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xxx国产_蜜桃精品视频_久久成人国产精品_91精品国产91热久久久做人人_久久91久久_亚洲成人在线视频网

管錐老子

  有人說,不讀孔子的書,難以深知什么是中國文化;那么也可以說,不讀《老子》,就難以深知什么是真正的中國智慧。以非凡的洞察、簡練的語句,幾千年前的老子用五千字總結了中華民族的智慧精華。老子不僅給我們帶來了漢字所特有的含蓄而深刻的表述方式,也帶來了大部分哲辨思維和小部分宗教情懷,還帶來了“無為”這樣一個法寶。

  老子可以說是人類思想史上最孤獨的思想家。他既不像孔子那樣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也不像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那樣有一批批的學生,更不像釋迦牟尼、耶穌那樣有眾多虔誠的信徒。這位“周守藏室之史”,一個人獨與天地精神往來,給全世界奉獻了最寶貴的精神財富:一部無與倫比的經典。

  老子的《道德經》,在中國和世界的所有經典中,可以說是文本最簡潔、文字最優美、內容最豐富、思想最深刻而又最玄妙、最富啟示意義的經典,并且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越顯其價值的巨大和影響的深遠。

  老子的思想,既是先哲在長期社會實踐中獲得的對于自然、社會及人類自身的認識和經驗的總結,又反過來指導人們修身養性、立身處世、建功立業、治國安民;它深刻地影響著中國人的思維方式、人生態度和行為準則,對中華民族的心理性格起著重要的陶冶作用,在中國歷史舞臺上留下了巨大的投影,并廣泛滲入到中國社會的各個領域,至今仍具有巨大的影響力。它灌溉著封建社會政治、文化的各個方面,像一個永遠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老子》五千言讓中國人受用了幾千年。

一、老子的思想首先應該是政治思想

  《老子》,又稱《道德經》,是我國道家學派和道教最著名的一部經典。它綜羅百代,廣博精微,短短的五千文,以“道”為核心,建構了上至帝王御世,下至隱士修身,蘊涵無比豐富的哲理體系。

  歷來對老子思想的研究,大概可分為三個路線:第一類純粹走哲學思想的研究路線;第二類把老子單純地歸到個人修養,所謂神仙丹道上去;第三類把老子歸到政治謀略上去。但我認為,《老子》一書中固然有辯證哲學、有養生,但更主要的以及首要的應該是政治思想;老子不僅是一位哲學家、思想家、養生家或宗教家,他更應該是一位政治思想家。

  史書記載,老子出于史官,是“周守藏室之史也”,“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老子其人貌似超脫恍惚,其實很關心政治,很關心天下大事,總在為統治者出謀劃策,講圣人應該這樣,圣人應該那樣。比如“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比如“圣人抱一為天下式”,比如“圣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等等。同時我們也知道,老子所謂的“圣人”,并不是孔子、孟子心中的“道德先生”,而是“社稷主”和“天下王”,是“圣明的統治者”或“英明的領導人”。所以,老子講的這些話,都是“為君主謀”,為作為統治者的“圣人”服務的。

  《老子》一書雖然言語極簡,微妙難識,實際上是有為而發的,是對當時“周文疲敝”的社會背景的直接反映。周朝的文物典章制度,曾經粲然大備,但經歷一段時間后,已漸呈疲弊僵化的狀態,老子自然目睹這種疲弊的狀狀。思想家的結晶,免不了環境社會的影響。雖然老子的身世背景披有神祕的外衣,再加上是否先于孔子的爭論,使老子的形象變得更加撲朔迷離。不過,我們可由《老子》一書的文本內涵,以及當時的時代背景,可以知道《老子》一書的產生是“救世”、“救時”的需要,老子的目的在于“以太古之治,矯末世之弊”。

