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新生兒的處理概述(成熟兒和未成熟兒)
未成熟兒,系屬早產兒(妊娠未滿 270—280日所生下的)與虛弱兒,體重在2.5千克以下身長在45厘米以內,頭與軀干比較是不相稱的。除大囪門外還有小囪門和側囪門兩耳非常軟,并緊貼于顱骨上,皮膚干燥多縐紋,且露有胎毛,爪甲有時未到爪床末端,睪丸往往尚未下降到陰囊內,在女孩小陰唇突出于大陰唇之外,聲音弱而尖,有時像貓叫,毛細管可透視而潮紅,縐紋多為灰白色,而現貧血狀,呼吸微弱,淺而間斷,哺乳能力薄弱,體溫常隨外界冷熱而改變,此種小兒,抵抗疾病力極薄弱,即患輕微小病亦多變為重癥而死亡。
成熟兒,系屬足有兒(妊娠已滿足十個月)體重、身長、頭與軀干等……均恰合嬰兒正常生理(見下嬰兒生理),試就其啼聲宏大,皮膚色赤,脂肪筋肉豐滿,頭發濃密,手足爪長直等而論,亦可確知其為健康兒矣。此種小兒,抵抗疾病力頗強,如保育得法,雖罹較重之病,多易治愈。
蘇聯兒科專家云,未成熟兒死亡率,目前已縮小到零了,主要在護理方面得法,第一要保溫,如生后凃煮沸的溫植物油,或礦物油,然后給他穿上溫暖的長襪和用棉花紗布所縫的背心,并帶上棉耳帽,在小兒足部和兩側放三個裝著熱水(約45度)的瓶子,或橡皮袋。如系過熱,則將熱水袋除去,盡快地將小兒包在加溫的包布中,盡可能迅速地在加溫的室內,(最低20度C)用溫度38度—39度C的水給小兒沐浴,沐浴后,再將小兒重新包在加溫的包布中。
第一次沐浴,是在臍帶脫落以后進行,以后則每隔二至三日,沐浴一次,在給小兒梳洗以前,仔細把手洗凈,并烤暖,但手上如患有化濃性疾病和患流行性感冒的人,均不準護理小兒。
其次營養,如果小兒能吸乳時,則每兩小時給他哺乳一次,一晝夜共十次(夜間隔六小時)。如果小兒完全不能吮乳時,則喂給他擠出的母乳十次,甚至用 12—15號的藥管喂他,一晝夜6—7次,如果根本就沒有人乳時,可用含有米湯的普通混合食喂養,并且一日內給1—2瓶含糖的乳漿。在兩個月后,開始給未成熟兒水果汁和魚干油,由2—3滴開始,漸漸加到1/2至一茶匙,一日兩次。以上系蘇聯保育未成熟兒之大概也。萬不可以未成熟兒難于護理而忽視之。
生后洗浴(凈拭皮膚)
北方天氣冷,生兒多不沐浴,南方天氣溫,多于三朝浴兒,如在冬寒時,亦不可浴。浴兒之水宜溫度適中,徐徐擦撫偏身,切忌粗狙,時間自五分鐘 --八分鐘,至多一刻鐘,每次洗浴頭頸,兩腋,及腰間陰部,尤須格外注意輕輕擦洗,洗后抹干,宜以粉撲(絲綿制成的)蘸滑石粉,或淀粉與鋅養粉等抹其腋下股間,頭頸,脛灣、指趾等處、乃著衣繃裹。
