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娑羅館清言卷上(一)
|
●娑羅館清言卷上(二) 〔明〕 屠
隆 原著
吳言生 譯注
⊙人有絕技必傳 人有至性不朽
夫人有絕技必傳 , 有至性不朽。靈心巧思 , 魯班以木匠千秋 ; 報主存孤
, 李善以傭奴百世。
⊙核人貴實 浮論難憑
核人貴實 , 浮論難憑。從古圣賢
, 不能無謗。試問釋迦于移山之口 , 佛云乎哉 ; 叩宣尼于伐木之夫
, 何圣之有。
⊙好看花竹聊適情 偶聽弦歌不妨道
道人好看花竹 , 寄托聊以適情 ; 居士偶聽弦歌
, 不染何妨入道。情曠亦自有致 , 寂寞無令太枯。
⊙學道之法無多 只在一心不亂
眉睫才交 , 夢里便不能主張
; 眼光落地 , 死去又安得分明。故學道之法無多
, 只在一心不亂。
⊙幸為人身 知足不辱
戴發含齒 , 生幸托于中華
; 方袍圓冠 , 名復綴于下士。田園雖少負郭
, 妻孥尚免饑寒。榮期之樂已多 , 老氏之學知足。
⊙富貴貧窮由天定 毀譽嗔喜莫隨人
若富貴貧窮 , 由我力取
, 則造物為無權 ; 若毀譽嗔喜
, 隨人腳根 , 則讒夫愈得志。
⊙世法須從身試 大道不在口談
世法須從身試 , 大道不在口談。暇日清言有味 , 恐于實際無當。猝然遇境不撓 , 此是學問得力。
⊙心常作平等之觀 眼不見可憎之物
冤家恩愛 , 心常作平等之觀
; 上帝悲田 , 眼不見可憎之物。性鮮貪嗔
, 六時畏作惡趣 ; 心能領略
, 四季都是良辰。昔人不云乎 : 此老終當以樂死 !
⊙月隨云走竟不移 岸逐舟行終自若
青溪白石 , 倏生瀟灑之懷
; 黑霧黃埃 , 便起炎囂之念 , 此是心依境轉 , 恐于學道無當。必也月隨云走
, 月竟不移 ; 岸逐舟行 , 岸終自若 , 則幾矣。
⊙奔馳情識易昏 積累熏修根熟
醒時思作佳夢 , 夢去未必如所思 ; 生前念佛修行
, 死后猶恐忘初念。何也 ? 眾生奔馳情識 , 一往易昏
; 學人積累熏修 , 務求根熟。
⊙染凈在心 何關形跡
隔壁聞釵釧聲 , 比丘名為破戒 , 比丘之心入故也
; 同室與婦人處 , 羅什不礙成真
, 羅什之心不入故也。固知染凈在心 , 何關形跡。
⊙倒屣迎僧道 掩耳厭市朝
方外偶過僧道 , 倒雙屣 , 急開竹戶迎來 ; 座中倘及市朝 , 掩兩耳
, 輒敕松風吹去。
⊙家在半村半郭 人稱非俗非僧
樓窺睥睨 , 窗中隱隱江帆
, 家在半村半郭 ; 山倚精廬
, 松下時時清梵 , 人稱非俗非僧。
⊙高人輕富貴易 達士斷恩愛難
華屋朱門 , 過王侯而掉臂
; 黃頭懸齒 , 對兒子而傷心。高人之輕富貴也易
, 斷恩愛也難。
⊙中郎未精玄賞 晉人果善清言
觀上虞《論衡》 , 笑中郎未精玄賞 ; 讀臨川《世說》
, 知晉人果善清言。
⊙美人化為糞土 猛士制于螻蟻
美人傅粉涂香 , 終淪于糞土 ; 猛士格虎專刂象
, 死制于螻蟻。古簇銹刀 , 舊日戰爭之地。蝕釵灰襖 , 昔時歌舞之場。英雄漠漠精靈 , 秦晉茫茫歲月。
⊙日日延賓客 長年懶出門
娑羅居士 , 釀酒治蔬
, 無日不延賓客 ; 杜門禁足
, 經年懶過鄰家。白香山云 : “丘野有泉石花竹者靡不游 , 人家有美酒鳴琴者靡不過。”吾甚愧其言。
⊙無礙法中 自生系縛
永明禪師云 : “向不遷境上
, 虛受輪回 ; 于無礙法中 , 自生系縛。”
⊙瞑目跏趺花飄幾 冥心入定鼠行階
瞑目跏趺 , 落花飄而滿幾
; 冥心入定 , 鼯鼠出而行階。
⊙掃有掃無掃亦掃 忘形忘物忘亦忘
掃有掃無 , 即“掃”字而亦掃
; 忘形忘物 , 并“忘”字而亦忘。斯能所之雙泯
, 會靈心于絕代。
⊙家有名花茂樹 風流不減古人
楊德祖家惟弱柳 , 我則雜種名花 ; 殷仲文庭只枯槐
, 余乃多栽茂樹。不啻過矣。
⊙龍翔豹隱 雌伏雄飛
宰相匡時 , 懶殘豫占李泌
; 英雄救火 , 圖南蚤識乖崖。故龍翔豹隱
, 大冶之鼓鑄由天 ; 雌伏雄飛
, 至人之木霸柄在我。
●續娑羅館清言
〔明〕屠 隆
原著
吳言生 譯注
⊙饑乃加餐 倦然后臥
饑乃加餐 , 菜食美于珍味
; 倦然后臥 , 草薦勝似重銻。
⊙流水游魚互相忘 太空浮云兩不礙
流水相忘游魚 , 游魚相忘流水 , 即此便是天機
; 太空不礙浮云 , 浮云不礙太空
, 何處別有佛性 ?
