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子
姓名:姓孟,名軻,字子輿
生卒:前372年-前289年
朝代:戰國中后期
籍貫:鄒國(今山東省鄒縣東南)人
簡評:一代儒家宗師
孟子故事
《孟母三遷》
原文:昔孟子少時,父早喪,母仉[zhang]氏守節。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學為喪葬,躄[bì],踴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遂遷居市旁,孟子又嬉為賈人炫賣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居子也。”舍市,近于屠,學為買賣屠殺之事。母又曰:“是亦非所以居子矣。”繼而遷于學宮之旁。每月朔(shuò,夏歷每月初一日)望,官員入文廟,行禮跪拜,揖[yī,拱手禮]讓進退,孟子見了,一一習記。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
譯文:從前孟子小的時候,父親早早地死去了,母親守節沒有改嫁。一開始,他們住在墓地旁邊。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游戲。孟子的媽媽看到了,就皺起眉頭:“不行!我不能讓我的孩子住在這里了!”孟子的媽媽就帶著孟子搬到市集,靠近殺豬宰羊的地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豬羊的事。孟子的媽媽知道了,又皺皺眉頭:“這個地方也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們又搬家了。這一次,他們搬到了學校附近。每月夏歷初一這個時候,官員到文廟,行禮跪拜,互相禮貌相待,孟子見了一一都學習記住。孟子的媽媽很滿意地點著頭說:“這才是我兒子應該住的地方呀!”
后來,大家就用“孟母三遷”來表示人應該要接近好的人才能學習到好的習慣!也說明環境能改變一個人的愛好和習慣。
《孟子受教》
原文:孟子妻獨居,踞,孟子人戶視之,向母其曰:“婦無禮,請去之。”母曰:“何也?”曰:“踞。”其母曰:“何知之?”孟子曰:“我親見之。”母曰:“乃汝無禮也,非婦無禮。《禮》不云乎?將入門,問孰存。將上堂,聲必揚。將人戶,視必下。不掩人不備也。今汝 往燕私之處,人戶不有聲,令人踞而視之,是 汝之無禮也,非婦無禮。”于是孟子自責,不敢去婦。——引自《韓詩外傳》
譯文:孟子的妻子獨自一人在屋里,蹲在地上。孟子進屋看見妻子這個樣子,就向母親說:“這個婦人不講禮儀,請準許我把她休了。”孟母說:“什么原因?”孟子說:“她蹲在地上。”孟母問:“你怎么知道的?”孟子曰:“我親眼看見的。”孟母說:“這是你不講禮儀,不是婦人不講禮儀。《禮經》上不是這樣說嗎,將要進門的時候,必須先問屋里誰在里面;將要進入廳堂的時候,必須先高聲傳揚,讓里面的人知道;將進屋的時候,必須眼往下看。《禮經》這樣講,為的是不讓人措手不及,無所防備。而今你到妻子閑居休息的地方去,進屋沒有聲響人家不知道,因而讓你看到了她蹲在地上的樣子。這是你不講禮儀,而不是你的妻子不講禮儀。”孟子聽了孟母的教導后,認識到自己錯了,再也不敢講休妻的事了。
《孟子少時誦》
原文:孟子少時,誦,其母方織。孟子輟然中止,乃復進,其母知其喧也,呼而問之:“何為中止?”對曰:“有所失復得。”其母引刀裂其織,以此誡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復喧矣。(選自《韓詩外傳》卷九)
譯文:孟子年少時候,有一次,他在吟誦詩文,他的母親在一旁紡織。孟子(受其影響)突然停了下來。過了一會兒,又開始吟誦。他的母親知道他忘記了,叫住了他就問:“為什么要中間停頓了?”孟子回答說:“忘記了,一會兒又記起來。”孟子的母親拿起刀子就割斷她的織物,說:“這個織物割斷了,能夠再接上去嗎?”從此之后,孟子讀書就專心了。
孟子年表
周烈王4年己酉(公元前372年)孟子約生于此時;
周顯王12年魏惠王13年韓昭侯6年甲子(公元前357年)孟子約十五歲,受業于子思門人;
周顯王17年秦孝公10年己巳(公元前352年)孟子約二十歲,欲休妻;
周顯王37年己丑(公元前332年)孟子在鄒,答鄒穆公問;
周顯王38年庚寅(公元前331年)孟子居平陸;
周顯王39年辛卯(公元前330年)孟子到任國,拜訪季任;孟子在鄒,與屋廬子、曹交問答;
周顯王40年齊威王28年壬辰(公元前329年)孟子約四十三歲,首次至齊;齊相儲子來見孟子;
周顯王41年齊威王30年宋君偃后元1年癸巳(公元前328年)孟子與告子辯論;孟子勸蚳鼃向齊王進諫;孟子與匡章交游;孟子離開齊國,前往宋國;
周顯王42年宋君偃后元2年甲午(公元前327年)孟子至宋;
