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人民大學宣布組建國內高校中的 第一個國學院 ,首期國學班將于今年9月正式招生。人大校長紀寶成并 在《南方周末》發表長文 ,為重振國學大聲吶喊。
建國學院能否重振國學?如何重振?上周,本報記者帶著諸多疑問采訪了紀寶成校長,并邀請各位學者專家發表看法。今日刊出專訪內容, 相關評論 請留意后續報道。
建國學院,乃是應時代之需
南方都市報(以下簡稱“南都”): 中國人民大學組建國內高校中的第一個國學院,基于何種考慮?
紀寶成: 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的組建,是水到渠成、應運而生的事情。近百年來,國學處于一種衰微的狀態。上個世紀的世紀之交,中國受到列強的凌辱,人們對傳統文化失去信心,把落后挨打歸結為自己的文化。“五四”運動是傳統文化的第一次大波折,“文革”再次摧毀傳統文化。今天,隨著全球化時代的到來,我們的民族文化受到了“西化”的嚴峻挑戰,中華民族要在這樣一個時代實現民族的偉大復興,我們迫切需要積續文脈,重振國學。文化是一個民族的脊梁,如果一個民族的脊梁都斷裂了,那怎么談復興?現在要延續中國文脈,恢復近代以來喪失的中華文化的高度自信,提高民族文化素質,加強愛國主義教育,構建和諧社會,激活中國人文學術創造力,都需要重振國學。重振國學,不僅是學術自身發展的需要,更是中國社會發展的需要,是中華民族進步的需要。
作為一所以人文社會科學為主的綜合性、研究型重點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多年以來,一直在自覺地、扎扎實實地做著歷史研究、文化研究、傳統思想研究、儒藏研究等傳統文化領域的研究工作。進入新世紀以來,通過在校內豎立孔子銅像、承擔《清史》的編修工作、呼吁編修《儒藏》、成立孔子研究院、主辦“孔子文化月”、舉辦“儒家思想研討會”等一系列工作,中國人民大學為國學院的組建奠定了深厚的學術、組織和人文基礎。
未來的國學大師有可能從這里起步
南都: 人大國學院的教學對象和研究方向將如何定位?
紀寶成: 人大國學院將培養學貫中西的國學研究者,既具備良好的文化素質和傳統文化修養,又掌握現代知識體系,他們將是能在科研單位、大專院校和政府部門從事國學研究和教學,以及其他相關實際工作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專門人才,社會上這種人才可以說太少了。中國過去文史哲是不分家的,雖然學術的整體性不如西方,但其學術的底蘊和文化的魅力恰恰在此。中國近代以來從西方引進的學術制度,將文史哲分裂開來,各學科壁壘森嚴,培養不出國學的大家來。人民大學國學院的組建是培養國家缺乏的國學方面的人才,是站在當代世界的時空范圍來定位人才的培養和研究方向的,絕不是僅僅鉆故紙堆。我們不敢講以培養國學大師為目標,而未來的國學大師有可能從這里起步。
南都: 國學院的師資問題如何解決?將聘請哪些國學名家來院任教?
紀寶成: 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的教師將一律實行聘任制。國學院的師資將從學校現有的著名專家教授中適當整合資源,如我校著名的中國哲學專家張立文教授、《孫子兵法》研究專家黃樸民教授、中國古典美學專家袁濟喜等老中青專家教授將受聘國學院任教;在建立一支相對固定的教學行政隊伍外,師資力量將采取教師崗位專聘、在職教師雙聘、退休教師返聘和對外招聘四種形式進行組建。我們將設講座教授的形式熱誠歡迎海內外國學造詣深厚的專家、學者來中國人民大學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為民族文化的復興貢獻力量。就在幾天前,我國著名書畫家范曾剛剛成為人大第一位以“國學”名義受聘的兼職教授。
南都: 今年9月國學院正式招生時,將采用什么招生方式?人大怎樣考慮生源問題?有沒有打破當前招生模式,破格錄取一些國學天才的思路?
紀寶成: 國學院2005級的招生將不直接參與面向全國的招生計劃,而改為在2005級本科新生入校前后一周內,在所有專業的新生中鼓勵具有國學研究興趣和國學知識基礎的新生,報名參加進入國學專業的選拔考試,根據實際招生規模擇優錄取。另外,在本學期結束前,學校還將在2004級學生中進行自愿報名遴選出20—30名大一學生組成國學院第一屆本科生。遴選學生必須要求具有國學研究的興趣,在以后的招生中,國學專業只錄取第一或第二專業志愿為國學的學生,更不會進行調劑錄取。我們希望能在國學院的招生中體現“不拘一格”選拔人才,對于在國學方面確有很好根基和功底的人才,會適當考慮破格錄取。
教學方法:古今結合,中西結合
南都: 1922年北大文科研究所曾創辦國學門,1925年清華大學曾創辦國學研究院,此前國內高校也曾開設國學班,相比之下,人大國學院有何特別之處?
紀寶成: 國學曾在上世紀20年代的北大、清華有過短暫的輝煌,但很快沉寂;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一些高校開設國學班以及教育部提倡的文史哲實驗班,未達到預期的效果。人民大學國學院的設立,是多年來人民大學在傳統文化領域一系列的研究工作基礎上一步步進行的,是水到渠成的,更是時代發展的需要。國學的重建,不僅僅是教學內容和科學研究的創新和嘗試,我們將面臨學科制度、學位制度、教學方法等方面的挑戰和突破。我們將高度重視文、史、哲的整體性教學和研究,高度重視義理之學、考據之學、辭章之學的一體化教學和研究,堅持課程的主體性,堅持人才培養目標的明確性——培養當代所需國學人才。但所有的工作和設想需要在實踐中去摸索,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南都: 人大國學院既為當前國內先例,學制上有沒有創新之舉?
紀寶成: 考慮到國學研究需要深厚的基礎以及我國目前小學、中學國學教育的薄弱,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招生實行六年制本碩連讀,成績優異者可碩博連讀。
南都: 國學院的課程將如何設置?將考慮采用哪些教學方式?
紀寶成: 課程將依據國學教育的特點,實行分階段實施、由低向高、循序漸進的新模式。通過各有側重、逐步加深的三個階段學習,使學生逐步掌握國學基礎知識、國學精深意蘊和國學治學方法。“六年不能說就‘學貫中西',但至少要為‘學貫中西'打下基礎。”教學方法會借鑒古代教學方法和當代西方教學、培養方法,以經史子集的研習為主體,除了文史哲、琴棋書畫、詩詞歌賦都要配套,西方文論、西方學術方法、中外思想比較等都要專修,并探索、尋求中西教學研究方法的有機結合和創新。
要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呼喚國學、重建國學,首要的前提,是必須以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與方法認識國學、理解國學,對國學的內涵、性質作出準確的把握,對國學的價值、意義作出科學的總結。與上世紀二三十年代講求國學的背景不同,在當前重建國學是中華民族強大自信的標志,是進入世界多元文明體系、開展文化對話的表現。(本報記者 李懷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