據《簡要濟眾》說:用益母草五兩、或加忍冬藤,煎水浴,云不生瘡疥。《證治準繩》說:浴兒后以蚌粉(蚌殼研為細粉)輕輕撲之,然后包裹,云能辟邪、收濕、散氣。《全幼心鑒》說;浴湯中,加鹽少許拭干,以輕粉少許,摩其身,既不畏風,又散諸氣。《千金方》:新生兒以豬膽一枚取汁,投湯中,加用桃根、梅根、李根各二三枚,去渣,浴之,終身可無瘡疥。一作或桑、榆、桃柳之嫩枝煎湯,并加入豬膽汁少許,浴畢或用滑石粉、甘草粉末、松花粉等撲之。近說:浴水中宜放入硼酸少許,攪勻之,俟溫涼適宜,即以消毒藥棉浸水中,淋洗兒身,迨污穢已去大半,即以潔凈毛巾擦干水濕 ,然后以消毒利剪為之斷臍。
在洗浴時,兒身胎脂,有謂宜用橄欖油與凡士林(卵黃亦可)涂擦洗之。或用脫脂棉,蘸菜油擦之。惡劣肥皂,萬不可用(有謂可用蓖麻油、蠟油或煮沸過的花生油、豆油等)輕輕擦抹。并應注意嬰兒身體,不使過分暴露,抹干后宜用以上粉末撲之。
洗滌口眼
洗浴全身之后,并須洗滌口眼,蓋嬰兒之口眼,經過產門,受到胞漿惡露之類,侵入眼中或口中,易生疾患。舊說:小兒初離母體,口中有血塊,啼聲一出,血塊隨即下,入腹成疾,最易發生驚熱瘡疾及口內諸患,如已挖去,或未挖出,總須用甘草,銀花或大黃等煎湯,以絲棉軟帛,裹指染湯汁,遍拭口中、舌上,日必三四次,另以胡桃如棗核大,去其皮,搗爛,盛錦絹或薄紗巾、置兒口中,使吮其汁,然后開乳。
洗眼,須用潔凈絹帛,蘸硼酸水、揩拭眼角、眼皮,可以防止赤眼、胎爛眼,膿漏眼等疾患。
清除粘物
嬰兒有呼吸淺表面不規則者、有時呼吸似暫停止者,小兒科學上載在建立新生兒呼吸機能時,首先應清除呼吸道的粘物和液體(羊水),將新生兒倒拿(頭在下面),同時,沿著氣管輕輕壓迫,使氣管中粘液,流到口里,然后用紗布擦去……倘不能建立時,可試行口對口的呼吸方法,隔著幾層紗布,成人的口,對著新生兒的口鼻,慢慢呼吸,直到嬰兒能自已呼吸為止。
擠去魔乳
乳兒生后一周內,無論男女,兩乳房必脹大(舊稱有餅子),分泌清汁,西醫名魔乳,其成分初乳相類,色略黃。在早產兒分泌尤眾,產母每日為之擠去。通常一周之末,分泌轉盛,此后逐漸減少,至四星期,則完全停止。若不擠去,可能至數月,或一年,誘起乳腺炎等之癥。
扎斷臍帶
以前嬰兒生下時多用剪刀剪斷臍帶,多數醫家認為不妥。《幼幼集成》主用以大紙捻蘸香油,燃火于臍帶上燒之令斷,蓋所以補接腸氣,不但為起死回生法且后日亦少有傷寒泄瀉之患。《驗方新編》等書主用蘄艾作一小丸,用香油浸濕,熏燒至焦,方斷,隨用軟棉帕裹束,勿令兒尿,濕臍,此預防臍風第一妙法也。《增補大生要旨》主張先用熱湯浴過,不使水氣入內,一手握帶,一手向臍 捋三四次,令胞血貫滿臍穴,離胞寸許,用絲弦扎緊,以磁鋒割斷勿令血外泄……若弗用割,隔單衣咬斷,又將暖氣呵七口,更無內之疾。又云,剪刀鐵器性寒,以白炭火烘熱斷之,免寒氣入腹。弗生他癥。錢編《中國兒科學》云;斷臍帶須預備之潔凈剪刀,在熱水內浸溫,迅速剪斷,不太長,不太短,用枯礬末滿摻臍部……。又謂,臍帶脫落后,宜以軟帛藥棉封裹,數日內中摻以枯礬或松花粉等(他書有用清油發灰付之不可傷水)時時防其受濕受傷,則永無臍風之病。