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xxx国产_蜜桃精品视频_久久成人国产精品_91精品国产91热久久久做人人_久久91久久_亚洲成人在线视频网

中國古代的雕塑之二

  
  下面在再從64件三代時期國寶級青銅器中選擇二十件左右作簡要介紹:

  1、乳釘紋爵:

20160910_008

  “爵”是三代時的酒具。名稱則是宋代人取的,取其似雀形和雀的鳴叫聲。這件乳釘紋爵1975年夏出土于河南偃師“二里頭文化”墓葬。“二里頭文化”是已知的我國最早的青銅器文化,被稱為“早商文化”(也有學者斷為夏代作品),也是我國目前發現最早,最精美的一件青銅酒具。這件乳釘紋爵高22.5厘米,長31.5厘米。器形精巧玲瓏、簡練樸素。其造型口部前有長“流”,后有尖“尾”,流口上有一對傘形短柱,束腰,平底。下面有細而高的三棱足。腹部一側有五枚橫排乳釘。乳釘紋是青銅器上最簡單的紋飾,也是青銅器上最早的紋樣之一。

  現藏洛陽偃師商城博物館。

  2、饕餮乳釘紋方鼎

20160910_009

  鼎是青銅器中重器。三代時用來烹煮肉食的食器,也是祭祀時的禮器,還是貴族身份和國家政權的象征。如文獻所記載: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

  這件饕餮乳釘紋方鼎是商代早期青銅器,也是鼎最早的實物,也是已發現的商代早期青銅器中最大的一件重器。1974年9月鄭州張寨南街出土。同時出土有兩件,形制相同,僅有大小之別,這件為大件。編號為杜嶺一號鼎。一號鼎通高100厘米,口橫長62.5厘米,寬61厘米,重82.55千克。造型為口腹均作橫長方形,口沿外折,短沿面立有對稱圓拱形豎耳1對,雙耳上端微向外張,深腹平底,下有圓柱狀的空足4根。腹上部飾饕餮紋帶1道,上有饕餮紋8組,其布局為四壁中央各1組,折角處又1組,腹壁的每面兩側及下方飾乳釘紋,兩側為4行,下方為5行,腹壁中央空缺不飾地紋。

  該鼎器壁比較薄,以饕餮紋和乳釘紋作主要紋飾,器上不施地紋,這些都是商代早期銅器的特征。

  商代早期作品,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館;

  3、人面紋方鼎

20160910_010

  商代晚期青銅器。1959年湖南省博物館工作人員在長沙廢品收購站中發現,是迄今唯一的人面紋方鼎,極為稀有珍貴。收購時,鼎破做十塊,缺一鼎足,由湖南省博物館專家細心修復。該鼎顏色碧綠,瑩澈如玉,風格樸實凝重。器為矩形,鼎高38.5厘米,口長29.8厘米,寬23.7厘米。口部略大于底部,口沿向外翻卷,沿面則向下削斜長方形體。有二直立耳、四柱狀直足,這是商代晚期青銅器的特征之一。

  該鼎最杰特之處是鼎的器身四周,以四個大面醒目的半浮雕人面作為裝飾的主題。兩側的人面較大,每個人面寬16.4厘米,長13.6厘米。兩端的人面較狹小,寬13.8厘米,長1與兩側相同。人面五官畢具,臉部表情嚴肅,面寬而方,嘴闊大,唇突起,顴骨高,兩眼圓睜,眉毛彎曲粗大如鐮刀。耳造型特別夸張,分張于兩側。耳的上部有勾云紋,耳的下部有一彎曲的手爪形紋飾。器身四角有較高的扉棱,兩端豎耳作拱門形耳的外部鑄成單線條夔龍紋。四足上部為饕餮紋,中有弦紋三道,鼎內側中部近口處有篆體銘文“禾大”二字,故有人稱為“禾大方鼎”。地紋為云雷紋。

  該鼎的出土地點為湖南寧鄉縣,這里陸續發現一批重要的青銅器,考古學界稱為“寧鄉銅器群”,其中有不少稀世珍寶,出這件“人面紋方鼎”外,還有“四方羊尊”。另外著名的“虎食人卣”也是出土于鄰縣安化縣。

  該鼎現藏湖南省博物館。

  4、司母戊鼎:

