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臺國學類學術會議信息(四十五)
2014·10——2015·9
1、「日本帝國與殖民地:人流與跨境」國際學術研討會
時 間:2014年10月2日至3日(周四至周五)
地 點: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館北棟3樓第一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聯 絡 人:Tel: 886-2-2652-5350
連結網址:http://www.ith.sinica.edu.tw/academic_03_look.php?no=461&page=1
內容簡介:
10月2日
9:05-10:35
主持人:林修澈(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教授)
殖民地臺灣與日本內地盲人的流動與跨界(邱大昕,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社會學與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
與談人:蔡友月(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助研究員)
戰前臺灣人北婆羅州斗湖移民史(鍾淑敏,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與談人:林滿紅(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10:55-12:30
【專題演講】
植民地期臺灣の日本人商工業者に關する調査體験--三好徳三郎と木村匡の場合(波形昭一,獨協大學經濟學部教授)
主持人:謝國興(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研究員)
14:00-15:30
主持人:劉翠溶(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兼任研究員)
長嶺林三郎與近代臺灣畜產改良之展開(吳文星,國立臺灣師范大學歷史系榮譽教授)
與談人:陳慈玉(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工手學校與臺灣總督府的營繕事業:以尾辻國吉為例(蔡龍保,國立臺北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與談人:黃俊銘(中原大學建筑學系副教授)
15:50-17:40
主持人:賴澤涵(國立中央大學歷史所榮譽教授)
20世紀前半東亞外圍區域:朝鮮與臺灣之間的人口移動(金炅一,韓國精神文化研究所教授)
與談人:張隆志(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學士班主任/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滿洲國的流浪:朝鮮人的滿洲移民與生活(尹輝鐸,南韓東亞大學教授)
與談人:許雪姬(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研究員)
10月3日
9:30-11:30
主持人:王泰升(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教授)
日本弁護士協會臺灣支部について(小野博司,日本神戶大學大學部法學研究科淮教授)
與談人:吳豪人(輔仁大學法律系副教授)
自由法曹團在日治臺灣之活動與影響(陳宛妤,國立清華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助理教授)
與談人:陳翠蓮(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教授)
鞏固國權或擁護人權:臺灣日治時期司法官社群的職業角色分析(曾文亮,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
與談人:劉恒妏(國立臺灣師范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系副教授)
13:30-15:00
主持人:李力庸(國立中央大學歷史所教授)
帝國擴張與產業南進:試論太平洋戰爭期的臺灣(洪紹洋,國立陽明大學人文與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與談人:高淑媛(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臺電與南進:以廣東省為中心的技術人才派遣(林蘭芳,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與談人:黃紹恒(國立交通大學客家學院人文社會學系教授)
15:20-16:50
主持人:黃富三(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兼任研究員)
性別視角下的日本帝國域內移動與跨境:以臺日兩地女性歷史敘述為中心(洪郁如,日本一橋大學社會學研究科教授)
與談人:游鑒明(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女性歌人尾崎孝子的移動與殖民地經驗(顏杏如,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與談人:朱惠足(國立中興大學臺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副教授)