《育兒指南》謂新生兒分娩后,候臍帶脈搏停止,扎而截斷,當系用刀剪之類,殘余之一端,宜用消毒脫脂棉或紗布包裹之,盤于臍上,覆以闊五寸,長一尺半之絨布覆而包于腹之周圍,勿使動搖,經五日至七日大都脫落,經十日至十五日則凹陷而成臍窩。臍帶未包裹以前,除全身浴外,殘余之一端,宜用五十倍之石碳酸水或硼酸水,輕輕洗之,洗后復以水楊酸,沒食子酸或鉍淡養一分,與淀粉十九分之混合粉少許,摻于其端,每次浴后,均經摻之,臍帶脫落后,摻于臍窩而包以布,則足以防臍疝等疾患。
開乳解毒
新生兒在初次開乳時,我國醫家多具有消除胎毒之法,為摘錄數則于下;
1.燒橄欖(青果)一枚,存性,研未朱砂(水?)五分,和勻,嚼生脂麻一口(宜先凈口)津唾和藥,絹包,如棗核大,安兒口中,待匝一時頃,再與乳吃,此藥能下腸胃穢毒,令兒少病。一作嚼生脂麻綿包與兒吮之,其毒自下。
2.淡豆豉不拘多少,煎濃汁與兒吮三五口,其毒自下,又能助養脾氣,消化飲食。一云其伏毒必隨黑糞排泄而出。
3.甘草細切,少許,用潔凈細絹包裹,沸湯泡浸,以軟帛裹指蘸汁,偏拭口中,去其穢濁,隨用胡桃肉,去皮,研極爛,用稀絹或薄包如小棗,納兒口中,任其吮汁,云能和中養臟。
4.初生時以韭汁少許灌之,即吐出惡水惡血,永少諸疾。
5.若母氣素寒小兒清弱者,及產時收生遲慢致受風寒者,兒必面色皓白,唇色淡紅,只以淡姜湯拭口,最能去胃寒,通神明,并可免吐瀉之患,拭后繼用胡桃肉吮法。
6.母體中有初乳,嬰兒食之,足以蕩穢滌垢,不宜擠去,其功力能瀉,兒吮之,黑屎自出,實有排除胎毒之特能。《育兒指南》云,分娩后二三日即分泌乳汁,此汁帶黃色稀薄是日初乳,具有通利大便滌蕩腸內污毒之功,吾國向例用大黃川連等物于未乳之先飲之,使其排除胎毒,實則母體自有天然良品在,正不必妄用通瀉之藥,轉致貽害。蓋初乳之性質,多蛋白質鹽類,較通常乳為富,以顯微境窺之,中含無數之脂肪球,是曰初乳球(蘇聯《兒科學》名初乳小體)。其他為食鹽磷酸鎂?石碳等,故有瀉下之力,又據愛爾克氏證驗,生母乳中有一種抗毒素,小兒之鮮罹紅痧傷寒侯癥痧子等傳染病者,以此。
按:《增補大生要旨》謂世間多有黃連拭口者,不知黃連大苦大寒皆損胃氣,小兒初脫母胎全損后天脾胃強健。豈可即以苦劣之味相犯,他日變嘔、變瀉、不乳腹痛、長病、驚勞,皆由此起,與《指南》所言相合,其他醫家尚有未及見此,仍有以黃連、大黃、朱砂等品,為解胎毒用者,均不采錄。《幼入金針》謂,小兒初生,臍帶落后,取置新瓦上,燒煙將灰,放地上,以盞覆之,存性、研未,若臍帶有五分重,配水?過辰砂,研細未,二分五厘,生地黃,當歸身,煎濃汁,名“延生第一丹”,調抹兒上腭及母乳頭上,使藥下盡,次日,大便遺下胎毒穢物,是其驗也。可為不傳之秘。云能使嬰兒易于生長,無有諸疾,血氣充滿,痘疹必稀,瘡痍亦鮮。此方亦不含朱砂,但所合歸,地,則非苦寒之比矣,錄之以備采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