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診察大要
一、望診
1.面部:黃赤色多為風熱陽邪,青白色多為水寒陰邪,黃白黑色或青黑色,主實主痛,甚則麻痹或拘攣。滿面黑如蒙塵垢,謂之面塵,傷寒溫病未傳多有之,有可救者,然十死七八,皓白無血色,則主失血或體虧血衰,淺淡之黃色,常為腎病,為水寒。面色萎白,為貧血之象,淺淡之黃色,常為虛證,為濕滯。兩顴時露紅赤色,為癆損之候,如天庭有黑色,兩顴見赤色,大如拇指或成塊成條者,主卒死。若五官忽起黑色,或有白色如傅粉之狀者,皆不治。在兒童面部。浮現浮白色(多呈現在瞼部左右側)如小指頭至指頭大的圓斑,呈單發或多發。就是表現蛔蟲病的征象。前額兩顴部散布著碎末樣大頂端純的白色粟疹,就也是表現蛔蟲病的征象。
《幼幼集成》云,天庭青暗主驚風,紅主內熱,黑則無治。《脈象發微》云,顏額黑暗者腎病,有死之傾向不必便死。
周于藩云,面黃而光潤者溫熱及痰飲,蓄血,面黃而枯暗者,寒濕食積,面黃而黑者,脾胃衰弱,面黃不一者,食積,面黃不潤,多蟹爪紋者蟲積。面多白豆者亦蟲積。面白者氣虛(當是血虛)。或病后或脫血或由于多汗所致。
《小兒病治療法》云,古人對于察色,有許多臆斷之見,當然無存在價值,惟面赤內熱,白是寒紫是熱極,黃如煙薰,橘色為積,與青黑為痛、久病見紅者死等說,皆可證實不虛云。
2.看鼻:鼻色燥黑如煙煤者,為陽毒熱極,若鼻孔潤,出冷氣者為陰毒陰冷。《幼幼集成》云,鼻色,主吐乳又主腹中痛,肢冷者死。鼻色微黑者,主痰飲水氣,紫暗色者時痛,鼻色黃者,主痰飲濕熱,白者氣虛,又主亡血。時逸人云鼻根色青,小兒見之虛象。《脈學發微》云,俗謂山根見青脈,其孩矜貴不易長成,鼻旁青色險癥,不必死,小兒兼見抽蓄者極危。小兒患重傷風,咳嗽發熱,最易見鼻扇,雖屬危象,治之得法,可以即愈。凡初病即鼻扇,是急性肺病(即肺炎),不當作尋常傷風論。久病鼻扇,都為死證,鼻準有黃點,此恒見于未滿百日之嬰兒。稍險,不必死。《金鑒》云,鼻赤主脾熱,鼻黑則死。有謂鼻色青為痛,黑色為勞,鼻黃黑而亮者,為小腹脅痛,及蓄血之候,此外在肺炎時,則見鼻扇,在流行感冒時,則見鼻寒流涕,在傷風時,見則鼻鳴干燥,或作噴嚏,或欲噴嚏而不能,此其大概也。
3.看目:《脈學發微》云,兩眼歧視(即一眼向前一眼旁視) 為熱入于腦,其病至危極險,戴眼(系兩眼平均向上)亦屬熱入頭腦,若不兼他種死癥者,危臉稍次于歧視,眼上簾一塊黑斑,他處皆無必死,且死不出三日,溫熱病末傳恒見之,理由是郁血。《中國兒科病學》目承水樣,將出痧疹之特征,目內膜赤者心熱,淡紅在虛熱,淺淡者血虛,黃者黃疸,無精彩腎虛。《幼科大全》云,小兒目無精光,及白睛多而黑睛少者,肝腎不足也。眼眶黑主有痰飲,眼眶青主驚厥。又云,目神短促而無光,瞻視無力而昏暗者,主病夭。周于藩云,目忽不明者,脫陰脫血也。目睛定而不轉者,危候。錢仲陽云,目赤者,心實熱,淡紅者,心虛熱,(時逸人云淺淡者血虛)。青者,肝實熱,淡青者肝虛熱,黃者脾實熱。(時逸人云黃者黃疸)。淡黃者脾虛熱,白而混者,肺實熱,目無精光者,腎虛也。《幼幼集成》云,小兒目直視者熱,白膜遮睛者,成疳,病時目開不合,或目合不開。(漢東王訣慢驚風,眼喜張,慢脾風,眼喜開)為肝絕。此外,小兒驚風癥,多睡眠露睛,痧痘癥,多有朦朧似睡非睡之狀,馀不具載。