16:50-17:30
【專題演講】
主持人:許雪姬、鍾淑敏、陳姃湲、曾文亮
2、文化、藝術與社會研討會
時 間:2014年10月3至4日(周五至周六)
地 點:中研院歐美所研究大樓1樓(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
連結網址:http://www.ea.sinica.edu.tw/activities_02.php
內容簡介:
10月3日
9:30-10:50
【專題演講】
A Sociology of Art (Vera L. Zolberg, Sociology Department, New School for Social Research)
11:10-12:25
Chair: Chia‐Ling Lai (Graduate Institute of European Culture and Tourism,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Good Gifts: Aesthetics of a Neighborhood Event in Shanghai (George Kaye, Founder of ARTSpring Curator Hub)
Rethinking ‘Culture’ in the Cultural Politics of Heritage (Shuk‐Mei Agnes Ku, Department of Sociology,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ega‐events, Complexity and Creativity: On Art Museums’ Play of Boundary‐crossing and Historical Ontology in 2012 London Olympic/Paralympics and 150 Years Gustav Klimt (Chia‐Ling Lai, Graduate Institute of European Culture and Tourism,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13:30-14:20
主持人:紀元文(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
舌尖上的永續觀光(林怡潔,中興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從「烹飪」到「廚藝」:法國料理邁向藝術領域之過程(蔡倩玟,高雄餐旅大學臺灣飲食文化產業研究所)
14:40-16:20
主持人:石計生(東吳大學社會系)
痛苦、復蘇與商業化:論禁歌時代歌仔本「根莖」生成變化(1945‐1990)(石計生)
準商業劇場《臺灣舞娘》在社會文化脈絡中的形構(厲復平,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
和云門動在一起:「云門舞集舞蹈教室」的身體論述與品牌實踐(吳忻怡,中央大學通識中心)
文化翻譯在臺灣:Bourdieu 的翻譯社會學的解讀(劉俊雄,仁德醫護管理專校通識中心)
10月4日
9:20-11:00
主持人:林志明(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
保守的抵抗:在美國近來的經濟重整期間,透過改造五○年代汽車文化以形塑多樣的自我認同(孔建宸,臺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
夢幻與罪惡:巴黎作為現代性城市原型的兩面性(高榮禧,新竹教育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
德國中世紀徽章的變遷與影響(林純潔,華中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德語系)
火山噴發的多重印象:自然景觀與歐洲歷史變遷(王濤,南京大學歷史系)
11:20-12:35
主持人:黃圣哲(世新大學社會心理學系)
數位科技也可以是好生意:時尚文創與科技藝術融匯的初探性研究(邱志勇,靜宜大學大眾傳播學系)
日本游戲敘事的發展與變遷:以「太空戰士」為例(李世暉,政治大學日本研究碩士學位學程)
碎形上身:想象數位復制時代,藝術與人的未來(裴元領,東吳大學社會學系)
13:40-14:55
主持人:黃瑞祺(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
死亡、儀式經濟與逾越——論巴塔耶對前衛劇場儀式主義的啟示(吳承澤,文化大學中國戲劇學系)
哈伯馬斯論后世俗社會中的宗教問題(黃瑞祺)、(黃金盛,博士后研究)
阿多諾論文化與行政之間的關系(黃圣哲,世新大學社會心理學系)
15:15-16:30
主持人:許嘉猷(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
當代華人文物藝術拍賣市場之形成(李玉瑛,元智大學社會暨政策科學學系)
時間之凝視:江詩丹頓「藝術大成」系列之藝術表現模式及其一些社會文化意涵(許嘉猷)
韓國設計產業發展系統的探討(黃偉倫,中華科技大學財務金融系)
3、臺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2014年會:當代人類(學)處境