⊙皮囊速壞神識常存 佛性無邊經書有限
皮囊速壞 , 神識常存。殺萬命以養皮囊
, 罪卒歸于神識 ; 佛性無邊
, 經書有限。窮萬卷以求佛性 , 得不屬于經書。
⊙入市而嘆過路客 反觀而照主人翁
入市而嘆過路客 , 紛紛擾擾 , 總是行尸 ; 反觀而照主人翁 , 靈靈瑩瑩
, 無非活佛。
⊙仕宦須登甲第 學道應出陰陽
仕宦能登甲第 , 方免官府差徭 ; 學道未出陰陽
, 終受閻君約束。
⊙暗室貞邪顯露 自心善惡分明
暗室貞邪誰見 , 忽而萬口喧傳 ; 自心善惡炯然
, 凜于十王考校。
⊙香花幢蓋本性彌陀 羅剎夜叉心中魔鬼
香花幢蓋 , 顯本性之彌陀
; 羅剎夜叉 , 現心中之魔鬼。
⊙性源清所見皆佛 心垢生所見皆魔
性源既湛 , 則鐵面銅頭
, 化為諸佛 ; 心垢未除 , 則玉毫金相 , 亦是群魔。
⊙至人除心不除境 凡人除境不除心
至人除心不除境 , 境在而心常寂然 ; 凡人除境不除心
, 境去而心猶牽絆。
⊙萬緣皆假 一性惟真
萬緣皆假 , 一性惟真。圣人借假以修真
, 愚夫喪真而逐假。
⊙興起修行念 除去名利心
入道場而隨喜 , 則修行之念勃興 ; 發丘墓而徘徊
, 則名利之心頓盡。故一念不清 , 宜以佛性而淘洗 ; 六根未凈
, 可取戒香而薰蒸。
⊙天堂人樂成佛難 閻浮人苦成佛易
天堂人樂 , 樂盡則苦趣至
, 故其成佛也難 ; 閻浮人苦
, 苦極則創心生 , 故其成佛也易。
⊙形體有銷亡 精神無隕滅
形同木石 , 未免委運而銷亡
; 神同虛空 , 豈得隨形而隕滅。形有銷亡
, 故愚蒙止知現在 ; 神無隕滅
, 故圣智照見多生。
⊙六道輪回長流浪 證悟菩提即到家
六道輪轉 , 如江帆日夜乘潮
, 乘潮未有棲泊 ; 一證菩提
, 若海艘須臾登岸 , 登岸豈復漂流。
⊙春園風日麗 秋林景逾佳
名花芳草 , 春園風日洵饒
; 紅樹青霜 , 秋林景色逾勝。
⊙芳春景醉人 首夏景堪賞
條風既暢 , 細草茸生
, 嫩柳韶姿 , 紅藥齊含栳藿。芳春景
, 大 *:
人 ; 清露晨流
, 碧梧初放 , 新篁爽氣 , 綠陰映入簾幃。首夏時 , 尤堪賞。
⊙常想病時塵心滅 常防死日道念生
常想病時 , 則塵心漸滅
; 常防死日 , 則道念自生。風流得意之事
, 一過輒生悲涼 ; 清真寂寞之鄉
, 愈久轉增意味。
⊙萬緣虛幻皆心生 六道輪回皆自作
⊙真金鍛于猛火 出火還是真金
今日騎獅坐象 , 眾生之境界過來 ; 饒他帶角披毛
, 佛祖之真性自若。譬如小水匯為巨流 , 入流原是小水。真金鍛于猛火 , 出火還是真金。
⊙釋迦曾作眾生 闡提亦有佛性
釋迦曾作眾生 , 身經乎多劫 ; 其他諸佛菩薩
, 誰不來自眾生 ? 闡提亦有佛性
, 語載于圣經 ; 其他蠢動含靈
, 誰不具有佛性。若佛祖天然佛祖 , 修行之法何為 ; 若眾生則是眾生
, 向善之途遂絕。
⊙今世既種善因 來生必成勝果
今生根鈍 , 是前世之行未修
; 今行苦修 , 則來世之根當利。勿以無緣而自棄
, 力辦肯心而不回。今世既種善因 , 來生必成勝果。列圣皆累劫修成 , 大道豈一世便了。
