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年話羊俗
羊為六畜之一,早在母系氏族公社時期,生活在我國北方草原地區的原始居民,就已開始選擇水草豐茂的沿河沿湖地帶牧羊狩獵。漢代許慎釋字義說:“美,甘也。從羊從大。羊在六畜主給膳。”明末清初屈大均套許慎的模式,在《廣東新語》中說:“東南少羊而多魚,邊海之民有不知羊味者,西北多羊而少魚,其民亦然。二者少而得兼,故字以‘魚’、‘羊’為‘鮮’?!?/p>
禮俗中的羊
羊羔有跪下接受母乳之舉,故而被古人認為其知孝感恩?!洞呵锓甭丁藤棥吩唬骸案崾秤谄淠福毓蚨苤?,類知禮者。”舊時漢族民間有“送羊勸孝”的風俗,流行于河北南部。每年陰歷六七月間或五月十三日,外祖父、舅舅要給外孫、外甥送只羊。原先是送活羊,后來改送面羊。傳說當年有一個小孩不孝敬爹娘,放牧的舅舅便將外甥領到羊群邊。外甥看到羔羊跪在母羊面前吃奶,一下子明白了舅舅的用意:羔羊尚知孝敬母親,何況人呢?舅舅于是送給他一只羊羔,讓他抱回家。此事傳開后,“送羊勸孝”遂相沿成俗,提醒兒女對爹娘要孝順。又傳說此俗與沉香劈山救母有關。沉香劈開華山救出生母后,要殺死虐待其母的舅舅楊二郎,楊二郎為重修兄妹之好,每年給沉香送一對活羊(羊與楊諧音),從而留下了送羊之風俗。
古代公卿大夫交際喜歡用羊作禮物,叫做“以羊為贄”,普通官員用“雁”,知識分子用“雉”,普通老百姓只能用布匹?!秲x禮·士相見禮》上是這樣說的:“上大夫相見以羔,飾之以布,四維之,結于面;左頭,如麛執之?!?/p>
用羊送禮時,不是什么羊都可以的,要選用小羔羊;也不是牽著抱著就走的,還得將羊打扮成“禮品羊”,羊身上要用有紋飾的花布包裹,四條腿兩兩相系,繩子要在羊背交叉后,再回到羊的胸前打個結。在送給對方時,要捧著羊,羊頭朝左,禮節與和士人相見一樣。如此禮俗,古人稱之為“執羔之禮”,這其實也是羊崇拜文化的在生活中的一種反映。
新疆哈薩克放流行“羊頭敬客”的交際風俗。新友到來,宰羊招待。吃飯時,先端上熟羊頭,羊臉朝向客人的位置,然后主人請客用刀割羊肋肉獻給在坐的長者,后割一塊羊耳給在座的幼者,再隨意割一塊給自己,然后將羊頭盤捧還給主人。另外,全羊是蒙古、哈薩克、柯爾克孜、塔吉克等民族的傳統佳肴。上席時,將大塊羊肉放入托盤,擺成整羊武裝,以羊頭獻客。
“打羊”迎賓客是彝族招待外來的客人的一種禮節?!按蜓颉睍r,主人將羊先牽到客人面前,詢問客人是否喜歡,然后數人緊執羊尾和羊身,一人用粗棒自羊頭部猛擊三下,以羊立刻倒斃為吉祥。吃飯前,主人必先在火塘中燒羊肝給客人吃,以表示尊敬。飯后還要將羊膀、羊頭送給客人帶回。
羊是中國天子為“敬天法祖”而舉行重大祭祀的“二牢”之一。太牢是牛,少牢是羊。按照周禮,天子每年秋冬之際,頒次年歷書于諸侯,諸侯藏于宗廟,并于每月初一告宗廟,殺羊一只以獻,表示寡人現在起開始這個月的聽政了。這種儀式就叫做“告朔”。春秋時,周禮逐漸無法維持,《論語·八佾》載,魯君怠政,早已不親自去“告朔”,“告朔”已經流于形式。子貢出于節儉考慮,想省掉每月那只羊??鬃哟鬄椴粷M,認為即使魯君不往,只要儀式同樣舉行,后代君主就有可能恢復餼禮,但是如果連羊都不出,儀式無法舉行,餼禮也就真的消亡了。