時 間:2014年10月3至4日(周五至周六)
地 點: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文山區指南路2段64號)
主辦單位:臺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
聯 絡 人:Tel: 02-2939-3091#50518、50552;E-mail: tafea@gate.sinica.edu.tw
連結網址:http://www.taiwananthro.org.tw/
內容簡介:
臺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將于2014年10月3至4日(周五至周六)于國立政治大學舉辦2014年會,今年以〈當代人類(學)處境〉(Contemporary Human Conditions and Anthropologies)會議主題舉辦研討會。本次學會年會期間,正逢WCAA(The World Council of Anthropological Associations)首次在臺北舉辦其年度會議,屆時將有全世界數十國人類學機構的主要負責人與會。藉此難得的機會,此次2014年臺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年會中,也將與該會以及主辦方中研院民族所,合辦包括panel討論在內的相關活動,以增進雙方的互動與交流。
本年會共安排40場論文發表,詳細議程請參考:http://140.119.48.13/doc/2014%20agenda.pdf – See more at: http://www.taiwananthro.org.tw/news/1491#sthash.9RAGOhUL.dpuf
4、2014法鼓人文關懷與社會實踐系列學術研討會:社會企業與創新
時 間:2014年10月3至4日(周五至周六)
地 點:國家圖書館(臺北市中山南路20號)、法鼓山海會廳(新北市金山區法鼓路620號)
主辦單位:法鼓文理學院社會企業與創新碩士學位學程、北京清華大學NGO研究所、國家圖書館
聯 絡 人:Tel: 02-8978-2110#8005;E-mail: degui@ddc.edu.tw
連結網址:http://seforum2014.ddbc.edu.tw/
內容簡介:
10月3日
?本日研討會地點為國家圖書館
9:00-10:20
主持人:曾濟群(2014法鼓人文關懷與社會實踐系列學術研討會主任委員)
主題演講:許士軍(元智大學名譽講座教授)、盧徳之(華民慈善基金會理事長)
10:40-12:00
【第一場 社會企業】
?4樓421教室
主持人:袁瑞軍(北京大學公民社會研究中心執行主任)
發表人:阮耀啟(香港中文大學公民社會研究中心研究員)、鄭勝分(師范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助理教授)
與談人:張其恒(國立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副教授)、康曉光(中國人民大學非營利組織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4樓422教室
主持人:白秀雄(臺北富邦銀行基金會董事長)
發表人:徐家良(上海交通大學公共管理系教授兼第三部門研究中心執行主任)、陳定銘(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系教授)
與談人:丘昌泰(元智大學社會暨政策科學系教授)、林閩鋼(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副院長)
13:30-14:50
【第二場 社會創新】
?4樓421教室
主持人:周麗芳(政治大學財政學系教授)
發表人:康曉光(中國人民大學非營利組織研究所教授兼所長)、鄧國勝(北京清華大學創新與社會責任研究中心教授兼主任)
與談人:張奕華(政治大學教育學系教授兼輔導與諮商碩士學程主任)、陳金貴(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教授)
?4樓422教室
主持人:丘昌泰(元智大學社會暨政策科學系教授)
發表人:黃世輝(云林科技大學創意生活設計系教授)、林閩鋼(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副院長)
與談人:王俐容(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系教授)、黃德舜(中正大學企業管理學系教授)
15:10-16:30
【第三場 跨域治理】
?4樓421教室
主持人:鄧國勝(北京清華大學創新與社會責任研究中心教授兼主任)
發表人:盧永彬(上海交通大學公共管理系助理教授)、孫煒(中央大學法律與政府研究所教授)
與談人:劉宜君(元智大學社會暨政策科學系教授兼主任)、林淑馨(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教授)
?4樓422教室
主持人:蘇彩足(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發表人:金錦萍(北京大學法學院副教授)、胡小軍(廣州中山大學智庫中心執行主任)
與談人:劉阿榮(元智大學社會暨政策科學系教授兼通識教學部主任)、李世暉(政治大學國際學院日本學程副教授)
16:30-17:30
【綜合座談】
主持人:江明修(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教授)