在眼鞏膜與結合膜間的毛細血管上端和邊緣,呈有多樣狀的淺紫色云絮狀斑,稱為紫色云斑。就是鉤蟲病的征象。
4.看耳:《幼幼集成》云,兩耳時紅時熱者是外感風熱。耳色枯焦,主腎涸,癥危。兩耳后,黑筋橫過發際,主臍下痛,腎氣痛。兩耳尖發冷者,主發痘疹。《幼科大全》云,凡發熱,耳筋出現紫,黑、白 、赤皆兇,耳上涼者吉,耳下涼者兇,耳后青筋起,主瘛?。《小兒百病推拿法》惕厲子云,外感則兩耳或冷或熱,內傷,則或暗或滯,馀見前人方書。
在耳廊內側面(俗稱耳背)與乳突附著處,呈糜樣破爛,有黃白色分泌物,結痂,可在單側或雙側耳部出現,俗稱月食瘡,這也是蛔蟲病的一種征象。
5.看口唇:《金鑒》云、唇赤,主脾熱,唇白,主脾寒(一作唇黃者主脾有積熱)。周于潘云,唇燥舌干者,為脾熱,唇焦赤,或唇焦裂者,亦為脾熱,環口黧黑者死。口中不紅者,外感、口燥、齒干,形脫者死。小兒口如魚嘴尖起者死。《育兒指南》云,唇紅而吐,胃熱,唇白而吐,胃虛,唇色平常而吐,作傷胃論。《幼科大全》云,人中青主不食,大便難通,唇寒而縮,不能蓋齒,為脾絕。口角流涎為脾冷。顧練人云,人中平滿(滿浮腫也)為唇反,唇反者,肉先死。(此本《素問》經脈篇語)唇紅紫為熱,又主蟲積,唇淡白為虛,又主吐涎,吐逆,失血癥,唇口黑者無治,唇口赤腫而齒焦者為熱極,唇燥裂者亦然。《小兒百病推拿》惕厲子云,口有血腥味者,胃熱,口不知味者津液傷,(今謂系味覺神經弛緩之故)。唇口生瘡聲啞者為蟲積。《脈學發微》云,環唇色青,險癥。病類不一。傷寒雜病,皆有此色,唇作黑色,死不出二十四小時,小兒急驚有之,成人甚少,余見前人方書。
有須補充前人所未述及者,如口唇肥厚,《醫藥評論》(八卷一期)內云,先天性的精神癡鈍之小兒往往唇口特見肥大,腺病質之小兒,因常漏鼻汁,上唇表皮受其刺激,而致糜爛時,上唇亦往往見肥厚,局限性浮腫之小兒,口唇之一部或全部,有時為浮腫狀腫脹,乳兒口唇粘膜浸潤肥厚而有皺裂時,大都為先性梅毒。
在下唇的周圍,多數在下唇粘膜的中央部,靠近穹窿的粘膜上,呈有圓形頂端略尖,如大頭針頭大或略小的粟疹,微突出粘膜面,也有隱約于粘膜里面的,色呈透明或半透明,基底部稍紅,一般有 10-20顆左右。各唇粟疹。這也是一種蛔蟲病的徵象。
6.看齒:小兒已有齒者,宜于看舌時驗之。周于潘云,咬牙嚙齒者,為痙病,但咬不嚙者,熱甚而牙關緊急也。顧練澄云,齒燥無津主胃熱,若舌上焦,齒無垢者死,齒如熱者病難治。《幼幼集成》云,心氣散則舌出不收,腎氣絕則齒忽嚙人。葉天士云,齒色黃或黃如醬瓣,系熱邪犯腎液,齒色紫,或紫如干漆,系熱邪耗胃津,齒焦系腎水枯,無垢系胃液竭,齒垢系腎熱蒸胃,齒色如灰糕,系津氣枯敗不治。
在第一?齒相對的粘膜上,呈有紫色圓形,如大頭針頭大的斑點,或呈紫色線條狀斑,為鉤蟲病的徵象。