⊙塵勞中應當著力 生死上不須用心
古德云 : 塵勞中嘗應著力
, 生死上不須用心。塵勞不著力 , 安得行圓 ; 生死若用心 , 恐為心障。
⊙人世禍與福 皆由天安排
非災橫禍 , 世人常嘆無因
; 分付安排 , 皇天必自有說。若現在隱微無據
, 恐過去夙行有虧。彼既不差 , 我當順受。
⊙求道勿急尋師 積功且須修德
成仙作佛 , 必是善人
; 至孝真忠 , 自然度世。張仲文昌
, 未始從師授道 ; 關君天師
, 不聞得訣何人。故求道勿急尋師 , 積功且須修德。
⊙苦惱世上意須溫 嗜欲場中腸應冷
苦惱世上 , 意氣須溫
; 嗜欲場中 , 肝腸欲冷。
⊙禪機迅利者 行為莫卑污
士大夫禪機迅利 , 何鋒不摧 ; 制行穢污 , 無業不作。揚言度世 , 冥司之勾帖忽來
; 開口乞哀 , 幽部之鐵鞭已下。
⊙禪理超教外 大道越言筌
理超教外 , 胡僧所以如愚
; 道越言筌 ,*% 獠何嘗識字。世智紛紛
, 名利場中伶俐 ; 識神擾擾
, 生死路上糊涂。亦可哀矣 !
⊙世人輕性靈 所重者形殼
死漢鞭撻 , 不疼覺疼
, 原非形殼 ; 僵尸爬搔 , 不癢知癢 , 自是性靈。人奈何輕性靈而重形殼乎。
⊙形骸非親 大地亦幻
形骸非親 , 何況形骸外之長物
; 大地亦幻 , 何況大地內之微塵。人能知足
, 則隨地可以自安。若復無厭 , 則求望曷其有極 : 富堪敵國
, 嘆一命之不沾 ; 貴極人臣
, 恨九錫之未至。為子之造物者 , 不亦難乎。
⊙有待而修行 難超無常苦
有待而修 , 終日且圖安樂
; 無常若到 , 問君何以支吾。
⊙時光流逝成今古 貴賤賢愚同一丘
來今往古 , 逝者如斯。貴賤賢愚
, 誰能免此 ? 三尺紅羅 , 過客而吊過客 ; 一堆黃土
, 死人而哭死人。興言及此哀哉 , 當下修行晚矣。
⊙針水緣投 機鋒已到
針水不投 , 亦徒猜乎啞謎
; 機鋒未到 , 莫浪用乎盲拳。
⊙參悟久心花頓開 機緣來性地忽朗
參悟久則心花頓開 , 若蓮萼之舒瓣 ; 機緣來則性地忽朗
, 如日月之放光。
⊙世人損傷我 何必去計較
世人傷我皮毛 , 皴皴難辭陽過 ; 天日下照肝膽
, 冥冥庶免陰愆。
⊙枯毫自重 敝帚自珍
三寸枯毫 , 欲饒未忍
; 千金敝帚 , 自饗知慚。論非仲壬
, 敢希藏帳于中郎 ; 文謝班生
, 終取覆瓿于傅毅。
⊙得志兼濟天下 失意獨善其身
時來則建功業于天壤 , 玉食袞衣 , 是亦丈夫之事 ; 時失則守窮約于山林 , 藜羹卉服
, 是亦豪杰之常。故子房封侯 , 不以富貴而驕商皓 ; 嚴陵垂釣
, 不以貧賤而慕云臺。
⊙夢受撻而身疼 可悟地獄之報
病風狂而譫語 , 多是平日之愆 ; 夢受撻而身疼
, 可悟地獄之報。
⊙近惡緣如皂染衣 修凈行若香薰室
時近惡緣 , 如皂染衣而衣皂
; 日修凈行 , 若香薰室而室香。
⊙度盡眾生 如來本愿
度盡眾生 , 乃如來之本愿
; 眾生難盡 , 則世界之業因。慈父不以頑子之難教
, 而忘教子之念 ; 如來不以眾生之難度
, 而懈度生之心。
⊙眾生業障重 不能見如來
世人日與螻蟻相接 , 螻蟻無知 ; 如來日與眾生周旋
, 眾生不見。障重故也。