引言人:周麗芳(政治大學財政學系教授)、袁瑞軍(北京大學公民社會研究中心執行主任)
10月4日
?本日研討會地點為法鼓山海會廳
9:50-12:00
參訪法鼓山
13:30-15:10
【宗教與慈善事業工作坊】
主持人:惠敏法師(法鼓文理學院校長)
引言人:何日生(慈濟慈善基金會發言人)、丘仲輝(愛德基金會副董事長)
與談人:果器法師(法鼓山慈善基金會秘書長)、張麗君(法鼓山人文社會基金會主任)、洪智杰(至善基金會執行長)、洪錦芳(中華兒童關懷協會秘書長)
15:30-17:10
【社會企業與創新工作坊】
主持人:陳定銘(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系教授)
引言人:廖嘉展(新故鄉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呂朝(恩派NPI主任)
與談人:郭登聰(輔仁大學非營利組織碩士在職專班主任)、王鵬超(光原社會企業董事長)、于曉剛(云南省大眾流域管理研究及推廣中心綠色流域主任)、徐啟智(北京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新工場協力中心總干事)、張國遠(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秘書長)
5、記憶臺灣,展望世界——2014世界記憶與圖書文獻保存再利用研討會
時 間:2014年10月6至7日(周一至周二)
地 點:國家圖書館國際會議廳(臺北市中山南路20號)
主辦單位: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圖書館
聯 絡 人:Tel: 02-25558484
連結網址:http://mowtaiwan.twomini.com/index.htm
內容簡介:
10月6日
10:10-11:10
【專題演講】
世人共享的世界記憶:計劃精神與執行準則(Dr.Roslyn Russell,世界記憶國際咨詢委員會前任主席)
11:10-12:10
【專題演講】
朝向平衡而具全球性意義的世界記憶計劃(Dato’ Habibah ZON YAHAYA,世界記憶國際咨詢委員會前任委員)
13:30-16:30
【臺灣記憶典藏到數字人文推廣】
主持人:施國隆(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局長)
國家圖書館臺灣記憶工程(宋美珍,國家圖書館知識服務組編輯)
我們共同的臺灣記憶:跨越兩個時代的日記文獻(許雪姬,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研究員)
國家人權文獻遺產典藏與再利用(王逸群,國家人權博物館籌備處主任)
臺灣記憶數字典藏計劃推動經驗(蔡炯民,國立臺灣大學數字人文研究中心執行長)
16:30-17:10
【綜合座談:臺灣記憶的保存與推廣】
主持人:施國隆
與談人:國內外講者
10月7日
9:30-12:00
【亞太區推動世界記憶之經驗分享】
主持人:丘如華(臺灣歷史資源經理學會秘書長)
從文獻遺產到世界記憶:澳洲經驗(Dr.Roslyn Russell)
從守護家鄉珍貴記憶開始:世界記憶山本作兵衛煤礦紀錄繪畫(安蘇龍生,日本福岡縣田川市石炭歷史博物館館長)
澳門文獻遺產申報《世界記憶名錄》之回顧與展望(楊開荊,澳門基金會首席顧問高級技術員)
13:30-16:50
【記憶臺灣展望世界】
主持人:臧振華(中央研究院院士)
臺灣記憶:原住民口述歷史研究(孫大川,監察院副院長)
臺灣記憶:新港文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李壬癸,中研院院士)
臺灣申請甲骨文登錄世界記憶案例分享(李宗焜,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兼歷史文物館主任)
國家檔案多元風華再現(國家檔案局代表(暫定))
國立臺灣圖書館臺灣學研究(陳世榮,國立臺灣圖書館參考特藏組編輯)
16:50-17:30
【綜合座談:從臺灣記憶到世界記憶】
主持人:臧振華
與談人:國內外講者
6、「以物觀物:臺灣、東亞與世界的互文脈絡」國際研討會
時 間:2014年10月17至18日(周五至周六)
地 點:中山大學圖資大樓(高雄市鼓山區蓮海路70號)
主辦單位:國立中山大學人文研究中心及文學院
聯 絡 人:E-mail: chsc705@mail.nsysu.edu.tw
連結網址:http://humanitiescenter.nsysu.edu.tw/2014_International_Conference/program.html
內容簡介:
10月17日
9:50-10:40
【專題演講】
主持人:王璦玲(國立中山大學劇場藝術系教授兼系主任、文學院副院長)
「以物觀物」與東亞文化史研究(石守謙,中央研究院院士)
11:00-12:20
【神與物游:物我思維】
主持人:顏昆陽(淡江大學中文系教授)
由「物—我」思維,看「漢魏風骨」和「比興寄托」(元鍾禮,Professor, Catholic University of Korea)
物中有我:觀日本庭園(宋灝,國立中山大學哲學所教授)
模山范水——季麒光園林書寫的時代意義與美學意涵(王建國,臺南大學國文學系副教授)
我意泉涌,隨物賦形:論中國古典詩之意物不稱與相稱(朱天,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博士候選人)
【風土、物象與意義】
主持人:蔡振興(淡江大學英文系教授兼系主任)
