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實習生吳溫記者高志順)為紀念鄧小平同志“愛我中華,修我長城”題詞20周年,發現、發掘和解讀長城及其沿線所蘊涵的歷史、文化和民俗風情,由本報策劃的大型采訪活動“走長城———河北長城文化紀行”,歷時3個月1000余公里的行走、觀察、記錄、思考,于9月2日順利結束。
本次活動從5月20日開始,由本報文藝副刊部的6位年輕記者分3批進行。他們懷著對世界文化遺產——長城的無比崇敬和熱愛,頂著酷暑,以頑強的毅力和忘我的工作精神,克服重重困難進行采訪和寫作。他們從秦皇島老龍頭出發,到最西端張家口的馬市口,經秦皇島、唐山、承德、張家口4市,通過實地采訪、認真觀察和深入思考,采用文化散記和文化隨筆的形式,以大量的文字和圖片,記述了河北境內長城所蘊藏的深厚文化內涵以及歷史、民族、民俗風情,并提出了目前長城保護和利用工作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本次活動,共發表文章40余篇、考古新發現新聞2篇及“長城文化紀行”掠影3篇。有關后續報道還將進行。
這次大型采訪活動受到了社會各界的熱烈歡迎,讀者的熱心關注是我們將采訪活動進行到底的最大精神動力。自5月20日起我們的熱線電話就響個不停,提供線索的、發表感想的、咨詢評獎方式的達百余人次。不少讀者還通過信件、email、短信甚至直接找到本報編輯部,傾訴他們對此次活動的關注,并對活動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議和意見。本報老編輯宋清江同志專門撰文對此次活動給予高度評價。他說,進入信息時代后,交通和乘載工具日益現代化,“走風日衰”、“走動漸弱”,時興電話采訪、熒屏抓采和材料堆里“撈魚”,潛在舒適的賓館和寫字樓里“造車”完成報道和寫作的時髦之風盛行下,不避艱難,勞其筋骨,深入實地,在“走”中報道,確實是應該稱道的。而且文章有文采,有味道。走長城,確實走出了精彩。
在采訪過程中,記者也受到了當地領導和群眾的熱情歡迎和支持。他們給記者安排食宿,許多人毫不吝惜地獻出了自己珍藏的資料,許多老鄉自愿擔當向導,許多人留下電話,一句“有什么事盡管找我”令記者們感動不已。
省文物局專門發來賀信,祝賀本次活動取得圓滿成功。賀信說,這一大型采訪宣傳活動,引起了長城沿線各級政府對長城保護的重視,使人們對長城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認識,激發了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參與長城保護,有力地推動了長城保護工作。
中國長城學會秘書長董耀會在電話中表達了對本報策劃此次活動的感謝。他說:“長城橫亙半個中國,要想做到真正的保護非常難。這就需要提高人們對長城的了解和保護意識。你們這次大型采訪活動,對宣傳長城、保護長城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非常感謝你們的辛苦和貢獻,我們期待著有更多這樣精彩的報道!
長城是一部大書,記者行走的過程也是學習和感悟的過程,此次活動不僅是對這些年輕記者意志和品質的鍛煉,也是對他們文筆和思想的磨礪。他們感觸頗多:爬長城,走農家,訪專家,不僅了解了長城的保護現狀,也了解了長城沿線經濟社會發展和群眾生活的現狀,是一次難得的踐行‘三貼近'的機會。
應廣大讀者的要求,本報已發表的“走長城”系列文章以及相關圖片不久將由河北人民出版社結集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