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編 軍事防御
第三編軍事防御(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長城在軍事上的作用是什么
長城不是靜止的單一物體,它是人、墻、物的軍事結合體。長城沿線地段,在軍事地理位置上形成緩沖地帶。長城,從它的雛形烽臺出現之時,就具備瞭望、傳遞信息、召集部隊,反攻作戰的作用。以至于發展到后來成為攻防兼備的軍事實體。據史料記載:早在公元前781年,周幽王就用點燃烽火的辦法來召集諸侯,只可惜,幽王把如此嚴肅的烽火制度當作兒戲,僅為了博得愛妃褒姒的一笑,各路諸侯率領兵將,連夜趕來,結果并無敵情,如此這般,導致西周很快滅亡。長城成功防范的一個例子發生在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的齊楚兩諸侯國都很強大,但齊國有號令諸侯,代天子討伐其他諸侯國的特權,當齊國率領其它幾個諸侯國來討伐楚國的時侯,到了楚之境地,看到楚國城防(長城)高大堅固,竟未敢作戰。這是有史記載的長城在歷史上第一次起作用的成功范例。從歷代長城的設置及布局看,長城是由溝壕、烽燧、城堡、關隘等組合而成。長城所經地段多崇山峻嶺,依山筑城,斷谷起嶂,擇險置戍,總是在雙方軍事力量的緩沖地帶而建造。修筑長城,在軍事方面,可變被動為主動,亦可轉守為攻,攻守自如。譬如烽臺,登之者可居高臨下,來攻者則望之莫及,守者則以逸待勞,不但可以保護自己,還可以殺傷敵人。自古以來,戰爭之目的,旨在保存自己,消滅敵人。長城也具備此種功能。就緩沖地帶而言,從攻者角度看,能攻則攻,不能攻則退之;守者亦如此,能守則守,不能守亦可退之,以利再戰。如若交戰,長城則成為勇士們廝殺的沙場。不論秦漢時的匈奴帝國,還是明時北方可汗俺答,面對長城,總是一籌莫展,長城在客觀上則迫使其不得不采取自我完善、學習耕作、和平共處、互開貿市等文明舉措,以促進民族和解及社會發展。長城作為軍事設施的作用,是在戰爭中體現的。元狩年間,漢武帝出師西域,大獲全勝。長城的向西延伸,在軍事上保證了出師西域的勝利,亦說明長城是避免和減少戰亂最有效的工具。古人修長城,正是為了加強軍事防御能力。由此不難得出結論:修筑長城,就是加強軍事,加強軍事防御力量,就得修筑長城。古人正是想以長城之筑解決軍事問題,以長城之筑得到政治上的久安,也正是因為有了軍事的需要才有了長城之筑。(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古代長城沿線是怎樣通訊報警的
古代長城沿線構成通訊報警這一系統的設施,是依地形山勢和一定距離,建筑在長城沿線及其延伸地區的一系列墩臺。古代長城上的通訊,是通過在這些墩臺點燃烽煙、烽火或舉起醒目標志來達到最快傳遞信息的目的。這些墩臺在漢代稱作“烽燧”。烽是用易燃的柴草,置于籠筐中,系在長桿上,夜間點燃舉起,以火光傳遞軍情、敵情;燧即指燃放烽煙的墩臺,也是一種用于白晝傳遞信息的手段,通常在墩臺上厚積柴薪,日間有敵情就點燃它們,以濃煙示警。另一種傳遞手段,就是白晝時在烽燧上高舉醒目的標識來傳遞消息,此種標識稱為“表”。由于火光于夜間傳播較遠,故烽臺往往較高且相距較遠,而燧則相對低矮。據漢簡所記,烽臺高5丈余,烽桿長3丈,烽臺相距平均40—50里;燧則高置較多較密,大約相距10里左右。明代以后則稱這些墩臺為烽火臺,或稱烽堠、墩堠、狼煙臺,煙墩,大多以磚石砌成,點烽時加硫磺、硝石助燃,燃燧則往往施以牲畜干糞,據說這樣燃放出來的煙既高且直,易于辯識。(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古代長城沿線驛路交通如何管理
長城區域內的驛路交通、郵書傳遞的設施和制度由來已久。漢代長城上的郵遞之制,寓于亭燧中,公私郵書,由沿驛路線上的亭燧吏卒遞相傳送,郵書每抵一燧,由值班燧卒負責收發,若屬致本燧的郵書,則上交燧長;若屬他燧的郵書,則由燧卒依次送達。均由經手燧卒署名及登記收受之時日。遇有緊急軍情,則用檄來快速傳遞。從烽燧出土的漢簡,可見到檄是一種形制特殊木簡,呈多面桿狀,上方有槽口,下端尖細,視軍情的緊急程度,還要在檄上插羽毛以示特急,即史書上常見的“羽檄”。明代長城上的驛傳則更加完備。明長城區域內每條驛路上,都設有供遞送公文的人員或往來官員暫住、換馬以及保障軍事物資運送安全的驛路城、遞運所和驛站(站鋪)。驛城主事都叫驛丞。驛路上的城、所、站均根據駐扎兵員的多少修建有堅固的防御工事,在城防附近建有站臺,以保障驛路城、站間的聯系。據專家對遼東鎮長城的考察表明,大約每15公里設一驛路,驛站下有鋪、亭、臺等設置,有的還有遞運所。驛城規模與屯兵的堡城相似,城為四方形,有與驛路相平行的兩個門,驛站無一不建在驛路上。(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長城的軍事防御系統由幾個部分組成
