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xxx国产_蜜桃精品视频_久久成人国产精品_91精品国产91热久久久做人人_久久91久久_亚洲成人在线视频网

試析《搜神記》中的蛇文化

  【內容摘要】中國早期小說對蛇的記載很多《,搜神記》就是一部比較重要的著作。本篇文章把視角轉向書中的異類文化,著重從人性、神性、本性三個方面來考察,并結合聞一多的原始圖騰發展的三個階段將其分類比較,分析早期人民對蛇的不同態度,探索其產生的源頭及在民間流傳過程中的生命力,考察其存在的審美價值,挖掘其深厚的文化內涵。

  【關鍵詞】蛇;人性;神性;本性

  【作者簡介】李傳江(1976— ),男,江蘇連云港人,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碩士生,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文化研究。

  在眾多的神話故事和文學作品中存在著大量的蛇意象,這與早期人民的生活環境有直接的關系。考察各民族的神話史詩,基本上都有關于洪水泛濫的故事,而多洪水正給蛇的生存提供了有利條件。我們的祖先不可避免地要與蛇頻繁的接觸,流傳下來的故事中便自然地多有關于蛇的記載,故事中的蛇總與人發生這樣或那樣的關系。中國古代的早期神話也一樣。而對于這樣一個文化現象,以前的學者大多是從民俗學的角度來研究,忽略了其作為早期文化的一部分還有著更深層的文化內涵。因此,筆者試圖轉換視角,從文化人類學的角度來考察,努力彌補現存的不足。雖然在一些人的心目中,蛇總是與惡心、恐懼聯系在一起。但保存在世界不同地區的神話故事里的蛇這種共同的象征物卻是人性化、神性化的占多數,而本性意義上的卻很少。人們對蛇的態度總是處于矛盾狀態,蛇也成了早期人民離不開的話題。本文試從我國早期小說《搜神記》中的蛇文化進行探討。

一、人性化的蛇

  這類蛇被賦予了一定的人的感情,和人一樣有思想,有相類似的活動。它們或由人養大,或幻化為人,甚或是人的“子女”。但無論善惡,總與人的情感脫離不了聯系。事實上,遠古社會里的人們相信物類轉化,相信物類具有人一樣的感情,這是一個普遍的社會現象,也是當時人們思維還處于比較幼稚階段的表現。費爾巴哈就曾在《宗教的本質》中說:“人本來并不把自己與自然分開;所以他把一個自然對象在他身上所激起的那些感覺,直接看成了對象本身的狀態。??因此人們不由自主地、不知不覺地??將自然的東西弄成了一個心情的東西,弄成了一個主觀的、亦即人的東西。”[1](PP.438-439)原始社會的人們還不能將自己與自然分開,正如費爾巴哈所說,當他們把自然對象在他們身上所激起的那些感覺看成了對象本身的狀態的時候,他們就有可能將其它自然物人性化了。而當時的人們日常生活中接觸最多的也是蛇,蛇是他們最害怕同時也是最崇拜的自然對象。根據費爾巴哈的觀點,流傳下來的人性化的蛇故事較多也是很合理的事。像這樣人性化的蛇故事在《搜神記》中的記載有兩個方面。

  1、蛇報恩(第347、348、453、463則)

  此類故事中的蛇完全被人性化,有些甚至直接脫胎于人體。如第347則記載:“后漢定襄太守竇奉妻,生子武,并生一蛇。奉送蛇于野中。”在人們看來,生蛇是一件很難堪的事,為避免敗壞家風,奉將其送于野中。但故事沒有結束,當竇氏死將葬時,“有大蛇從草中出,徑來棺下,委地俯仰,以頭擊棺,血涕并流,有頃而去。時人知為竇氏之祥”。雖身為蛇,卻是人子,有人的血統,有和人一樣的感情,在母親死后非常哀慟,以至“血涕并流”,來表達對生母的感情。

  第453則故事則用隋侯以藥封斷蛇救蛇命,后而“蛇銜明珠以報之”這樣的故事來寫蛇對隋侯救命之恩的報答,表達蛇對人的感謝。而第348、463兩則故事都寫老婦養蛇,后來蛇報“母”恩。如果說第463則為報“母”恩而陷城,“唯姥宅無恙”尚有過分之處的話,那么第348則故事大有“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之意。在這里,蛇的感情與人的感情是相通的,沒有更大的間隔,所體現出來的完全是人性的一面。

