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賢時彥論國學——我看國學人物
【作者簡介】張華(1984— ),男,漢族,山東泰安人,陜西師范大學文學院中國古代文學專業博士研究生。
我愛國學網,最愛國學網之國學人物。
國學人物可謂“群賢畢至,少長咸集”。自夏代以迄于今,古代、近現代前賢以及當代時彥無不“列坐其次”,與之神會,“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字一句,亦足以暢閱幽情。國學人物囊括大典、網羅百家,與之神游,大有王羲之蘭亭“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之感。在與國學人物神會的過程中,遠遠超越了會稽山陰之“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帶左右”等自然景觀所帶來的審美愉悅,而是進入了自由深邃、闊大無垠又妙不可言的精神世界遨游。
錢宏先生在為國學大師叢書所寫前言《重寫近代諸子春秋》中指出:“在源遠流長的中國學術文化史上,出現過三個廣開風氣、大師群起的“諸子百家時代”。第一個諸子百家時代,出現在先秦時期。那時,中華本土文化歷經兩千余年的演進;已漸趨成熟,老莊、孔孟、楊墨、孫韓……卓然穎出,共同為中華學術奠定了長足發展的基脈。此后的千余年間,漢儒乖癖、佛入中土、道教蘗生,中華學術于發展中漸顯雜陳。宋明時期,程朱、陸王……排漢儒之乖、融佛道之粹、倡先秦之脈、興義理心性之學,于是,諸子百家時代再現。降及近代,西學東漸,中華學術遭遇沖擊,文化基脈遇空前挑戰。然于險象環生之際,又一批中華學子,本其良知、素養,關注文化、世運,而攘臂前行,以其生命踐信。正所謂“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康有為、章太炎、嚴復、梁啟超、蔡元培、張元濟、王國維、胡適、魯迅、黃侃、陳寅格、錢穆、馮友蘭……他們振民族之睿智,汲異域之精華,在文、史、哲領域篳路藍縷,于會通和合中廣立范式,重開新風而成績斐然。第三個諸子百家時代遂傲然世出!”錢先生此論可謂真知灼見。國學網國學人物專欄中從先秦之孔孟、老莊、孫韓、楊墨到宋明之程朱、陸王再到近代之章太炎、黃侃、王國維、陳寅恪、梁啟超、魯迅等不一而足,可謂群星璀璨。中間又有各個時代的哲人大家,他們如同一顆顆耀眼的明珠,前后相繼,共同組成了中華文化的完美鏈條。仔細品讀,我們可以明晰地看到中華文化薪火相傳的發展演變軌跡。
文化的發展有賴于大師的出現。國學大師們“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堅守“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最終成為魯迅先生所說的“中國的脊梁”。他們焚膏繼晷、發憤著書,在貧病潦倒、困頓不堪之際,仍不畏艱難、篳路藍縷,以生命鑄就了學術之進步,用人格引領了文明之發展。今天讀來,“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懷”,“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
孟子云:“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國學人物,暢敘生平,時序井然,多維審視,人文互見。如史伯之論,集“洞悉天下形勢的巨子”、“ 闡述陰陽五行的智者”、“ 提出和實生物的哲人”于一體,闡釋深刻、邏輯嚴密。管仲之論,則分管鮑之交、桓公拜相、管仲改革、威服諸侯、病榻論相等五大階段去書寫,客觀完整、條分縷晰。墨子之論,則分為墨子生平、墨子故事、墨子其書三大塊,全面細致,資料翔實。以此觀文,可使茅塞頓開;循此研究,方能登堂入室。
品讀時彥,日新吾見;回首前賢,舊墨余香。對話國學人物,大可疏瀹五藏、澡雪精神。每一位國學人物都是一個個性鮮明的存在,他們的著作是我們審視國學的一面鏡子,他們的生平經歷則是我們觀察歷史的一個角度。然而,他們又都是好學深思的智者,都是博學多才的大師,都是在某個領域造詣極深的學者,或者是無所不通的鴻儒,因此,品閱國學人物,往往有“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豐富之感,同時也不乏“瞻之彌高,鉆之彌堅”的高深之慨。他們所給予我們的,不單單是知識的增長、視野的開闊,更是精神的熏陶和人格的砥礪。
“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惫胖畬W人成為今之大師,當今學人也必定成為后之所謂的大師。國學人物前仆后繼、繼往開來,傳承著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遺產,他們吹來的是縷縷涼風,足以開啟心智;留下的是一脈馨香,無不沁人心脾。“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國學人物所積淀的則是一股精神、一種力量,永遠那么發人深省、催人奮進。
感謝國學人物,讓我們對學術歷史有章可循;感謝國學人物,讓我們的精神家園有地可棲。祝愿國學網越辦越好,讓更詳實、更豐富、更栩栩如生的國學人物來感動感染更多的人,使國學網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和人文素質教育的廣闊園地,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乃至中華文化海外傳播的過程中,播撒更多真善美的種子。同錢宏先生一樣,我們堅信一種觀念:一代人有一代人之學術,我們堅信一個命題:歷史不會跨過我們這一代,讓國學網之國學人物激勵當代學人以更多學術碩果嘉惠士林,呼喚更多博學多識的國學人物不斷涌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