以長城為主體的整套防御工程和組織制度,被稱之為長城軍事防御系統,只有綜合運用它們才能使長城發揮堅固防御的作用。這個系統大體可分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屯兵系統,即軍隊屯駐的長城城墻及城堡,是長城主要的防御力量之所在;屯兵城分成不同的等級,駐有數量不等的軍隊,以明朝為例,大則有鎮城、路城、衛城,小則有所城、堡城、關城。二是烽傳系統,指邊防戍兵用以報警而建筑的烽火燧臺,用以燃煙火傳遞軍事信息的系統。三是驛傳交通系統,包括供遞送公文的人員或往來官員暫住、換馬以及保障軍事物資運輸安全等的驛路城,遞運所、驛站;這些城、所、站等,均修建有堅固的防御設施。四是軍需屯田系統,指為了保障軍事防御人員的衣食、兵備來源而配備的屯田之地、冶煉、制鹽及貿易市場等;它們或者與駐軍堡城合在一起,或者單獨建置。(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漢長城軍屯有何特點
漢王朝在保持軍事建制的基礎上,利用士卒在國有土地上從事農業生產,以保證軍需。西漢初年,文帝采納晁錯建議,于公元前178年在北方邊郡長城一帶推行,以減輕內地向長城邊地輾轉運送“飛芻挽粟”之勞,避免邊兵斷炊之虞。武帝時期疆域擴大,轉輸矛盾愈加突出,乃以桑弘羊為治粟都尉,在北方長城邊地大規模推行軍屯。宣帝以后接受后將軍趙充國建議,軍屯逐漸制度化。漢代軍屯地域波及河西、朔方、西域、河湟一帶,覆蓋今陜西北部、內蒙古黃河沿岸、寧夏、蘭州以北長城沿線。公元前119年“自朔方以西至令居,往往通渠置田官,吏卒五、六萬人”。前111年“初置張掖、酒泉郡,而上郡、朔方、西河、河西開田官,斥塞卒六十萬人戍田之”。公元31年“詔(杜)茂引兵北屯田晉陽、廣武”。西域軍屯雖人數不多,但分布卻很廣,遍及今新疆南北。公元前105—前102年趙充國在河湟一帶留卒兵萬余人屯田。東漢時期軍屯更進一步擴大。“陽嘉元年,以湟中地廣,更增置屯田五部,并為十部”。漢代軍屯的管理體系為“開田官”。最高官吏是大司農,下有屯田校尉、農都尉、戊己校尉等眾多官職。其職守是在確保長城邊塞安全的前提下,管理屯田事務。軍屯的主要勞動力是士卒,他們一面從事農耕,一面戍守邊疆,“且耕且守”,但以農耕為主,居延漢簡記載有“田卒”、“河渠卒”、“牧士”等反映士卒勞動者分工的稱謂。軍屯戍卒及其家屬的生產、生活費用,由國家支給,多用實物。包括衣食、房舍、農具、耕牛、種子以及極少俸錢等,“繕道饋糧,遠者三千,近者千余里,皆仰給大農”。墾田收獲悉入官倉。軍屯為軍隊戍守長城邊郡提供了堅實物質基礎。不僅解決了軍隊口糧,而且還有盈余,達到一人耕二人食或三人食,既為國家節省了財政經費,減輕轉輸之勞,又增強了軍隊戰斗力,據東漢時估計“糧儲差積”,“省內郡費,歲一億計”,“以逸待勞……內有亡費之利,外有守御之備”。(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遼金時期長城軍屯制度有何變化
歷史上軍屯制度的變化,開始于遼金,發展于元代,完成于明。遼金在軍屯上的新制度的產生,與其特殊的軍事制度有關。依遼制,其部族民年15以上、50以下,都隸兵籍。金人則諸部之民無他徭役,壯者皆兵。兩者在軍事編制的原則上完全一樣。兩者的軍士供應,如步騎之仗糗,也都是軍士自備。他們打敗宋朝以后,駐在中原士兵的主要經濟來源是農業。所以遼金的統治者都分配給契丹人和女真人土地,叫他們耕種自給。遼金時期軍屯遍布各地。金熙宗天眷三年,攻取了江南,“猶慮中原士民懷貳”,于是創設屯田軍。“凡女真、奚、契丹之人,皆自本部徙居中州,與百姓雜處,計其戶口,授以官田,使自播種。……凡屯田之所,自燕南至淮隴之北,俱有之。皆筑壘于村落間”。海陵王貞元元年遷都,于是徙上京路太祖、遼王宗斡、秦王宗翰、右諫議烏里補的猛安,以及太師勖、宗正宗敬之族,處之中都。徙斡論、和尚、胡刺三國公、太保昂、詹事烏里野、輔國勃魯骨、定遠許烈、故杲國公勃迭八猛安,處之山東。徙阿魯之族,處之北京。徙按達族屬,處之河間。“授田牛,使之耕食,以蕃衛京國”。世宗大定十七年,“拘刷良田”,給女真猛安謀克人戶。二十一年括山東路民田,分給女真屯田人戶。又不欲猛安謀克和民戶雜居,令凡山東東西兩路屯田與民田互相犬牙交錯的,皆用官田對換。二十二年從山東路猛安內摘入謀克,徙于河北東路,酬斡青、狗兒兩猛安舊地,無牛者官給之。又盡徙河間宗室于平州,土薄者易以良田。二十四年以上京率胡刺溫之地廣而腴,又欲上京兵多,它日可為緩急之備,遂遷速頻一猛安,胡里改二猛安、二十四謀克,以實之。