⊙耳耽淫聲 不聞金石
耳耽淫聲 , 曷聞金石之響
; 目昏邪色 , 安見玉毫之光 ? 【今譯】
⊙眾生不見佛 不可謂無佛
童子之目稍凈 , 或見鬼神 ; 道士之心漸清 , 能召靈爽。眾生以不見佛 , 而遂謂無佛 , 則螻蟻以不見人
, 而遂謂無人耶。
⊙溷擾心境濁 清寧意氣高
人當溷擾 , 則心中之境界何堪
; 稍爾清寧 , 則眼前之氣象自別。
⊙對境安心 止觀成熟
對境安心 , 則清凈之體小露
; 止觀成熟 , 則真如之理森然。
⊙寂而常惺 惺而常寂
昏散者凡夫之病根 , 惺寂者對癥之良藥。寂而常惺 , 寂寂之境不擾 ; 惺而常寂
, 惺惺之念不馳。
⊙居處必先精勤 凡事務求停妥
居處必先精勤 , 乃能閑暇 ; 凡事務求停妥 , 然后逍遙。平時只自悠然 , 遇境未免擾亂。
⊙世人皮相失真 天眼鑒觀不謬
跡類卑污 , 有損身以利物
; 形同邋遢 , 或混俗以埋光。世人皮相失真
, 天眼鑒觀不謬。
⊙李青蓮仙才夙稟 白香山道骨天成
李青蓮仙才夙稟 , 白香山道骨天成。
⊙人生呼吸間 生死事尤大
疾忙今日 , 轉盼已是明日
; 才到明朝 , 今日已成陳跡。算閻浮之壽
, 誰登百年 ; 生呼吸之間 , 勿作久計。
⊙太乙窺人然藜火 云林寄信倒薤書
太乙窺人 , 閣下然藜之火
; 云林寄信 , 架藏倒薤之書。
⊙三昧成熟之后 臨終諸佛來迎
一念已橫 , 將死冤家出現
; 三昧既熟 , 臨終諸佛來迎。
⊙高明須學精嚴 狷行當思圓轉
木削方可造盧 , 玉琢才能成器。高明性多疏脫 , 須學精嚴 ; 狷行常苦拘時 , 當思圓轉。
⊙麗日催開上苑花 金風顛落羅浮樹
三春麗日 , 催開上苑千花
; 一夜金風 , 顛落羅浮萬樹。
⊙童子智愈少而愈完 成人智愈多而愈散
童子智少 , 愈少而愈完
; 成人智多 , 愈多而愈散。絕代聰明
, 盡是鬼家生活 ; 拍天簸弄
, 無非石上精魂。
⊙道在真修 非關質美
一目十行 , 難超生死之路
; 心持半偈 , 徑入涅 *1 之門。道在真修 , 非關質美。
⊙徐察陰陽變 默觀元化流
春去秋來 , 徐察陰陽之變
; 水窮云起 , 默觀元化之流。
⊙縱心獨往 守禮自防
縱心獨往 , 內頗解乎天
** ; 守禮自防 , 外敢逾乎世法。
⊙形拘一室之中 神游八極之外
蓽門圭竇 , 形拘一室之中
; 氣馬尻輪 , 神游八極之外。
⊙法性周沙界 含靈屬自身
凡夫有己 , 只隔一膜。何關大圣度生
, 不論三途接引。法性原周沙界 , 含靈總屬自身。
⊙眾生本來是佛 因迷自作眾生
眾生本來是佛 , 因迷自作眾生。尋求向外空馳 , 得來原是己物。
⊙佛不從身求 亦不從心得
從身上求佛 , 則無常幻泡之身
, 如何作佛 ? 當求之我心 ; 從心上求佛 , 今日緣慮不溶之心
, 亦非汝心 , 佛性不在是。
⊙經論是障緣 文字是般若
逐經論而生解 , 則經論即是障緣 ; 了文字而悟心
, 則文字便是般若。諸佛所宣 , 乃是宣其般若 ; 初祖所掃
, 乃是掃其障緣。
⊙彼此自有定數 美惡皆由業因
人生命也 , 命者報也