20160910_011

  商代后期作品,青銅器中最著名的國器。1939年出土于河南安陽侯家莊武官村吳玉瑤家大墓西南約80米。當地俗稱“馬槽鼎”,意思是大的可以做馬槽。鼎出土后,因太重移動困難。人們想鋸斷分開運出,但僅鋸一足,便再也鋸不斷,于是又悄悄掩埋。據說消息走漏后,被日本人獲悉,搜索未成,便出70萬偽幣收購。當地人也未將此鼎出賣,而是以另一件小鼎敷衍交差。抗戰勝利后,大鼎重新挖出,但已失去一耳。1946年10月,恰逢當時國民政府主席蔣介石六十大壽。安陽駐軍總司令王仲廉便將此鼎作為壽禮用專車運至南京,蔣即指示撥交中央博物院籌備處保存。1948年5月29日中央博物院籌備處與故宮博物院在南京聯合舉辦展覽,該鼎首次展出。蔣介石親臨參觀并在該鼎前留影。大陸解放前,故宮博物院曾欲將此鼎運往臺灣,但因過重而作罷。解放后,此鼎存南京博物院,1959年中國歷史博物館(即今中國國家博物館)在北京建館,遂移交中國歷史博物館保存。

  司母戊鼎是世界上罕見的青銅器貴重文物,也是迄今為止所有出土青銅器中最重的。鼎重875公斤(不包括已缺失的一耳),通高133厘米,口長110厘米,寬78厘米,足高46厘米,壁厚6厘米。器形為立耳、折沿,腹部呈長方形,下承四柱足。鼎腹內壁鑄有“司母戊”三字。器腹四轉角、上下緣中部、足上部均置扉棱。以云雷紋為地,器耳上飾一列浮雕式魚紋,耳外側飾浮雕式雙虎食人首紋,腹部周緣飾饕餮紋,柱足上部飾浮雕式饕餮紋,下部飾兩周凸弦紋。每面四邊及足上部飾獸面紋;雙耳,外側飾雙虎噬人首紋。

  方鼎器身與四足為整體鑄造,鼎耳則是在鼎身鑄成之后再裝范澆鑄而成。鑄造此鼎,所需金屬原料超過1000千克。制作如此大型器物,在塑造泥模、翻制陶范、合范灌注等環節中,存在一系列復雜的技術問題。“后母戊”青銅鼎的鑄造,充分說明商代后期的青銅鑄造不僅規模宏大,而且組織嚴密,分工細致,足以代表高度發達的商代青銅文化。

  該鼎因腹內壁鑄有“司母戊”三字而一直被稱作“司母戊鼎”,其中的“司”字為甲骨文專家郭沫若所判定。后來發現這是一誤斷。不應是“司”字而應是“后”字,取“皇天后土”之意,是祭祀天地的禮器。2011年國家博物館開展后被正式改名為“后母戊鼎”。

  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館;

  5、婦好鸮尊:

20160910_012

  “尊”是一種古代盛酒器,一般為圓形、鼓腹、侈口;鸮(xiāo)古代對貓頭鷹一類猛禽的統稱;婦好:商王武丁三個法定配偶之一,她并不姓“好”,她的父姓是一個亞形中畫兕形的標志,當她嫁給武丁成為王妻之后,此人能征善戰,參與國家大事并主持祭祀,為商朝開疆辟土立下汗馬功勞。武丁給了她相當豐厚的封土和士民,地位顯赫一時。在她的封地上,她得到了“好”的氏名,尊稱為“婦好”,或者“后婦好”。約死于公元前13世紀末至12世紀初。死后廟號封為“辛”。

  “婦好鸮尊”是商代晚期作品。1976年出土于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婦好墓”是唯一未被盜掘的商王室成員墓葬,墓中出土了銅器、玉石器、象牙器等近2000件隨葬品。其中銅器468件,更有105件銅禮器上銘刻“婦好”或“好”字,是唯一能與甲骨文相印證而確定其年代與身份的商王室墓葬。所出銅器大多可作為斷代標準器物,具有極高的研究和收藏價值。