出府庫錢濟行資,市牛畜。“當是時,多易置河北山東所屯之舊,括民地而為之業,戶頒牛而使之耕,畜甲兵而為之備,乃大重其權,授諸王以猛安之號,或新置者特賜之名,制其奢靡,禁其飲酒,習其騎射,儲其糧糒,其備至嚴也”。承安五年,章宗以中都、山東、河北等路屯駐軍人土地不足,遣樞密使完顏宗浩括地給軍,凡得地30余萬頃。泰和四年,又增定屯田法。舊制,軍人所授之地不得租賃與人,今更定“所撥地止十里內,自種之,每丁四十畝,續進丁同此。余者許令便宜租賃及兩和分種”。金朝猛安謀克屯田此后還有發展,但它的主要特點和它的主要制度,大致就是這樣。在遼金以前的屯田是邊鎮屯田,遼金則是遍地屯田;以往軍屯地區重在外境,遼金的是內外皆有。(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明長城九邊營田的具體內容及特點是什么
明代的軍屯有不同的形式,其中有一種叫做營田。在明初所謂營田,就土地的經營形式上說,或軍屯,或民屯,并沒有特殊的意義。朱元璋早在1356年設立“營田司”。兩年后任命康茂才為營田使。那時的營田司主要是專掌水利,恢復農業生產的。推測起來,營田司有點像元代的“大兵農司”或“大都督兵農司”,總是與軍事有關。明代營田的施行,在北方各邊鎮(九鎮)則是以軍營田。邊鎮的營田是為補救軍屯廢弛而設立的,它是以營旗軍屯墾,原軍士“兼耕與守”,而不是分撥一部分旗軍專事屯種。所以在甘肅,營田軍士稱作“墾軍”,以別于“屯軍”。寧夏的營田,山西偏頭老營堡的營田,遼東的營田,等等都是這種營田的例子。明代營田法之行于邊鎮,如遼東、榆林、延綏,據說是因“土廣人稀”,召佃無人。實際上,明代的邊鎮營田效果并不理想,先前甘肅巡撫楊錦所施行的營田,原計中熟可得五萬石,大熟可得十萬石。但施行不久,“地無實畝,軍無實籍,征無實租,弱者賠累,強者侵奪,徒妨差操,無益積貯”。甚至將“墾軍月糧扣充租稅”,“致使軍伍缺額,兵農兩失”。營田的基本特點可以歸納如下。營田的生產者就是擔任防御的旗軍,守軍與屯軍不分,不像正規軍屯制度中防守軍和屯種軍完全分開;營田者授田,不以個人獨立生產者出現,而是集體授田,不像正規軍屯制度屯軍授有一定頃畝的分地;營田者生產所獲全部入官,所交稅糧也無定額,不像屯軍須交納一定數額的正糧余糧,或只納余糧,其余歸自己所有,不足的自行賠補;營田者是以軍耕田,一切由官府供給,月糧、行糧、冬衣布花也由官府供給,完全是個兵,不像屯軍自己擔負自己的生活(無軍餉),用官府牛具還得交租還官,本質上是個強制種官地的人;“營田所獲,專備修邊支給”,而屯田屯糧(屯田子粒)是一部分供屯軍自用,一部分供作衛所官軍俸糧。營田軍和屯田軍雖然都是軍,他們的具體身分卻有些不同。也就是說,他們對土地的所有者的具體生產關系不同。到了屯軍不是旗軍而是被強迫的軍戶余丁屯田時,這種不同就更明顯了。(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長城對邊遠地區經濟的發展起過什么作用
在古代,長城沿線大多是生產比較落后的地區,因人煙稀少,土地荒涼,被稱之為“不毛之地”。古代統治者為發揮長城御敵功效,必得解決守城將士軍備給養的供應問題,而解決守城給養的最佳選擇無疑是屯田和徙民守邊。秦始皇在修筑長城的同時,即著手加強邊境地區的開發建設,在長城沿線設十二郡,并且移民前往開發,進行農牧業生產。漢武帝時又大量發展了屯戍和屯田,有組織地進行發展農牧生產。同時,長城、烽燧也是保護屯田和開發邊疆地區最好的屏障,使匈奴等游牧統治者不得對農牧民進行掠擾。(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歷代長城軍事防御機構設置情況是怎樣的
自公元前221年秦朝統一中國,到明末1664年清兵入關,在兩千多年的漫長歲月里,歷代封建王朝都建立了長城防御工程相關的軍事機構。通過層層軍事行政機構,互相聯系溝通,構成統一協調的整體防線,并借助烽燧系統重點突出的兵力配置,使長城防線具備強大的防御能力。秦朝長城沿線設十二郡分段防衛。漢代以郡為單位分段守御長城。漢制郡守下設若干都尉,都尉下轄若干侯官,侯官之下設若干部分,每部管數燧,燧是基層單位。郡守接受朝命。通過組織系統,每個烽燧、亭障間接與朝廷聯系,形成整體化防御指揮系統。明代將長城沿線劃分為九個防區,稱為“鎮”,各設總兵一員節制,后又增設總督,統轄若干鎮。總督由朝臣充任,直接聽命于朝廷。各鎮總兵指揮本鎮所轄長城沿線系統,平時戍守,戰時聽從朝廷調遣,救援他鎮防務。鎮下設若干路,每路設參將一員,駐扎某堡,管轄本路諸城堡的駐軍與本路的防務。路下防御單位為城堡,每城堡設守備一人,負責本段防守,統率本堡及所屬堡寨的戍軍。堡寨設把總或探守一人,負責該寨附近若干里長城及墩臺的瞭望守備。重要關隘亦設守備。這樣的層層防御力量配置與長城建筑相配合,使防線上的各個點聯結起來,而且與京城指揮中樞相通,使萬里長城成為屏障北部邊境的嚴密防線。(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漢邊郡是如何指揮守御長城的