7.看舌:葉編《中醫診療》云,小兒之舌,舌面附著之舌苔,每稀少,雖然有時同樣有舌苔,但細考其實,每與大人不同,故難以憑為診斷。又云,通常有舌苔之小兒,診病之際,病體往往其舌苔不相應,此亦屬經驗之談,但有時確為診斷參考之必要,或有時可用為主要證狀者,茲為采錄于后。
(1)舌本:凡舌之明潤而有血者,為榮為吉;枯暗而無血色者,為枯為兇;一說舌本宜紅潤內充,干濕得中,不滑不燥,是為無痛,若舌伸長,或舌縮短,皆為重癥。胖大屬虛,腫脹屬實,(一作脹者多屬大)狹小屬虛(一作縮者多屬寒)小兒弄舌,主熱,大病中而弄舌者兇,舌戰由氣虛者,常微微顫動,由肝風者,常習習煽動,舌白無苔為在表。淡白為寒,舌本白而潮亦為寒。
(2)舌絳色;(絳深紅色)為血熱尖絳屬心大,根絳屬內熱,舌絳而有碎點,或白或黃者,生疳之象,舌紅色,為邪火內發,陽癥實證為多,(一作熱性痛,舌呈紅色,低熱病,舌呈暗色或有裂痕),如舌見嫩紅而身熱多穢氣者,為溫病初發之征,若純紅、鮮紅或有芒刺者,皆為熱極。亦有虛證見紅舌者,其舌形嫩而色淡。舌紅有白點者,為邪入心胞之象。舌紅而更有紅點,如蟲蝕之狀,為熱毒熾甚。舌紅而的裂紋如人字形或川字形,屬燥熱之癥。舌淡紅而中有大紅星星者亦系燥熱之癥。
(3)舌色黑;舌中黑而燥,兩邊或白或黃者,多為兩感癥。舌中黑而潤,兩邊白者表里皆虛。舌半黑半黃、或半黃半白,或中干邊潤,或尖干根潤,為傳并之邪。陽虛而舌黑者,潤而不燥,或無苔而如煙煤者,舊謂腎水乘心火。陰虛苔黑者,不甚燥,不甚渴,其舌赤,或舌中黑而無苔垢,舌本枯而不甚赤,都為腎涸,惟舌尖黑而燥,舊稱心火自焚,不可救。舌黑而燥,為津枯火熾,若燥而中心厚者,舊稱土燥水竭,皆難治。其他舌黃主熱,舌黃赤而尖灰白,為下熱上寒,舌灰色有津,為寒,無津而干為熱,舌色紫而腫大為酒毒。舌色絳而紫,紫而發暗潮溫不干,為內有瘀血,若色晦而干屬精血已枯,邪熱乘之,多無治。舌藍色(舊稱肝絕、葡萄瘟癥,亦有此舌狀,但中夾青黃醬色等,至醬色舌,則多為夾食傷寒。
看舌的表面,呈米黃色或淡白色的環顆粒,直徑約一毫米大,邊緣整齊,中心凹陷,呈星狀分佈稀密不一,排列整齊,多見于舌的兩邊。與舌苔相間似花,名環花舌,這是鉤蟲病的征象。
在舌的表面,特別是舌的兩邊和舌尖部,散在突起的紅色斑點,形圓頂尖,如大頭針頭大,舌苔較厚的地方,斑點邊緣稍不規則,斑點與苔紅白相間,稱為紅花舌,這是蛔蟲感染的征象。
補充:《醫藥評論》(八卷一期)在粘液水腫性癡呆,或蒙古人樣癡呆之小兒,往往有巨大且肥厚之舌(肥大舌)。一般熱病,舌面必干燥(干燥舌)尤以生癥消化不良癥,而兼發高熱嘔吐,下痢等為著。又患急性胃腸炎,特以疫痢、赤痢之時,舌尤干燥,粘膜甚粗糙,在乳兒茍大囟門當開放者,大囟門部必見陷凹,眼窩亦向內沉沒,顯然呈險惡之顏貌,凡此癥狀無非表示患兒體內水分不足之徵。有一種舌苔現帶狀或斑絞狀,恰如繪地圖者然,此名圖舌狀(地圖舌)……可視為小兒體質異常之一特徵。凡腺病性體質,及滲出性體質者,最多發生,而在疾病之際,所見尤著。經驗上如胃腸病,或氣管支加答兒時,茍患兒具此異常體質者,其舌苔殆皆呈地圖狀也。