  “道”和“德”是老子思想的核心。老子的“道”并不像時下哲學史所認為的那樣,是對自然現象和宇宙規律的觀察、概括。“道”字在《老子》全書中共出現了72次,有36個章節提到“道”,其中明顯屬于談自然宇宙之道的,只有4個章節(今本《老子》第四、二十五、三十四、四十二章),其他32個章節談的“道”,都是治國之道,都是經術政教之道,都是關于存亡治亂、成敗興衰的客觀規律之道。老子不過是借自然以明人事而已,并非對自然知識的真正研究或總結,因為老子的真正立足點是當時的社會斗爭和歷史經驗。

  老子的“德”,指事物的本質屬性,是內部所具有的。得,是從外部得到的。《老子》中說的“上德不德”,是說具有上德的人的精神不游移在自身之外。精神不游移在外,自身的內在本質就能保全。自身的內在本質保全就叫做“德”。“德”是得之于自身的意思。凡是德,都是以無為來積聚,以無欲來成就,以不思慮來得到安定,以不使用來得到鞏固的。

  呂思勉先生也認為:“現在研究先秦諸子的人,大都偏重于其哲學方面。這個實在是錯誤的。先秦諸子的學術,有兩個來源:其一從古代的宗教哲學中蛻化而出,其二從各個專門的官守中孕育而成。前者偏重玄學方面,后者偏重政治社會方面。《漢書·藝文志》說諸子之學,其原皆出于王官;《淮南·要略》說諸子之學,皆出于救時之弊。一個說其因,一個說其緣,都不及古代的哲學。尤可見先秦諸子之學,實以政治社會方面為重,玄學方面為輕。”

  還有一點不容忽視,就是中華民族是一個具有務實性的民族,中華文明具有獨特的現實主義和注重世俗性的特點。因此,中國古代的學說大多都是主張學以致用。先秦諸子正是這方面的典型,無論其學說在哲學方面建樹多高,必有其社會的或政治的歸止。美國學者伯恩斯和拉爾夫對此也英雄所見略同,他們在合編的《世界文明史》一書中說:“由于一些無法解釋的原因——或許僅僅由于巧合——在古代世界的三個相隔很遠的地區,在大約同一時候都開展著高度的哲學活動。當希臘人正在探討物質世界的性質,印度思想家正在思考靈魂和神的關系時,中國的圣人正試圖去發現人類社會和賢明政治的根本區別。”他們還指出:“中國的思想家對自然科學和玄學都沒有多少興趣,他們提供討論的哲學是社會的,政治的和倫理的。從規勸和改良的語氣來看,這種哲學無疑反映了一個屢起沖突,政治混亂的時期……哲學家們在東周時期大動亂的形勢下,力圖提出穩定社會和安撫人心的原則。”

  梁啟超先生也有同樣的觀點,他說:“我國自春秋戰國以還,學術勃興,而所謂‘百家言’者,蓋罔不歸宿于政治。……我們的民族性,又是最重實際的,無論哪一派的思想家,都以濟世安民為職志,差不多一切議論,都歸宿到政治。”

  撇開諸子百家的互絀不論,其實各家是非常一致的,都有著同樣的產生背景和學術目標,即各家都興起于“周文疲弊”,都是“務為治”的。對先秦學術的精辟總結,要數《莊子·天下篇》、司馬談《六家要指》、《淮南子·要略》和班固《漢書·藝文志》,他們無不認為諸子百家的學說是經世致用之學。

  所以,胡適先生說:“我述老子的哲學,先說他的政治學說。我的意思要人知道哲學思想不是懸空發生的。……在中國的一方面,最初的哲學思想,全是當時社會政治的現狀所喚起的反動。社會的階級秩序已破壞混亂了,政治的組織不但不能救補維持,反而呈現同樣的腐敗紛亂。當時的有心人,目睹這種現狀,要想尋一個補救的方法,于是就有了老子的政治思想。”

二、老子政治思想的內容與本質——“君人南面之術”