漢長城邊郡以郡太守總理一郡兵馬,每年巡行長城邊塞,督察軍情,視長城亭燧的損壞情形而督率修繕。郡太守之下設若干都尉府,都尉府下轄若干侯官。侯官統轄烽堠亭燧,把都尉府的命令下達烽堠亭燧,又把前線的情況上報都尉府,并負責對部屬的督察考績,以及長城戍卒軍糧及其他軍需物品的發放等軍政。堠、燧、亭是漢長城上的基層防御單位,堠有堠長,燧有燧長,亭有亭長,各領其事。都尉堠官的治所一般都設在關隘要塞,如西漢敦煌郡下的玉門關、陽關都尉治所即置于河西走廊的重要關口上。郡有郡庫,都尉有倉,以儲備軍需物資,設庫令、倉長等官以管理其事。(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北魏在平城以北設了哪六鎮
公元386年,活動于內蒙古錫拉木林河流域的鮮卑族,在領袖拓跋珪領導下,建立了北魏政權,連續大敗后燕政權的軍隊之后,進兵中原,盡收今山西、河北之地,遂于398年,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即位稱帝。為了拱衛首都,防御北方游牧族柔然軍的進攻,在平城以北建立了六個重要軍事據點,歷史上稱之為“六鎮”。這六鎮從西至東分別為沃野鎮(內蒙古五原東北)、懷朔鎮(內蒙古固陽西南)、武川鎮(內蒙古武川西南)、撫冥鎮(內蒙古四王子旗東南)、柔玄鎮(內蒙古興和西北)及懷荒鎮(河北張北北)。有相當一部分主力軍隊,集中在這六個軍事重鎮中。各鎮的鎮都大將,多為拓跋宗王或鮮卑八族王公。戍守士兵,亦大都為拓跋氏族成員或中原強宗子弟。這六鎮鎮城的遺址,以及附近其他軍事據點的城池遺址,如白道城(內蒙古呼和浩特西北)等,基本上都已發現。如蘇獨倉根場古城為沃野鎮城,白靈淖庫倫古城為懷朔鎮城,烏蘭不浪土城梁為武川鎮城,白音察干古城為柔玄鎮城,烏蘭花土城子為撫冥鎮城等。這些鎮城,均為夯土城墻,有馬面、角樓及門樓,而且城角基址都較兩漢時期的邊城大。有的只設南門,或開南、北各一門,個別有三個城門。城內均筑有高大臺基的核心工事。有的還在鎮城之北增建外城,或將城建于河流南岸,以河為天然障礙。有的還在距城一定距離上構筑能與鎮城相支援的外圍據點。(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明長城九邊重鎮是怎么劃分的
明朝為了有效地對長城全線進行防務管理和修筑,將東起鴨綠江、西至嘉峪關的長城全線劃分為九個防守區,即九鎮,亦稱九邊。委派總兵官統轄,其總兵駐地和所轄長城的地段如下:遼東鎮,總兵官最初駐廣寧衛(今遼寧北鎮),隆慶以后,移駐東寧衛(今遼寧遼陽)。所轄長城起自今丹東市寬甸縣虎山南麓鴨綠江邊,西達山海關北無名口,全長975公里。由寬奠堡、海蓋、開原、錦義、寧遠五參將分段防守。薊鎮,總兵官駐三屯營(今河北遷西三屯營鎮)。管轄長城東起山海關老龍頭,西至黃榆關(今河北邢臺市西北太行山嶺),全長1500多公里。薊鎮長城分為薊州鎮、昌鎮、真保鎮三個管轄段。薊州鎮又由三路副總兵分管:東路自山海關至建昌營冷口;中路自冷口至馬蘭峪;西路自馬蘭峪至石塘路慕田峪。昌鎮管界東自慕田峪連接石塘路薊州界,西抵居庸關邊城,接紫荊關真保鎮界,由參將三人分三路鎮守,即:黃花鎮、居庸關、橫嶺口。真保鎮管界為紫荊關、倒馬關、龍泉關、故關,四參將分守。宣府鎮,總兵官駐宣府衛(今河北張家口宣化區)。管轄長城東起慕田峪渤海所四海冶,西達西陽河(今河北懷安縣境)與大同鎮接界處,全長558公里。本鎮是京師西北門戶,形勢重要,邊墻堅固,有內、外九重。總鎮之下,分東路、下北路、上北路、中路、上西路、下西路六路防守。大同鎮,總兵官駐大同府(今山西大同),管轄長城東起天成衛(今山西天鎮)平遠堡界,西至丫角山(今內蒙古清水河縣口子上村東山)與山西鎮接界,全長335公里。自東至西分八路鎮守,依次為新平路、東路、北東路、北西路、中路、威遠路、西路、井坪路。山西鎮,也稱太原鎮。總兵官最初駐偏頭關(今山西偏關),后移到寧武所(今山西寧武)。管轄長城西起河曲(今山西河曲舊縣城)黃河東岸,經偏關、老營堡、寧武關、雁門關、平型關,東接太行山嶺之薊鎮長城,全長近800公里。因其在宣、大二鎮長城之內,故又稱為內長城,偏頭、寧武、雁門合稱“外三關”,相對于薊鎮的“內三關”居庸、紫荊、倒馬而言。山西鎮長城倚山而筑,多為石墻,由北樓口、東路代州左、太原左、中路利民堡右、西路偏頭關右、河曲縣六參將分守。延綏鎮,總兵官起初駐綏德州(今陜西綏德),成化以后移到榆林衛(今陜西榆林),故亦稱榆林鎮。