  其實,這里的蛇的行為是人的行為的體現。當漢魏巫風盛行,佛教思想逐漸深入人心之時,人們普遍接受了“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思想觀。于是巫覡們在編造神話故事時,便以某些動物作為載體,賦予動物以人的感情,這些動物很自然地便被人格化,完成了從物到人的轉變。但人化后的蛇依然脫離不了動物性的一面,依然有著蛇的軀體,這樣完成的實際上是一個怪誕的意向。把蛇與人組合為一個怪誕神奇的意向,來表現當時極深廣的社會內容,這也是人類精神創造偉力的一個明證。蛇、人結合后,蛇的種種自然屬性升華為人的社會屬性,成為人類文化中某些不朽的寶貴財富,也成為人類不朽意志、思想的象征。但這些意志、思想在后來的社會中漸漸被宗教所利用,而存在于這種意志、思想里的報恩觀念恰恰符合了當時人們的精神需求。于是大家信仰、崇奉,而后口耳相傳,在以后的社會里流傳下來的民間傳說或是文學記載里反映這類思想的故事也就自然的較多了。

  2、蛇幻化(第349、442則)

  神話中人獸通婚、幻化變形等怪誕的情節是原始人類真實思想的反映,也是他們的蒙昧心理的表現,而這些非理性部分正是從原始社會最低、最落后的生產力和經濟狀態中產生出來的。蛇幻化為人在中國民間流傳最廣的是白蛇與許仙的愛情故事,故事中的白蛇既會談情說愛又能變形興風作浪。其實這一蛇變化的故事是有其古老的民俗信仰根源的,它是原始圖騰崇拜的遺留。薛寶琨在《白蛇傳和市民意識的影響》中講到:“蟲(蛇)的壞心、惡意等狀態是由其壞的、有害的感覺而引起的。蛇的出沒無常可能會引起其行動異樣的感覺,蛇的形美實兇或許能引起其幻化善變的感覺,人對蛇的畏懼、憎惡必然要賦予它以性格和形象。因此蛇就有可能由擬人而幻化為人了。”[2]雖然封建社會比原始社會進步了一大截,但它仍然是一塊繼續產生新的神話的土壤,像這樣荒誕變形的故事也就自然地能被中世紀封建社會群眾所相信、所接受。

  流傳下來的民間傳說中動物幻化為人的故事很多,有狗幻、豬幻、狐幻等等。但《搜神記》中的這兩則記載較早,還沒有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即使這樣我們也不能忽視。更值得一提的是第349則,故事是這樣寫的:“元帝永昌中,暨陽人谷,因耕息于樹下,忽有一人,著羽衣,就淫之。既而不知所在。谷遂有妊。積月將產,羽衣人復來,以刀穿其陰下,出一蛇子,便去。谷遂成宦者,諧闕身陳,留于宮中。”

  這則離奇的蛇女淫凡男并使之有孕的故事,未見有其它類似記載,很值得深思。蛇女幻化成羽衣人,讓男子懷孕,使其受苦,最后落得宦者的下場,遭人鄙視、遺棄,并“留于宮中”,毫無人身自由。這是對當時男尊女卑思想的挑戰,谷之結局是淫亂男子應有的報應。這里,以蛇女為代表的女人地位得到提升,她們已經擺脫男人的附庸地位,真正成了自己的主人。

  應該說這是佛教傳入我國以后才形成的民間故事。在印度由于佛教的影響,蛇女故事往往帶有懲戒好色者的說教意義,佛經上記載說有好色者見樹上一絕色美女而爬至前,卻見到一蛇;印度故事中國王和蛇女結婚后,健康狀況不斷下降。這種色欲傷身的思想影響下形成的東方哲學便注重倫理傾向,蛇女故事也往往突出善惡之爭,宣揚色空觀念,它們往往成為社會生活的寫照,富有社會意義。

  第442則故事則是一般的幻化故事,寫二蛇為爭山地,來人間打官司暴露之事。雖無特別之處,但二蛇相爭的背后我們仍然可以看到世間人的爭斗,不僅為土地,還為金錢、為美色等等。這里蛇的活動與人的活動相同,蛇之行為完全被人性化。

  在我國魏晉時期,幻化為人這種變化的觀念其實是宗教思想的產物。在漢民族歷史上產生過重要影響的宗教主要是道教和佛教。道教的長生術旨在說明肉體常有,這種常有的肉體在經過一定的修煉以后是可以變形的,這也是道家一直以來持有的思想觀念。而佛教中的修來世講究精神不死,精神的轉移也從另一方面證明了“原型”的可以變化。而這兩種宗教在長期的封建社會里有融合、發展的復雜過程,在這兩大宗教的影響之下,幻化故事的形成也就顯得很自然,反映在后世的小說記載中也就明顯帶有這種傾向。

