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小石先生1888年8月16日誕生于南京,原籍嘉興。胡小石的父親胡季石先生,是晚清的一位舉人,曾在南京候補,故舉家遷居南京。季石先生曾師從興化劉熙載,受劉氏影響,所以在對小石先生的啟蒙教育中,便包含了較豐富的內(nèi)容,很早就引導(dǎo)小石先生走上博學多能的道路。
先生10歲時,父親去世,家庭經(jīng)濟拮據(jù),靠少量房租和母親從事絡(luò)絲等勞動生活。寡母孤兒,頗受富室欺凌。這種處境,培養(yǎng)了先生自幼奮斗自立的精神和偏于孤傲的性格。10歲以后,曾在私塾學習。1902年兩江總督張之洞奏準在南京創(chuàng)立三江師范學堂,1905年改稱兩江師范學堂。1906年李瑞清(梅庵,后自號清道人)攝江寧提學使兼兩江師范學堂監(jiān)督,使學堂大有發(fā)展。先生1906年9月,考取了兩江優(yōu)級師范預(yù)料,1907年2月插班進入兩江優(yōu)級師范學堂農(nóng)博分類科。在兩江師范,先生度過了18歲至21歲的年華。當時兩江師范,自然科學主要由日本教習任教,而傳統(tǒng)文化的學習,則由監(jiān)督親自過問。先生以其家傳的書法和深厚的舊學功底,引起了梅庵先生的注意,有一次,李先生出題測試學生,小石先生做了一篇很好的文章,受到梅庵先生的激賞,成了梅庵先生悉心指導(dǎo)的入室弟子。
1910年2月,先生從兩江師范學堂畢業(yè),留校任附中教員。梅庵先生介紹他與同學胡翔冬拜于陳三立(散原老人)門下學習詩學。先生于詩學更得精進。 1910年,先生與其同學楊仲子先生之妹楊秀英結(jié)為伉麗。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發(fā)生。此時,兩江師范學堂已停辦。梅庵先生退居上海,自號清道人,以鬻書畫自給。當梅庵先生離開南京時,先生從城北急往城南藩署謁別。1912年3月,先生受聘為江蘇第四師范博物教員。1913年1月又經(jīng)梅庵先生介紹,任長沙明德中學博物教員。1914年4月患怔忡之疾辭職回寧。8月,乃應(yīng)聘江蘇第一女子師范, 教博物兼教國文。1917年7月,辭去第一女師教職。
1917年8月由梅庵先生介紹,先生去上海任倉圣明智大學國文教員。1918年1月,復(fù)應(yīng)梅庵先生之召,至其家中設(shè)家塾教授其弟、侄輩,同時繼續(xù)從李先生學。小石先生書法本有根柢,此時更為精進。先生寓滬時,滬上寓居不少遺老,其中不乏宿學之士,有幸向之請教 , 獲益很多。特別是沈子培先生,是季石先生同榜,于文字、金石之學對先生指導(dǎo)尤多。先生在上海期間,輯所得金石拓片,附以考釋,成《金石蕃錦集》二冊,由震亞書局石印出版。
1920年9月,梅庵先生病逝。小石先生主辦喪事,克盡弟子之道。后來每逢梅庵先生忌日,先生必素食以為紀念,終生不渝。先前,陳中凡先生向其任教的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推薦小石先生,當年11月,乃受聘該校教授兼國文部主任。
先生在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任教期間,曾給學生講授過修辭學、詩歌選作、中國文學史等課。20年代初,許多課程尚屬“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階段。先生講課,于每一時代取其代表性作品加以剖析,于每時代文學,分別其主流與支流,探究其來龍去脈,使之真正具有“史”的規(guī)模。這在當時是很有獨創(chuàng)性的。
先生在北京時開始深研楚辭。同時,也深研甲骨文字,最服王國維融合經(jīng)學、史學與小學(文字音韻)于一爐的做法,務(wù)求以科學的方法得出可信的結(jié)論。
1922年8月,先生辭去女師大職務(wù),應(yīng)武昌師范大學之聘,任教授兼國文系主任,講授散文、文學史、詩選等。同事中有劉禺生、黃季剛諸先生。學生中有劉大杰、胡林翼、賀揚、李俊民等。先生于教學之余,每攜學生徜徉于山水之間,偶有詩作,集成《武昌雜詩》一集。
