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中的蛇
西周 口徑縱48.5厘米 橫48.9厘米 足徑32.7厘米 通高25.4厘米
圓形、方唇、附耳、淺腹、圈足,腹飾蟠虺紋。
春秋晚期 鈕高5.4厘米 镈厚0.7厘米
形制大體與編鐘近似,紋飾較編鐘清晰,空花扁鈕,下口齊平,其上和正背兩面均飾蟠虺紋。
戰(zhàn)國 長5.8厘米 寬3.7厘米 厚1.2厘米
青白玉,鉤為蛇首狀,帶鉤身的中部為一絞絲紋圓環(huán),圓環(huán)中心為一橢圓形淺浮雕,其外框?yàn)橥傅竦乃镍P,四角向內(nèi)出鳳首,四蛇身與四鳳相連,蛇首穿過中心的圓環(huán),鳳身、蛇身皆陰刻羽狀紋、細(xì)斜線紋和鱗紋。
戰(zhàn)國 長3.7厘米 寬1.4厘米 厚0.8厘米
青白玉,盤蛇神獸紋玉管的正面為等邊三角形,以棱為中軸,上下兩端均為神獸,一端似人面,一端似梟首,兩神獸渾然一體,獸 身盤繞三條蛇,蛇身陰刻鱗紋,一蛇的頭在背面,兩蛇的頭在正面。
戰(zhàn)國 座徑31.1厘米 高18.8厘米
胎色灰白,釉色泛黃,座上貼九條堆塑的盤蛇,蛇張口圓目,身飾鱗紋,插孔上下飾細(xì)密的水波紋。
戰(zhàn)國 座徑32厘米 高26厘米
灰褐色硬陶,座身有四蛇,腹部相交,頸部向上昂起,頭如馬首,蛇身滿飾鱗紋。為首次發(fā)現(xiàn)的越國樂器。
戰(zhàn)國 高5.8厘米 足徑6.7厘米
泥質(zhì)灰白陶,球身由八條蛇組成,蛇身盤成圈狀,蛇頭和蛇身飾點(diǎn)狀的藍(lán)色琉璃釉,并以紅彩相間。
東漢 高64厘米
東漢時(shí)期蜀中巫神文化的體現(xiàn),辟邪鎮(zhèn)宅,四川特有的類型。造型一般是鬼面,頭上有角,瞪眼,血盆大口,獠牙,長舌及胸(也有短舌的造型),一手持斧,一手抓蛇。
南唐 長45.3厘米
陶質(zhì),這件人首蛇身俑作兩條人首蛇互相纏繞的姿態(tài),兩人首的方向相反。人首圓臉光頭,頸下有蛇鱗。
明 徑10.2厘米 厚0.5厘米
青銅質(zhì)地,蟾蜍鈕,主紋飾為銘文、二十八星宿、八卦、十二生肖、四靈組合而成,紋飾清新,主題鮮明,工藝精美。
清 高22厘米 口徑12厘米
青銅質(zhì)地,通體鎏金。頂塑老態(tài)龍鐘壽星翁持杖、鹿與侍童的造型為鈕,爐身飾三層單瓣仰蓮,瓣尖翹出,下半部蓮瓣中嵌有神態(tài)各異的十二生肖像。
清中晚期 高6.4厘米 口寬22厘米
花梨木質(zhì),盒蓋上鑲有十二生肖和太極圖
清末 長85.4厘米 寬7.8厘米
近代 高23厘米 寬22厘米
女媧是中華上古之神,人首蛇身,為伏羲之妹
近代 長41厘米 寬39厘米
“貼補(bǔ)繡”,有“童子”、“老鼠”、“葡萄”、“老虎”、“蛇”等內(nèi)容,結(jié)在兒童身上,用以避邪驅(qū)毒。
銅 徑4厘米
壓勝錢,不用于交換,而用于擺設(shè)、禮儀,作為吉祥如意、鎮(zhèn)惡驅(qū)邪的象征。方孔銅錢,正面是十二生肖動物圖案、名稱,或配有十二地支文字。背面多為八卦、星官、吉語等相襯。
20世紀(jì)50年代 縱13厘米 橫23厘米
左為許仙,中為白娘子,右為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