  婦好鸮尊是迄今發現最早的鳥形酒尊。它造型實用、紋飾精巧,具有極高的藝術。此尊以鸮作生活原型,寬喙高冠,圓眼豎耳,頭部略揚,挺胸直立,雙翅斂羽,兩足粗壯有力,同垂地的寬尾構成一個平面,給人沉穩之感。鸮首后部有一呈半圓形的蓋子,其上飾以立鳥及龍形鈕。裝飾著獸首的鋬(即把手)安在鸮背。尊表面花紋滿布,喙與胸頸部上飾出蟬紋,高冠外側飾羽紋,內側飾倒夔紋,兩側各飾一身雙首的怪夔一條,雙翅裝飾卷曲的長蛇,間雜菱形紋。頸后飾有獸面紋。背后鋬下飾展翅飛翔的鸮紋。紋飾如此繁復不窮,使人嘆為觀止。 婦好墓青銅器在裝飾紋樣和手法上,已形成獨特的風格:主紋高出器物表面,再以陰線的刻紋相輔,令整個器物的紋樣主次分明、色調層次變化明顯。鸮尊無疑是這一風格的最佳代表。

  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館。

  6、虎食人卣:

20160910_013

  卣(yǒu)商代的盛酒器,也是一種禮器,卣的形狀作為貴族階層的標志,商代以虎作為該器物的表面紋飾,是試圖顯示貴族權勢的威嚴。

  虎食人卣是商代晚期作品,湖南安化縣出土,時間不詳,最早見于上個世紀初金石學家羅振玉《俑廬日札》一書中的記載。共兩件,皆流于海外:一件現藏于日本泉屋博物館,另一件在巴黎市立東方美術館。一度稱為“饕餮食人卣”但據記載,饕餮是“有首無身”,此件卻身首俱全,形體又似虎的夸張,所以后來改稱“虎食人卣”。

  這里選的“虎食人卣”是日本泉屋博物館藏品。通高35.7厘米,重5.09千克。表面大部分呈黑色,只有少數局部有綠銹,和湖南發現的不少青銅器一致。紋飾繁縟,是商代后期流行的作風。器身集中多種動物形象,寓有神話和神秘色彩,也為這一時期多見。

  “虎食人卣”造型取踞虎與人相抱的姿態,立意奇特。虎以后足及尾支撐身體,同時構成卣的三足。虎前爪抱持一人,人朝虎胸蹲坐。一雙赤足踏于虎爪之上,雙手伸向虎肩,虎欲張口啖食人首。虎肩端附提梁,梁兩端有獸首,梁上飾長形宿紋,以雷紋襯底。虎背上部為橢圓形器口,有蓋,蓋上立一鹿,蓋面飾卷尾夔紋,也以雷紋襯底,與器體一致。虎兩耳豎起,牙齒如鋸如鉤,甚為鋒利。虎背飾牛首紋,自蓋后端,沿虎脊設一扉棱,棱中部有鉤狀突起。人形頭發向后直披,面容靜穆,著衣,從背后可見方口衣領和較窄的袖口。人的大腿到臀部飾一對蛇紋。器外底有陰線飾紋,中為游龍,兩側各一角。

  至于虎食人所表現的意象,過去多從階級斗爭出發,認為表現奴隸主對奴隸的鎮壓和威脅。其實這種說法桿格難通。因為在商代奴隸主殺奴隸極為輕易,何必要用神虎來威脅!近來又有新的說法,認為是辟邪,實際反映“虎食鬼”的神話,以威猛的神虎來驅邪避災。

  這件卣器形制復雜,鑄造時需要高超的技術。在虎口內部可見一條范痕,和處于虎口內的人首發際、耳緣及人背中線相對。表明虎口口腔內部和人首部分是用相互對合的兩塊小范鑄成的。商代晚期工匠們為了表現神虎張口噬人的威猛氣勢,真是煞費苦心!

  此件現藏于日本泉屋博物館

  7、四方羊尊

20160910_014

四方羊尊及細部

  商代晚期作品 約在帝乙、帝辛時期。1938年出土于湖南寧鄉黃材鎮月山;在商代,羊通“祥”,寓意吉祥。四羊方尊以四羊、四龍相對的造型顯示了青銅禮器的至尊。

  四羊方尊高達58.3厘米,重近34.5公斤,當之無愧地成為中國現存商代青銅器中最大的方尊,代表著商代晚期青銅器的最高水平。四羊方尊方口,大沿,長頸,高圈足。頸飾三角夔紋和獸面紋,肩飾高浮雕蛇身而有爪的龍紋,肩部四隅是四個卷角羊頭,尊腹即為羊的前胸,羊腿則附于高圖足上。羊的前胸及頸背部飾鱗紋,兩側飾有美麗的長冠鳳紋