  老子對當時的社會歷史冷眼旁觀,他“贍足萬物”,同時又“觀往者得失之變”,“歷記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他從中發現了解事物的矛盾性以及矛盾之間的對立、轉化和消長,進而概括為政治哲學理論,其后又直接衍化為政治統治的謀略——“君人南面之術”。因此我們可以認為《老子》是一部為了君王、寫給君王、讓君王看的書,書的主要內容是怎樣做一位圣明的統治者和杰出的領導者。

  老子的“君人南面之術”主要可以分為兩個大的方向,一個對內,一個對外。對內,可以分為“圣人之道”和“統治之術”;對外,可以分為“外交之法”和“用兵之策”。

  (一)圣人之道

  老子心中的圣人其實就是國家的統治者,是“社稷主”,是“天下王”。他認為要做一位合格的圣人,必須“無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老子》第二章)。因為在春秋戰國之際,諸侯均欲富國強兵,大有為于天下,而結果毫無成就,內則引起紛亂,外又引起戰爭。老子有鑒于此,所以說:“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圣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老子》第六十四章)。

  老子之所以主張無為,乃有一個重要原因,即如文子所引老子之言:“欲治之主不世出,可與治之臣不萬一,以不世出,求不萬一,此至治所以千歲不一也。”(《文子》第十九篇《下德》)所以老子希望君臣俱休息乎無為。

  老子主張“無為”,還有一個原因是“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老子說:“三十幅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眼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老子》第十一章)老子認為,人們光知道“有”的好處,卻很少知道“無”的妙用;“有”是暫時的,“天地尚不能長久”,何況區區人事,只有“無”是萬物的本原。不知事理的人常常沾沾自喜于“有”,到頭來卻兩手空空。因此,應守住“無”而反對“有”。“無”表現為人事便是無為。

  老子的“無為”,許多人都誤解了。“無為”并不是不做事,而是順其自然,當為的就為,不當為的就不為,站在否定的立場來肯定,站在不為的立場來為。所謂‘無為’乃是一種‘君道’;君主必須‘無為’才能‘無不為’,表面不管,實際卻無所不管。……只有‘無’、‘虛’、‘道’,表面上似乎只是某種空洞的邏輯否定或混沌整體,實際上卻恰恰優勝于、超越于任何‘有’、‘實’、‘器’。因為它才是全體、根源、真理、存在。而這就正是君主所應處的無上位置,所應有的優越態度,所應采的統治方略。

  同時需要強調的是,人們經常認為老子是消極無為。其實,老子一再講“圣人”、“侯王”,老子的“無為”是一種“以無事取天下”的積極的政治理論,是一種迂回之術。“無為”是過程和手段,“有為”、“無不為”才是結果和目的。治天下本求有所作為,但這是費力不討好的,不如順其自然,無為而為,不治而治,這樣就“無不為”,“無不治”了。

  錢穆先生也同樣認為:“莊周書中之圣人與明王,常是淡漠、混沌,無所容其私,而老子則不然。老子曰:‘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是老子心中之圣人,乃頗有其私者。彼乃以無私為手段,以成其私為目的。故老子又云:‘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目屬虛見,腹屬實得。圣人而如此,則此圣人顯然欲有所為,亦有所得。”因此老子說: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鎮之于無名之樸,夫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老子》第三十四章)

  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老子》第五十七章)

  老子書中,有很多話,上半句是無為,下半句是有為。例如:“為無為,則無不治”(《老子》第三章)。例如:“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老子》第七章)。例如:“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老子》第二十二章)。例如:“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老子》第三十四章)。例如:“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老子》第六十七章)。在老子看來,要想“有為”,必須先“無為”,或者裝著“無為”。這一點,老子倒也不避諱。老子的“無為”,只不過是重拳出擊之前的收回胳膊,難怪有那么多的“有為者”會喜歡《老子》了。