周顯王43年宋君偃后元3年乙未(公元前326年)孟子在宋,與滕國世子相會;孟子與宋人勾踐論游說之道;
周顯王44年宋君偃后元4年 秦惠文王13年丙申(公元前325年)孟子離開宋國,回到鄒;
周顯王45年梁惠王后元11年 丁酉(公元前324年)孟子在鄒,滕文公派然友問喪禮;孟子由鄒之滕,推行仁政;
周顯王46年魏惠王后元12年 齊威王34年 戊戌(公元前323年)孟子與農家陳相辯論;
周慎靚王1年魏后元15年 齊威王37年 辛丑(公元前320年)梁惠王“厚幣卑禮”召賢納士;孟子見梁惠王,時約五十二歲;孟子與周霄論出仕;
周慎靚王2年魏惠王后元16年 齊宣王1年壬寅(公元前319年)孟子與公孫丑論短喪;周慎靚王3年魏襄王1年;
齊宣王2年 癸卯(公元前318年)孟子約五十四歲,見梁襄王;孟子在范遇齊王子;孟子至齊,答齊宣王問;孟子論“我四十不動心”;
周慎靚王5年燕王噲5年乙巳(公元前316年)孟子出吊滕文公;
周慎靚王6年楚懷王14年魯平公10年齊宣王5年丙午(公元前315年)魯平公欲見孟子;孟子返回齊國,與充虞論葬母;齊宣王問孟子伐燕;
周赧王3年齊宣王8年楚懷王17年己酉(公元前312年)燕人叛齊,齊宣王說“吾甚慚于孟子”;孟子論“臣視君如寇讎”;孟子與淳于髡辯論;孟子約六十歲,辭官離開齊國;孟子遇宋于石丘;
周赧王25年辛卯(公元前290年)《孟子》約編撰于此時;
周赧王26年壬申(公元前289年)孟子約卒于此時。
經典語錄
(1)不以規矩,不成方圓。
【譯文】不用圓規和曲尺,就不能正確地畫出方形和圓形。
(2)權,然后知輕重;度,然后知長短。
【譯文】稱一稱,才曉得輕重;量一量,才曉得長短。
(3)人有不為也,而后可以有為。
【譯文】人要有所不為,才能有所為。
(4)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譯文】即使有一種最容易生長的植物,曬它一天,又凍它十天,沒有能夠再生長的。
(5)其進銳者,其退速。
【譯文】前進太猛的人,后退也會快。
(6)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
【譯文】心這個器官職在思考,思考才能獲得,不思考便不能獲得。
(7)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惡于眾也。
【譯文】只有道德高尚的仁人,才應該處于統治地位。如果道德低的不仁者處于統治地位,就會把他的罪惡傳播給群眾。
(8)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廟;士庶人不仁,不保四體。
【譯文】天子不行“仁政”,便保不住他的天下;諸侯不行“仁政”,便保不住他的國家;卿、大夫不行“仁政”,便保不住他的宗廟;一般的老百姓不行“仁義”,便保不住自己的身體。
(9)國君好仁,天下無敵焉。
【譯文】一國的君王如果喜愛仁德,整個天下便不會有敵手。
(10)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
【譯文】減免刑罰,減輕賦稅,讓百姓能深耕細作,早除穢草。
(11)仁者無敵。
【譯文】仁德的人是沒有敵人的。
(12)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譯文】每家給他五畝土地的住宅,四圍種植著桑樹,那么,五十歲以上的人都可以有絲棉襖穿了。雞狗與豬這類家畜,不去打亂它的繁殖期,那么,七十歲以上的人就都有肉可吃了。一家給他一百畝土地,并且不去打亂它季節生長的規律,那么數口人的家庭便都可以吃得飽飽的了。辦好各級學校,反復地用孝順父母、敬愛兄長的大道理來開導他們,那么,須發花白的老人便會有人代勞,不致頭頂著、背負著東西在路上行走了。
(13)易其田疇,薄其稅斂,民可使富也。
【譯文】搞好耕種,減輕稅收,可以使百姓富足。
(14)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
【譯文】君主仁,沒有人不仁;君主義,沒有人不義;君主正,沒有人不正。
(15)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
【譯文】以百姓的快樂為自己的快樂的國君,百姓也會以國君的快樂為自己的快樂;以百姓的憂愁為自己的憂愁的國君,百姓也會以國君的憂愁為自己的憂愁。
(16)仁則榮,不仁則辱。
【譯文】諸侯卿相如果實行仁政,就會有榮耀;如果行不仁之政,就會遭受屈辱。
(17)有恒產者有恒心,無恒產者無恒心。茍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
【譯文】有一定的產業收入的人才有一定的道德觀念和行為準則,沒有一定的產業收入的人便不會有一定的道德觀念和行為準則。假若沒有一定的道德觀念和行為準則,就會胡作非為,違法亂紀,什么事都干得出來。