在舌的表面,呈有圓形,大頭針大的白色粟疹,頂端鈍,作星狀分佈,與舌質相同似花,稱為白花舌,這是鞭蟲病的徵象。
猩紅熱時舌粘膜充血潮紅,粘膜乳嘴腫脹隆起,遂呈覆盆子狀(覆盆子舌),通常見于發病第三日第六日之頃,至后次第減退,約經二星期則完全消退,此為猩紅熱之一特徵……然當不及咽尖頭癥狀(扁桃腺炎)之有密切關系……在生齒時期,有於舌系帶部,(舌系帶潰瘍)發生潰瘍者……潰瘍面往往有灰白色皮膜,此潰瘍不外于激烈咳嗽之際,由銳利之下顎門齒摩擦所致,原系一種裂傷……若患慢性氣管支炎,或他種咳嗽病時期,則裂傷更所不免,而患百日咳時,發生者尤多,故可為百日咳診斷之一助,其病結果與咳嗽癥狀同進退云。
舌苔:病后無苔,漸生苔者吉,驟生苔有點刺為逆。胃無腐濁,則苔薄而少,胃有腐濁則苔厚而多。無苔者胃氣弱而不上潮,舊苔厚膩久而不變者,由胃力匱弱不能接生新苔之故。大凡苔色宜微黃,或微白,薄而且均為佳。通常以苔滑為濕,清為熱,薄為邪淺,厚為邪甚,糙而刺手為濁熱,粘為痰涎,黃為熱邪在里,腐而易去;為邪氣將盛,膩而不去;為穢濁在胃,光而無苔,為津液傷耗,剝而裂紋,多為陰分虧竭。
(1)白苔:初起為風寒襲於皮毛,苔厚白者為熱,苔白而中黃為邪已入胃,白苔而有黑豆者為胃熱,有紅點者為火炎,苔干白而中心黑者屬危候,若苔厚如積粉,白甚而無潤象者為熱癥,如雪花口糜者為死癥。
(2)黃苔:黃苔初起,由表及里,黃中尚帶一分白苔,為表邪未盡,必至純黃無白,方全為里癥。黃而帶灰色,為胃熱,黃而帶黑色則危,黃苔雖屬熱癥及里實,但多有虛癥見黃苔者不可不審。故謂須辯其口渴,引飲及便秘之有無與其唇而決定之。更須認清舌本微紅,不老不嫩,不胖不干,僅有微黃薄苔者,當以無病舌苔目之可也。
(3)黑苔:舌見黑苔,為癥重且危之象,純黑舌苔,面底紋均粗?干焦,刮之不凈為極熱,如面底紋而嫩滑濕潤則為極寒矣。在各舌苔中,如夾有黑苔,大抵以屬熱為多,若苔見潤滑,脈見微弱者,則又屬虛寒癥矣。
以上系總述各家經驗大略,供保育者之用。原非全面,臨床醫家仍必須進一步考求并參合其他癥狀以達到精確無誤,斯為美矣。
附:診小兒舌苔法:涂蔚生日,小兒無識,不易開口,可在其唇上承漿穴掐之,使其哭以張口也。
8.看指:(1)在兒童的指甲中心部(常見于拇、食、中指甲)呈現條狀或細塊狀邊緣不整齊的白色云斑。這也是蛔蟲病的征象。若兼見指甲角化時,為小兒疳積病征。
(2)在兒童拇指,食指的指甲上,呈點狀,如大頭針頭大小,形園白色斑,與指甲紅白相間,稱為花甲,也是一種蛔蟲癥的征象。
(3)在左側或右側的甲溝,呈韭葉狀糜爛樣裂開,觸之有痛感,可在每一個甲溝出現。本徵象多在因蛔蟲病引起消化不良時出現,雙出現在一個指甲上即為蛔蟲陽性,成人和兒童均能見到的蛔蟲病徵象。
(4)手措甲, 呈扁平反甲,長出甲床部份的指甲,無故自裂可在各個指甲同時出現。這是鉤蟲病的征象,亦有染織工人發生反甲并有痛感時,則非此癥。
