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臺近期國學類學術講座展覽(三)
20、【演講】許宏彬:誰在哪裡抽阿片?初探臺灣阿片使用者的吸食活動與空間
時 間:2015年1月12日(周一)10:00-12:00
主 講 人:許宏彬(國立中興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地 點: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B202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地理信息科學研究專題中心
連結網址:http://www.rchss.sinica.edu.tw/news/news.php?Sn=1387
內容簡介:
主 持 人:林星辰(GIS研究專題中心歷史人口運作委員會委員)
21、【演講】吳忠良:敵人乎?朋友乎?南高學派(人)與胡適和傅斯年
時 間:2015年1月13日(周三)10:00-12:00
主 講 人:吳忠良(浙江商工大學教授)
地 點:中研院近史所研究大樓一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胡適研究群
連結網址:http://www.mh.sinica.edu.tw/Activities.aspx
內容簡介:
主講人簡介:
吳忠良教授,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博士,現任教于杭州浙江商工大學。著有《傳統與現代之間:南高史地學派研究》(北京:華齡出版社,2006)
22、【演講】陳懷萱:到邊境找原鄉——中國「原生態熱」與張藝謀的《印象麗江》
時 間:2015年1月14日(周三)12:00-13:30
主 講 人:陳懷萱(威斯康辛大學人類學博士/中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中心博士后研究員)
地 點:中研院民族所新大樓三樓2319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連結網址:http://www.ioe.sinica.edu.tw/
內容簡介:
我的研究主要分析邊境成為所謂的「景點」之后,旅游邂逅產生的展演空間與地方意義。我將不同的文化旅游展演視為中國改革開放后重構民族性,國家認同及生活風格的空間,并以「家/家園」作為分析視角,闡述西南中國邊境旅游者與在地居民的地方認同意義。這篇聚焦于討論旅游發展的脈絡下「原生態展演」的意涵。邊境意象的展演實踐,因為不同社群偶遇對話產生各種文化雜糅的空間對話,地方意義出現多重意義與歸屬感的異質化;而地方與空間意義的轉變與流動更深層的原因,則是國家力量,人口流動與消費等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
1.報名網頁:http://www.ioe.sinica.edu.tw/ (一律從「民族所網頁」報名)
2.報名期間:即日起至2015年1月4日(周日)23:00為止。
3.餐點提供:由于餐點數量有限,本所保留提供餐點與否的權利。
4.錄取通知:于1月7日(周三)前統一回復錄取通知,并告知是否提供餐點。
5.演講于當日12:00開始,會場于12:15前提供餐點。
6.請自備環保餐具。
7.如若報名兩次不出席且沒有事先告知者,將取消報名資格。
8.請留意是否收到報名回復信函,并確認是否錄取,謝謝。
9.聯絡信息:林音秀小姐,E-mail: world66@gate.sinica.edu.tw
23、【演講】石計生:臺灣歌謠之路
時 間:2015年1月22日(周四)14:00-16:00
主 講 人:石計生(東吳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地 點: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一段2號)
主辦單位:國史館
聯 絡 人:國史館采集處推廣科,Tel: 02-2316-1055
連結網址:http://www.drnh.gov.tw/Default_Chinese.aspx
內容簡介:
【日常生活史系列專題演講(一)】
從〈心酸酸〉、〈舊情綿綿〉、〈黃昏的故鄉〉等美妙雋永的聲音中,展開對臺灣歌謠里的多元鄉愁與歷史文化探究之旅。時間上從日治的昭和年代到戰后國民政府執政的70年代間,理解活躍于深具流行音樂/戲曲歷史厚度的臺北三市街:艋舺、大稻埕與城內/西門町一帶的臺灣歌謠,如何透過跨時空、跨區域的「準全球化」現象,發展出具時代盛行曲之姿的「大雜燴混血歌」跨界流傳樣態,彰顯出多元且豐富的臺灣主體性。
※教師及公務人員全程參與者,可核發研習時數
※活動結束后,可獲得「國史館文化饗宴」集點貼紙1張
24、【演講】高信杰:廈門田野筆記:對于中國學術/官僚制度的初步觀察
時 間:2015年1月28日(周三)12:00-13:30
主 講 人:高信杰(圣安德魯斯大學社會人類學博士;廈門大學人文學院人類學與民族學系助理教授)
地 點:中研院民族所新大樓三樓2319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聯 絡 人:林音秀,E-mail: world66@gate.sinica.edu.tw
連結網址:http://www.ioe.sinica.edu.tw/
內容簡介:
本次報告將透過我個人在廈門大學任教兩年以來的所見所聞,從一種由內而外的觀察視角,來呈現出當代中國學術機構的內部組織與運作模式,并且探討這樣的內在結構最終如何外顯為旁人眼中所見到的中國學術界。報告內容將包括校園內黨政與學術的二元系統、教師的工作與合作模式、以及師生關系等主題。在校、院、系一致追求「進步」與「接軌」的政策目標以及三方之間的利益沖突之下,各種不同身分的人們又是如何協力演出一場校園版本的「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戲碼,其間的政治過程雖不至于暗潮洶涌,卻不失為一個饒富興味的人類學研究主題。
1.報名網頁:http://www.ioe.sinica.edu.tw/ (一律從「民族所網頁」報名)
2.報名期間:即日起至2015年1月18日(周日)23:00為止。
3.餐點提供:由于餐點數量有限,本所保留提供餐點與否的權利。
4.錄取通知:于1月21日(周三)前統一回復錄取通知,并告知是否提供餐點。
5.演講于當日12:00開始,會場于12:15前提供餐點。
6.請自備環保餐具。
7.如若報名兩次不出席且沒有事先告知者,將取消報名資格。
8.請留意是否收到報名回復信函,并確認是否錄取,謝謝。
9.聯絡信息:林音秀小姐,E-mail: world66@gate.sinica.edu.tw
資料來源:臺北《漢學研究通訊》等 陳友冰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