二、神化的蛇

  這類故事大多是原始社會崇拜蛇的部落對蛇的描述的延伸。原始人對蛇的恐懼,產生了原始宗教的蛇崇拜,在這些宗教中也就漸漸產生了蛇神,于是有了蛇神話,并在后世民間傳說中不斷發展著,同時也反映在早期小說中。但蛇神話的發展是有著它自身的發展階段的“,可以說在半人半獸的人首蛇身神之前必有一個全獸型的蛇神的階段”[3](P.71)。那么蛇神話本身又是怎樣來的呢?我們確信它是荒古時代的圖騰主義(Totemism)的遺跡。在某幾個圖騰崇拜部落的兼并過程中,圖騰(Totem)這種崇拜物也必然的隨之融合。以蛇為圖騰的部落最強大,圖騰的兼并當然也以蛇圖騰為主同化其它弱小單位。我們后世神話中保留下來的龍這種只存在于圖騰當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中的虛擬生物就是因部落的兼并而產生的“,它不拘泥于局部的像馬、像狗、像魚、像鳥、像鹿,它的主干部分和基本形態依然是蛇,龍圖騰就是以蛇圖騰為最強大的部落合并與融合其它圖騰部落的結果”[3](P.71)。我們可以說它是一種糅合成的綜合體,當然這也是圖騰式社會發展必然結果。在以后社會的逐漸發展過程中,蛇神話的產生就顯得較合情理了。

  1、蛇現(第111、125、149、197、226、238則)

  從開天辟地的盤古到創始人類的女媧氏,從共工、伏曦到黃帝、炎帝,這些具有至高無上權力并主宰人類命運的統治者都是人面蛇身,都是蛇神。因而蛇在中國古代傳說中有一個很重要的意象——權力,后來保留下來的故事也始終無法脫離其影子。由此,以蛇為主體的圖騰神話發展到龍以后,這種象征更為明顯。

  《搜神記》記載的幾次蛇現都與國家大事有關。第197則蛇入于“景王祠中,不見”,此處蛇有帝王之意,是皇帝的象征;第238則馮見二赤蛇而連連升官,這里蛇象征著富貴、吉祥,象征著王權;其它幾則也都印證著不同的國事。在中國古代,類似的事還有,如齊恒公見“委蛇”而成為霸主等;所有這些蛇都意味著權力、財富、國家、王者等含義。后世歷代帝王也無不以龍蛇的種屬自比,所謂“高帝子孫盡隆準,龍種自與常人殊”(杜甫《哀王孫》)“,不同的王朝在這方面的區別不過是龍體顏色的相異而已,秦統治者是白帝子(白蛇),漢統治者是赤帝子(赤蛇),所以一律統稱為金龍天子(黃蛇)”[4]。

  那么為什么蛇會具有如此的象征呢?我們還得從圖騰社會開始。據聞一多考證,龍的原型是蛇“,龍之所以有資格被奉為圖騰,首先一定是假定了龍有一種廣大無邊的超自然的法力,既所謂的‘魔那’(Manna)者,然后才肯奉它為圖騰,崇拜它,信任它,皈依它,把整個身體和心靈都交付給它”[3](P.84)。華夏諸族大都是以龍為圖騰。他們相信自己是“龍種”,富有“龍性”,于是斷發紋身以象“龍形”,于是人便是龍了。人是龍當然也有龍的法力和“魔那”。這樣一來,一個人的生存便自然沒有誰敢傷害、能傷害他了。隨著知識的進步,根據“同類產生同類”的原則,與自身同型的始祖觀念產生以后,人們按自己的模樣來擬想始祖,這樣圖騰就由全獸型蛻變為半人半獸型的了。

  圖騰式社會發展到國家以后,圖騰原始性趨于消失,人們信仰崇拜逐漸轉移,自然崇拜觀念淡薄。自劉漢王朝始,宣揚“天人合一”、“天人感應”說,強調天意。皇帝代表天,是萬民的主宰,于是龍這一上通于天、下入于淵的神物就自然的進入了這一領域。統治階級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加強統治,便利用迷信來迷惑人民。他們以龍為吉祥物,先假定龍是自己的祖宗,自己便是龍子,是龍子便富有龍性,于是裝扮成龍形,愈看愈像龍,愈想愈是龍。而龍具有多種靈性,化身為天子以后,當然還有龍的神力,于是龍在這里成了天人合一的媒介。“其先劉媼嘗息大澤之坡,夢與神遇,是時雷電晦暝,太公往視,則見蛟龍于其上,已而有身,遂產高祖。高祖為人降準而龍顏、美須髯??常從王媼、武負貰酒,醉臥,武負、王媼見其上常有龍,怪之。”(《史記·高祖本紀》)這里記載的漢高祖即龍子,他的身邊常常伴有龍的出現。傳說周幽王的王后褒,也是一個蛇女,是龍的精液撞上宮女使她不夫而孕的。