  四羊方尊造型雄奇,肩、腹部與足部作為一體被巧妙地設計成四只卷角羊,各據一隅,在莊靜中突出動感,匠心獨運。整器花紋精麗,線條光潔剛勁。通體以細密云雷紋為地,頸部飾由夔龍紋組成的蕉葉紋與帶狀饕餮紋,肩上飾四條高浮雕式盤龍,羊前身飾長冠鳥紋,圈足飾夔龍紋。方尊邊角及各面中心線,均置聳起的扉棱,既用以掩蓋合范痕跡,又可改善器物邊角的單調,增強了造型氣勢,渾然一體。此器采用了圓雕與浮雕相結合的裝飾手法,將四羊與器身巧妙地結合為一體,使原本造型死板的器物,變得十分生動,將器用與動物造型有機地結合成一體,并擅于把握平面紋飾與立體雕塑之間的處理,達到了技術與藝術的完美結合。

  四羊方尊造型上最大特點是動靜結合,寓雄奇于秀美之間:四羊方尊器身方形,方口,大沿,頸飾口沿外侈,每邊邊長為52.4厘米,其邊長幾乎接近器身58.3厘米的高度。長頸,高圈足。頸部高聳,四邊上裝飾有蕉葉紋、三角夔紋和獸面紋。尊的中部是器的重心所在。尊四角各塑一羊。肩部四角是四個卷角羊頭,羊頭與羊頸伸出于器外,羊身與羊腿附著于尊腹部及圈足上。尊腹即為羊的前胸,羊腿則附于圈足上,承擔著尊體的重量。羊的前胸及頸背部飾鱗紋,兩側飾有美麗的長冠鳳紋,圈足上是夔紋。方尊肩飾高浮雕蛇身而有爪的龍紋,尊四面正中即兩羊比鄰處,各一雙角龍首探出器表,從方尊每邊右肩蜿蜒于前居的中間。全體飾有細雷紋。器四角和四面中心線合范處均設計成長棱脊,其作用是以此來掩蓋合范時可能產生的對合不正的紋飾。

  尊的四肩、腹部及圈足設計成四個大卷角羊,增加了變化,在寧靜中突出威嚴的感覺。方尊的邊角及每一面的中心線的合范處都是長棱脊,其作用是以此來掩蓋合范時可能產生的對合不正的紋飾,同時也用以改善器物邊角的單調感,增強了造型的氣勢。羊角是事先鑄成后配置在羊頭的陶范內,再合范澆鑄的,因為技藝高明,使全器有渾然一體的感覺。

  四羊方尊的出土及其經歷也在演繹一部現代史:

  1938年出土于湖南寧鄉黃材鎮月山山腰上,17歲的農民姜景舒兩兄弟挖土種紅薯時,發現了這尊青銅器。鄉親們聽說出了個寶貝,全都跑來欣賞,以至方尊的一個羊頭的細小角尖就被弄掉。

  當年5月,黃材鎮的一名古董商張萬利以400光洋購得四羊方尊。隨后,四羊方尊很快被轉手到了長沙,隨即被國民政府沒收,交由湖南省銀行收藏保管。1938年下半年,湖南省銀行西遷到了湖南西部的沅陵縣,而四羊方尊就在不久后的日軍空襲中,被炸碎成了20多塊。1952年,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專家蔡季襄在中國人民銀行湖南省分行的倉庫中,找到這個破碎的寶貝。又過了兩年,修復四羊方尊的重任落在了國內文物修復大家張欣如身上。張欣如上世紀30年代便在河南省開封市的“傾古齋”學習古玩修復,1954年4月,張欣如調至湖南省文管會,當年5月,便接到任務修復四羊方尊。兩個多月后,四羊方尊終于修復成功。美中不足的是,尊的口緣部分始終還缺一塊殘片。原來,農民姜景舒在賣尊給古董商時,曾有意識留下鋤掉的一塊碎片作紀念。這事兒于1976年才被湖南省博物館原館長高至喜發現。為此,高至喜遠走寧鄉縣,千方百計尋找到姜景舒兩兄弟。至此,尊口上的云雷紋殘片才終于完璧歸趙。

  四羊方尊現藏中國博國家物館;