  老子洞明萬事盈虛消長陰陽互動之理,詳察萬物一體兩面對立轉化之要,他認為要想“無為”,應當從反面下手,從弱處著眼。這樣的話,反面的可以轉化為正面,柔弱的可以戰勝剛強,進而實現“無不為”的目的。

  老子說“反者道之動”(《老子》第四十章),“反”當作“返”講,“反”的意思即是相反、返回。老子認為,事物存在盈虛消長的規律,總是向相反的方向運動發展,并且在對立轉化中顯現出來。所以老子說: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合,前后相隨。(《老子》第二章)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老子》第五十八章)

  三代以上,歷史久遠,資料不全,姑且置而不論。三代以下,從商湯、周武的征誅開始,一直到秦漢以后,凡是建立統一世系的帝王,沒有哪個不深通老子“有無相生……前后相隨”的路線的。大舜起自田間,赤手空拳,以重孝道德行的成就,繼承帝堯而有天下。大禹是以為父贖罪的心情,胼手胝足,治河治水的勞苦功高,又繼大舜之后而有天下。湯以一旅之師,文王以百里之地,以積德行仁為大謀略,而享有天下。秦始皇以區區西陲之地蠶吞六國,漢高祖劉邦的手提三尺劍降秦滅楚,以及曹操父子的陰謀篡位,劉裕的效法曹瞞,李世民的反隋,趙匡胤的黃袍加身,忽必烈的聲東擊西,朱元璋的奮起淮泗,多爾袞的乘機入關,康熙的帝王術,都是師承老子的“有無相生,難易相成”等原理而建立世系基業。

  因此辦事情應當“無為”,應當從反面下手,“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老子》第三十六章)。同時,老子又認為事物的運動發展總要返回到原來初始的狀態。又案“反”即“復”也,“復”即是返而歸之的意思。因此,老子說: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其復。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老子》第十六章)

  復歸于嬰兒,復歸于無極,復歸于樸(《老子》第二十八章)

  事物既返且復,也就是“動”,所以老子說:“反者道之動。”當事物返本復樸時,也就回歸了自己的根本,這樣才是順和自然。即“與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順”(《老子》第六十五章)。

  因為老子經常講“居下處虛”、“守弱用柔”,所以有很多人認為老子是弱者的哲學,這其實是大錯特錯。《老子》中講“大成若缺”,“大盈若沖”、“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等等,其中的“若”可解釋為“好像”,與《孫子兵法》中的“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的兵家“詭道”有異曲同工之妙,所以也有人認為老子“實質便不外一個裝字”。因為能才有資格裝作不能,強才有資格裝作弱,智才有資格裝作愚。因此,梁啟超先生才認為“無幽玄微妙之智慧,不足以傳老學。”

  老子雖然用柔用弱,但柔弱不是軟弱,所以老子說:“弱者道之用”(《老子》第四十章)。老子認為柔弱勝剛強,他說:

  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老子》第三十章)

  強梁者不得其死。(《老子》第四十二章)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老子》第四十三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堅強處下,柔弱處上。(《老子》第七十六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第七十八章》

  既然正反兩面要易位,柔弱的可能戰勝剛強的,那么已在正面的人,如何能常得而無失,常利而無害呢?這里說明正反易位是有一定的條件的,要常保正面,不轉到反面,必須“知止、知足”,必須“去甚、去奢、去泰”,必須“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榮,守其辱……”,正面不完全脫離反面,正面就會保持常態。例如王公大人自稱孤、寡、不谷,表示貴不棄賤,高不棄下,因為“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貴、高脫離賤、下,貴、高也就不能存在。因此,《漢書·藝文志》說:“道家者流,……秉要執本,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術也。”