Describing Colonial America: the Discourse of Natural History in William Wood’s New England’s Prospect(盧莉茹,國立中山大學外國文學系副教授)
鳳凰于飛——我國婚姻禮俗中的「飛禽」角色及功能探討(杜明德,國立高雄師范大學國文系副教授)
里爾克物詩里的物質精神與精神物質(張依蘋,馬來西亞拉曼大學中文系講師)
華麗再現:三地門排灣族女性婚禮服飾之美感表現研究(葉雅庭,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文化營銷部企劃人員)
13:30-14:20
【專題演講】
主持人:單德興(中研院歐美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Uranium(David L. Eng, Department of English,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14:30-15:50
【日常.微物.互文】
主持人:陳昌明(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教授)
史緣地緣互文,他者我們同體——在王威智《地圖繪制學》的莫比烏斯帶(Mobius strip)重逢(賴芳伶,國立東華大學中文系教授)
飲饌與詩——清領與日治時期臺灣「宴飲詩」的類型、功能及其變異(施懿琳,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教授)
煙草,在尼古丁外的另一章(洪馨蘭,國立高雄師范大學客家文化研究所助理教授)
The Intended Food, the Extended Mind: The Memory Production of Food in Modern Poetry(Alvin Dahn(陳建龍),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PhD Candidate)
【物質記憶與文化母題】
主持人:江寶釵(國立中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所長)
物質、記憶、文化書寫——「太平天國」的視域融合與文化轉義現象(高桂惠,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教授)
日治時期殖民地的觀光凝視——以淡水線鐵道為討論中心(王怡茹,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項目助理教授)
臺灣華語電影中的礦坑空間(劉芳礽,中山大學外文系博士后研究員)
單車北京與殘酷青春:王小帥《十七歲的單車》中的物件、城市與少年敘事(莊家瑋,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生)
16:10-17:30
【情以物遷:生命書寫】
主持人:張錦忠(國立中山大學外國文學系教授)
Everyday Life in Doris Lessing’s Autobiography(陳艷姜,National Sun Yat-sen University Professor)
梁秉鈞飲食詩中的文化鄉愁(鄭智仁,高雄醫學大學語言與文化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時過景遷之后——試論澳門詩人賀綾聲的地志詩學(余少君,國立東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澳門城市大學通識教育部兼任講師)
旅行的終結:馬摩西與姚拓的搬遷物語(賀淑芳,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中文所博士候選人)
【博物:差異與互文】
主持人:王儀君(國立中山大學外國文學系教授)
博物書寫與價值論述:日本江戶時期唐通事教材的庶民色彩(許麗芳,彰化師大國文系教授)
The Little Girl and her Doll: Imagination of the World in Taiwan Youth’s Literature(賴淑芳,國立中山大學外國文學系教授)
海洋類博物館之對象展示與敘事手法(陳尚盈,國立中山大學劇藝系副教授)
古典形式的異域想象:謝雪漁《陣中奇緣》仿異國空間的山水地景(殷豪飛,國立高雄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講師)
10月18日
9:00-9:50
【專題演講】
主持人:嚴志雄(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
體物紀事:東亞傳統詩論與即物主義創作觀(杜國清,圣塔芭芭拉加州大學教授)
9:50-10:40
【專題演講】
主持人:李有成(中研院歐美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兼所長)
藝術之為物:一個中國美學問題的當代反省(Rethinking Artifact as Thing in Chinese Aesthetics)(劉千美,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東亞學系教授)
11:00-12:20
【詩:抒情與即物】
主持人:廖肇亨(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
