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臺近期國學類學術講座展覽(十一)
33、【展覽】「方寸藏香」——茶文化特展
時 間:2016年3月1日至31日
地 點: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1樓日然廳(臺北市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主辦單位: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國立臺灣大學博物館群、臺紅茶業文化館
聯 絡 人:臺灣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Tel: 3366-4551
連結網址:http://epaper.ntu.edu.tw/view.php?listid=34&id=24269
內容簡介:
自航海時代開啟以來,茶葉成為東西方交流最重要的文化媒介與貿易商品,它不僅打開東西方貿易與文化的那扇門,也開啟臺灣與世界連結的那扇窗。
「方寸之處,可以藏香」,深具東方元素的茶箱茶盒往往是社交場所最為耀眼的焦點,「茶之器」形式上是儲存與保護茶葉的容器,實質上更是妝點茶葉與營銷策略的載體,茶葉盒與茶罐充分展現昔日的文化特性與審美觀,圖案與設計往往比茶葉本身更為醒目出色,歷久彌新。
為讓更多人了解臺灣茶文化背后動人的故事,臺大圖書館、臺大博物館群與臺紅茶業文化館合辦「方寸藏香-從茶文化到貿易商品,看臺灣茶的樣貌」特展,以珍貴少見的茶盒茶罐文物及歷史照片為引導,了解茶葉由「文化財」轉變為「全球貿易商品」的過程,以及臺灣茶在世界市場中曾經扮演的角色;一同展出的是圖書館館藏中與茶產業相關的珍籍舊藏,歡迎大家前來品味。
本展覽開放時間為周一至周日,9:00-17:00。
34、【展覽】殖民教育的光與影——館藏舊籍公學校「國語」教科書展
時 間:2016年2月2日至7月26日
地 點:國立臺灣圖書館6樓臺灣學研究中心(新北市中和區中安街85號)
主辦單位:國立故宮博物院
聯 絡 人:Tel: (02)2926-6888
連結網址:http://www.ntl.edu.tw/mp.asp?mp=5
內容簡介:
1895年至1945年之間,臺灣總督府共發行五期公學校「國語」(日語)教科書,這些教科書中,內容包含童話與寓言故事、人物、地理、博物等實學知識、道德與公民教育,甚至還有臺語等,每個時期的插畫風格也有所不同,值得我們細細閱讀。
本次展覽我們特別向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圖書館借到教科書原件來館展覽,展品絕對珍貴,內容保證精彩,讓我們為您翻開各期「國語」教科書,透過實際閱讀各主題的課文,一同認識1895~1945年之間殖民地教育的實況吧。
35、【展覽】百年回眸——故宮禁城及文物播遷影像特展
時 間:2016年2月1日至4月17日
地 點:國立故宮博物院103、104陳列室(臺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
主辦單位:國立故宮博物院
聯 絡 人:Tel: 886-(2)-28812021
連結網址:http://theme.npm.edu.tw/exh105/PhotoRetrospective/ch/index.html
內容簡介:
化剎那為永恒,是圖像的功能之一;攝影技術的發展,將之發揮得淋漓盡致。利用光學成像原理,將影像永久保存的技術于1839年被發明后,迅即風靡全球。影像的傳播,縮短了各國距離;不同民族的歷史文化,透過鏡頭迅速傳遍世界。照片的出現,突破了傳統圖文的限制。攝影師手中的鏡頭能夠瞬間擷取當下的真實,而影像中含的強烈視覺感染力,更使之成為記錄時代歷程的最佳媒介。
攝影是一門藝術,承載著各種人、事、時、地、物的訊息,也體現出豐富而鮮活的時代內涵,能夠產生傳統圖像與文獻材料無法比擬的影響力與震撼力。攝影術發明不久,即傳入晚清中國,自南方沿海的澳門、香港、廣州,向上海與內地發展,適時見證了百年來近代中國舊思維與新思潮的相互激蕩,以及傳統文化與外來勢力的交錯磨擦,也捕捉了清末民初政權更迭、人事交替、社會變遷的點點滴滴。
本展覽以百年前的紫禁城為題,內含「皇室貴冑」、「末代帝后」、「帝后教師與中外友人」、「宮殿苑囿」,以及「時代革新」、「清末民初社會百態」、「故宮肇建與文物播遷」七大單元。觀眾透過借自北京故宮博物院與名攝影家莊靈先生之四百余幅歷史影像,以及院藏相關史料舊照,可一觀昔日皇室人物的生活場景、宮殿建筑的恢宏景觀、新舊社會的眾生百態、清末新政的勃興氣象,并深入了解宮禁秘藏蛻變為博物院,嗣于抗戰期間南遷避寇,最終橫海來臺的艱辛歷程。
回眸百年,滄海桑田;一個早已逝去的時代,再度出現眼前。那一張張似曾相識的面孔,那一件件猶如昨天發生的往事,雖已事過境遷,然在歷史影像中所留下的,卻又如此深刻清晰,不免令人生發恍若隔世的興嘆。
本展覽全年開放,8:30-18:30,夜間延長開放時段:每周五、周六18:30-21:00,國人憑身分證件可免費參觀。
36、【展覽】妙合神離——董其昌書畫特展
時 間:2016年1月9日至3月29日
地 點:國立故宮博物院202、204、206、208、210、212陳列室(臺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
主辦單位:國立故宮博物院
聯 絡 人:Tel: 886-(2)-28812021