  總之,在老子看來,“圣人之道”應該以“無為無不為”為中心或原理,以“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方法論,以“道”、“德”、“自然”為法則。其中,“無為”是“道”,“無不為”是“德”,“無為無不為”是“自然”;“反”、“弱”是“道”,“動”、“用”是“德”,“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是“自然”。老子認為,統治者只有這樣做,才能達到“無不治”、“取天下”、“民自化”的目的,從而進入“治大國,若烹小鮮”的境界;也只有這樣,才能做一位老子心目中的圣明的“社稷主”和“天下王”。

  (二)統治之術

  在老子看來,社會不和諧的另外一個原因是人民“不知足”、“有欲”、“有智”。老子說:

  民之難治,以其智多。(《老子》第六十五章)

  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老子》第四十六章)

  因此,老子也希望被統治者“無欲”、“無知”、“知足”,即“使民陷入無為之地,使之不能為或想有為而不敢為”。

  先秦諸子討論政治,大都由人性出發,孔子說:“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孟子主性善,荀子主性惡,法家也都主性惡。但老子不言人性之善惡,而只說天下之亂由于人欲太多,所以老子主張“少私寡欲”。其實,這種寡欲思想不僅僅老子有,先秦諸子說到經濟生活,沒有一個不主張寡欲的,只不過老子特別強調。老子說:“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實際上與孟子所說的“養心莫大于寡欲”很相似。

  老子不但希望人們寡欲,并且由寡欲,進而又主張人們無欲,又由無欲,進而反對人類之有知識,老子說: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老子》第三章)

  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絕學無憂。(《老子》第十九章)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老子》第四十四章)

  老子的政治思想雖然包括使民無知無欲,但老子所攻擊的是高等的欲望,他并不反對初等的欲望。因為“飽暖思淫欲,饑寒起盜心”,所以老子也知道必須先“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以及“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這正是老子的高明之處。

  老子由無欲,進而主張無知,友無知,又展開了他偏激的政治理論,提出類似愚民的政策。之所以說是類似于愚民,是因為老子的本意不在于愚民,而只是希望人民無知無識無爭無亂,使社會和諧。老子由此出發,進而主張回歸太初世界。老子說: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老子》第八十章)

  “許多人認為,《老子》的小國寡民說是幻想回到原始社會農村公社時代。我認為這種說法并沒有多是根據,與其說是歷史觀的復古,不如說是對現實的反動。小國寡民說不是從歷史的回顧中得出來的結論,而是從邏輯中演繹出來的。”

  老子固然希望回歸到太初世界,然而絕不是胡適所說的無政府主義。老子有“治大國若烹小鮮”之言,更有“立天子,置三公”之言,因此可以知道老子心中理想的社會也是有政府存在的。只不過老子希望政府清靜無為,使人民“不知有之”,甚至“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同時,老子也對統治者進行勸誡,因為“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所以老子希望他們能“去甚,去奢,去泰”。具體而言,主要指薄稅斂、輕刑罰、尚節儉。老子雖然沒有正面提過這些主張,但他對當政者進行了猛烈的抨擊: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老子》第七十四章)

  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老子》第七十五章)

  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法令滋彰,盜賊多有。(《老子》第六十九章)

  從這些入木三分的批判中,我們有理由認為老子主張薄稅斂、輕刑罰、尚節儉。

  (三)外交之法

  老子見當時的社會,持強凌弱,以眾暴寡,因此說天道與人道不同:

  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老子》第七十七章)

  天道是“以大事小”,人道則是“以小事大”。老子的對策是:

  大國者下流,天下之交也。天下之牝,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國不過欲兼畜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為下。(《老子》第六十一章)

  老子認為社會能否和諧,人類能否和平共處,關鍵取決于大國的態度。小國若能對大國謙下有禮,自然可以取得大國的兼蓄,使大國對它平等看待。但“小國以下大國”,“不過欲入事人”,依然是小國,依然是大國的臣仆。老子心中所看重的,畢竟還在大國,因為大國如果能對小國謙下有禮,不僅能取得小國的信任,使小國甘心歸附,兼蓄小國,還能“損有余而補不足”或“有余以奉天下”,即先取小國后取天下。