“領羊”是甘肅、寧夏人家祭祀祖先的一種方式,是各種祭祀活動中最具有神秘色彩的一種儀式。用肥大的白色綿羊(最好是羯羊)來辦喪事,儀式過后宰殺此羊并煮熟,祭獻亡靈并招待前來吊唁者。因為此儀式莊嚴、肅穆、古樸,能使喪事辦得比較穩妥,還能充分流露并檢驗兒孫輩們的盡孝情結,所以,是喪事中的“重頭戲”。此習俗在這兩個地方沿襲已久,此儀式被稱為 “領羊”。
一般是逝世者埋葬前一天,即開吊(追悼會)當日舉行。另外在逝世者三、七、九、十二年等大型祭祀活動中也有此儀式,前者首先獻祭的是逝世者的姑舅,若逝世者是男的,姑舅即為其母親的娘家人,若逝世者是女的,姑舅即為其娘家人。若姑舅沒拉來羊,就用自家的羊頂替,一是為姑舅爭臉,二是給自己撐場面。接著是房族(房下)獻祭,在靖遠人家的紅白事之中,房族的力量不可小覷,大多數事情就是他們操辦。接著是家親,即該家的新舊姑爺。最后才是孝子孝孫(兒孫)獻祭。
通常在開吊日中午后舉行獻祭,院子搭靈棚,逝世者遺體停留堂屋。假若是上述后者,則在堂屋設牌位,擺遺像。獻祭開始時,奏樂,亡者的子女或外甥等晚輩,奉獻出一只活羊(當地人認為羊乃潔凈之物),拉到靈柩前,給羊耳、鼻、尾、蹄等部位灑酒祭奠。民間有說法,此刻羊是通陰陽兩界的。似乎,此時的羊被賦予了某種神性。在這種場合下,這只羊就成為亡者靈魂的附著體,它的舉動就代表了亡者的意愿。據說老人對獻羊的人滿意或走得安詳放心,羊就會在很短的時間內渾身抖動,毛發蓬松,表示亡者已認可通過了。如果不這樣,執事者把羊抓起來,在耳朵里灌些涼水,在朝羊的背上撒上冷水,一放開,那羊如果就地打一個大大的毛顫,就被叫做開毛大領,那羊就算被受祭者領受了。一般領羊的順序是按尊卑順序 。
“領羊”雖說是一種喪禮上的儀式,有著深刻得文化內涵意義:一是亡者的親人借葬禮表達對亡者去世的悲痛和對亡者盡孝之意;二是亡者去世后,親人們借給亡者“領羊”,召集所有的孝男孝女和親朋好友在場,以長者吩咐的形式,向其親人和家族成員發問,就亡者生前關注的人和事進行禱告,以這種方式將亡者的所思、所想、以及生前的關注、要求、對人事的看法在大庭廣眾面前提出來。最后達到使亡者生前的意見、愿望、關注的人和事得到延續的目的;三是對孝男孝女和親朋好友起到一個啟發和警示的作用,從而形成一種喪葬文化的傳承和延續的作用。
“領羊”作為極有地方特色的祭祀文化習俗是由游牧民族那里留傳而來的。寧夏、甘肅的老百姓人家廣泛的采用這種祭祀方式,其中甘肅的靖遠、會寧兩縣主要受蒙古族祭祀影響,因為這兩個縣有很多蒙古后裔。
云南寧蒗等地普米族人,殯葬時要請巫師誦經送魂,舉行“殺羊開路”儀式。男性死者用母羊,女性用公羊,以白羊為貴。巫師將涂有酥油的面偶放在蒿枝作成的十字形架上,插入糧食斗內祭鬼,并牽一頭羊作替身,向羊耳內撒酒和糌粑。羊搖頭,則表示死者靈魂喜歡,死者家屬平安,家屬跪請羊“喝酒”,并磕頭辭行。接著巫師用刀刺入羊體,掏出羊心,擺在靈桌上。若羊心顫抖,則認為死者靈魂已被接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