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臺近期國學類學術講座展覽(十)
24、【研習營】第25屆歷史研習營:「物」的歷史
時 間:2016年1月20至24日(周三至周日)
地 點:中央研究院史語所(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聯 絡 人:陳小姐,Tel: (02)2782-9555#286;E-mail: ihpcamp@asihp.net
連結網址:http://www.ihp.sinica.edu.tw/~ihpcamp
內容簡介:
1月20日
19:00-20:30
古代物的研究——心態史的探討(杜正勝)
20:30-21:30
分組討論
1月21日
9:00-10:30
居延漢簡的木材、制作與書寫(邢義田)
10:50-12:20
玉器與青銅器的歷史:新石器時代晚期至漢初(王明珂)
14:00-15:30
由銅器看商周之際歷史的幾個面向(黃銘崇)
15:50-17:20
十六、十七世紀英格蘭的服飾與國族認同(林美香)
19:00-21:00
分組討論
1月22日
9:00-12:20
參訪歷史語言研究所文物陳列館、傅斯年圖書館
14:00-15:30
從一味到四物——當歸的奇幻旅程(李貞德)
15:50-17:20
考古對于遺物的研究(劉益昌)
18:30-20:00
陶瓷器的考古學意義(趙金勇)
20:00-21:00
分組討論
1月23日
8:00-12:00
戶外教學(故宮博物院)
13:00-18:00
戶外教學(十三行博物館)
1月24日
9:00-10:30
民國時期的文物認識與研究(林志宏)
10:50-12:20
物質與非物質文化:以Marcel Mauss的作品為核心的探討(戴麗娟)
14:00-15:00
分組討論
15:00-16:00
綜合討論
25、【展覽】簡約與華美——明、清至民初家具展
時 間:2015年1月9日至2016年1月9日
地 點: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展廳III(香港新界沙田)
主辦單位: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博物館
聯 絡 人:Tel: 3943-7416
連結網址:http://www.cpr.cuhk.edu.hk/tc/events_detail.php?id=10487
內容簡介:
中國家具藝術歷史悠久,有文字可考和形象可證者,已有三千多年。隨著起居形式的變化和工藝的改進,明清時期,家具藝術達至鼎盛。明代和清代家具的風格相異,明式家具比例適度,簡樸單純,做工考究,重視木材本身的自然紋理和色澤。而清式家具規格則較明代家具寛大,造型、裝飾顯示雄渾、華麗的風格,有時還利用各種珍貴材料在家具上鑲嵌裝飾,顯得更為華貴而多彩。是次展覽遴選歷年各界惠贈文物館之明、清至民國蘇式、京式、廣式家具精品近三十件套,以呈現獨具匠心的中國家具藝術。
開放時間:
星期一至星期六:上午十時至下午五時
星期日及公眾假期: 下午一時至下午五時
星期四:休館(公眾假期除外)
新年假期、農歷年假期、復活節假期及圣誕假期休館
26、【展覽】貴似晨星——清宮傳世12至14世紀青瓷特展
時 間:2015年12月25日至2017年4月18日
地 點:國立故宮博物院203陳列室(臺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
主辦單位:國立故宮博物院
聯 絡 人:Tel: 886-(2)-28812021
連結網址:http://www.npm.gov.tw/zh-TW/Article.aspx?sNo=04006774
內容簡介:
乾隆皇帝的御制詩中,常以「少貴似晨星」、「晨星真可貴」等,形容文物的珍貴稀有。尤其有「趙宋官窯晨星看」一句,可知乾隆皇帝珍視如寶貝的文物正是宋朝官窯瓷器。
