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臺近期國學類學術講座(六)
26、「臺灣漢學講座」邀請黃一農院士于馬來西亞拉曼大學演講
連結網址:http://www.ncl.edu.tw/ct.asp?xItem=24943&ctNode=1668&mp=2
內容簡介:
國家圖書館漢學研究中心2015年第四場的「臺灣漢學講座」,與馬來西亞拉曼大學合作,于7月15日下午2點至4點,假該校金寶校區文學院講堂舉辦,邀請黃一農教授以「史實與傳說的分際:福康安是否為乾隆帝的私生子?」為題發表演講。講座由拉曼大學中華研究中心主任黃文斌教授主持,該校副校長李仕偉教授致詞時感謝國家圖書館,使得校內外學者得以受惠于「臺灣漢學資源中心」的豐富資源,并對黃院士將大數據研究方法運用至民間傳說議題,感到新鮮有趣。曾淑賢館長致詞時表示國圖自2013年于拉曼大學成立「臺灣漢學資源中心」,提供紙本與數字資源,希望有助于該校老師研究有突破性成果,并建立國際研究交流的平臺,未來亦希望進行區域性合作。曾館長并推崇黃院士為文史工作者的典范,運用e考據,挖掘前人所未發現的珍貴數據鏈路。曾館長亦藉此機會贈送拉曼大學限量制作發行的《注東坡先生詩》,由副校長李仕偉教授代表接受,象征國圖對「臺灣漢學資源中心」合作伙伴的重視。主持人黃文斌教授推崇黃院士跨領域研究的功力,證實問對問題與找對方法是成功研究的不二法門。
黃一農教授系中央研究院院士,于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物理系取得天文學博士學位后,轉而從事歷史學研究,現為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特聘講座教授暨人文社會中心主任。黃院士除對科技史及天文史學養深湛外,近年并致力于以電子數據庫對古籍紅樓夢進行「e考據」,結合數字與人文,找回故事的原貌。于研究紅樓夢的過程,認識??蛋策@位歷史角色,透過具體的案例,也就是傅恒之子??蛋玻ㄟB續劇「還珠格格」主角爾康的原型)是否為乾隆帝私生子這個議題,黃院士向拉曼大學的師生分享如何使用e時代的研究工具,創造嶄新的發問模式,并利用大數據做為研究工具尋找答案。黃院士的演講,啟發了e時代的文史研究學者應用Big Data來突破現有的研究框架,并從史料文字找出蛛絲馬跡,建立合適的商業模式(business model),提問不同的關鍵問題,結合傳統知識的積累,利用數字工具從正反面論證福康安是否為乾隆帝的私生子。知識力與數字力的相輔相成為文史研究人員提供新的切入點,黃院士亦以e考據的實證精神分享乾隆皇帝與孝賢皇后間最深切的愛情故事,提供上述演講命題另一左證數據?,F場100多名拉曼大學師生對精彩的演講內容感到著迷,會后更有多名聽眾向黃院士詢問關于研究的諸多問題。
27、《漢學研究》第33卷第2期
時 間:2015年6月
內容簡介:
【漢字與思維專輯】
「漢字與思維」專輯導言(楊儒賓、林清源)
從洪堡特語言哲學傳統論在漢語中的漢字思維(林遠澤)
六書學說的現象學詮釋(關子尹)
華語思維與文字動勢(宋灝)
古代漢語的命題態度與照應復句(馮耀明)
漢字倒寫構形與古文字的釋讀(李守奎)
郭店〈太一生水〉「木甫」的語文分析與思想義蘊(范麗梅)
永明詩學的另一面向──「文」的形構(蔡瑜)
【書評】
評Hyunhee Park, Mapping the Chinese and Islamic Worlds: Cross-Cultural Exchange in Pre-modern Asia(樸賢熙,描摹中國與伊斯蘭世界:前近代亞洲的跨文化交流)(吳挺志)
評Shih-shan Susan Huang, Picturing the True Form: Daoist Visual Culture in Traditional China(黃士珊,圖畫真形:傳統中國的道教視覺文化)(謝一峰)
評潘光哲《晚清士人的西學閱讀史(1833-1898)》(宋雪)
評Leigh K. Jenco, Making the Political: Founding and Action in the Political Theory of Zhang Shizhao(李蕾,為政:章士釗政治理論中的建立與行動)(詹景雯)
28、《漢學研究通訊》第34卷第2期
時 間:2015年5月
內容簡介:
【研究綜述】
重塑中國政治史(Hilde De Weerdt,魏希德)
近十年臺灣客家研究出版專書回顧2005-2014――以歷史學類為主(張正田)
【新書評介】
Wei-ping Lin, Materializing Magic Power: Chinese Popular Religion in Villages and Cities
James A. Benn, Tea in China: A Religious and Cultural History
V. Golovachev ed., Российское китаеведение – устная история. Cборник интервью с ведущими российскими китаеведами XX-XXI вв. Том 1