管轄長城東起黃甫川堡(今陜西府谷縣黃甫鄉),西至花馬池(今寧夏鹽池),全長885公里。在大邊長城南側另有“二邊”,東起黃河西岸(今陜西府谷墻頭鄉),迂回曲折,西至寧邊營(今陜西定邊)與大邊墻相接。分別由東、中、西、孤山堡、清平堡、榆林保寧堡六路參將分守。寧夏鎮,總兵官駐寧夏衛(今寧夏銀川),管轄長城東起花馬池(今寧夏鹽池)與延綏鎮長城接界處,西端止于寧夏中衛喜鵲溝黃河北岸(今寧夏中衛西南),全長830公里,分五路防守。東路,自花馬池營城東界,西至毛卜剌堡西境(今寧夏靈武東北寶塔鄉)。中路,東南自清水營城(今寧夏靈武磁窯堡鄉清水營村)東境與東路接界起,西北至橫成堡黃河東岸。北路,南自橫城堡北境,西達鎮北堡南界(今寧夏賀蘭西),北路長城跨黃河向北繞了一個弧形。南路,自平羌堡北境(今銀川平吉堡村),向南至大壩堡(今青銅峽大壩村)。西路,東起廣武營北界(今青銅峽廣武鄉),西止于中衛西南喜鵲溝。固原鎮,總兵官駐固原州(今寧夏固原),因總督陜西三邊軍務開府固原,所以也稱陜西鎮。管轄長城東起延綏鎮饒陽水堡西界,西達蘭州,綿延500公里。明后期改線重建,全鎮長城劃分五路分守,即下馬關路、靖虜路、蘭州路、河州路、蘆塘路。甘肅鎮,總兵官駐甘州衛(今甘肅張掖)。管轄長城東南起自今蘭州黃河北岸,西北抵嘉峪關南祁連山,全長800余公里。劃分五路防守,即莊浪路、涼州路、甘州路、肅州路、大靖路。(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明薊鎮長城分布設防有何特點
薊鎮段長城,控制東北至山海關,大寧(即遼代中京大定府)至古北口,陰山至居庸關,直接擔負著拱衛京師的任務,是九鎮中最重要的一鎮。明代花了很多的人力、物力修筑這段長城,成為萬里長城中最堅固、最完善的一段。薊鎮長城的位置:東起山海關、經喜峰口、古北口,慕田峪到居庸關東北的四海冶,大致沿燕山山脈構筑。從慕田峪東北至八達嶺段有兩道平行的城墻,北墻經四海冶,南墻經黃花鎮。在重要地段筑有高聳的雄關或數道縱深的邊墻,全長660多公里。薊州直接拱衛京師,首當其沖。燕山山脈自西而東,橫貫境內,山巒起伏,溝深谷窄,采取以關隘為重點,墩臺為前哨,城堡作掩護,長城作依托,構成點線結合,以點護線的筑城體系。通常采取扼住咽喉,控制峽谷,占領高地,凸出兩翼,掩護關口的方法,進行各種筑城設施的配置。在薊州所轄防區內,各地段的筑城強度和密度也因地而異。對軍事鎖鑰的古北口,因大、小金山的山勢低緩,處于易攻難守的形勢,所以在重要地段上筑三道城垣,百米一臺,形成縱深配系。(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古代長城屯戍制度產生和發展過程怎樣
以軍隊進行屯田戍守的軍事制度,始自秦漢。秦制規定:男子年滿23歲,要將名籍附于官府,每年要在本郡縣服役一月,稱為更卒。一生中還要到京師服役一年,稱為正卒,屯邊一年,稱為戍卒。此外臨時征發去戍邊的,稱為謫卒,征發對象為罪犯、贅婿、商人及商人子弟。★漢承秦制,兵役有三類:其一是正卒,凡男子年滿23歲,要充正卒一年,由所在郡都尉集中操練,在北方邊地的為騎士,在內郡的為材官,在水鄉的為樓船士。其二是戍卒,凡成年男子要充戍卒一年,到京師或到諸侯王國屯戍,稱為衛士,或到邊境屯戍,稱為戍卒。其不愿戍邊者,可出錢雇人代戍,每月300錢。其三是更卒,凡成年男子每年要在本縣服役一個月,其不愿充更卒者,可每年交官府300錢以給役者,稱為過更。邊境的屯戍,主要是指戍卒。戍卒到戍所后,由官長按職事分派為戍卒、燧卒、亭卒、鄣卒、田卒、河渠卒和守谷卒,前四者戍守長城沿線烽燧亭堠,后三者則從事屯田生產。其中田卒從事墾田耕作,河渠卒管理水利灌溉,守谷卒保管谷物倉儲。在邊境屯戍的士兵,除了戍卒外,還有良家子、應募士、徒、馳刑士和謫卒。其中良家子身份比戍卒為高,應募士是招募而來,徒是因罪沒官的徒隸,馳刑士是刑囚。屯戍吏卒發給月俸錢,衣被、口糧和武器,普通戍卒每月俸錢為3
50~360錢,國家還發給屯田卒農具、耕牛及種子。屯田卒按規定交納田租以充軍糧。漢代邊境的屯田,對解決邊防戍軍糧食及其他軍需品的部分自給,減輕國家軍費負擔起過一定作用,在開發邊疆和促進西域絲綢之路的貿易也有一定的意義。三國時期,曹魏為解決軍糧供給曾在許縣(今河南許昌東)一帶屯田,其中軍屯實行“十二分休”制,即每10人中,有8人佃耕,2人巡守。元朝在全國各地駐守的軍隊,均實行屯田。明代大規模地實行屯戍制度,稱衛所制,即在全國遍置衛所,每衛統兵5600人,長官為指揮使,下轄5個千戶所。每千戶所1120人,長官為千戶,下轄10個百戶所。每百戶所112人,長官為百戶。在各省設都指揮使司統領衛所,上隸于中央的五軍都督府。軍士皆別立戶籍,叫作軍戶,軍戶代代世襲,永世不得脫籍。每軍戶出一丁為軍士,稱正丁。正丁死,則由其子弟依次遞補。軍戶由國家分給田地、耕牛、農具、糧種等屯田自養,大體每軍士受田18~50畝,各按定額交納稅糧,貯于本軍屯倉,以充軍糧。明制規定:邊地衛所軍三分戍守,七分屯種;內地衛所軍二分戍守,八分屯種。衛所軍士按月發給餉糧,屯田軍士的口糧按戍守軍士的口糧的半數發給。這樣,明初軍隊的糧餉基本由屯田的收入供給。明中葉以后,官吏占奪屯田,役使屯田軍士,以及軍士典賣所屯之田或逃亡的現象日益普遍,作為一種軍屯制度的衛所制逐漸破壞,被募兵制所取代。(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明后期為何要增設山海鎮