  8、饕餮紋鼓

20160910_015

  商代晚期作品。1977年6月14日出土于湖北省崇陽縣白霓鎮大市村,是僅見的兩面商代銅鼓之一,另一件在日本泉屋博物館。因此這面饕餮紋鼓是國內僅存的一件青銅鼓,也是我國迄今發現的時代最早的銅鼓,極為珍貴。饕餮紋是一種將獸面圖案化的紋飾,故也稱獸面紋,饕餮本是傳說中的貪食惡獸。最早把青銅器上的獸面定名為饕餮紋的是宋代的《宣和博古圖》 ,此后歷代皆沿用這一名稱。其特點是以鼻梁為中線,作對稱形,寬鼻圓眼,橫眉裂口,形象詭異神秘。商至西周的各類青銅器常以饕餮為主紋,地紋則配云雷紋。之后日趨衰落,一般出現于器物的耳部、足部。

  湖北崇陽出土的饕餮紋銅鼓,通高75.5厘米,重42.5千克。造型奇特,主體恰似一橫置的腰鼓,上有馬鞍狀冠飾,下有長方形支座,通體飾陰刻的云雷紋和乳釘組合的饕餮面。

  饕餮雙面圓睜,突起如杏。兩端各有一圈以三列乳釘紋為飾的裝飾帶,用意象徵以釘將鼓皮蒙在鼓上。鼓面十分逼真地鑄出蒙在木腔鼓上的鼉皮。那是一種很高超的模仿技藝。

  銅鼓通高75.5厘米,饕餮銅鼓是商代晚期銅鼓,現藏省博物館。這件通體用青銅鑄成,銅緣猶碧,造型典雅,質地凝重,紋飾繁縟。

  現藏湖北省博物館。

  9、三星堆縱目人面具

20160910_016

20160910_017

上:三星堆縱目人面具 下:三星堆銅戴冠縱目面具

  1980年在四川廣漢南興鎮三星堆一帶出土青銅人物立像和數十具青銅人頭像、人面像。這些青銅人物及面具為距今約5000年前古代巴蜀文化遺存,相當于中原的殷墟文化早期。其中以二號祭祀坑出土的古蜀國青銅器“三星堆縱目人面具” 最具特色。

  這批縱目面具共3件,分大小兩型。其中A型2件較小,B型的1件則較大。兩型縱目面具造型大體相同,略有差異之處有三點:一是A型面具額部鑄有數十厘米高的精美額飾,稱為“戴冠縱目面具”;B型面具額部正中則為一方孔,稱為“縱目人面具”。二是兩型面具的耳部大小與取勢不同, “縱目人面具”的桃尖狀雙耳甚大,向兩邊充分伸展并向上聳起,有飛揚之勢;“戴冠縱目面具”的耳朵構型與前者基本相似,但沒有那么夸張,雙耳取勢基本平直。

  “縱目人面具” 面具高31.5厘米、寬77.4;厘米、通高82.5厘米。其形象特征為:眉尖上挑,雙眼斜長,眼球呈極度夸張,呈柱狀向前縱凸伸出達16厘米;雙耳向兩側充分展開;短鼻梁,鼻翼呈牛鼻狀向上內卷;口闊而深,口縫深長上揚,似微露舌尖,作神秘微笑狀。其額部正中有一方孔,可能原補鑄有精美的額飾,可以想象,它原來的整體形象當更為精絕雄奇。

  “戴冠縱目面具”面具雙眼眼球呈柱狀外凸,向前伸出約10厘米,雙耳向兩側充分展開,額鑄高約70厘米的夔龍形額飾。該面具出土時,尚見眼、眉描黛色,口唇涂朱砂。其整體造型意象神秘詭譎,風格雄奇華美,在三星堆各類人物形象中頗顯特出。

  兩種面具為何都是縱目:有的專家認為:古文獻記載蜀人始祖“蠶叢”的形象特征即為“其目縱;另外在中國上古神話中,還有一個人面蛇身、掌控天地明晦的天神“燭龍”,其形象特征是“直目正乘”,也就是“直眼球”。縱目面具的造像依據很可能與古史所記述的蠶叢和燭龍的形像都有關。除此之外,尚有幾種不同意見:或認為它應是獸面具;或認為面具左右伸展的大耳是杜鵑鳥的翅膀,其形象應是古史傳說中死后魂化為杜鵑鳥的第四代蜀王杜宇之偶像;或認為它是太陽神形象;亦有認為“縱目”應是“豎眼”之意,即如中國古代神話人物二郎神額中的眼睛,其形象可能是祖先神造像。等等。