所謂宋朝官窯,藉由文獻的記載,可知是指北宋官窯,南宋修內司和郊壇下官窯。近人對于南宋官窯的探索與研究,可以溯至1930年代中、日學者的采集與調查。雖然當時還未能分辨南宋官窯的真正內涵,但是從中醞釀而出的青瓷鑒賞趣味,以及想要解開謎團的意圖,一直持續至今。尤其是浙江省杭州市老虎洞窯址發現之后,多數學者因此接受郊壇下和老虎洞正是文獻記載中的兩個南宋官窯。至于北宋官窯,除了根據文獻的記載之外,亦有學者參考了乾隆皇帝的御制詩和河南省寶豐縣清涼寺窯址的出土狀況,思考汝窯作為北宋官窯的可能性。
國立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清宮傳世青瓷,數量甚伙,不僅件件可以追溯出原來存放的處所;而且透過鐫刻其上的御制詩,亦呈現乾隆皇帝爬梳文獻的心得,以及十八世紀的官窯概念與分類。以古鑒今,當下的我們究竟應該如何看待這批傳世珍藏呢?此一展覽一方面回溯清宮收藏的脈絡,另一方面也整合當今陶瓷史研究的觀點,重新檢視個別作品的產地、燒制時間與問題所在。展覽分成「汝窯與北宋官窯」、「南宋官窯」、「青瓷碎器」和「鑒賞與發現」四個單元,期望通過傳世實物、文獻記載與考古材料的連結,展現十二至十四世紀青瓷的燒制背景、鑒賞風情與作品特征。
本展覽全年開放,8:30-18:30,夜間延長開放時段:每周五、周六18:30-21:00,國人憑身分證件可免費參觀。
27、【展覽】「學動·運生:臺灣戰后學運回顧」特展
時 間:2015年12月16日至2016年3月20日
地 點: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展示教育大樓第3特展室(臺南市安南區長和路一段250號 )
主辦單位: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中央研究院數字文化中心、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聯 絡 人:Tel: (06)3568889#8103
連結網址:http://www.nmth.gov.tw/
內容簡介:
沒有任何機構,嘗試展出臺灣學運史,我們決定籌備這個展覽,不只因為時間趨向成熟,更基于責任感;雖自知視野有限,也不愿讓時機流逝。我們愿意承擔此微渺、而艱巨的歷史責任,跟隨歷史人物的激情,與聆賞此展覽人們的躊躇目光,共享我們島國的政治時間。
藉此展覽,我們雕塑了時間,展示了歷史,因而不得不解釋了歷史。我們盡有限的學術能力與美感素養,籌劃這個展覽。從1945,走到2015,七十年的學生抗爭,我們期待你來參與、糾錯、補白,讓我們共同策劃下一輪反抗盛世的臺灣學運展。
【戰后初期的抗爭】
1947年「二二八事件」,青年學子組織學生隊,武裝抗爭,扮演要角。1949年,國民黨政權入臺,「四六事件」、「省工委案」爆發,地下黨陸續曝光,師生多人遭逮捕槍殺,染紅的腳踏車與潔白的墻面、警棍,訴說著犧牲的鮮血與白色恐怖的降臨,自此學運進入相對沉寂的十年。
【保釣、鎮壓與社會事件】
1970年代「保釣運動」突起,關心國政、言論自由與校園民主的風氣盛行,隨后「臺大哲學系」整肅行動展開,學生動能也隨之一窒。70年代末,從「中壢事件」到「美麗島」,歷經中央民代增額補選、「臺美斷交」,此起彼落的「抗爭與鎮壓」,承轉了臺灣學運的歷史斷裂與連續。
【狂飆的八零年代】
1980年代,受社會氛圍影響,學生重新思索校園改革的可能,「校園反叛涌現」,學生從地下到地上,掀起數波學運浪潮,以「傳單與刊物」,作為傳遞理念、突破校園威權體制的重要手段之一。「反杜邦」、「520農運」等社會運動,學生試圖走出校園,投入社會實踐。隨后,鄭南榕為言論自由自焚,學生在政治民主化的關鍵時刻,串聯起1990年3月的「野百合學運」。
【九零年代百花齊放】
1990年代,校園的自由化,促使學生參與更為廣泛與深入的社運與政運,這是萬花筒的年代,也是自由開放的年代。學運與社運、政運交纏共構,難以理清邊界,轉而以分散的方式,從十個議題,試圖呈現出90年代的繽紛與綻放。
【新世紀的學運發展】
2000年政黨輪替,為臺灣社會與政治帶來沖擊,激發新的公共議題。2004年的「樂生反迫遷」,為此時期最重要的事件之一。2008年,國民黨重新執政,過度的傾中政策引發疑慮,陸續爆發「野草莓學運」、「反媒體壟斷」與「占領國會行動」等事件,其影響迄今仍在發酵。
