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4月9日文章 題:南京劇壇昆曲史略
吳梅(1884—1939),字瞿安,號霜崖,蘇州人,擅長詩詞和戲曲創作。平生酷愛昆曲,對制曲譜曲和吹笛演唱諸藝事,均有突出的造就。民國元年(1912)春節后,他應省立第四師范學校校長仇?庵?聘,來南京任教。仇?庾至燎?,精于詞曲,1905年留學日本宏文師范,專攻教育學,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任命為第四師范校長,與族人仇淶之在校提倡昆曲的傳習。因慕蘇州吳梅之名,優禮相聘。吳梅到校后,傳道授業,常與師生課余唱曲。1913年,吳梅到上海寫成《顧曲麈談》;1917年受蔡元培之聘,到北京大學任教。1922年,應東南大學國文系主任陳中凡之聘,吳梅重返南京,從此直到1937年抗戰爆發為止,他在東南大學、中央大學、金陵大學主講詞曲,把昆曲引進了大學課堂。他開講《曲選》和《曲律》課時,隨身攜帶笛子,邊吹邊唱,做到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吳梅不僅在高等學府內開展昆曲活動,而且還和社會上的昆曲愛好者建立了廣泛的聯系。1932年11月,他和地方人士仇淶之、甘貢三等成立了業余的昆曲組織,名為“紫霞曲社”。因中山陵東側有一處古跡叫做紫霞洞,洞前為紫霞湖,南京曲友曾到此游賞唱曲,乃結為社集,公推吳梅為社長,并吸收青年學生參加。1935年10月,由蘇州“昆劇傳習所”畢業班組成的“仙霓社”首次來寧,在南京大戲院連續公演二十多天,演出戲碼二百多折。吳梅為專職昆班在南京中斷八十年后重現于金陵舞臺而興奮,為了表示歡迎與支持,他促成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停了半個月的下午課程,由他親自帶領全系師生去觀摩了“傳”字輩的演出。吳梅對南北昆劇藝人的成長極為關懷,平時多有指導。1936年12月,北京的昆弋班“祥慶社”到南京公演,因班中昆旦名角韓世昌早在1918年已拜吳梅為師,另一位小生演員白云生便乘這次到南京的機會,也舉行了向吳梅拜師的典禮,學習了《西樓記·錯夢》,《桃花扇·題畫》和《長生殿·偷曲》等戲目。吳梅一生為昆曲事業嘔心瀝血,在南京結出了豐碩的成果。
作者:南京大學中文系吳新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