謝靈運詩中的人與物――以詩語「賞」為線索(佐竹保子,東北大學大學院文學研究科教授)
江戶時代后期的漢詩與俳句(朱秋而,臺灣大學日本語文學系教授)
Personal Narratives and the Intertextual Situating of Things in Taiwan Tanka Association Poetry (Dean A. Brink, English Department, Tamkang University, Associate Professor)
物/我流動:從布什亞(Jean Baudrillard)《物體系》論鐘文音《最美的旅程》(羅夏美,南臺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語言與物】
主持人:曾銘裕(國立中山大學外文系教授)
臺灣物質文化嘉季祭――語料庫紀錄與分類(許長謨,文藻外語大學應華系教授)
漢越文化詞語對比研究與對越漢語教學(阮黃英,越南河內國家大學下屬外國語大學中國語言文化系副教授)
中英景點介紹對象描寫及其蘊涵之世界觀(蔡美智,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
山海地志中的生態書寫傳統――達悟語之談物說史(胡正恒,中國文化大學森林暨自然保育學系助理教授)、(林子晴,國立臺北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教授)
13:30-14:50
【跨越疆界與物質文化】
主持人:廖美玉(逢甲大學中文系教授)
由沈、季二序看東吟社的吳地因子(龔顯宗,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
異世、異族與異域——臺灣三篇仿〈赤壁賦〉之書寫研究(王淑蕙,南臺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出有入無」:由道家思想管窺約翰.凱吉(John Cage)之樂思(黃潔莉,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項目助理教授)
明清時期臺灣古典詩中的荷蘭遺跡(徐禎苓,政治大學中國文學所博士生)
【物質流動與文化翻譯】
主持人:張淑麗(國立成功大學外文系教授)
由蘇州「洋風版畫」仕女圖像探討十八世紀西風東漸現象(徐文琴,高雄市立空中大學文化藝術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再探失能主體的物質性:身體與空間的思辯(孫小玉,中山大學外文系教授)、(邱大昕,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社會學與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
《申報》在臺灣、新加坡的流動與互動——以《臺灣日日新報》、《三六九小報》、《叻報》文學作品為例(許俊雅,國立臺灣師大學國文學系教授)
從日治臺灣報刊雜志譯介「物種進化論」的知識脈絡與翻譯語詞探討傳統文人的接受觀點(吳毓琪,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助理教授)
15:10-16:30
【觀物現象學】
主持人:楊儒賓(國立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
Cultural Object in light of Phenomenological Psychology in Husserl(游淙祺,國立中山大學哲學所教授兼所長)
作為自身的語言——硯銘的意義世界(李溪,北京大學哲學系博士)
米氏云山與瀟湘(吳湘,北京大學哲學系博士)
「真賞齋」中物:明代中期文人的收藏與玩好(劉耕,北京大學哲學系博士生)
【物件展演與敘事】
主持人:陳福仁(國立中山大學外文系教授兼系主任)
Theorizing pain, ecophobia, and the material turn ( Simon C. Estok, Professor at Sungkyunkwan University)
The Play is the Thing: Richard Schechner’s “Play” of the Ramlila of Ramnagar(蘇子中,Su Tsu-Chung, Department of English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Professor)
居家?狂野?:十九世紀瘋狂拼布故事的「真/針婦德」(羅宜柔,文藻外語大學英文系暨研發處英文系副教授暨研發處學術發展組組長)
The Stone Motif in Samuel Beckett’s Embers: The Biographical and Historical Contexts(葉姿青,中山大學人文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員)
16:40-17:30
【專題演講】
主持人:張瓊惠(臺灣師范大學英語學系教授)
Object Lessons: The Macartney Embass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Sovereignty ( Teemu Ruskola, Emory University School of Law/Professor of Law)
7、第五屆白沙歷史地理國際學術研討會
時 間:2014年10月18至19日(周六至周日)