  2、蛇疫(第63、318、462則)

  這幾則故事完全是在原始人對蛇崇拜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追根溯源,中國神話傳說中的伏羲、女媧這對兄妹夫妻乃是龍身蛇軀,創始了婚姻,繁衍了人類。在后世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總的說來,伏羲和女媧也是受中國人崇敬、信仰的。蛇神女媧是人類的締造者,又為人類補天,是人類的守護神。傷害蛇便傷害了女媧,便傷害了自己的“母親”,因此別人痛恨他們。體現在神話傳說中便是遭報應,甚至死亡。《搜神記》第63則中球之姊“生十年怪病”,至年五十余因卦得之,訪其家世,皆因“先世曾伐大樹,得大蛇殺之”;第318則故事更是神奇,士人陳甲獵殺昏醉大蛇。直至三年后與鄉人共獵至此處“,語同行曰‘:昔在此殺大蛇’。”“其夜,夢見一人??來至其家,問曰:‘我昔昏醉,汝無狀殺我。我昔醉,不識汝面,故三年不相識。今日來就死’。??明日,腹痛而卒。”這里的蛇已被神話,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它可以讓你生、讓你病,也可以讓你死,甚至于夢中殺你。這些蛇已跳出了基本意義,而被神話成不可侵犯的神蛇。

  在遠古社會里,許多蒙昧人對于一些動物特別是蛇有周期性的蛻皮能力感到不可理解,他們相信這類物種能由此恢復青春而長生不死,而長生不死那是當時人們最渴求的事。在無力改造自然的年代里,面對狂暴肆虐的災害,人們唯有相信某些所謂的神物,把希望寄托在他們身上或者希望自己也能有神物的某些能力。當然這也是產生原始圖騰崇拜、原始宗教的基點。按后來宗教的觀點,人是神與獸的中介,而神與蛇的合體便有了人首蛇身神。但延伸到后來,蛇也可以通過一定的修煉變形為人,再以后可以成神,神、獸、人共體。

三、本義的蛇

  這樣的蛇見于《搜神記》第69、70、440、441、458則故事。

  上古社會,蛇與初民生活的關系是敵對關系,蛇是人類最大的天敵。面對森林遍布、毒蛇猛獸泛濫的大自然,人們無法抗拒。在與蛇斗爭的過程中,不是被吃掉,就是被傷殘,人們害怕、恐懼。甲骨文中的蛇的本字是“它”,形似蛇。《說文解字》中是這樣解釋的:“它,蟲也。從蟲而長,象冤曲垂尾形。上古草居患它,故相問無它乎。”遠古人民對蛇的恐懼是可見的,相互間問候的方式也很獨特:“沒有蛇嗎?”這在今天的人們聽起來似乎很可笑,卻正是原始初民對蛇的恐懼心理現象的反映。而在流傳下來的神話傳說中仍有許多蛇弄病、蛇食人的故事。第69、70兩則記載華佗行醫就診的病人,都是蛇寄生于體,致使“嗜食不得下”,腳瘡愈后“數十日后復發,如此七八年”。而另外三則故事是專寫蛇食人、蛇對人的威脅、蛇與人的斗爭。更值得一提的是第440則,幼女寄以劍殺大蛇,這是人與蛇斗的理想化體現,也是“人定勝天”觀念的回答,更是對英勇斗蛇幼女的贊頌。

  這五則故事都是寫普通意義上的蛇。與原始社會相比,社會雖然在發展,但人們對蛇仍有一種畏懼、憎惡的心理,這也常常是不以蛇為崇拜物的部落對蛇描述的發展。人們將蛇說成是妖怪,而厭惡它、痛恨它。與之相對應,便有了人蛇之戰,便有了理想化的傳說。

