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著名家教選介(十七):羊祜、顏延之、劉義隆
【簡析】
這篇家誡有的選本稱之為《誡子書》,作者為宋高祖劉裕。其實大謬不然。因為劉義恭雖是劉裕少子,但劉義恭封為江夏王是在元嘉元年(424)宋文帝即位之初,改元元嘉之時。此時距劉裕去世的永初三年(422)已經三年,其中還隔著一個少帝劉義符的景平元年。丁福保的《上古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文》中《全宋文》宋武帝名下也無此篇。倒是宋文帝名下有元嘉七年《答江夏王義恭詔》、另外《宋書》列傳卷九十五“尹沖傳”中提到這篇“太祖(文帝廟號)與江夏王義恭書》。因此它不是一篇“誡子書”而是一篇告誡弟弟的“與弟書”。
劉義恭是劉裕少子,文帝元嘉元年(424)封為江夏王,進位司空,食邑五千戶。其侄宋孝武帝劉駿即位后授太尉,錄尚書事。宋孝武帝劉駿長子前廢帝劉子業狂悖無道,劉義恭欲謀廢立。永光元年,事敗被害。廢帝率羽林兵于其第殺之,并殺其四子。并砍斷劉義恭肢體,分裂腸胃,挑取眼睛,以蜜漬之,名曰“鬼目粽”。宋明帝即位,追謚“文獻”。著有文集十五卷,(《隋書志》作十一卷,《兩唐書志》作十三卷)
劉義恭姿顏美麗,聰明俊爽,劉裕生前特加鐘愛,飲食寢起,常不離于側。文帝在此書中也稱贊他“神意爽悟,有日新之美”。但他像一些紈绔子弟一樣,好奢華講排場,任性而不知修身檢點,就像文帝在書中批評的那樣:“進德修業,未有可稱”:魏人寇豫州,文帝以義恭出征彭城。魏兵退,義恭膽怯不敢追,被降號驃騎將軍。此人喜愛古玩,曾有一個笑話:江夏王義恭本性喜愛古物,常常到處向當朝官員尋求。侍中何勗已經送了幾件,但任然繼續向何等索取。何勗很不高興。有次在路上看到狗脖子上套了個牛鼻上的鼻圈。于是就命令手下取下來。用精致的木盒裝好呈送給劉義恭,信箋上寫著:臣又承上古物,此為秦丞相李斯家狗脖子上的枷,后來又成為漢代司馬相如家牛的牛鼻圈!
正有鑒于此,文帝在任命劉義恭為江夏王,鎮守這個沿江重鎮、首都建康西大門時,便寫下這封書信,告誡他改掉紈绔脾氣:“聲樂嬉游,不宜令過,蒱酒漁獵,一切勿為(33)。供用奉身,皆有節度;奇服異器,不宜興長”,并不準再納姬妾,不準大建住宅園林:“府舍住止,園池堂觀,略所諳究,計當無須改作”,“若脫于左右之宜,須小小回易,當以始至一治為限,不煩紛紜,日求新異”。同時要改變自己褊急之性,要“慨然立志,念自裁抑”。這些訓誡,在七年后的《答江夏王義恭書》中又再次重申。(見《上古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文》全宋卷二,中華書局本2453頁)
這篇家誡有著獨特的史學價值,至少表現在以下兩點:
第一,通過這篇家誡可以看到:教訓告誡后人立德修身,勤儉戒奢,不僅在尋常百姓家是必須的,就是在公侯之家同樣必須,上面兩篇羊祜和顏延之的誡子書就是明證。而這篇與弟書又告訴我們:就是帝王之家,作為君主,也要教育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弟弟;即使是貴為天子、富有四海的天子之子、之弟也要從儉戒奢,也要進德修身,也要有所約束,不能放縱自己。反過來,平民之家、達官顯貴之子之弟不更應如此嗎。這對今日工薪階層、對今日的官二代、富二代不是很好的借鑒嗎?
第二,立德修身,勤儉戒奢只是這篇與弟書的一個方面。其目的,或者說更重要的一個方面是勤政善治,守住劉家基業,保住大宋天下。江夏是長江鎖鑰,金陵門戶,又是漢江平原糧食主產區所在,沿江糧食運輸的重要通道,無論軍事、經濟上、政治上都十分重要。劉義恭20歲便被任命為江夏王。劉義隆并非不知他少不更事,更了解他好奢華講排場,任性而不知修身檢點“進德修業,未有可稱”的弱點。但文帝為人“好猜忌”。即使無此弱點,如此重鎮,作為帝王,也不會假手于外姓。文帝之后的歷代江夏王,也都是帝王的弟弟或后人,如江夏王蕭鋒,是齊高祖蕭道成第十二子;江夏王蕭寶玄,是齊明帝蕭鸞第三子;江夏王陳伯義,為陳文帝陳蒨第九子;江夏公拓跋呂,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的族弟,卒后贈江夏王;江夏王朱孟炬,明太祖朱元璋之孫,楚昭王朱楨第十子。文帝劉義隆兄弟五人:他排行老三長兄劉義符即宋少帝,因他游戲無度,被輔政的司空徐羨之、中書令傅亮、領軍將軍謝晦等廢黜(后被殺);二兄劉義真繼位后,又被徐羨等廢黜殺害。所以他是在一種極度不安(兩兄被殺)的背景下進入京都即大位的。他體弱多病,又好猜忌,不能容忍大臣擅行廢立,所以即位第三年(元嘉三年)就誅殺殺徐羨之、傅亮、謝晦,從此政由己出。其四弟劉義康先是擔任抵御北魏的北方重鎮、建康北大門的彭城(今徐州市),后來為了穩固皇基,劉義隆又將其召回京城作為輔佐。所以江夏重鎮只能有剩下的唯一弟弟劉義恭來擔任江夏王。正因為江夏如此重要,文帝又熟知劉義恭年輕紈绔,毫無施政管理經驗,所以書中多是教導他如何施政,如何待人,如何施政,如一方面教導他要禮賢下士,驕侈矜尚,豁達大度,不猜忌褊急要;另一方面又要他慎惜名器,不可妄以假人。并以自己就“于左右少恩”為例,雖“如聞外論,不以為非也”,“因為以貴陵物物不服,以威加人人不厭”。其余如處理政務“應慎密”。至于“或相讒構”,則“勿輕信受”。等等。說明帝王處理家事,也是首先以國事為重,從保江山社稷,子孫萬年出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