地 點:彰化師范大學國際會議廳(彰化市進德路一號)
主辦單位:國立彰化師范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聯 絡 人:林鳳宜,Tel: (04) 723-2105#1933;E-mail: lisa@cc.ncue.edu.tw
連結網址:http://history.ncue.edu.tw/new
內容簡介:
10月18日
10:00-12:00
【主題演講】
講題待定
主講人:施添福
主持人:李宗信
13:00-14:30
【地圖史與族群歷史地理】
主持人:施添福
彰化入門:連瑪玉的福爾摩沙故事(林欣宜)
與談人:謝仕淵
五萬分一蕃地地形圖之研究(黃清琦)
與談人:鄭安睎
清代臺灣方志中臺灣府城城池圖的探討(石文誠)
與談人:林欣宜
15:00-16:30
【歷史地理信息系統】
主持人:蔡泰彬
清末番租的分布及其歷史意涵(李宗信)
與談人:孟祥瀚
運用新舊地籍圖于臺灣古城空間結構復原研究之探討(廖泫銘、廖德宗)
與談人:葉高華
明代萬恭治理鎮江運河與瓜洲運河(蔡泰彬)
與談人:曾賢熙
16:30-18:00
【空間與權力】
主持人:呂理政
領袖名與紀念的空間政治:臺灣的中山、中正地名之比較研究(葉韻翠)
與談人:黃雯娟
命名的政治:臺南市街道命名的歷史地理分析(黃雯娟)
與談人:葉韻翠
近代天津義務教育的普及過程--以公立小學地理分布的變遷為中心(戶部健)
與談人:許佩賢
10月19日
9:00-11:00
【主題演講】
講題待定
主講人:飯島涉
主持人:顧雅文
11:00-12:30
【疾病史】
主持人:飯島涉
氣候變化與清代以來云南的鼠疫流行(李玉尚)
與談人:郭俊麟
日治時期臺灣防疫體制下的獸疫預防接種與血清制造地變化(沈佳姍)
與談人:張淑卿
1905-1910日本大阪鼠疫大流行的時空意涵(郭俊麟)
與談人:李玉尚
13:30-15:00
【地方史】
主持人:黃富三
十七世紀濁水溪沖積扇的南島語族歷史地理(康培德)
與談人:詹素娟
番界與族群命運:以清代阿里山番從土番到歸化生番為例(吳育臻)
與談人:汪明輝
試驗場與熱帶殖民地--初探美屬菲律賓之農業的歷史地理(葉爾建)
與談人:黃富三
15:30-17:00
【水利史與文化地理】
主持人:黃富三
水利秩序之形成與挑戰——以后村圳灌溉區為中心之考察(1763-1945)(李進億)
與談人:陳鴻圖
客家基督教區域的形成:19至20世紀粵東巴色會擴散的機制與影響(陳麗華)
與談人:王政文
日治時代高雄州地方宗教組織的區域性(許淑娟)
與談人:溫振華
8、第十屆嘉義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
時 間:2014年10月24至25日(周五至周六)
地 點:嘉義大學民雄校區圖書館國際會議廳
主辦單位:國立嘉義大學人文藝術學院臺灣文化研究中心
聯 絡 人:黃慧鈴,Tel: 05-2263411轉2930
連結網址:http://www.ncyu.edu.tw/tcrc/index.aspx
內容簡介:
10月24日
9:10-10:10
【專題演講】
離家與歸鄉——我的嘉義(黃英哲,日本愛知大學現代中國學部教授兼國際問題研究所所長)
10:30-12:10
【圓桌會議——地域社會的組成與秩序運作:嘉義研究新思維】
主持人:謝國興(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所長)
與談貴賓:森正夫(日本名古屋大學名譽教授)、科戴維(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講座教授)、安煥然(馬來西亞南方大學學院中文系系主任)、阮玉詩(越南胡志明市國家大學社會科學與人文學院文化學系副主任)
13:10-15:10
【嘉義藝文研究】
主持人:周婉窈
陳澄波畫作文書數字典藏與應用(謝國興、蔡幸真)
對談人:劉豐榮
〈閹雞〉與〈美人尖〉小說女主角的存在處境比較(江志宏)
對談人:李文卿
一首躊躇之歌——論陳列的文學人生(余淑瑛)
對談人:彭明輝
朱少麟《燕子》中的家族情感(蔡秀枝)
對談人:林芳玫
15:30-17:00
【地方史研究(一)】
主持人:張炎憲
清代嘉義縣城的防衛與十六境形成之初探(吳建升)
對談人:孟祥翰
日本統治時代嘉義的產業組合(松田吉郎)
對談人:黃秀政
日治下臺灣嘉義的瘧疾防遏事業(曽根修平、松田吉郎)
對談人:劉士永
10月25日
9:00-10:30
【地方史研究(二)】
主持人:溫振華
媽祖信仰與新港地區交趾陶剪粘產業發展(陳素云、林伯奇)
對談人:林德政
一個從凋敝到稍具經濟規模卻又可預期困境的來到——新港鄉溪北村的蛻變案例(李明亭)
對談人:曾品滄
「諸羅」縣地名漢語音譯淵源新考─明鄭之朱羅山(1)(阮忠仁)
對談人:李文良
10:50-11:50
【家族史研究】
主持人:張勝彥
云嘉地區地方政治家族的形塑比較:以許家班與蘇家班為例(盧文婷)
對談人:薛化元
嘉義北社尾(北湖里):王、蕭姓宗族的田野觀察(翁烔慶)
對談人:戴文鋒
13:00-14:30
【嘉義人物志】
主持人:黃富三
嘉義莊家的研究——以莊泗川為中心(許雪姬)
對談人:吳文星
嘉義三臺宮與林氏家史發展之研究(李明仁、蔡長廷)
對談人:土屋洋
諸羅山的無名家族史(翁佳音、李碩珞)
對談人:陳宗仁
14:50-16:50
【嘉義客家研究】
「客」抑或「客家」:嘉義地區客家研究的回顧與審視(池永歆)
對談人:翁佳音
文心的文學創作與客家因緣(徐志平)
對談人:李若文
嘉義客籍作家竹樵散文作品初探(陳政彥)
對談人:江寶釵
嘉義縣詔安客的分布與特色(黃衍明)
對談人:簡炯仁
文章分頁: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