9、 察氣: 喻嘉言察色之妙,全在察神,色者神之旗也,神明則色明,神衰則色衰,神藏則色藏,神露則色露。《小兒直訣》謂苔攣虛怯,神氣不足,目無精光,面白顱解,此者難育,雖育不壽。許宣詔日,小兒病神氣清明,雖重可救。神氣昏憒,病雖輕,必有倉卒之變。《大全》謂,凡病至神明失守而聲嘶者,為五臟已奪,主無治。惕厲子云,神氣為一身之主,神清氣爽,神完氣足,主清吉,神奪氣移,神疲氣濁,主夭亡。……所期司命者若覘神氣,內傷外感從此辨,死生亦從此決,方足以稱良工。又云,寒則神清,熱則神昏,實則神有余,虛則神不足……達摩謂凡人問壽在神,未有神不足而不夭者。神宜藏不宜露,神宜和不宜滯,神宜清不宜枯,神宜發揚不宜輕佻,神宜安靜不宜浮動。萬密齋云:凡小兒專愛一人懷抱,見他人則避之,此神怯弱也。
附小兒壽夭說:前賢診小兒壽夭,非如星相家之推算妄測之比,而根據兒童生理和機體構造之正常與否,加以考驗而確定者,驟觀似無科學理據,妄言無稽,我以前亦不敢信其說,待耳所經既久,始知非盡誣者。奚贊黃氏(著《小兒病自療法》)亦有此見解,其言曰,余秉性性剛直,學務崇實,二十年前,對於玄虛之說,斥為妄誕,及入世既深,關厲漸增,於小兒相法,近詳子女,遠考親友,無不一一響應,始信先賢之言不謬。古人云:靜觀萬物皆有得,不我欺也,奚言如是,我想如奚氏之言者尚多也。用特附錄之,藉為診察之一助。
主壽者談:凡兒頭角豐隆,背平滿,腹皮寬厚,七竅無礙,肉實筋強,不多啼哭,哭聲連續不久,睡眠、大便滋潤,更見聲音清亮而有回音,小便狀如帚形,兩手執而不開者,卵縫通達而黑,皆壯健主壽,雖有疾病亦易愈。《證治摘要》,小兒以囟門之動緩者為無病之兒。
主夭者談:身軟弱如無骨,啼聲散跌,面見青紫筋,形枯色灰,或枕骨、尻骨、掌骨、臏骨、踵骨不成者,主死。顱破、項軟,陰囊下白或赤者,?小腳蜷,唇縮流涎,瀉利無時鼻孔干燥,多啼多哭,多瘡疥,毛發不周匝,小便凝如膏脂,及手開不握者,都為夭相。此外,初生之兒,肥胖嫩白,似乎好看,其實根本不堅甚非佳兆,余不具載。
二、聞診
《脈學發微》云:氣粗者呼吸有力較之常人為不平和,此於熱甚時見之,此由於胃氣不得下降,肺葉張舉之故。氣微弱,多半見於熱病已愈,正氣未緩之時。氣短,多屬于內傷病初起,微弱為病退之時,氣短,為病進之候,氣喘,其癥結在肺胃,此科以呼吸粗而且促,有起有迄者為正當。所謂陽明,非死證也。然初學者遇此須留心其兼證,庶免誤認不足之陰證為有余之陽癥。息高,傷寒下后而見息高,無有不死者。氣息坌涌,此是一種特別肺病,胸高肺脹,當是氣管變窄之故,吾曾見過四次,小孩患此,殆無生理。肩息,此病之病灶在肺,病源則在腎,所謂腎不納氣是也。氣咽,類一種喘息,只有吸入不見呼出,且其勢甚疾者,乃臨命時氣之喘也。
《金鑒》幼科有所謂虛喘者,氣乏,聲音短小,風寒喘證者發熱無汗,痰飲喘者音如潮響,聲如拽鋸,若喘而胸高氣促,而脅扇動,陷下作坑,鼻竅扇張,神氣悶亂者,則為馬脾風之癥,如兒生百日見此病者,多不救。
咳嗽:咳嗽流涕有清稀痰液,面色光白者,為肺寒,若頻頻咳嗽,面青咽干,痰色黃而多稠粘,或帶穢氣,為肺熱。咳如氣促痰壅,咳嗽時作而大便溏泄者,多為食積。咳若咳嗽噴嚏、鼻塞、流涕、有痰涎者,屬風寒咳。咳聲而多啼肋部感痛狀者,有肋膜炎之疑似,咳聲如鼾或發窒息者,有白喉之傾向。若連聲咳嗽,呼吸困難,頭靜脈怒張,顏面呈青紅色者,百日咳見之。咳嗽漸急鼻扇動,胸出白?或紅斑者,肺炎癥多見之。