撫順、清河之戰,是后金與明朝26年戰爭史上最早的兩次戰役,后金軍初戰大勝,明廷朝野震動,遼東防線動搖,軍事形勢日漸緊張。直隸巡撫王象恒認為:“遼為薊門左臂,拱護神京,遼失則內之防范更為吃緊。山海關一線猶人咽喉,關城及沿關邊墻皆為風沙所擁埋,窬之甚易。宜特設一總兵,統領大軍,散材募土,厚集于此,乘未有事時,高墻扒沙,嚴督開放,以防奸宄。”首先提出增設山海鎮的建議。不久,兵部尚書薛三才也主張“山海關為遼左門戶,須得一大將提兵彈壓之,兼為遼左聲援。僉言原任總兵杜松忠勇可用。而山海總兵即以山海路兵馬以及新募五千屬之,亦隱然虎豹在前之勢也。”明神宗立即采納其建議,“命杜松以原官起用,駐扎山海關,令其星夜前來。”據《明實錄》載,萬歷四十六年(1618)閏四月“初設山海鎮。時奴酋犯順,議者謂宜簡大帥據險要。乃割薊鎮東協四路屬山海關為一鎮。改募入衛邊兵四千并山海路額兵二千,分為左右營,每營統三千人。左營以原推游擊吳自勉充本鎮中軍兼管山海路事;右營仍駐四路之中,與東協臺頭營相為犄角,與薊鎮劃地分管。操賞等費,亦割薊三分之一充之。”顯而易見,山海鎮防區,其實是薊州鎮東協四路之地,即山海路、石門路、燕河路、建昌路、總兵府駐山海關城。(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明長城衛所的特點是什么
明代的衛所可分成沿邊衛所、沿海衛所、內地衛所、在內衛所4種類型。長城沿線衛所屬沿邊衛所,也有少數屬沿海衛所。明代的長城東起鴨綠江、西迄嘉峪關,沿線分布著大大小小具有統屬關系的屯兵城,大則有鎮城、路城、衛城,小則有所城、堡城、關城,分屬于遼東、大寧、萬全、陜西等都司和山西、陜西行都司。由于長城沿線許多地區不設府、州、縣,所以都司衛所自成區域,兼理民政,成為地方行政制度的一部分。這與內地衛所作為單純的軍事機構有所不同,屬于有實土衛所。如遼東都司管轄的今遼寧大部分地區全為實土,大寧都司管轄的遼西地區全為實土,萬全都司管轄的今張家口地區大部分為實土,陜西都司管轄的今甘肅省大部分地區及其他民族地區全為實土,陜西行都司管轄的寧夏五衛等處也為實土衛所,山西行都司管轄的今山西北部和內蒙古南部部分地區在正統年間以前也全為實土。(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明長城守軍的主要職責是什么
為保證長城防御體系行之有效,明朝對駐守長城的將士的職責作了明確規定。以總兵官總鎮軍為正兵,副總兵分領3000人為騎兵,游擊分領3000人往來防御為游兵,參將分守各路東西策應援兵。遇有敵軍大舉進犯,九鎮邊軍須往來策應。不但對外防止襲擾,鞏固邊防,還要負責長城城墻、關城隘口和墩臺等建筑的維修和保護工作,并且對內亦有鎮壓人民反抗、維護統治階級政權的任務。如1511年,遼東、宣府、大同、延綏四鎮軍調集京師,以鎮壓河北農民起義。此后,邊鎮軍頻繁調入京師內地,成為明軍主力。(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明代鎮守長城的軍與兵有哪些不同
在明代,鎮守長城的軍與兵有很大不同。軍是衛所的軍士,由朝廷發給糧餉。設有專門的軍籍,稱為軍戶,由五軍都督府直接管理,不受地方行政長官的約束。軍又是世襲的,每個軍戶的正丁在固定的衛所充當額軍,正丁老病死亡,要由該軍戶的次丁、余丁依次遞補。若本戶絕嗣,還要由同族人遞補。兵則是根據軍事的需要臨時召募的,召募的兵仍屬民籍。募兵制在明代中期以后普遍實行,薊鎮總兵戚繼光的“戚家軍”就是從浙江、山東等地招募來的。(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長城駐守軍隊是如何儲備軍需品的