連結網址:http://www.npm.gov.tw/zh-TW/Article.aspx?sNo=04006774
內容簡介: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號思白,又號香光居士,華亭(今上海)人。萬歷十七年(1589)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官至禮部尚書,卒謚文敏。
董其昌不但是明代后期的藝壇領袖,也是啟迪后世無數書畫家的一代宗師,他的書畫作品與理論都深具啟發與創造性,以「妙在能合,神在能離」為追求境界。在廣泛追索古代名家畫作的過程中,提出唐代以來繪畫「南北分宗」的發展史觀,并超越傳統的臨仿格局,前所未有地提升對筆墨抽象美感與圖像動勢的關注,除成就個人獨特畫風外,也體現對畫道的終極追求,「集大成」的主張及風格則引領其后文人畫風的轉變。書法方面提倡汲古創新的臨摹觀,偏好典雅秀逸的傳統書風。身為晚明書壇的盟主,董其昌也深受清初帝王的喜愛,為有清一代館閣書家的源頭。他同時也精于書畫鑒賞,收藏經眼過眾多古代書畫精品,衍生出獨樹一幟的書論與畫論,與自己的創作理念與實踐不斷印證,所提出的許多觀點至今仍對書畫創作與藝術史研究影響深遠。
本次特展由院藏超過三百件的董其昌相關作品中,挑選代表性的書畫作品與重要鑒藏品展出。為清楚呈現董其昌藝術發展的脈絡,以數量豐富的紀年展件為主軸,盡可能依時間順序安排書畫作品,俾使觀者能對其生平與藝術成就有更深入的了解。
本展覽全年開放,8:30-18:30,夜間延長開放時段:每周五、周六18:30-21:00,國人憑身分證件可免費參觀。
37、【展覽】匠心筆蘊——院藏明清版畫
時 間:2015年7月18日至2016年1月10日
地 點:國立故宮博物院104陳列室(臺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
主辦單位:國立故宮博物院
聯 絡 人:Tel: 886-(2)-28812021
連結網址:http://theme.npm.edu.tw/exh104/printmaker/ch/index.html
內容簡介:
版畫插圖與書籍印刷有著相似的歷史軌跡,兩者緊密相系。隨著雕版印刷術的進步,版畫插圖從原有側重宣揚、闡釋書籍文本的實用功能,逐漸衍生出視覺藝術的多元層面。自明萬歷迄清乾隆朝的書籍版畫發展,在文化史上被視作令人驚嘆絕美的出版成就。明代坊刻版畫較官刻尤為興盛,各地流派競起,不僅版印技法、題材演繹、風格呈現,甚至商業流通,均蓬勃發展。清初,版畫制作在官方主導下,不再局限于木版鏤刻,更導入西方銅版摹印,版畫發展因而出現新的面向。
版畫是依序運用繪圖、雕鏤、印刷三種技法所呈現的畫作。當版畫與文字同時成為書籍的一部分時,書籍版畫經復刻后的傳播效應隨之顯現,其中蘊含的視覺藝術,頓時成為書籍引人入勝的關鍵。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歷朝善本圖書中,明、清兩代書籍版刻插圖散見于經、史、子、集四部,然以子部各類蘊藏之古人生活面向,數量最多,亦最豐富精彩。
本展覽不僅呈現明清書籍版畫在教育、娛樂及傳播功能的成效,更結合器物、書畫與版畫圖像的對照,說明版畫自下筆構圖到雕鏤成型,從平面到立體的創作思維,見識古人如何運用文化創意將藝術與商業巧妙結合。展覽分為四單元,首為「書中有畫」,展示明清書籍從佛經扉葉插圖到版畫流派的分野;其次為「版畫創意」,介紹版畫從畫稿到書籍插圖,從平面化身為立體的藝術呈現;再次為「雕鏤妙技」,呈現木雕版畫的單色印版與多色套版,以及銅版、石版等不同材質加入后的技術轉變,體察前人投注藝術思維的無限創意;最后為「古今匠心」,透過現今版畫的創作及歷程,使觀眾在傳統版畫的制作技法之外,感受當代匠師賦予版畫新生命的心意。
本展覽全年開放,8:30-18:30,夜間延長開放時段:每周五、周六18:30-21:00,國人憑身分證件可免費參觀。
38、「臺灣漢學講座」邀請李貞德、歐麗娟兩位教授赴美演講
時 間:2016年4月4日、4月8日
主 講 人:李貞德(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員兼副所長)、歐麗娟(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教授)
地 點: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
主辦單位:國家圖書館、漢學研究中心、華盛頓大學、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
聯 絡 人:吳培瑜,Tel: 02-2361-9132#319;E-mail: twacademy@ncl.edu.tw
內容簡介:
「臺灣漢學講座」系國家圖書館漢學研究中心配合政府推動「臺灣書院」在海外舉辦之學術活動,以呈現臺灣與漢學研究成果,并宣揚具有臺灣特色的中華文化。自2011年起每年皆在海外舉辦六至七場「臺灣漢學講座」。
【第一場】
時間:2016年4月4日(周一)
主講題目:中國中古的性別、身體與醫療:從一組雕像說起(Gender and Medicine in Medieval China: Reflections on a Set of Sculptures)
主講人:李貞德(中央研究院史語所研究員兼副所長)
地點:East Asia Library, Gowen Hall,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Seattle, WA98195, U.S.A.