(18)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此所謂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
【譯文】為爭奪土地而戰,殺死的人遍野;為爭奪城池而戰,殺死的人滿城,?這就是帶領土地來吃人肉,死刑都不足以贖出他們的罪過。
(19)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
【譯文】君主把臣下看成自己的手足,臣下就會把君主當作腹心;君主把臣下看成牛馬,臣下就會把君主當成路上遇見的一般人;君主把臣下看成泥土或野草,臣下就會把君主看作仇敵。
(20)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譯文】魚是我想要的東西,熊掌也是我想要的東西,這兩樣東西不能夠同時得到,我就舍棄魚而選取熊掌。生命也是我想要的東西,義(真理、信仰、正義有益大眾的思想和行為)也是我想要的東西,如果這兩樣東西不能夠同時得到,我就舍棄生命而選擇義。
(2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譯文】尊敬我的長輩,從而推廣到尊敬別人的長輩;愛護自己的晚輩,從而推廣到愛護別人的晚輩。
(22)孟子曰:水性無分于東西,無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躍之,可使過顙;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豈水之性哉?其勢則然也!人之可使為不善,其性亦猶是也。
【譯文】孟子說:“水性是不分東西方向的,難道它也不分上下嗎?人性的善良,就像水向低處流一樣(勢所必然)。人沒有不善良的,就像水沒有不向低處流的一樣。現在論水(的另一面),用力拍打使它跳躍,它可以高過人的額頭;堵截令它激流回旋,可以使它停在山上。這怎么是水性如此呢?這實在是外力使然啊!人,可以使他做不善的事,這種違背他善良本性的行為,跟讓水違背它向低處流的行為,本質是一樣的。”
(23)殺一無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義也。
【譯文】殺一個無罪的人,是不仁;不是自己所有,卻去取了過來,是不義。
(24)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未聞弒君也。
【譯文】破壞仁愛的人叫做“賊”,破壞道義的人叫做“殘”。這樣的人,我們就叫作他“獨夫”。我只聽說周武王誅殺了獨夫殷紂,沒有聽說過他是以臣弒君的。
(25)賢者在位,能者在職。
【譯文】使有德行的人居于相當的官位,有才能的人擔任一定職務。
(26)尊賢使能,俊杰在位。
【譯文】尊重有道德的人,使用有能力的人,杰出的人物都有官位。
(27)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譯文】百姓最為重要的,代表國家的土谷之神為次,君主是最為輕的。
(28)出自《孟子》: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 后演化成成語,獨樂樂不如眾樂樂!
【譯文】意思是一個人欣賞音樂快樂不如和眾人一起欣賞音樂快樂。
(29)舜發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中,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譯文】舜是從農耕的田野中被選拔出來的,傅說是從泥水匠中被選拔出來的,膠鬲是從魚鹽販子中被選拔出來的,管夷吾是從獄官手里加以任用的,孫叔敖是從海邊被提拔上來的,百里奚是從奴隸市場加以重用的。所以上天將要下達重大責任給這個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內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勞累,使他經受饑餓,以致肌膚消瘦,使他受到貧窮之苦,讓他所做的事情點到錯亂,使他的內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堅韌起來,增長他原來沒有的才能。一個人常常發生錯誤,這樣以后才會改正;內心困惑,思慮梗塞,然后才知道有所作為;顯露在臉色上,表現在聲音中,然后知曉。在國內沒有執法的大臣和足以輔佐君主的賢士,在國外沒有相抗衡的國家和外患的侵擾,國家就常常會走向滅亡。這樣以后,就可以知道憂慮禍患能使人生存發展,而安逸享樂會使人走向滅亡。
文章分頁: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