【資料介紹】
新近出版論文集匯目
【會議報導】
國內外學術會議
【學界消息】
漢學研究中心
臺灣書院
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
臺灣漢學博士論文計劃匯目
研究機構及學校動態
29、臺北“國家圖書館”網絡資源介紹
內容簡介:
臺灣的國家圖書館擁有豐富學術研究資源,并已開發功能完善的各項信息服務系統及各項知識支持服務工程,可滿足各領域的學者及專家之信息需求。您無論身處全球何地,如有信息需求時,請直接連結國家圖書館之網站,即可順利運用及取得您所需的信息,更有效率地完成計劃。為協助各界運用本館網站之重要服務,特別就網站(www.ncl.edu.tw)之重要資源,簡要如下,歡迎使用:
壹、綜合性網站:適合各專業領域使用(網站名稱、網址、簡介)
一、「臺灣期刊論文索引系統」(http://readopac.ncl.edu.tw/nclJournal/):
收錄臺灣1970年以來重要期刊資源,可查詢最新的、熱門的主題及信息。約4800種,逾220萬筆資料。(本系統有部分作者授權,可透過網絡免費打印全文)
二、「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login?o=dwebmge&cache=1286195528687):
為國家級之完整學位論文總書目庫與信息整合平臺,可查詢完整的臺灣學位論文信息。(本系統有部分作者授權,可透過網絡免費打印全文)
三、「政府公報信息網」(http://gaz.ncl.edu.tw/):
政府公報乃國家重要典章制度之匯集,為纂修歷史之原始資料,舉凡軍政措施、法令文告、人事任免、會議紀錄等,均有助于近代史之研究。(本系統可透過網絡免費打印全文)
四、「全國圖書書目信息網」(http://nbinet.ncl.edu.tw/):
收錄的數據包括國家圖書館及79所各類型合作單位陸續提供之書目及館藏數據、國際標準書號中心新書書目、漢學研究中心藏書目錄、民國1-38年參考書目、港澳地區參考書目。
五、「新書信息網」(http://isbn.ncl.edu.tw/NCL_ISBNNet/):
為臺灣所有新書出版的最前哨站,可查詢臺灣最新的出版相關信息。
六、「臺灣人社及社會科學引文數據庫」(http://tci.ncl.edu.tw):
收錄臺灣及海外華人出版之人文及社會科學期刊、臺灣全國博士論文及專書,建立學術論著之來源文獻及引用文獻分析信息,有助于了解學術著作之連結脈絡,同時提供跨學門數據庫檢索平臺服務,建立學術論著引用率及被引用率之書目分析,一方面作為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檢索之重點數據庫,另一方面則作為學術研究及相關機構了解各學門論著之參考依據。
七、「臺灣學術網絡資源選介主題數據庫」(http://tair.ncl.edu.tw/tairFront/home.action):
收錄學術性及研究性的網絡資源選介,提供臺灣學術研究者及一般民眾所需的網站資源指引,并著重熱門議題隨時收錄熱門主題網站,以中文網站為主英文網站為輔。
八、國家典藏數字化計劃(http://readopac.ncl.edu.tw/ndap/index.htm):
包括「國家圖書館古籍文獻典藏數字化計劃」、「臺灣地區地方文獻典藏數字化計劃」、「國家圖書館期刊報紙典藏數字化計劃」三大計劃。
貳、專業性網站:適合特定專業使用(使用對象、網站名稱、網址)
一、文史研究者:
1.「古籍與特藏文獻資源」http://rbook2.ncl.edu.tw/
2.「臺灣文史哲論文集篇目索引系統」http://memory.ncl.edu.tw/tm_sd/index.jsp
3.「當代名人手稿典藏系統」http://manu.ncl.edu.tw/nclmanuscriptc/nclmanukm
二、臺灣研究者:
1.「臺灣記憶」http://memory.ncl.edu.tw/tm_new/index.htm;
2.「臺北學研究主題數據庫」http://taipeidoc.ncl.edu.tw/tmtaipei/index.jsp;
3.「臺灣民間傳說主題數據庫」http://folklore.ncl.edu.tw/ncltwfsFront/;
4.「臺灣鄉土文獻影像數據庫」http://localdap.ncl.edu.tw/;
三、漢學研究者:
1.「漢學研究信息網」http://ccs.ncl.edu.tw/ExpertDB.aspx
叁、知識支持之專業服務:取得復印全文之服務
一、館際合作之知識支持服務之專業窗口:
「ref@ncl.edu.tw」,會盡量為讀者取得復印全文之服務,滿足讀者之信息需求。
二、專業服務的參考服務及學科專家窗口:請于開館時間來電洽詢:02-2361-9132轉分機250
三、未來本館也朝著開發大書目庫及整合多元系統資源的方向努力,持續提供優質服務
資料來源:臺北《漢學研究通訊》、臺北《國家圖書館電子報》等 陳友冰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