  原始人因無法抗拒大自然中的蛇而對其產生恐懼“,因恐懼而產生了原始宗教的蛇崇拜,而對蛇的神秘感,則是各種蛇神神話的源泉”[5](P.258)。蛇是人類的天敵,蛇神又是人類的締造者,是人類的守護神,同時蛇又有人類的感情,有與人類似的行動。因而在蛇文化傳說中人性、神性與本性這三者便有了交叉,半人半獸的蛇象征著人類的自然欲求和社會欲求之間的矛盾,當這些矛盾不能很好地解決時,便以神作為載體,將交叉著的幾股凝聚在一起,完成了三者的統一。在后來社會的發展中,由于處于正統地位的儒家思想宣揚禁欲主義、男尊女卑觀念,蛇文化的發展便有了新的篇章,主要是蛇女從神到妖的轉變,這也正是女性地位在古代社會的一個見證。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在《搜神記》中有關蛇的記載中,神性、人性的占多數,這與原始的圖騰崇拜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聞一多在《伏羲考》中將圖騰的演變發展分為三個階段:人的擬獸化、獸的擬人化、全人型。如果與上述文章聯系起來考察《,搜神記》中的蛇的神性、人性、本性這三方面恰好對應了這三個階段。《搜神記》是對民間傳說故事的記載,而這些故事恰恰是原始圖騰崇拜在后世人們思想觀念中的延伸,是民間文化發展變異性的結晶。在人的擬獸化階段,原始人曾靠采集野生植物和獵取動物充饑以求得生存,這時的動物是支持人類生存不可缺少的條件,人們把動物本身當作對生活具有強大影響力的自然的異己力量來加以崇拜。人們所需要的東西也就是人們所依賴的東西,也就是古人奉之為神的

  對象,而它也就成了氏族成員所崇拜的圖騰。他們相信通過模仿此圖騰就能得到神的保護,就擁有了神的至高無上的權利。摩爾根在探討洛魁氏族首領權利時提到,“在分布很廣的人類部落中間,常常把角當作職位及全能的象征,這或許如泰勒所提示的,是由于有角的反芻動物的雄獸特別顯得威風凜凜,才引起人們這種聯想的”[6](P.72)。但是,隨著知識的進步,人類相信有自己的始祖,于是按自己的模樣來擬想,自己的模樣又是半人半獸,這樣圖騰的演變便進入了第二階段———獸的擬人化階段。自然獸便有了人的特征,或有了與人類似的思想感情、類似的行為,甚至能幻化為人,這時的獸被人性化了。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二千年過去了,由于不斷的暗中摸索,人們稍稍學會控制些自然的有效方法,自己也漸漸有了點信心,于是對他們的圖騰神,態度漸漸由獻媚的、拉攏的、恫嚇的、抗拒的(人究竟是個狡猾的東西)最后他居然從幼稚的、蒙昧的圖騰文化中掙扎出來了,以至幾乎忘掉有過那么回事”[7]。這時的始祖模樣也變作全人型了。當然后世小說記載中的動物也便是本性的了。

  總之,《搜神記》中的蛇的含義比較復雜,但無論是人性、神性還是本性的蛇,都是早期人民對蛇的態度的反映。蛇作為古代人民的神話母體之一,仍然不斷發展著,但總的趨勢仍是人性化、神性化的占多數。

【參考文獻】

[1]費爾巴哈.費爾巴哈哲學著作選集(下卷)[M].上海:三聯書店,1962.

[2]薛寶琨.白蛇傳和市民意識的影響[J].民間文藝論壇,1984,(2):35-40.

[3]聞一多.聞一多全集·神話編·伏羲考[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

[4]王驤.白蛇傳故事三議[J].民間文學論壇,1984,(2):16-20.

[5]陳建憲.神話解讀[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

[6]摩爾根.古代社會[M].北京:商務出版社,1983.

[7]鄧喬彬.聞一多的圖騰研究[J].中國民間文化,1994:216.

原載《鹽城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年8月第24卷第3期

  

Comments are closed.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精品国产久精国产 | 国产又爽又黄的激情精品视频 |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 免费成人av网站 | 亚洲综合成人在线 | 国产在线精品一区 | 中文在线免费视频 |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蜜桃动漫 | 涩爱av一区二区三区 | 在线二区 | 国产精品久久av | 亚洲狼人 | 日韩高清免费在线 | 美女久久久 | 久久国产精品久久精品 | 国产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 www.色综合.com|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四 | 日韩 国产 欧美 | 国产精品第100页 | 亚洲精品成人久久 | 欧美激情亚洲 | 国产一二区在线观看 | 精品国产麻豆 | 精国品产一区二区三区有限公司 | 欧美国产综合视频 | 亚洲一区欧美一区 | 九九美剧 | 国产成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婷婷 | 精品不卡 | 日韩中文字幕网址 | 亚洲精品在线观看免费 | 红色一级毛片 | 亚洲欧美日韩天堂 | 在线播放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三级视频 | 欧美黑人双插 | 欧美一区二区免费视频 | 国产精选一区 | 国产成人免费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