  老子以江海之處下比喻大國之處下,“江海居大而處下,則百川流之;大國居大而處下,則天下流之。故曰‘大國下流’也。”所以老子說:“大者宜為下”。

  (四)用兵之策

  春秋戰國之時,諸侯為了擴大其領土,“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這是各學派所共同反對的。而主張清靜無為的老子,尤其反對戰爭。老子說: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過后,必有兇年。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強。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老子》第三十章)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以得志與天下矣。吉事尚左,兇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悲哀泣之,戰勝,以喪禮處之。(《老子》第三十一章)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于郊。(《老子》第四十六章)

  然而在春秋戰國時期,多是不義之戰,我不攻人,人亦攻我,所以老子雖然反對戰爭,但是又說明作戰之法。老子說:

  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老子》第六十七章)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老子》第六十八章)

  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攘無臂,扔無敵,執無兵。禍莫大于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若,哀者勝矣。(《老子》第六十九章)

  勇于敢則殺,勇于不敢則活。(《老子》第七十三章)

  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老子》第七十六章)

  可以知道,老子用兵,是出于自衛,是不得已而為之,并且以“慈”為主。“慈”有兩個意思:一是怕我的人民為敵人所殺;二是怕敵人為我所殺,所以我不敢挑起戰爭或爭端。但是如若敵人來進攻我,我才會起而應戰,即所謂“吾不敢為主而為客”。雖然應戰,卻不輕易開戰,因為“輕敵幾喪吾寶”。這個“寶”字,就是“我有三寶”的“寶”字,“慈”為三寶之一,輕于開戰,既是不慈。若敵人硬是來攻我,我則“以守則固”,如若守不住,我則向后退,“不敢進寸而退尺”,萬一到了無路可退的地方,敵人還要進攻,如果此時再不開戰,就是坐視我軍束手待斃,對于我方來說,這也就是不慈。到了此刻,則是不得不戰了。這時候我軍已無退路,人人悲憤,唯有向敵人沖殺才是生路,其勢銳不可當,這就是“抗兵相若,哀者勝矣”。韓信背水一戰,置之死地而后生,就是應用這個原理。

  總而言之,老子討論政治,必定有辦法。政治用無為,經濟求知足,兵爭求用哀,外交則取下,這些都是《老子》書中的圣人運用政治手腕的高明之處。政治用無為,經濟求知足,便是以正治國;兵爭求用哀,便是以奇用兵;外交則取下,便是以無事取天下。“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老子》第五十七章),這正是老子心中的圣人,運用政治之三部曲。

三、老子對后世的影響

  《老子》一書自從問世以來,后人便開始對其進行研究。兩千多年來,各種研究《老子》的著作可謂汗牛充棟。據不完全統計,歷代注《老子》者多達三千余家。后人對《老子》的研究主要有兩種類型,一是注重對《老子》版本的校讎和文字的訓詁,一是注重對《老子》思想內涵的研究。對《老子》思想的研究,又可分為三個路線:第一類純粹走哲學思想的研究路線;第二類把老子單純地歸到個人修養,所謂神仙丹道上去;第三類把老子歸到政治謀略上去,而且習慣上,有一個很嚴重的錯誤觀念:認為老子講的是陰謀。

  在《論語》及《孟子》里,我們可以看見孔、孟的人格活躍在紙上;在《道德經》中卻不能找出老子的真性格。老子是深刻的,但是太深刻了就會讓人覺得冰冷,而且高明得也跡近狐貍。于是老子很容易被認為是陰謀家。

  歷代學者中認為老子有陰謀的,以朱熹、章炳麟二人影響最大。朱熹說:“老子心最毒”,章太炎說老子“為后世陰謀者法”。

  老子主張用陰、用柔,但陰柔不是陰謀。陰是相對于陽來說的,柔是相對于剛、強來說的。陰與陽,只是一體的兩面,沒有好壞之分,關鍵看怎么用。所謂用陰柔,即不用剛強,不是勉強而為,而是一切順勢而來。