主辦單位:國家圖書館、漢學研究中心、華盛頓大學
近三十年來,傳統中國的性別與醫療頗引起歷史學者的關注,豐碩的成果幫助我們了解女性在健康照顧中扮演的角色。早期的研究大多檢視宋代第一本婦人方的出現及其后續發展,晚近的討論則往前分析漢唐之間性別化身體觀的演變,拓展了我們對于中國婦科醫學的認識。本次演講將運用文字與視覺史料,探討女性參與生老病死的歷史,鋪陳她們作為醫者和病人的各種活動,特別將利用一組生產雕像,開啟我們認識中國中古、醫療以及性別歷史的視野。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ender and medicine in China has attracted historians’ attention for decades. Fruitful researches contribute to our understanding of women’s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medical sciences. Earlier researches focus mostly on the late imperial period, after the establishment of Chinese gynecology in the 13th century. Recent studies extend our knowledge back to the gendered body view emerging since the 5th century. Utilizing textual as well as visual materials, this talk examines women’s participation in healthcare, both as patients and as healers. In particular, reflections upon a set of sculptures depicting a childbirth scene will enhance our imagination of the gender division of labor in both medical and medieval history.
主講人簡介:
李貞德教授系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歷史博士,研究領域為婦女史、性別與醫療、性別與法律等。簡歷及學術著作請參考:https://www2.ihp.sinica.edu.tw/staffProfile.php?TM=3&M=1&uid=20
※本演講以英語進行。
【第二場】
時間:2016年4月8日(周五)
主講題目:《紅樓夢》新視角——被遮蔽的中國傳統貴族文化(A new perspective on The Red Chamber Dream: The Concealed Aristocratic Culture in Traditional China)
主講人:歐麗娟(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教授)
地點:Scholars Commons, Perry-Casta?eda Library (PCL),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U.S.A.
主辦單位:國家圖書館、漢學研究中心、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
《紅樓夢》是中國文學中唯一一部真正的貴族小說,出身貴族世家的作者敘寫幾個貴族世家的故事,「貴族」的階層性(hierarchies)是理解《紅樓夢》的必要坐標。但在百年以來巨大的、本質性的文化斷層之下,現代人難免產生許多的閱讀誤區,我們將回歸當代的時空脈絡,以重新發現這些人、那些事的真正意義,誕生一部不同的經典。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is an aristocratic novel unique in Chinese literature. As a narrative about several aristocratic families by an author of noble birth, naturally the hierarchies of aristocracy should be an essential frame of reference for understanding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But for over a century the novel has been interpreted from a non-aristocratic or sometimes even an anti-aristocratic perspective. This has happened for several reasons: chief among them, and perhaps the most important one nowadays, is simply that misunderstandings of the text have arisen due to the huge and fundamental cultural upheavals of the past century of Chinese history. After over a century of rich and wonderful readings of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I propose we attempt to rediscover the sense of those people and events against an aristocratic background, or rather, in the original text and context of the novel. This perspective may give rise to a new understanding of this great novel.
主講人簡介:
歐麗娟教授系臺灣大學中文博士,研究領域為唐代詩歌、紅樓夢。簡歷及學術著作請參考:http://www.cl.ntu.edu.tw/people/bio.php?PID=55#personal_writing
※本演講以中文進行。
資料來源:臺北《漢學研究通訊》、臺北《國家圖書館電子報》等 陳友冰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