨爭,因言此期詩文足為早期詩文及黃州詩詞之分界。
第 23 冊 翁敏修:唐五代韻書引《說文》考
本文以唐五代寫本、刻本韻書所引《說文》為研究對象,研究方法為文獻比較法,主要分兩階段︰「找」與「辨」。
「找」意指原始數據與相關數據之搜集:本文原始資料以周祖謨《唐五代韻書集成》與上田正《切韻殘卷諸本補正》為主要來源,整理目前可見《切韻》系韻書類目,并輔以微卷照片、摹本、考釋…等,輯出其中注釋稱引《說文》之處,以為分析之用。相關資料則廣泛搜集前人于《說文》版本研究之相關著作以及《切韻》、敦煌學、文獻學等資料,以資考訂。
「辨」意指對資料進一步分析與歸納:先以長編方式,對韻書引《說文》進行考釋,逐條與大徐本比勘。再使用歸納法,說明韻書引《說文》之作用,進而詳細闡述其引用《說文》之體例、價值與闕失,最后作成結論。
本文各章寫作要點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說文解字與切韻」,說明《說文》流傳經過,并對《切韻》源流與本書引用韻書殘葉作簡單論述。第二部分「唐五代韻書引說文考」,依《說文》十四篇次第,逐條考證唐五代韻書所引《說文》,并利用前人引《說文》之研究成果,加以分析比較,定其是非。第三部分「唐五代韻書引說文綜論」,利用「唐五代韻書引說文考」研究所得,進一步討論唐五代韻書引《說文》之作用、體例與得失。
第 24 、 25 冊 李淑萍:《康熙字典》及其引用《說文》與歸部之探究
《康熙字典》是我國辭書編纂史上對后世字書、辭典影響深遠的一部工具書。近代通行之字辭典,多半以此書為編纂底本,惟近人論及此書多訾議其非,貶損其價值。為厘清諸說,對《康熙字典》提出公允之評價,本文擬以《康熙字典》與《說文》二者之關系為范圍,從部首演變與引用數據兩大方面進行探討,并深究此書對后世的影響。此即本文之研究動機及目的。
本文第二章以「《康熙字典》及其體例概述及版本流傳」為題,分述其成書之時代背景,論及編纂體例」、后續校改之緣由與版本流傳,進而彰顯其價值與影響,使《康熙字典》全書之基本面貌得以清晰呈現。第三章以「《康熙字典》處理《說文》數據之形式」為題,系針對《康熙字典》引用《說文》以析形釋義之各種情形來立說。文中藉引用例證分析其采引《說文》之原則,也由書中術語運用不一,名目雜出,說明非成于一人一手之字書,在統整工作上的重要性。
本文第四、五章主在探討《康熙字典》與《說文》之間的關系。前者將《說文》正文十四卷五百四十部首,分成四節,逐部逐字檢核,以明其實。后者則以「《康熙字典》刪并《說文》部首之探究」為題,重于學理上的討論。在探究歸部合理性時,筆者將《康熙字典》歸部疑義者,逐字探析,論證過程皆引據典籍及前人之說,悉為厘清,冀求歸部之至當,以供學界參考。
末章為本文之結論。筆者從「編纂之目的與動機」、「全書體例」、「引用資料」、「部首列字」、「對后世字書、辭典學的影響」等方面進行考察而提出結論。
以客觀態度言之,《康熙字典》實優劣并存、良莠互見。其引用書證舛脫誤,民初學者已多有批評,然此書之長處亦不容忽視。檢核全書,其形、音、義的注釋極為詳備,收采弘富,旁羅博證,規模遠勝于歷代字書、韻書。《康熙字典》所制訂之體例,周詳完備,近世字辭典,亦每多遵循,足見其對后世之影響。是故,探討《康熙字典》采引《說文》之概況與得失,進而論及該書在我國學術史上的地位,以及對后世字、辭典編纂的影響,此皆本文探究的重點課題所在。
第 26 冊 徐燕玲:慧皎《高僧傳》及其分科之研究
本文對于《高僧傳》的研究,乃以十科僧人形象為主軸,分從歷史脈絡與文學表現進行觀察,以期厘清慧皎所呈現的高僧形貌及運用的文學手法。首先,透過時代背景與作者生平經歷的了解,可以掌握《高僧傳》內容偏向的梗概;再者,利用文學比較的方式,以魏晉南北朝志人志怪小說、《出三藏記集》僧傳部分、《神仙傳》為對照,即能彰顯《高僧傳》的文學筆法與十科分類的特色。
慧皎將高僧分為十科的作法,抹煞了部分僧人多重成就貢獻,并忽略了普遍性存在的事項,呈現出僧團精質化的假象。本文研究得知:此書有為敘述之便而省改歷史發展順序之處,亦有因史料不足而添加個人想象、夸飾與推論,另外因個人情志而強調或回避的歷史情節也屢屢可見。
就《高僧傳》全書編排而言,采集傳方式、依僧人成就高低排科、利用互見法、傳文項目安排仿同傳統史傳、統一于科后設論贊、擴增附傳容量等。就內容取材方面,采用志怪小說、運用時人品評、營造僧人高逸風采、忽視傳主心理變化與環境影響、割舍能展現性格的日常言行。另方面也因其注重學術研究而大量編撰義解與譯經科僧人的傳記、對于冥界的興趣不高而少見精采逼真的描述、因重視而使教化與遵行戒律成為貫串全書的主題。