漢代邊郡設有郡庫,主管官員為庫令、倉長。侯官以下設有代田倉,用來儲存屯田士卒收獲的谷物,設有專人看守保護。每年到了收獲季節,屯田卒按每畝4斗的數額交租。屯田的積谷數目,每年要上報中央的大司農。邊郡戍軍的糧餉部分自給,不足部分由大司農撥給。戍卒每月給糧2石,有家屬的按照名額支給口糧。此外戍邊的吏卒還有俸錢,吏士每月約200~600錢,令史400余錢,書佐360錢,普通戍卒,則為350~360錢。明代各軍鎮設有戶部分司,專管軍儲。衛所則設有軍儲倉,邊隘、堡站、屯戍的地方都有倉貯。衛以下的千戶所、百戶所都有軍貯倉,管理人員叫倉大使,負責軍屯額糧的管理和軍士糧餉的支給。屯田軍士所收獲谷物,留正糧12石,貯存在屯倉,供本軍自己支配,剩下的糧上交作為本衛所官軍俸糧。每屯田軍士余糧以六石為準,多者賞鈔,少者罰俸。軍士月糧,馬軍支給米2石,步軍總旗1石5斗,小旗1石2斗,軍士1石,守城者如數發給,屯田者半數發給。民匠充軍者8斗,牧馬千戶所1石,民丁編軍操練者1石。削籍充軍者家4口以上給1石,3口以下給6斗,無家口者4斗。軍士月鹽,有家口者2斤,無者1斤。明初長城戍軍糧餉全靠屯田自給,中葉以后,屯田之制被破壞了,軍糧多仰仗國庫撥給。(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漢武帝時和匈奴在長城大戰的經過是怎樣的
漢武帝即位以后,國力已強,為了遏制匈奴貴族的進犯和虜掠,于公元前133年開始對匈奴進行戰爭,從公元前128年到公元前119年的10年中,雙方交戰十余次,重大戰役有3次。第一次大戰是在公元前127年,匈奴以2萬騎入侵。漢派衛青以3萬騎迎擊匈奴,收復了河南地(今內蒙古西南黃河河套以南地區),設置朔方、五原郡,并重新修繕秦始皇時所筑長城。這次戰役解除了匈奴對長安的威脅。第二次大戰是在公元前121年,由霍去病率數萬余騎北擊匈奴,出隴西、北地,深入敵區1000余公里,奪得祁連山和河西走廊。這次戰役沉重打擊了匈奴右部。漢王朝在這里陸續設置了酒泉、武威、張掖、敦煌四郡。四郡的建立溝通了內地與西域的聯系。第三次大戰是在公元前119年,匈奴各以數萬騎入侵右北平和定襄郡,漢武帝派衛青出定襄,霍去病出代郡,各統領騎兵5萬,分兩路窮追匈奴。西路衛青大破單于軍,北至闐顏山趙信城返回。東路霍去病出塞1000余公里,大破左賢王軍,至狼居胥山,臨瀚海而還。這次戰役迫使匈奴遠徙漠北。漢東自朔方,西至令居遷移60萬人屯田戍守,使得這一地域的生產逐漸發展起來。經過3次大戰,北方所受匈奴的威脅,已基本解除。漢戰勝匈奴后,一方面對舊有長城進行了大規模的修繕,另一方面開始了河西長城的興建。(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衛青與匈奴在長城大戰的經過是怎樣的
衛青是西漢杰出的將領。公元前127年,衛青領兵出云中郡,渡河西進橫掃陰山以南的匈奴屬部,收復秦朝舊地隴西。衛青隨后督筑朔方郡城、補建陰山山脈的秦朝萬里長城,依憑萬里巨墻阻匈奴于陰山以北。公元前128年秋,領兵3萬出雁門郡進擊匈奴,俘殺數千人。次年匈奴犯上谷、漁陽二郡,衛青奉命率大軍出云中北進,途中急轉西南,沿外長城直撲高闕,然后揮師南下,大破匈奴收河南地。為了防止匈奴突然襲擊,衛青修復秦長城,并徙民10萬充實這里。公元前123年春,衛青率3萬漢軍出朔方擊匈奴,經高闕出長城六、七百里,乘夜幕包圍右賢王庭。右賢王聞警,倉皇率百余騎北逃,公元前119年春,為保衛漢朝北部邊城的安定,衛青與驃騎將軍霍去病各領兵5萬,分兩路進軍漠北。衛青出定襄,過長城,深入大漠,行程逾千里。見單于結陣以待,衛青用兵車環繞為營,扎住陣腳,然后,遣五千騎沖擊匈奴之陣,單于亦遣萬騎出迎,雙方激戰至傍晚,大風驟起,沙礫撲面。衛青乘機指揮兩支騎兵從左右兩側包圍單于,匈奴兵大亂,單于見漢軍人多勢盛,自料難以取勝,遂率輕騎數百突圍。衛青緊追不放,追至闐顏山趙信城(今蒙古高原杭愛山南),殲匈奴1.9萬人,燒毀匈奴積聚而還。這次戰役之后,匈奴一蹶不振,日漸衰落。衛青與霍去病功同被升任大司馬。(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西漢時期被稱為“龍城飛將”的人是誰
龍城飛將指的是李廣,他是西漢著名將領。隴西成紀(今甘肅靜寧南)人,戰國末期秦國將軍李信的后裔。公元前166年,匈奴單于率40萬騎兵入犯蕭關,李廣為騎兵隨軍抗擊匈奴。因精于騎射,殺死、俘獲敵人很多,被提拔為中郎將。漢景帝即位以后,任隴西都尉,后又升為騎郎將。公元前154年,以驍騎都尉的身分,跟隨太尉周亞夫討平“七國之亂”,因作戰勇敢而聞名。公元前129年,任驍騎將軍,率師萬余人出雁門關擊匈奴,因傷被俘,奪馬逃回。后任右北平太守,匈奴將畏其勇,稱為“飛將軍”,公元前119年,李廣以前將軍身分隨大將軍衛青出塞,受命擔負迂回側翼的任務,因迷路未能參戰,憤愧自殺。李廣一生與匈奴作戰70余次,以驍勇機智而聞名。司馬遷在《史記·李將軍列傳》中稱贊他的忠實誠信的品質時說:“桃李無言,下自成蹊”。王昌齡在《出塞》詩中寫道:“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把李廣視為漢朝的長城。(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霍去病是如何鎮守長城的