先生在武昌時,曾完成《楚辭辨名》《屈原賦考講義》等著作。 1924年3月,受西北大學校長傅佩青邀請,往任該校國文系教授兼系主任。6月因母病回寧。9月乃應(yīng)聘金陵大學國文系教授兼主任,授楚辭、杜詩、甲骨文等課。1925年復(fù)兼東南大學教授及文理科長,教授文學史。當時金大、東大的教授往往互相兼課,但1927年春,金大認 為按校章不得兼職外校。先生辭職受聘于第四中山大學(1928年5月定稱國立中央大學)任專職教授兼系主任及中文研究室主任。先生于1911年兩江師范畢業(yè),十余年執(zhí)教南北各校,至此方得回南京定居。
先生回寧后,在城北將軍巷31號,筑小樓居住,題名“愿夏廬”。小樓共三層,一樓會客,二樓北室先生自居,號稱北樓,靠壁一榻 , 榻前幾案堆滿書籍,室中一大案,為先生揮毫作書處,三樓為藏書樓 , 藏書萬卷,入室弟子得以讀書其中。先生回南京后,過了10年比較安定的日子。1927年北伐成功,國民黨政府定都南京。中央大學作為全國規(guī)模最大的一所高等學府, 受到特別的重視。當時學校廣聘名師來校任教,僅中文系就有王伯沆、吳梅、汪東、黃侃、胡小石、汪辟疆等著名學者。這些學者各有專長, 又善于做詩填詞,春秋假日,每有詩社雅集,或分韻、聯(lián)句為游玩助興。 有這樣的學術(shù)氣氛,又有比較安定的生活環(huán)境,故而抗戰(zhàn)前十余年,是能夠?qū)P淖鰧W問的時期,先生的重要論文,大多完成于此一時期。如:1927年寫成《說文古文考》,于1924年左右寫成《甲骨文例》,1928年發(fā)表《金文釋例》,1937年8月發(fā)表《聲統(tǒng)表》,1933年發(fā)表《古文變遷論》,1934年發(fā)表《齊楚古金表》,1935年寫成《書庫方二氏藏甲骨卜辭印本》,1926年發(fā)表《遠游疏證》,此外,講授多年的《中國文學史講稿上編》也于1928年正式出版。
小石先生生長在南京,一生中最重要的時期也是在南京度過的。他對于南京有非常深厚的感情。南京的名勝古跡無不留下他的足跡, 并曾寫有許多歌詠南京的詩篇。先生尤喜后湖,每年總有數(shù)次之游。 南京,這一六朝古都,一磚一瓦無不凝聚著古代文化之精彩,此地又擅出水之勝 ,無怪乎先生一生都在研究南京,欣賞南京了。 抗戰(zhàn)前的十多年,雖然相對安定,但先是軍閥混戰(zhàn),然后是日寇日益進逼,國難當頭,也絕對說不上是升平時代。因此,在小石先生筆下憂國傷時之作,也時有出現(xiàn)。
1937年7月7日,日寇挑起盧溝橋事變,開始了全面侵華戰(zhàn)爭。當年9月先生舉家隨中央大學遷往重慶。其將軍巷“愿夏廬”遭日機轟炸焚毀,書籍文物損失慘重。先生酷愛杜甫詩,今國土大半淪亡,流寓蜀中,與杜甫的遭遇竟很相似,所以就更容易從杜詩取得共鳴。1938 年作《南京陷及期書憤》有云:吊楚南公誓,收京杜老謳。寸心與江水,奮激日東流。
先生在重慶頗多關(guān)切時事之作。如《夏教授稚子廢學賣報》、《見流人鬻衣者》記敘了物價飛漲之際,人們生活之艱難。《詠傷兵二首》則對生活無著的傷兵寄予莫大的同情。《夜聞捕盜》則對“戰(zhàn)伐生理難”“非饑寧有此”的“盜賊”寄以哀憐。 因遭逢國難家難,故所為詩頗多悲涼之語,記敘諸事則有詩史氣象。
先生在重慶時,名望甚高。1938年即為部聘教授。是公認的國學大師、著名教授。1939年8月,先生應(yīng)云南大學校長熊慶來邀請,去昆明任教同時兼任文法學院院長。1941年2月,應(yīng)白沙女子師范學院院長謝循初邀請,兼任該校教授,并移家至江津縣白沙鎮(zhèn),自此,始以“沙公”“沙”題款。先生在江津曾經(jīng)調(diào)查研究,作《江津縣方言志》。1943年8月,中央大學依例給先生一年休假,乃復(fù)往云大任教。其時西南聯(lián)大羅常培先生主持文史哲演講會,乃親致請柬,邀請先生演講,先生作了“八分書在中國書學史上的地位”的演講。1944年7月休假期滿,先生仍回中大任職。該年9月,中大成立文科研究所中國文學部,先生任主任,先后招收研究生10余名。
1945年8月14日日寇無條件投降,抗日戰(zhàn)爭勝利。延至1946年5 月,中央大學陸續(xù)遷回南京,全校于11月1日開學上課。因“愿夏廬”被毀,先生全家開始住在學校宿舍,數(shù)年后才遷至天竺路21號寓所。當時除在中大任教外,也兼金陵大學課程。
