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書是在已故著名歷史學家張舜徽先生課堂講稿的基礎上整理而成。其自序稱:“往余為大學文科講授‘國學概論’,即取《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敘》四十八篇為教本。”張先生言本書旨在介紹了一些常見的必讀歷史書籍,替有志研國史的青年們指出一些讀史門徑和研究方法。 |
![]() |
本書為《國學大講堂》叢書中的一種,《國學大講堂》涵蓋文學、歷史、哲學、科學等多方面,分冊導讀,重點在“導”,力求用較短的篇幅,使廣大讀者對這些國學元典有較為全面的認識,既能發掘文化瑰寶,又可辨別、掃除障眼的糟粕,本書即為《說文解字》導讀分冊。 |
![]() |
本書運用“將理論問題歷史化”的研究方法,在康熙朝詩學的總體背景下,從王漁洋的詩學理論入手,通過王漁洋與清初詩壇重要人物的交往,王漁洋詩學與清初文學思潮的關系及對康熙朝詩學的影響,從不同側面勾勒出康熙朝詩學的基本走向。 |
![]() |
本書對20世紀中國四代學者的命運進行了深刻的反思,以嚴謹的治學態度與審慎的求實之風展現了他們的學術道路、學術方式和學術成果的各自風貌,意欲喚起當今學者對群體及自身命運的思索,對學術環境的警惕,從而保持清醒的學術理念,不要迷失自己。 |
![]() |
本書運用“將理論問題歷史化”的研究方法,在康熙朝詩學的總體背景下,從王漁洋的詩學理論入手,通過王漁洋與清初詩壇重要人物的交往,王漁洋詩學與清初文學思潮的關系及對康熙朝詩學的影響,從不同側面勾勒出康熙朝詩學的基本走向。 |
![]() |
本書選擇了古典詩歌的十二個基礎性的同時也是富有活力、涵蓋廣泛內容的概念和命題來講行討論,從不同側面展示了中國古典詩學史。作者認為歷史研究是理論闡釋的基礎,只有歷史的方式才能提供全面把握概念和命題的所有語境含義的可能。 |
![]() |
本書由兩部分構成,上編為目錄,下編為提要。上編“清詩話見寸書目”,將已知967種清詩話以類相從,分為五類,便于了解清詩話的全貌;“清詩話待訪書目”,收亡佚不傳之書504種,勾稽其作者事跡和書的內容。下編“清詩話經眼錄”,為作者經眼464種清詩話的敘錄。 |
![]() |
此編系蔣寅先生歷年讀書所積,仿《池北偶談》之體,論文論詩論史,說古今,道問學,為書十三卷;可觀可玩可嘆,有性情,有筆墨,自成一家言。全書悉用文言寫成,大體可以分成談名人掌故、談典籍目錄、談詩學史學、談其他瑣事等四類。 |
![]() |
·《終南山的變容》 (日)川合康三/著 劉維治 張劍 蔣寅/譯 本書是京都大學杰出學者川合康三教授所作中唐文學研究論文的結集。所收二十二篇論文對中唐文學的基本精神及重要作家的藝術創作特征有敏銳而深入的分析,以細致的文本解讀為基礎,開拓新的研究視角,提出原創性的命題,在思考方式上給人以深刻的啟發。 |
![]() |
偉大的詩歌、經典的選本、百科式的解讀、點擊式的鏈接,彰顯詩境的繪畫,準確簡練的文字,以及洋溢其中的發散、跳躍的,率性、隨意的,甚至是反邏輯的思維火花,讓傳統的“唐詩三百首”超越時空成為具有現代氣息的立體畫卷。 |
![]() |
偉大的詩歌、經典的選本、百科式的解讀、點擊式的鏈接,彰顯詩境的繪畫,準確簡練的文字,以及洋溢其中的發散、跳躍的,率性、隨意的,甚至是反邏輯的思維火花,讓傳統的“千家詩”超越時空成為極具現代氣息的立體畫卷。 |
![]() |
本書是聞一多先生一生中國古代詩歌研究成果的精華選本。他用中西兼具的文化儲備和詩人的靈性去觀照冷冰冰的文字資料,古典詩人一個個復活了,成了可以和今人唱和的朋友。相隔多年,我們依然能感受到聞先生引經據典、淺斟低唱背后隱藏的萬丈豪情。 |
![]() |
由名物研究入手,廣泛而深入地考訂敘述古代士人使用的日常生活器物,以及與此相系的生活場景、生活習俗、生活情趣的源流發展史,以可以落到實處的深入、細致、精微的歷史細節,在古代日常生活史的現場重構中,達到宏大歷史敘事所不能企及的歷史豐富性和生動性。 |
![]() |
本書選了《詩經》四十七篇而述,每一首下面都有注釋,但和一般讀本的不同之處是選擇認為最妥帖的古注來注釋詩中的文字。本書別樹一幟之處在于:一,以情心去體會,二,或正面贊美,或側面反證,重現了《詩經》時代初民天地的美好。 |
![]() |
由名物研究入手,廣泛而深入地考訂敘述古代士人使用的日常生活器物,以及與此相系的生活場景、生活習俗、生活情趣的源流發展史,以可以落到實處的深入、細致、精微的歷史細節,在古代日常生活史的現場重構中,達到宏大歷史敘事所不能企及的歷史豐富性和生動性。 |
![]() |
唐詩是中國文學的瑰寶。袁行霈教授以“風神”兩字概括唐詩,探討唐詩內在特質的藝術外現,從而發掘唐詩的藝術精髓。本書將唐代分為初唐、盛唐、中唐到晚唐四個時段,討論了唐詩的整個發展歷程,以及對后世詩歌的影響。 |
![]() |
本書是中國古代田園詩鼻祖晉陶淵明全部詩文辭賦作品的箋注本。以毛氏汲古閣藏宋刻《陶淵明集》十卷本為底本,參校宋元諸本及總集、類書,箋注重于史實、本事、名物、地理、人物,并單列評析一項,于詩文作意,發隱抉微,是陶集注本中的集成之作。 |
![]() |
本書分兩編。上編的內容屬中國詩歌藝術理論范圍,以言、意、象、境為核心展開論述;下編的內容屬于中國詩歌藝術史的范圍,論述了屈原、陶淵明等十余位詩人的藝術特色、藝術風格、藝術成就。本書1987年初版,此次修訂又增加了一些論詩歌藝術性的論文。 |
![]() |
本書收集方立天先生六十年代以來先后發表在《新建設》等刊物和《中國古代著名哲學家評傳》一書中的十篇佛教論文。其中關于魏晉南北朝時代的八篇是本書的主體,另外二篇是關于隋唐時代或總論性的,則作為附錄。 |
![]() |
本書共結集論文20篇,其時間跨度自上世紀60年代初至本世紀初,是方立天先生幾十年來探索、研究佛學的成果,其內容大致可分為人物、宗教、佛教與中國傳統文化、中國佛教的特點四個方面。還收入了有關華嚴、凈土和禪三個佛教宗派的論文共六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