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著名家教選介(十三):劉向、鄭玄、東方朔
誡子書 鄭玄
【原文】
吾家舊貧,為父母昆弟所容,去廝役之吏,游學周秦之都(1),往來幽、并、兗、豫之域(2),獲覲乎在位通人,學識淵博通達的人處逸大儒,(3)得意者咸從捧手,有所受焉(4)。遂博稽六藝,粗覽傳記,時睹秘書緯術之奧(5)。年過四十,乃歸供養,假田播殖,以娛朝夕。(6)遇閹尹擅勢,坐黨禁錮,十有四年而蒙赦令(7);舉賢良方正有道,辟大將軍、三司府,公車再召(8)。比牒并名,早為宰相(9)。惟彼數公,懿德大雅,克堪王臣,故宜式序(10)。吾自忖度,無任于此(11)。但念述先圣之元意,思整百家之不齊,亦庶幾以竭吾才,故聞命罔從(12)。而黃巾為害,萍浮南北,復歸邦鄉(13)。入此歲來,已七十矣。宿業衰落,仍有失誤(14);案之典禮,便合傳家。(15)
今我告爾以老,歸爾以事(16);將閑居以安性,覃思以終業(17)。自非拜國(18)君之命,問族親之憂(19),展敬墳墓,觀省野物,故嘗扶杖出門乎(20)?家事大小,汝一承之,咨爾煢煢一夫,曾無同生相依(21),其勖求君子之道,研鉆勿替(22),敬慎威儀,以近有德,顯譽成于僚友,德行立于己志。(23)若致聲稱,亦有榮于所生,可不深念耶!可不深念耶?(24)
吾雖無紱冕之緒(25),頗有讓爵之高(26);自樂以論贊之功,庶不遺后人之羞。末所憤憤者,徒以亡親墳壟未成,(27)所好群書,率皆腐敝,不得于(28)禮堂寫定,傳與其人(29)。日夕方暮,其可圖乎!(30)家今差多于昔,勤力務時,無恤饑寒。(31)菲飲食,薄衣服,節夫二者,尚令吾寡憾;(32)若忽忘不識,亦已焉哉?。?3)
(《后漢書·鄭玄傳》)
【作者介紹】
鄭玄(公元127——200),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山東高密縣)人,東漢末年的經學大師。鄭玄自幼天資聰穎,又性喜讀書,勤奮好學。十二三歲,就能誦讀和講述《詩》、《書》、《易》、《禮記》、《春秋》儒家“五經”;16歲的時候,不但精通儒家經典,詳熟古代典制,而且通曉讖緯方術之學,又能寫得一手好文章,在當地聲名遠播,被大家稱為神童。但由于家境貧寒,迫于生計在18歲那年,他不得不充任鄉嗇夫之職(鄉一級地方小吏,掌管訴訟和稅收等事)后晉級為鄉佐。雖然上司器重,鄉親擁護,但鄭玄不愿為吏以謀生,仍一心向往研究學術。太山太守、北海相杜密有次到高密縣巡視,很賞識鄭玄,遂調到郡里為吏錄,但不久鄭玄又辭去吏職入太學,師從第五元先學習《京氏易》、《公羊春秋》、《三統歷》、《九章算術》。后又從陳球受業,學習了《律令》。在此期間,他還以明經學、表節操為目的,游學于幽、并、兗、豫各地,遍訪名儒,轉益多師,虛心向他們學習,共同探討學術問題。繼而千里迢迢西入關中,拜全國最著名的經學大師馬融為師,在馬融門下學習了七年。后因父母老邁需要歸養,就向馬融告辭回山東故里?;丶液蟊恪翱透麞|萊”。一面種田維持生計,一面聚徒授課,弟子達數千人,家貧好學,終為大儒。黨錮之禍起,鄭玄因杜密受牽連遭禁錮,杜門注疏,潛心著述。鄭學的主要成就《天文七政論》、《中侯》等,都是在這一時期完成的。漢靈帝光和七年(184)爆發黃巾起義,東漢王朝迫于形勢大赦黨人,這時鄭玄已58歲了,被禁錮了十三年。
解除黨禁后,朝廷當政者對鄭玄的大名已早有所聞,于是爭相聘請他人朝擔任要職。但鄭玄求名而不求官,羞與外戚閉寺為伍,絕不愿涉足仕途,乃屢拒征辟,一心一意從事著書講學的學術工作。鄭玄屢拒征辟,其間除避亂于徐州外,大抵是在家鄉隱居,聚徒講學,專心經術,著書立說。他的弟子遍于天下,多有人自遠方而投至門下,如河內趙商、崔琰、公孫方、王基、國淵、郗慮等即為其間著名者。他的學生常常超過千人,為一時之盛。獻帝建安三年(198年),獻帝征鄭玄為大司農,這是位列九卿的高官,給安車一乘,所過郡縣長吏送迎。鄭玄在家拜受后,便乘安車至許昌,但馬上又借口有病,請求告老還鄉。他雖然并未到任就職,但已經拜受此命,故世人稱他為鄭司農。鄭玄解禁后被州郡舉賢良方正、茂才等共有14次,皆拒不受。公車征左中郎、博士、趙相、侍中、大司農,也都沒有就職。如此拒絕名利,潛心學術,即使在學術大師中也是極少見的。
東漢建安五年(200)春,袁紹命其子袁譚逼鄭玄隨軍,行至今河北大名東病故。
鄭玄也以自己的道德文章獲得在當時就獲得普遍的尊敬:一代經學大師馬融對自己這個學生就深深佩服,知道他會超過自己。當鄭玄辭歸時,他于是深有感慨地對弟子們說:“鄭生今去,吾道東矣!”。建安七子之首孔融為人倨傲,連“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都敢嘲弄,但“深敬于玄,屣履造門”。連造反的盜賊也是如此:“道遇黃巾賊數萬人,見玄皆拜,相約不敢入縣境”。
鄭玄在經學上具有極為崇高的地位。他遍注儒家經典,以畢生精力整理古代文化遺產。注疏中以古文經學為主,兼采今文經說,使古文今文融為一爐,獨創了一個新的學派——“鄭學”。“鄭學”的出現,使經學進入了一個“統一時代”(皮錫瑞語,見《經學歷史》)。人們轉而崇尚鄭學,使之逐漸成為“天下所宗”的儒學。鄭玄對儒家經典的注釋,長期被封建統治者作為官方教材,收入《九經》、《十三經》注疏中,對于儒家文化乃至整個中國文化的的流傳作出了相當重要的貢獻。鄭玄所注群經﹐有《周易》、《毛詩》、《儀禮》、《周禮》、《禮記》、《論語》、《孝經》。又注《尚書大傳》、《周易干鑿度》、《干象歷》等。著有《天文七政論》、《魯禮禘袷義》、《六藝論》、《毛詩譜》《駁許慎五經異義》、《答臨孝存周禮難》等。鄭玄的論著多散佚。清人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輯有鄭玄佚著多種,略可見其遺說。
為紀念這位偉人,后人建有鄭公祠,位于山東省高密市雙羊鎮后店村西,鄭康成墓位于鄭公祠北10米處。原墓封土高6米,文革期間被挖平。1985年修祠同時筑封土恢復原貌,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鄭玄 《周禮》鄭玄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