, 報者業也。如龍王散雨于諸天 , 同是諸天而雨溶異 ; 天人日享乎美味
, 同是天人而味實殊。彼此自有定數 , 美惡皆由業因。但言命數而不言業報 , 謬矣。
附 錄
清言敘一
夫掩室摩詰 , 杜口毗耶
, 不二法門 , 從無言入。奈何呶呶
? 鸞公訓敕諄諄 , 以饒舌見戒
, 余終不能改 , 如蕭寥松篁
, 風來則響 ; 間關林鳥 , 春至則鳴 , 誰得而禁之 ? 余于詩文外 , 纂一書
, 譚大人之際 , 命曰《鴻苞》
, 積二十卷 , 吳郡管登之遺書
, 規我“必無遠播通都 , 姑庋之篋笥。古至人著書
, 多自道成名根盡后。子期未至 , 何急而擊鼓以求亡羊為 ? ”余受其誡 , 秘焉。園居無事
, 技癢不能抑 , 則以蒲團銷之。跏趺出定
, 意興偶到 , 輒命墨卿。曇花彩毫紛然
, 并作游戲之語 , 復有《清言》。今而始伏
, 習氣難除 , 清障難斷 , 鸞公真神人 , 早見及此矣。雖然
, 余之為清言 , 能使愁人立喜
, 熱夫就涼。若披惠風 , 若飲甘露。即令鸞公見之
, 亦或為一解頤。昔鳩摩示遺命 , 荼毗而留舌不毀以為驗 , 余舌端隱隱現青蓮花一片矣。
庚子秋八月書于包氏舊草堂。
清言敘二
夫大道之旨 , 書不盡言。西方以來
, 教亦多術。然而諦文害義 , 則失魚何取忘筌 ; 揮麈晤言
, 則一日便當千載。故知見斗生悟 , 絕照由心 ; 顧影興言 , 精思出要。用以化誘愚俗 , 何須萬論千經。若夫指點沉淪 , 只取單詞只語。此緯真先生《清言》所由作也。先生積思玄通
, 孤情直上 , 每于松風云月 , 禪坐相偶。研思因果 , 證徹圓明。痛延門作活者
, 認六賊為己身 ; 嗔到岸尋船者
, 執菩提為實相。以致欲坑墮落 , 皆緣心念紛飛。用揭善誘之門 , 著情遷之訓 , 擬諸甘露
, 比于惠風 , 維時誦習之者 , 如樞密透關 , 麾扇便知脫灑。若中丞大悟
, 看火幡然撥衣。先生自序云 : “能使愁人立喜 , 熱夫就涼”
, 良不虛矣。庭有坊刻 , 矜慎不傳
, 于是守拙上人 , 復壽諸梨棗。上人乘佛理以御心
, 假斯文為宗錄 , 謂變化物由心作
, 受想宜除 ; 而行爾不在多言
, 提撕貴約。故有能了清語之意者 , 將金面棋盤 , 一時拍碎。而吉祥妙喜
, 虛室洞明。先生實普度乎來茲 , 上人豈小補于禪定。可謂克明明德 , 無忝徽音者矣。嗟夫 , 淵源淡泊
, 則釋門不異于禪 ; 宗旨神光
, 則儒道本通于佛。倘指掌而意喻 , 則目擊而道存。如其將心覓心 , 不免因我喪我 , 幾失清言之意矣。守拙名性能
, 廣陵人。
古鄞后學章載道纂。
娑羅館清言跋
緯真先生嘗以方麴書《娑羅館清言》數條示余
, 得未曾有 , 則又恨不獲盡發其枕中秘也。已薄游南州
, 從丁右武座右見之 , 淋漓滿紙
, 便如坐我清涼界中 , 頓還無住觀矣。遂次第于錄
, 歸而勒之蕭爽齋中。庚子五月廿日秀州包衡題識。
豫章雷瑛、朱謀 *) 、朱謀土華校于專文文堂
華亭何三畏就李陸鳴和范明泰重校于墨兵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