三、問診
小兒之病只問乳母及保護人。
1.問寒熱:孰輕孰重,孰多孰少,或長或短,寒熱時手足是否發生冷感,或熱感等。
2.問汗液:有汗無汗,汗透或不透,汗多與汗少,出汗之時間及汗量,冷汗及熱汗,自汗或盜汗,身熱自汗,身熱戰汗等。
3.問飲食:吃乳或不吃乳。思食或不思食,能吃或不能吃,能飲或不能飲,喜冷飲抑喜熱飲,多飲或少飲。
4.問二便:次數顏色,利與不利,分量、氣味、性質及便時有無特殊感覺。
5.問睡眠:時間長短,多睡或少睡,或不睡,睡熟時是否有驚醒及啼叫,或昏迷不醒等情狀。
6.問精神:有無昏糊,或煩躁不安狀態,如有熱象而發昏沉,則為重篤熱性病,如無熱象而亦見似昏沉者,則為沉重之寒性病癥。
以上系節錄時編《中國兒科病學》而?加減。
四、切診
1.虛里:(在左乳下三寸即心藏部之下處)王孟英云,小兒脈候難憑,惟揣虛里穴確有可據,即以之治大人亦然。《柳川醫論》,凡治小兒不論諸癥宜先揣虛里,若跳動甚者,不可攻伐。《診病奇?》云,虛里與寸口相應,虛里高者寸口亦高,寸口結者虛里亦結。又云,虛里動氣有三候,淺按便得,深按卻不得者,氣虛之候。輕按洪大,重按虛細者,血虛之候。有形而動者,積聚之候,虛里動甚者陰癥也。南陽云:虛里動者而高者為惡候,妊婦最忌。若產后而發危急之癥以及黃胖病,或驚掣、或奔怒、或強力而動肢體者,虛里動雖高無患也,是不可不辨。《心法》云,虛里動微而不見,為不及宗氣內虛也,或動而應衣為太過,宗氣外泄也,若三四至一止,五六至一止,并有積聚,若絕不至者危,經曰虛里無動脈者死。(以上系摘錄《小兒百病推拿法》)。
2.神闕;壽安云,診腹須先診臍,按之有力者無病也,按之無力如指入香灰者為無治。陽山云,診腹之要以臍為先……徐按之而有力,其氣應手者,內有神氣之守。若按之而氣不應者,則其守失常。《診病奇候》凡診腎間之動氣,密排右三指,或左三指,以按臍間,和緩有力,一息二至,繞臍充實者腎氣充也。一息五六至,屬熱,手下虛冷,其動沈微者,命門不足也。手下熱燥不潤,其動微數,上支中脘者陰虛也。按之分散,一息一至者為元氣虛敗之候。張令韶云,統臍而痛,乃燥屎結於腸中,為欲出不出之狀。南溟云,臍上下左右,推之不動者為常,然氣弱者,推之則移於一方,右移者左絕,左移者右絕,上下亦然謂之臍絕,病者見之為無治,惟年高者無害(同上)。
3.胸腹:對時論云,診胸腹,經手循撫,自鳩尾至臍下,知皮膚之潤燥,可以辨寒熱,手中尋捫問疼不疼者,以察邪氣之有無,重手推按,更問疼否,以觀察臟俯之虛實,沈積之何如,即診脈中浮中沈之法也。南陽云,脈候有熱,而腹候無熱者,是表熱而其熱易去也。按腹而熱如燒手掌者,是伏熱而其熱不易去也。小兒暴熱其經重難以脈辨,而診腹可以決定矣。若心下動,而其熱烙手者,尤不可忽。周于潘云,凡小兒肚腹高起為心突,為肺脹肺絕也。小腹未硬痛者,邪在表,若已硬痛邪入里也,小腹痛,脈沈遲者為陰寒,腹脹而鳴,肢冷而瀉,發熱形瘦脈大者死(同上)。