就藝術形象方面,慧皎利用加強描寫某些行為與稟賦形貌來呈現出十種僧人不同之樣貌,對于有損高僧形象的行為則多所回護。書中僧人展現出獨特的質量:刻苦修行、多與權貴交、成佛過程艱難、聰穎秀逸、精通外學、重學術研究、神通變化較少、形貌威儀端正、不注重肉體與現世等,皆與《神仙傳》有所差異。另對不知來歷之異僧形象的塑造,也表現出時人心中對僧人的需求。而旁及君王或居士者,都較志怪小說來得嚴謹肅穆。至于一般平民的粗鄙與平庸,則較少涉及。就文字技巧方面,慧皎博采眾典,較之《佑錄》,其文辭簡潔干練、精確傳神、理路清晰有序、文意明白等,顯現其寫作功力。此書能廣受青睞,確有其可觀之處。
第 27 冊 黃志盛:新編校本劉卲及其《人物志》研究
本文旨在探討劉卲的生平及其著作《人物志》。生平的探討之內容包括:劉卲的名字考、仕宦考及生平考。《人物志》的探討之內容包括:《人物志》的版本源流考、劉卲撰寫《人物志》的緣由、《人物志》的人材思想及歷代學人對《人物志》的評價。
全文計分七章:
第一章「緒論」,旨在說明本文的研究動機、研究價值、研究成果檢討、研究方法及局限與謝忱。第二章「劉卲生平考」,第一節「名字考」,由小學及古人取字的原則采名字義相符應兩個方法切入,論證劉卲的令名當作「從召從」的「卲」。第二節「仕宦考」,分別從劉卲初入仕途、官位漸升、政治高峰及淡出政治四個方面,論述劉卲在文學、政治、法律、禮學、軍事及人材理論等各面向的成就。第三節「生卒考」,論證劉卲約生于東漢靈帝中平三年( 186 ),卒于魏齊王芳正始六年( 245 )。第三章「《人物志》版本源流考」,旨在論證臺灣地區目前存在的十八種《人物志》版本,采校勘的方法,逐一比對各版本間文字的異同、版本款識的特色,以探討各版本的承啟關系。第四章「劉卲撰寫《人物志》的緣由」,旨在從經學地位的沉淪、漢末政治的敗壞、控名責實的激蕩及豐沛學養的流露等五個方向,說明劉卲為何要撰寫《人物志》。第五章「《人物志》的人材思想」,旨在從《人物志》論人物的形上根據、論知人的途徑、論用人的原則、論知人失誤的原因及論偏材之性不可移轉等五個方向,全面論述《人物志》的人材思想之體系。第六章「《人物志》的評價」,分別就理論架構及人材思想兩點評議《人物志》的歷史地位。第七章「結論」,歸納本文的研究成果依序加以總結。
文中附有圖表、文末附有劉卲年譜簡編、劉傳、參考數據。
第 28 冊 吳德玲:洪亮吉《意言》研究
一、研究動機及方法:洪亮吉是清代干嘉年間著名的思想家,近代的學者們,對于洪亮吉的研究,大都以全面評價為主,對于洪亮吉重要思想的介紹,仍然未曾深入分析有所遺憾。因此,本文遂以洪亮吉的思想代表作《意言》為經緯,去開展研究的工作。且本文以自然觀、無神論、社會觀、人口論、人生觀五大論題為主軸,去歸納分析洪亮吉的思想觀點。
二、研究內容及結果:第一章為緒論:說明本論文研究動機及研究方法。第二章為洪亮吉的思想背景:本章以社會狀況、洪亮吉的人生經歷和個人特色三方面來加以探討。第三章至第七章,則是分別論述《意言》中崇尚實際的自然觀、事實辯證的無神論、觀察敏銳的社會觀、憂患意識的人口論、以及遠見卓識的人生觀。第八章為結論:說明洪亮吉《意言》中的思想核心,為「實」的結論。
第 29 、 30 冊 蘇建洲:《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校釋
本書以 2002 年 12 月出版的《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為研究的對象,針對其中的內容─〈容成氏〉、〈民之父母〉、〈魯邦大旱〉、〈從政〉、〈昔者君老〉等楚國竹書從事「校釋」的工作。所謂「校釋」表示既有字句篇章的校勘,又有文字考釋或詞句注釋。首先,楚簡文字的考釋成果關系著后續其它領域是否能順利開展,這是本書特別著重的地方。其次,地下出土先秦竹書,無可避免需要校勘的工作,也就是所謂「文本復原」的問題。唐顏師古在《漢書注 ? 敘例》中曾談及他的校勘工作,「《漢書》舊文,多有古字,解說之后,屢經遷易。后人習讀,以意刊改,傳寫既多,彌更淺俗。今則『曲核古本,歸其真正,一往難識者,皆從而釋之』。」誠為經驗之談。另外,時永樂先生說:「由于校書工作本身就是一種勘正文字的工作,……所以,兩漢時期善于校書的學者,像劉向、揚雄、鄭玄等都是小學名家;唐代的陸德明、顏師古,也都長于小學。他們校訂古書,能夠取得輝煌成績,絕非偶然。清代學者研究訓詁、文字、音韻之學,較之以前,可謂登峰造極,也進而推動了校書工作的進一步深入發展。」可見「文字考釋」與「古書校勘」是完全相關的。本文寫作過程中,對于諸家學說盡量搜羅,希望避免遺珠之憾。在學者論述的基礎上,筆者在每一「校釋」條目下再提出自己的看法,或駁議,或補證。具體寫作過程所依循的幾個角度大致如下:(一)字形比對(二)聲韻假借(三)訓詁詞意(四)語法分析(五)歷史背景探究(六)辭例推勘等等。本書所涉及到學術領域有古文字學、上古史、先秦學術史、經學史等范疇,具有一定程度的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