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一種柔韌的堅守
初識國學網,仿佛是一次歪打誤撞之后的柳暗花明,又像是一次迷失道路時的峰回路轉,那個春光明媚的藍天下,一位文理兼修、博才多藝的師兄偶爾向我說起了國學網的事兒,起先的不經意的傾聽逐漸被感染,依稀記得當時的驚喜和感動,作為一名不怎么愛關注網站的學生,這種有意味的發現讓我欣喜,甚至有點按捺不住地點開了國學網的主頁。
近幾年,所謂的國學熱開始興起,形形色色的專家言論充斥在各種媒體的各個角落,世人如趨之若鶩般地跟在他們背后亦步亦趨,形成了一波波宏大的景觀。正所謂大浪淘沙,留下的才是有價值的,有多少人在國學熱中成為曇花一現,又有多少言論甚至從未被人關注?輕輕的一聲詢問,直擊盲目的從眾的人流的軟肋。在這場風靡了不可勝數個日日夜夜的國學熱的浪潮中,急躁派的倒下了,迷失派的出局了,臆想派的淘汰了……剩下的恰恰是那些柔韌如蘆葦般的步履從容的少部分,而我們所欣賞的國學網,恰恰是睿智博識而又安閑從容的那一派,所以她能越走越優雅,越走越深刻。做學問最是欲速則不達的事情,要的是“沉潛之力,決斷之功”,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守得住寂寞,看得開浮名,忍得下清涼,才能于不經意之間,站在深厚的學術積淀上獲得電火石花的領悟與成果。
國學網內容豐富,條理清晰,從詩詞歌賦到經世致用,從經史子集到琴棋書畫,從先秦諸子到當代名家,從中華文明到西方璀璨,從轉載訪談到原創投稿,從名人爭鳴到大眾視角,涉及對象之廣博,文體范圍之完備,傳達思想之精到都讓人獲益匪淺,嘆為觀止;同時整個版面的設計,文字的處理,稿件的選取都讓我們在閱讀的過程中一次次被感動。這些財富的汲取與獲取當然離不開國學的魅力,離不開創始者的篳路藍縷之功,但是不可忽略的還有那些在幕后為我們工作服務的人員,正是他們的辛勞,讓我們得以在浮躁喧鬧的環境之中獲得一席安身立命的寧靜的天空,這是生命中“潤物細無聲”的感動與堅守,看不到名利財富,看不到浮華掌聲,卻在靈魂深處感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安靜,感受一種來自生命深處的精神呼喚,感受到一種安頓浮躁靈魂的寧靜致遠。就像劉小楓在《沉重的肉身》中講到的那根維系著生命肉體和精神呼喚的脆弱的細線,一不留神,就可能使現實生活與精神需求錯位甚至是脫節沖突,而這片凈空為我們提供了維系那根細線的絕妙場所,我們得以在其中放飛心靈,聆聽內心的聲音。
每每耳邊響起蔡琴的那句“像一陣細雨,灑落我心底”的時候,便想起和寧靜有關的東西,想起浮躁焦慮時的訴求,想起久違了的詩意的靈魂。在那個驀然回首的春日午后發現了國學網之后,在其中各樣的博大精華之中陶冶之后,總是會想起這句歌詞,覺得這句“像一陣細雨,灑落我心底”好像專門為此情此景而設,去掉了肉身的沉重之后的那種輕盈,就像是溫潤的細雨一樣,滋潤著疲憊的身心,這樣的柔軟與守望是生命之中最堅強的力量,伴隨著我們走過一次次的窘境與失意,就像有句話說“溫柔是一個女人最大的武器”一樣,乍一看好像是悖論,其實不然,遠在先秦時期,老子就說“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故莫能與之爭”,這是一種怎樣的大智大慧,我們的生活也幸得有了那種溫柔的力量,有了那種柔韌的不斷的蒲草蘆葦般的堅韌才得以在生命陷入漫漫黑夜的時候發現拯救自身的力量。的確有人喜歡看西方的一些理論和著作,西方的浩如煙海的著作也的確是人類共同的財富,不過就像一句俗話說“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民族與生俱來的差異仍然讓更多的人傾向于從國學中尋找心靈的慰藉。不說是為了民族文化的傳承,為了華夏文明的東山再起,就是簡簡單單地為了生活在神州大地上的最廣大的平凡的人民,我們的國學,也必須扎實堅固地繁榮起來,不急功近利,不冒進求快,只要穩重地踏實地前行就一定能取得更好的成績,能為廣大百姓提供更優質的精神食糧,為知識分子提供一方借以棲息的凈土,躁動不安的靈魂得以安息之后,人才能生活得更為幸福,更為波瀾不驚。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無論何時何地,當我們感到疲憊不堪的時候,不妨想一下當初為什么走在這條路上;當我們為生活俗務所羈絆時,不妨捧一杯清茶,拿一卷詩詞,在午后慵懶的陽光中精心讀書來安靜自己的煩躁不安,生命的長度是有限的,為什么要把最寶貴的時間消耗在焦慮與懊惱之中呢?活著,就是一種造化。在花花綠綠的網絡世界中,更是充斥著形形色色的誘惑與不安,當我們選擇了寧靜,選擇了熏陶,選擇了諸如國學網之類的有益的網站的時候,這種堅守將最終成為我們生命中彌足珍貴的財富積淀,成為伴隨我們生命中風風雨雨、浮躁不安的清涼劑,在行色匆匆之中,安頓旅途中希求寧靜的靈魂。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