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夫先路,普惠眾生
——由我與國學網的八年情緣說開了去
【作者簡介】崔福昆(1988-),筆名金昆子,男,山東菏澤人,中共黨員,北京師范大學文學學士。
國學像一杯茶,茶香滿口情悠悠;國學像一杯酒,酒將醉時話語稠;國學像一首詩,詩言有盡意難盡;國學像一首歌,歌到情處淚雙流。思緒良久,醞釀良久,是為情緣,是為責任,是為感恩,八年來艱辛頗多,八年來感悟頗多,提筆撰文,書我心胸,讓久違的往事和思緒在我筆尖慢慢流露……
八年前的2004年,也是一個秋天,在我高一的課堂上我知道了國學網。那時候,剛上高中,農村的孩子基本上都不會上網,我也不例外,只能通過語文老師了解國學網的動態,老師像給幼兒園的小朋友講故事似的,語言的華美動聽,學問的知識趣味,同學們都聽得津津有味,老師自己也沉醉其中。后來,我學會了上網,幾乎每個周末都去網吧了解國學網的動態,那些經史子集的學問,那些琴棋書畫的奧妙,普通學人的獨特觀點,國學人物的文筆傳道,這是一個世界,一個讓人心向往之的美好世界。也是在那高中三年,基于我對文史哲的興趣,國學的種子慢慢在我心中生根發芽。國學網,她不僅開啟了我的思想,也開啟了我的未來。
2007年高考后,我考上了省內的一個不錯的??啤腥A女子學院山東分院(現為本科院校,改名為山東女子學院),捧著通知書,天人之戰,斗爭良久,專科——我不滿意;專業——我不滿意。暑假中,我力排眾議,扛著行李,登上2072次列車,一路北上,到列車的終點站——北京,去圓我心中的求學夢。在京入讀于民辦高校北京人文大學文學院,讀漢語言文學專業,平生第一次為自己做了一回主,為了心中的國學夢,為了青春的文學情。既然選擇了這條路,就有責任證明給別人看,這條路是正確的。2008年1月,我又參加了北京自考,主考北京師范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
多少個披星戴月的忙碌復習,多少次奮筆疾書的伏案身影,懷揣夢想,獨自前行,大二跳級,三年本科,同時,歷三年艱辛考完了自考的所有科目,北師大畢業論文《<呂氏春秋>文體研究》也以“優秀”的等級落下了我自考舞臺的帷幕。三年本科,雙證謝幕,毫不諱言,這是一個艱辛的歷程,也是一個自我磨礪的歷程,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三年的學習考試錯過了年輕人認為許多美好的東西,但我并不后悔,國學網的啟迪,國學的夢想,依然在我心中燃燒,收拾行囊,整理思緒,又一如既往的踏上了考研的征程。
2012年考研英語6分之差,而與首都師范大學文學院擦肩而過,現在又一次備戰考研,信念依在,目標如初——首師大古代文學先秦兩漢方向,一如既往,大步前行。
國學網給了我最初的夢想,這夢想仍在懷中,我抱著她走過了八載春秋,國學網也在這八載春秋中賦予了我無窮的力量,給予了我堅持下去的信心和理由。
國學網是我的引路人,引我一步步走向圣潔的學術殿堂,她使我精神上得到了實惠,思想上啟迪了智慧。這是一個自我蛻變的過程,也是一個自救的過程。蛻變,變得做人成熟,變得做事穩重;自救,救我于物質的貧窮,救我于精神的貧乏。
我只是蕓蕓眾生中受惠于國學網的普通一員,有更多的人在國學網中滋養生命,修繕自我,獲益匪淺。國學網歷經十年,廣播良因,普惠眾生,卓有成效,然更應該深入民間,深入大眾,到群眾中去宣傳、講座及舉辦一些公益性國學活動,立足國學舞臺,背靠高校學術,走進社會基層。國學網不僅要普惠眾生,亦要普渡眾生,這是國學網的責任,也是國學人(包括國學研究者、國學職業者及國學愛好者)的責任。數年前的“彭宇案”給社會公德打了一記響亮的耳光;一年前的“小悅悅碾壓事件”給道德良心深深地刺了一槍。 “溫、良、恭、儉、讓”、“仁、義、禮、智、信”、“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每一個字就是一個鮮活的生命,每一個字都有一段精彩的人生。老祖宗的遺訓,讓我們這些不肖子孫踐踏的體無完膚,可悲!可嘆!