本展覽開放時間為每周二至周日上午9時至下午5時(入館時間至下午4時30分)。春節期間開館日另有公布,請參見官網(http://www.nmth.gov.tw/)
28、【展覽】董作賓書法捐贈展
時 間:2015年10月29日至2016年2月27日
地 點:中央研究院史語所文物陳列館2樓205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中央研究院史語所
聯 絡 人:Tel: 02-2652-3180
連結網址:http://museum.sinica.edu.tw/exhibition_detail.php?id=42
內容簡介:
董作賓先生(1895-1963)是一代甲骨學大師,主持安陽殷墟甲骨文的出土、研究,成就斐然。其甲骨書法亦獨樹一幟,為世所重。董先生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工作,并曾任第二任所長,為甲骨及考古事業努力不懈。唯史語所竟無董先生書作收藏,誠為憾事。
臺靜農教授(1902-1990)為當代著名學者及杰出書法家,與董作賓先生為畢生知己。董作賓先生書贈臺靜農教授書法,不僅展現董先生之書藝,同時也見證兩位重要文化人的情誼。其價值與意義不言可喻。
董、臺二先生都已故世多年,原藏家不希望這些饒有價值的作品,隨時間之推移,成為市場追逐的目標而分散,愿意出讓由公家永久典藏。
米堤大飯店企業集團總經理李麗裕先生、夫人何秀貞女士,獲悉本案背景,為宏揚中華文化,并使珍貴文物能由史語所永久典藏,特捐款予本所作為購藏之經費。
本捐贈特展展出購藏之全部作品,使國人得以欣賞,且以昭公信。同時感謝李先生及夫人為文化的付出。
展期:2015年10月29日至2016年2月27日
每周三、六,9:30-16:30(國定假日及選舉日不開放)
29、【展覽】神筆丹青——郎世寧來華三百年特展
時 間:2015年10月6日-2016年1月4日
地 點:國立故宮博物院202、204、206、208、210、212陳列室(臺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
主辦單位:國立故宮博物院
聯 絡 人:Tel: 886-(2)-28812021
連結網址:http://theme.npm.edu.tw/exh104/langshining/taipei/ch/index.html
內容簡介:
郎世寧(Giuseppe Castiglione,1688-1766)生于意大利米蘭,從小學習繪畫,十九歲在熱那亞加入耶穌會。公元一七○九年赴葡萄牙里斯本,一七一四年由羅馬教廷派往海外傳播福音,并于一七一五年(康熙五十四年)抵達中國,同年底赴北京,以繪事技藝供職清宮。郎世寧自康熙年間入值內廷長達五十一年,于乾隆三十一年病逝,乾隆皇帝諭令由「奉宸苑卿」,加恩賞給侍郎銜。
郎世寧作于康熙朝(1662-1722)的畫跡皆未存留,雍正元年(1723)為皇帝登基繪制〈聚瑞圖〉受賞識,六年(1728)完成〈百駿圖〉長卷巨制,凡此諸作皆運用西洋技法,注重物象寫生與焦點透視,表現中國傳統的審美觀與祥瑞思想。乾隆一朝(1736-1795),郎世寧運用中國傳統紙絹、顏料、毛筆,并與如意館畫畫人合作,共同創造出「中西合璧」的院畫新體,題材涵括帝后肖像、奇花異卉、珍禽走獸、重要慶典活動等。其它重要作品包括圓明園西洋樓室內裝飾、瓷器紋樣圖案與《得勝圖》銅版繪稿。
今年適逢郎世寧來華三百年與本院建院九十周年,特精選郎世寧相關文物一百組件展出,以茲紀念與慶祝。除了本院典藏品外,并向北京故宮博物院、美國大都會博物館,以及意大利熱那亞馬丁尼茲養老院商借十一件畫作。期望透過此次特展,具體呈現郎世寧繪畫發展的脈絡,及其在十八世紀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成就與貢獻。
本展覽全年開放,8:30-18:30,夜間延長開放時段:每周五、周六18:30-21:00,國人憑身分證件可免費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