  陰謀者固然能從老子中汲取某些營養,因為其中的確包含了“棄仁義而用詐譎”的某些東西,比如以退為進、欲擒故縱……這些稱之為“毒”、“陰謀”,也算有理。但正像老子不能等同于出世的、不與君王和統治階級合作的莊子那樣,也不應該等同于申、韓那樣“慘礉少恩”的法家。

  史書記載,陳平本治黃帝、老子之術,幫助劉邦奠定漢朝四百年基業,及其封侯,嘗自言曰:“我多陰謀,道家之所禁,吾即廢亦已矣,終不能復起,以吾多陰禍也。”后來果然如此,陳平的后人,到他孫子這一代,所謂功名富貴,一切而斬,就此斷了。

  魯迅先生說過:一部《紅樓夢》,單是命意,就因讀者的眼光而有種種: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其實,對于《老子》這樣博大精深、玄之又玄的書,何嘗又不是呢?你是什么人就能解讀出什么樣的老子來:哲學家能從《老子》里找出辯證法,宗教家能從《老子》里找出神仙養生,軍事家能從《老子》里找出用兵謀略,陰謀家能從《老子》里找出詭詐之術,企業家能從《老子》里面找出管理之法,政治家能從《老子》里找出治國之道。

  《老子》為古道書,辭義精微。自來詮注,每隨時代風尚,敷暢一家之言。因此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學者,對《老子》有著不同的理解,于是漢人注者為漢老子,晉人注者為晉老子,以此類推又有唐老子、宋老子、明老子、清老子、近代老子和當代老子。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在不同人的眼里,對《老子》的解釋各執一端,莫衷一是。

  老子既為統治者提供了豐富的政治哲學,又對統治者進行了尖銳的批評,前者為統治者所必需,后者則是統治者所不喜歡的。這種狀況決定了多數統治者對它不即不離的態度,既需要它,但又不能把它置于尊為。

  老子作為道家學派的創始人,在漢代以后逐漸被神化和宗教化,成為道教教主,稱為“太上老君”。他的思想盡管與道教有聯系,但卻有著本質上的差異。老子的思想對后代道家的派別有很大的影響,從先秦到明清,受老子影響的道家學派很多,如以莊子為代表的逍遙派;以《呂氏春秋》為代表的養生派;以漢代揚雄為代表的玄學派;以漢代劉德為代表的知足派;以魏晉王弼、何晏為代表的貴無派;以及在“道隱無名”宗旨影響下的隱逸派等等。可以說,兩千多年來,老子和老子其書其思想與儒家思想,共同構成了中國思想的重要經緯。

  

Comments are closed.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国产精品毛片 | 久久久久久久综合 |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美女 | 一区二区 在线视频 | 精品毛片 | 高清毛片aaaaaaaaa片 |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专播精品人 | 亚洲欧美一级 | 欧美一级大片 | 久久激情网站 | 亚洲国产一区二区a毛片 | 超碰三级电影 | 日韩一区二区精品 | 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 综合久色 | a级在线 | 欧美黄色精品 | 爱情岛论坛首页免费 | 五月婷婷激情网 | 尤物国产| 欧美 日韩 国产 在线 | 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精品亚洲国产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在线 | 99久久精品毛片免费播放高清 | 麻豆成人在线观看 | 亚洲一区二区自拍 | 亚洲国产精品第一区二区 | 亚洲第一在线 | 欧美在线视频二区 | 麻豆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a | 在线高潮 | 一区二区视频在线 | 在线天堂av | 成人在线视频一区二区 | 亚洲综合一区在线 | 欧美综合激情网 | 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 | 精品国产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 激情综合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