1947年南京學生掀起“反內(nèi)戰(zhàn)、反饑餓、反迫害運動”,5月20日京滬蘇杭16所高校學生舉行示威游行,遭殘酷鎮(zhèn)壓,是為“五?二○”血案。先生同情、支持學生的愛國運動,并參加營救被捕學生行動,被特務(wù)列入黑名單。
1948年底淮海戰(zhàn)役以后,國民黨政府強迫中央大學南遷。先生與梁希先生等組織護校活動,予以抵制。1949年1月先生被推選為“中大校務(wù)維持委員會”委員,并與梁希、鄭集同被推定為常務(wù)委員。4月1日南京大專院校萬余人舉行“爭生存,求和平”游行請愿,先生乘吉普車隨游行隊伍之后,以保護學生。
1949年4月23日,先生以愉快的心情迎接南京解放。8月8日中央大學更名為國立南京大學,先生與梁希、張江樹等21人組成校務(wù)委員會,先生仍任文學院院長,同時任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員會委員,南京博物院顧問,并參加南京市文聯(lián)(其時省文聯(lián)尚未成立),1950年,又當選為南京市各界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是年江寧縣東善鎮(zhèn)祖堂山發(fā)現(xiàn)兩座大型古墓,先生協(xié)助南京博物院進行調(diào)查,經(jīng)考證,確定其為五代十國時南唐烈祖李昇和中主李璟的陵墓。先生親臨指導(dǎo),為南唐二陵的發(fā)掘,作出了很大貢獻。1951年,先生應(yīng)南京博物院考古部主任尹煥章之請,同去江寧湖熟鎮(zhèn),調(diào)查史前時期文化遺址。因該遺址具有典型性,后被定名為“湖熟文化”。1952年7月,全國高校院系調(diào)整,南京大學與金陵大學等校有關(guān)系科合并,為綜合性大學。院系調(diào)整時,先生任籌委會委員。1954年開始試行研究生培養(yǎng)制度,1955年先生招收研究生1名,1956年招收副博士研究生4名。
解放后,小石先生除為大學本科及研究生開過許多課程外,還曾為南京博物院、華東文物工作隊等單位的人員開設(shè)“中國文字與書法”系列講座,又曾應(yīng)邀作過多次學術(shù)講座。如:應(yīng)省文聯(lián)邀請,講“屈原與古神話”、“書藝要略”等。1961年5月南京大學校慶,先生作了“杜甫的《北征》”和 “羌村三首” 兩次講演,聽者云集,南大校長郭影秋及南大、南師的許多知名教授到場聽講。1961年江蘇省成立“書法印章研究會”,先生被推舉為會長,傅抱石、黃七五為副會長。
先生晚年身體漸衰 ,1958年曾住院切除腹內(nèi)囊腫。1960年春,先生又因舊疾,住入上海華東醫(yī)院治療。先生晚年多次患病,但仍擔任了校內(nèi)外的許多工作,同時也著手整理歷年之講義、筆記。如1958年發(fā)表的《讀契札記》,就匯集了數(shù)十年研究甲骨文的心得。1959年開始整理《廣韻正讀》一書,以《廣韻》的反切對照現(xiàn)今各地方言, 可惜未寫完即已去世。
先生一生經(jīng)歷了許多歷史劇變。晚年,新中國成立,廣大人民得到了翻身解放,民族獨立,國家日益富強,作為一名正直的愛國的知識分子,他衷心擁護共產(chǎn)黨,并曾提出過入黨要求,只是因考慮到他的聲望與影響所宜,入黨才未能實現(xiàn)。
1962年3月16日晨7時43分,先生病逝于江蘇省工人醫(yī)院(現(xiàn)為江蘇省人民醫(yī)院),享年74歲。先生逝世后,南京大學成立了治喪委員會,停靈于中山南路殯儀館。十余日內(nèi)包括省市領(lǐng)導(dǎo)和普通市民,來吊者絡(luò)繹不絕。 小石先生有遺言,藏書贈南京大學圖書館,所藏文物捐贈南京博 物院。他最后也不忘振興祖國的文教事業(yè),留嘉惠于后人。
先生逝世后,南京大學成立了以副校長范存忠先生為主任的遺著 整理委員會,集中了所有著作、講稿、札記、書信等。現(xiàn)整理成的有《胡小石論文集》《續(xù)集》《三編》。這雖然只是先生一生研究的很少部分,但也可以看出他的博大精深,每一創(chuàng)見都能給人以很大啟發(fā)。(摘自《學苑奇峰——文史學家胡小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