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以來的中外史學理論及話語體系學術研討會”在上海師大召開
11月27日至28日,由上海師范大學人文學院世界史系、上海市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術話語體系建設基地“人類歷史重大理論問題話語體系建設”主辦,上海師范大學光啟國際學者中心協辦的“20世紀以來的中外史學理論及話語體系學術研討會”在上海師范大學徐匯校區西部會議中心召開。因疫情防控的需要,本次會議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來自全國各地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專家學者、《歷史研究》《光明日報·世界史版》《史學月刊》《史林》等刊物負責人、專業編輯、相關新聞媒體記者相聚一堂,線上與現場參會人員達300余人,會議正式代表90余人共提交論文73篇。與會代表圍繞著唯物史觀與20世紀以來馬克思主義史學話語體系、20世紀以來中國傳統史學話語體系的現代轉化、20世紀以來域外史學理論及話語體系的流變、以及20世紀以來中外史學交流與話語體系建設等主題展開熱烈研討、相互評議和學術交流。
在會議開幕式上,上海師范大學副校長陳恒教授、中國社科院世界歷史研究所原所長、上海師范大學特聘教授于沛研究員和上海市世界史學會會長、復旦大學歷史學系向榮教授分別發表了熱情流溢的大會致辭,對會議的召開表示了祝賀并提出了希望。20世紀以來特別是今天21世紀最初的二十年,是現代歷史學大發展、大繁榮的世紀。20世紀下半葉以來,新文化史、微觀史、情感史和環境史異軍突起,大大推進了國際史學在廣度深度上的發展。從史學理論與史學實踐的關聯、從中外史學文化交流的現狀與未來、從中國特色三大學術體系的建設要求看,20世紀以來中外史學理論及話語體系建設問題則顯得非常必要和具有意義。開幕式由上海師范大學世界史系梁民愫教授主持。
在第一階段大會主題報告階段,復旦大學歷史學系張廣智教授、上海師范大學特聘教授于沛研究員、復旦大學歷史學系向榮教授、中國歷史研究院歷史理論研究所吳英研究員、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張越教授和上海財經大學人文學院徐國利教授等六位專家學者,分別在現場、線上作了專題報告。大會第一階段主題報告由《歷史研究》雜志社社長、副主編焦兵先生擔任主持人,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王華教授和上海師范大學歷史系陳勇教授擔任評議人。
27日下午和28日上午是會議小組專題發言與交流時間。在分組討論環節,與會代表圍繞著“馬克思主義史學與唯物史觀”、“空間、話語與歷史書寫”、“中東史學:民族性與現代性”、“傳統、知識生產與范式轉型”、“情感、藝術與敘事”、“歷史記憶與歷史表現”、“學術網絡與話語體系”、“馬克思主義、文化與社會”、“民族、地方性與全球性”、“歷史學的跨界”、“后現代主義與歷史哲學的未來”等十二個重要議題與關鍵詞進行了專題報告和相互評議。
28日下午上半場,會議第二階段大會主題報告上,南京大學歷史學院陳曉律教授、首都師范大學歷史學院施誠教授、首都師范大學歷史學院鄧京力教授、首都師范大學全球研究中心岳秀坤副教授、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所長郭長剛教授、上海師范大學歷史系陳勇教授、上海師范大學世界史系黃艷紅教授等七位專家學者在現場、線上分別作了專題發言。上海師范大學世界史系裔昭印教授擔任大會研討主持人,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劉爽研究員和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張越教授擔任評議人。
28日下午下半場是大會總結與閉幕式環節,由《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主編、《婦女與性別史研究》副主編、世界史系教授洪慶明主持。在十二個小組代表逐一做了小結匯報之后,梁民愫教授對會議研討與交流進行了簡要總結,認為這次學術研討會,專家學者發表了研究新成果,增進了學術友誼,貢獻了思想智慧。就大會主旨和基本目標而言,會議既是進一步研討和交流這些年來國內外的史學理論研究成果,也試圖借助世界史學科研究的新契機和新時代,從史學理論的反思與史學實踐的深度上,助力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三大體系建設,特別是話語體系建設和歷史學的繁榮發展。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學術時代與社會語境中,本次大會專家學者的論題豐富多元,研究視野寬闊,論文質量較高,學術交流富有價值,既有傳統研究領域的延展,也有對歷史知識合法性、史學意義及歷史當下性的反思,這些無疑有益于歷史學的史學理論及史學史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的不斷創新與重新認識。“20世紀以來的中外史學理論及話語體系學術研討會”在美好愿望和濃烈愿望氛圍中完滿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