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大師生平|著作年表|著述索引|作品選讀|大師研究|研究著述|書品推介|研究學人|相關鏈接
|
|
|
|||||||||||||||
|
||||||||||||||||
作者:張岱年 中國文化是世界三大文化體系之一,在上古時代是獨立發展的,形成人類文化的一個獨立典型。直到十五世紀,中國文化始終居于世界文化的前列。中國的“四大發明”傳入西方后,促進了西方近代科技的迅速發展,而在中國本土卻沒有起到變革的作用。十六世紀以后,西方科學技術突飛猛進,至十七世紀中葉起,逐漸形成西方近代文明,中國則落后了。到十九世紀,中國受到資本主義列強的侵略欺凌,中國人民發憤圖強,經過一百多年的艱苦奮斗,終于“站起來了”。救亡圖存問題的解決,在歷史上將會日益顯示出非常偉大的意義,從此,中國文化的發展也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 中國在近代的落后,表明近代中國文化存在一些嚴重缺點:中國沒有孕育自己的近代實驗科學,又沒有產生近代民主制度。五四新文化運動,提出“科學”與“民主”,確實揭示了文化改造的主要任務。盡管中國沒有產生自己的實驗科學,但是,中國古代的科學知識也還是相當豐富的。 在文化問題上,要避免兩種不正確的傾向,即既要反對全盤西化論,也要反對中國文化優越論。早在二三十年代,主張全盤西化的是胡適之先生,主張中華文化優越論的是梁漱溟先生。我提的口號是“文化創造主義”,即“綜合創新論”。多年來我一直就是這個觀點,中體西用我反對,西體中用我也反對,應當運用唯物辯證法,把中西文化各自的貢獻綜合起來,創造新的中國文化和世界文化。 作為一個中國人,就是要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而培養民族自尊自信,需要了解優秀的民族文化傳統。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現在不是講得太多,而是還沒有被充分地發揚。所謂批判繼承,當然是要有所批判,但主要還是要把優秀的傳統繼承下來,發揚光大。 一些人對中國古代文化缺乏了解,光羨慕西方文化。其實,中國古代有許多深刻思想,但是因為中國古書的文字簡要,有時就很難理解,不像西方著作長篇大論講得那么詳細。中、西哲人各有短長,中國古代思想家雖論證欠缺,但也直截了當,意蘊豐富,廢話不多。 我認為,對待古代賢哲,要設身處地,心知其意,否則就會看不到他們個人超越時代的偉大之處。“好學深思,心知其意”這句話,是司馬遷提出來的。在他那個時代,距離先秦已有一百多年,人們已經不太了解先秦思想家的真義,有些人以己意曲解。他提出的這句話對我們今天也同樣很有意義。 中國文化主要還是儒家的。有學者認為中國哲學的核心是道家思想,因為孔子、孟子很少講本體論,第一個講本體論的是老子。我認為《易傳》還是儒家思想,這是很明顯的。用老莊思想解《易》是可以的,但用象數、納甲之類說《易》,那就近于迷信了。我們應抓住中國文化的主流,并弘揚其中優秀的部分。 簡言之,中國文化有兩個基本精神,具有高度的理論價值,一是“以人為本”,一是“以和為貴”。 “以人為本”還體現了人格價值思想?鬃诱f“天地之性人為貴”,強調“人”;《禮運》曰“人者,天地之心也”,認為人是天地思維器官,人表現了天地的自我認識;孟子辨析“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強調了“良貴”觀念,即人有道德自覺心。有人對此不了解,說中國自古是“他律”,服從于外在的壓力、管束,說西方文化是“自律”。事實上孔孟講的就是人的“自律”。孔子說:“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這些觀點都強調了人的價值,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是“以人為本”,與有神論相比,具有較高的理論價值。 中國哲學特別重視和諧,強調“以和為貴”。春秋時期的史伯說“和實生物”,“以他平他謂之和”。所謂“和”是創新的源泉,指多樣性的統一。孔子說:“君子和而不同。”孟子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指人與人的團結合作!昂汀笔侨穗H關系的一個重要準則。人與人之間,國與國之間,人類與自然之間經常相互矛盾斗爭,但是,如果只強調斗爭,最后將同歸于盡。西方也不是不講“和”,但更強調“爭”,把利益和力量之爭看得很重要。而現在的世界更需要“和”,而不是“爭”,如果再繼續相互殘殺,那么人類就沒希望了!昂汀辈攀浅掷m發展的準則。 中國傳統文化對現代世界的意義,概括說起來就是能夠有助于解決個人與社會,人與自然,道德與生命三種關系。 一個對本民族的歷史與文化知之甚少的人,在精神上便缺乏一種歸屬感;一個對自己的傳統不懂得繼承發揚的民族,便無法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吨袊氖钒倏啤穱@著“中國人”這個核心,力求涵蓋中華文明的方方面面,向讀者,尤其是青少年朋友,提供作為一個中國人應該掌握的有關中國文化與歷史的知識,包括文化、歷史演變的源流,以及在流變過程中所形成的民族精神。為了兼顧查索和閱讀兩個方面,我們選擇了百科的體例,不是作簡單的名詞解釋,而是條分縷析,按照歷史的線索對各方面的內容作出綜述。 作為一個中國人,確實有許多值得驕傲的地方,弘揚我們優良的民族文化傳統,創造中國文化的新形態,是我們當代人的莊嚴任務。 來源:人民網 |
||||||||||||||||
![]() |
國學網站,版權專有;引用轉載,注明出處;肆意盜用,即為侵權。
mailto:guoxue@guoxue.com
010-6890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