香港作家董橋說:“前面幾十年浪費了很多東西,政治運動毀了太多東西,以前文革的時候四舊什么都不要了,都砸掉了,破壞太大了,把那一代人也都毀了一半?,F在要補救,要追回來,那只能回頭看,看歷史,看過去,趕快去惡補,可能會補回一些東西。因為這些東西你不能斷掉,你斷掉的話再接上去就很麻煩了,現在是時候應該接一接。”
在過度追逐經濟的浪潮下,大部分人心中都沒有了精神,沒有了道德,大家也想去“惡補”,去“接一接”,去找回點兒東西來填補內心那早已空落落的角落??墒?,他們不知道該去哪里找,該找什么,即使他們找到了道德精神的遺留碎片,也不知道該怎樣實踐,用什么樣的勇氣實踐。有時候,同一個人在白云觀上香能看到他,在雍和宮禮佛能看到他,在教堂祈禱還能看到他的身影,這不是學界提到的“三教合一”,這是在現實生活中迷失了自我,不知道人生該何去何從。
前些年,于丹講《論語》引起全民族的“《論語》熱”,何也?難道于教授所講的就一定是老夫子的真理嗎?未必盡然。是因為我們距道德精神太遙遠了,距圣人之道更是遙不可及,如果上溯到“文革”的話,也將近半個世紀了,老百姓太急切也太需要圣人之道來慰藉自己早已瀕臨干涸的心靈。
老百姓有所需,所需之物在國學網應有盡有,國學網普惠眾生是前提,普渡眾生才是終極。國學人以國學網為平臺可盡展才華,布法傳道,授業解惑,廣種善因,教化百姓。
我始終堅信這是一個大有作為的時代,是諸多學人擔當道義的時代!國學大師饒宗頤說:“我覺得現今是國學研究一個興盛的時代……所以,我認為現在對中國國學的研究,正走向一個很正面的路向?!薄拔铱隙?1世紀將會是中國一個文藝復興的年代?!彪S著大國逐漸崛起,去年,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決定。在屬于中國人的世紀里,乘著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春風,大力發展以國學為基礎的傳統文化已迫在眉睫,在社會中重新建構精神信仰,讓老百姓心有歸宿,精神力量的建設往往又是道德良心的覺醒。努力地在老祖宗那里找補點兒東西,再次廣施百姓,讓每一個中國人從中受益,從中找回那尚未走遠的靈魂。這樣,在老弱病殘、鰥寡孤獨遇到困難時,在異國番邦侵擾我邊疆時,才不會再次淪為魯迅筆下的“看客”。
如果說當初自考、考研,是為了圓自己一個國學夢,是為了“救自己”的話,那么現在我想要“救眾生”。通過一年多的考研復習,人生中少有的平靜,少有的讀書和思考,使我感悟頗多?,F在的中國正處于一個轉型的發展時期,在轉型時期會有很多人在改革中迷失自我,丟棄傳統道德精神,一切向“錢”看齊。我在自救,自救以后,便是救人、救眾生,致力于國學的研究,宣揚傳統文化,重塑道德精神,使大家在改革的浪潮中不要迷失自我,不要丟失靈魂。改革的目的是讓我們變得越來越好,而不是都成為掙錢的機器。
國學的研究不是歷史的,不是文獻的,是體現人文關懷和尊重生命的,是通過教化渠道回歸群眾,回歸本心的。這是國學網和國學人義不容辭的責任,但具體還需國學人來實踐操作,我以后也會步入國學人的行列,愿為他人鋪路石,愿為后人登天梯,法古今圣賢擔道義,養天地正氣著文章,這是我的責任。時至今日,依然覺得與國學網結緣,雖九死其猶未悔。
2007年8月溫總理看望國學大師季羨林,季老談及“良知良能”引用《泰山頌》時說:“最后兩句話是——‘國之魂魄,民之肝膽,屹立東方,億萬斯年’。人民的靈魂,百姓的脊梁,中華民族大有前途。”如果用“魂魄”和 “肝膽”來比喻中華民族的道德精神建設,比喻季老推崇的“良知良能”,那么中華民族是真正的大有前途,大國崛起,文化復興,則指日可待!
忐忐忑忑抒情懷,洋洋灑灑三千言,淺淺寄語,深深道款,是為國學網歷經十年施惠眾生的贊嘆,是為百姓愿得國學真諦回歸本心的登高吶喊。心懷崇敬,仰望蒼天,此時此刻,有一木鐸金聲、宏鐘巨鳴響在耳畔:
為天地立心,
為生民立命,
為往圣繼絕學,
為萬世開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