  三星堆縱目人面具的出土,在考古學上,將古蜀國的歷史推前到5000年前。古蜀國的繁榮持續了1500多年后突然地消失了,其原因至今仍是一個謎。

  青銅人物立像和數十具青銅縱目人面具皆藏于三星推博物館。

  10、小臣艅犀尊

20160910_018

小臣艅犀尊及尊上銘文

  “小臣艅犀尊”中的“小臣”,是官名,有人說是奴隸總管;艅(yú),一種大船;犀,一種珍稀動物,頭上有一角或二角,是珍貴中藥材。據說亞洲仍有犀牛生存,有印度犀、叭哇犀、蘇門犀。蘇門犀體態較小,又長有雙角,此尊的造型與蘇門犀的形象還是比較接近的;尊,是一種古代盛酒器。

  “小臣艅犀尊”為商代晚期作品。清道光年間(一說咸豐年間)山東壽張縣梁山出土一批青銅器,習稱“梁山七珍”。“小臣艅犀尊”就是其中最為珍貴的一件。該件流于國外,現為美國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中知名度最高的中國藏品。國際上許多有關青銅器的學術書刊都把它作為中國青銅器的象征,刊登在書的封面上。

  “小臣艅犀尊” 犀尊高24.5厘米。中國古代青銅器中有不少是以動物原型為造型的,有寫實的一面,也有的以夸張的手法。從小臣艅犀尊看,造型就很有特色,頭部前伸,鼓起的雙眼圓睜,大嘴微張,上唇呈尖狀下垂。鼻的上部豎立一尖狀的角,額上也有一角。雙角比例協調,比較寫實。兩只大耳朵聳立。犀身滾圓,肥大敦實,腹下為四只粗壯有力的短足,蹄為三趾。犀腹內空,為容器。腹背上有一圓口,從口部看應有蓋子,現已無。器物表面無紋飾,在周圍眾多花紋繁復、造型優雅的青銅器中間,小臣艅犀尊更顯得純樸稚拙尊。

  “小臣艅犀尊” 更重要的是犀尊內底有珍貴銘文27個字,記載了小臣裓夔制造這只尊的時間和原因: “丁子(己),王省夔京。王易(賜)小臣裓艅夔貝。隹(唯)王來征人(夷)方,隹(唯)王十祀又五。肜日。”內容是說:丁己日,商王來夔京視察。王賞賜給名叫“裓”的小臣(官名)一條大船和夔貝。因為商王在討伐人方(即“夷方”),商王為此祭祀十祀又五,肜祭之日(肜 róng 中國商代祭祀的名稱)。這段銘文不僅記載了小臣裓因得到商王的賞賜而感到很榮耀,于是制作了此器用以作為紀念,而且記述了商王征伐夷方的事情,有關這次戰爭也見于殷墟卜辭。夷方是當時商朝封地外圍的許多方國部落中的一個。這些方國有的臣服于商王朝,有的則稱霸一方,同商王及其諸侯相對抗,雙方經常發生戰爭。商王征伐夷方,表明當時一個不愿服從商王朝而遭討伐的小國。具有極重要的史料價值。

  這段銘文氣度宏偉,古樸雍容。其結體嚴整疏朗,筆意剛健渾厚,布白疏密成趣。

  “小臣艅犀尊”現藏美國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

  

Comments are closed.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久综合精品 | 免费的三级网站 | 91精品国产日韩91久久久久久 | 99精品在线观看视频 | 成人精品在线 | 中文字幕av第一页 | 日朝毛片| 成人在线免费播放视频 | 青青草免费在线视频播放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7电影 | 欧美国产中文字幕 | 超碰三级| 欧美精品在线免费观看 | 99在线精品免费视频 | 九色最新网址 | 欧美3区| 日韩二区 | 国产日韩久久 | 亚洲综合在线一区二区 | 午夜日韩在线 | 色婷婷成人精品综合一区 | 日本免费大全免费网站视频 | 黄色av地址 | 国产精品中文字幕在线 | 日韩在线观看中文字幕 | 亚洲免费网| 操操操日日日 | 欧美日韩国产传媒 | 国产一区精品在线 | av资源在线看 | 国产精品不卡一区 | 18久久久久久 | 亚洲高清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 欧美日韩在线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影视 | 精品国产欧美一区二区三区成人 | 国产一区免费在线 |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久青青日本 | www久久| 欧美一级夜夜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