錢編《中國兒科學》云,腹部脹硬拒按者,屬實屬熱,軟而喜按者,屬虛屬寒,腹部膨脹堅硬者,多數為食積,腹部手撫之如氣枕者,為膨脹,腹部有液體波動者,為腹水,腹痛有熱,手按之痛劇者,為腹膜炎。痛在腹之下方,按之痛甚,如有物硬突者,為盲腸炎,(當在右腸部)。少腹脹硬撫之覺痛漸緩者,當疝痛,腹有凝結如筋而硬,多在臍之兩旁,(在天挺部位),久按則移他處者,為蛔蟲。胸部膨大似桶者,為膨胸。呼吸時胸廓膨脹,縮張力甚小者,為肺氣腫。一側膨脹,為一側肺氣腫,一側縮小,為肋膜炎病后之象。
4.察手足:夏禹鑄日,小兒指尖冷,主驚厥,中指獨熱屬寒,中指獨冷分男女左右,為痘痧發見之象。其或掌心冷而十指或開或合者,無治。周于潘日,小兒拳,四指已握,而大指加於四指以上者,男順女逆。小兒拳大指先握入掌中,而四指加于大指之上者,女順男逆。小兒拳將大指挺入食指義而后握之,無論男女主發急慢驚風,均屬險證。三歲內以至十歲以外皆可以決之。手背熱,與背上熱者,外感手心熱與小腹熱者,內傷。手心冷者,腹中寒。手心熱者虛火旺,仰睡而腳伸者熱證。覆臥而腳蜷者,寒證。足冷而暈者,為氣虛,手足抽搐,身反向后者,為痙病。手熱足冷汗多妄言者,暑濕病也。手熱足冷頭痛發熱者,為挾陰癥,手腫至脘。足腫至跗,面腫至脛,皆氣虛不還為最危。抽衣撮空,循衣摸床,以及手撒而不收者,皆無治。《大全》云,小兒手如數物,為熱傷神,指上有紅絲縷者必夭,指甲黑者筋絕,指甲白者死。指甲青者,心痛又為肝氣絕。足跗腫,嘔吐頭重者不治。手掌腫而無紋為無治。
5.指紋:節錄時編《中國兒科病學》云,小兒五歲以下切脈難憑,必須採用驗指紋法,自虎口起至食指,第一節名風關,中節名氣關,指端名命關,(謂之三關)。用大指側面,從命關推上風關,(切不可從風關推出命關)紋見於風關者輕,見於氣關者較重,見於命關者更重。紋色不露,其病輕,露者較重,暴露者尤重。紋色靈活者,其病淺,不靈活者,其病較重。其紋較為明顯,病在表;其紋沈滯,病在里。紋淡紋細,皆屬虛癥;紋粗,紋滯(推之紋色反不露者)皆屬實證,紋淡,紅屬寒,深紅屬熱。紫紅更黑色屬瘀,紋斜向內者,為外感風寒;斜向外者,為飲食停滯,并云,是否合科學原理,須待科學家證明,但沿用已久,在診斷上可資應用。
按:日醫家中川成章,在《證治摘要》內說,后世方書,有兒口三關視手紋法,其論糊涂不可從。惟小兒科沿用已久,故僅撮其大要者如此。
附一般簡要診法
傷風:發熱無汗,或有汗貪睡,呵欠,煩悶等狀。
傷寒:發熱無汗,頭目痛,山根青,畏人,畏寒等狀。
寒癥:面皎白,糞青白,腹虛脹,眼珠青,吐瀉,無熱,足脛冷,睡露睛等狀。
熱癥:面腮紅,大便秘,小便黃,渴不止,上氣急,足心熱,眼黃赤等狀。
一說:喜冷,惡熱,為熱病;喜熱惡冷為寒病。大便稠粘,穢氣難聞者,是內有滯熱,小便清白不赤,則為虛寒也,又肚腹熱悶,主內熱,手足厥冷,主中寒。又風寒入里,或有停滯,亦見郁熱等狀。
表里:發熱無汗,在表。內熱,便鞭,在里。
陰陽癥:晝發熱,夜安靜,其病在陽。夜煩燥,晝安靜,其病在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