霍去病是西漢名將,生于公元前140年,死于公元前117年。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人。最初為漢武帝宮中侍中,公元前123年,18歲的霍去病被武帝任為校尉,隨衛青擊匈奴于漠南,率領800騎遠離主力數百里作戰,尋殲匈奴2000余人,被封為冠軍侯。公元前121年春,為打通通往西域的道路,維護漢朝西北邊境的安全,受命率領萬余騎,進軍河西。他統軍由隴西郡出發,穿過焉支山(今甘肅山丹南),轉戰5個匈奴小國,斬殺千余。當年,又率軍數萬騎,再次西征,采取迂回突襲的戰法,由北地經富平沿黃河北進,行至朔方郡窳渾境內時,突然揮師轉向西北,經達居延海(今內蒙古額濟納旗東南),沿弱水西南,迂回到祁連山、(角樂)得一帶(今甘肅張掖西),深入匈奴境內2000余里,殲滅匈奴3萬余人。漢朝在該地區設置酒泉、武威、張掖、敦煌四郡,控制了河西地區,并開始修筑河西長城。霍去病與衛青奉命各帶5萬騎,分兵兩路向漠北進剿匈奴主力。霍去病率東路軍從代郡出發,越過長城,深入大漠,與匈奴左賢王部遭遇。他指揮漢軍奮力迎戰,奪取匈奴的指揮旗鼓,匈奴兵大敗潰逃。霍去病領兵乘勝追擊,轉戰大漠,直至狼居胥山、瀚海才返還,共斬獲7萬余人。漠北之戰使匈奴受到沉重打擊。(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明寧夏鎮戰略地位及長城分布有何特點
寧夏鎮,歷來是西北邊陲重鎮,是中原文化與草原游牧文化的接交帶。由于這里農牧皆宜的自然環境和民族戰爭頻繁的政治環境,使它在政治、軍事方面的地位顯得尤為重要,特別是在明代,為西北三邊一重鎮。“鎮城所據,賀蘭山環其西北,黃河在東南,險固可守”。具有“黃河繞其東,賀蘭聳其西,西北以山為固,東南以河為險”的天然屏障這一有利條件。明代的寧夏鎮,東線南北數百里長的黃河天險雖仍在發揮作用,但橫亙寧夏鎮西北的賀蘭山在軍事上發揮著更大的作用。同時,又憑借賀蘭山之險再修筑長城,似乎從心理上要隔絕賀蘭山以外的一切。明代寧夏鎮境內東西北,三面環繞長城,可大致分為三個部分:東長城:由陜西定邊進入寧夏鹽池縣,向西抵黃河邊橫城。北長城:北長城有兩道,由靈武橫城沿黃河向北至內蒙巴音陶亥農場,北過黃河抵石嘴山境東北賀蘭山下,為舊北長城;北長城在舊北長城南,寧夏平羅縣境。西長城:起于石嘴山境,沿賀蘭山由北向南進入中衛縣后,改沿黃河西行進入甘肅靖遠縣。寧夏鎮三面環長城,是西北諸鎮中處在最北邊的邊鎮,其所在的地理位置本身就顯示了寧夏鎮在明代西北邊備中的軍事地位。(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金與遼在長城帶決戰的經過是怎樣的
1114年,女真部酋長完顏阿骨打起兵攻遼,一舉攻取寧江州(今吉林扶余東南小城子),又在出河店(今黑龍江肇源西南)再敗遼軍,并在第二年正月稱帝建元,國號金。九月,攻陷遼軍事重鎮黃龍府。十二月,遼天祚帝率數10萬大軍,親征金兵大敗。1122年正月,遼中京大定府(今遼寧寧城西大名城)及西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先后被金攻陷。天祚帝率衛兵逃入夾山(今內蒙古薩拉齊西北大青山中),遼皇族耶律淳在南京(今北京)自立為皇帝,但是不久病死。十二月,金兵由居庸、古北口等處越過長城,攻占南京。天祚帝輾轉逃亡于天德軍(今內蒙古烏拉特前旗北)、云內州(今內蒙呼和浩特西南)等地。1124年七月,復帥耶律大石軍與陰山謨葛失兵,逃出夾山,圖謀恢復,在奄遏夏水與金兵交戰,兵敗西走。次年,至應州(今山西應縣)為金兵所俘。(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成吉思汗是怎么攻下金中都(今北京)的
1206年春,蒙古族首領鐵木真經過數年的戰爭,統一了長期分裂、戰亂頻繁的漠北各部,建立了蒙古國,被尊稱為成吉思汗。隨著接連不斷的勝利,成吉思汗決定對金朝用兵。13世紀初,金朝曾以謀反罪處死俺巴孩(成吉思汗的曾祖)等蒙古首領,金朝為防備蒙古報復,在其疆界的西北部修筑了一條長1500余公里的邊堡長城。用兵前,成吉思汗進行了充分的準備,他利用各種渠道和手段,獲取金朝軍事情報,他知道金朝在西北部筑有長城,但不清楚其規模,于是,他誘降為金國守長城北部地區的汪古部,使汪古部地區成為蒙軍攻金的作戰基地,并招納金軍戍邊將士,從中了解到金長城軍事力量及部署情況。為了解除金的藩屬西夏對蒙軍的牽制,成吉思汗先后三次進攻西夏,迫使其歸降,消除了攻金的側后翼威脅。1210年蒙古國斷絕了與金國的歲貢關系,正式同金朝對抗。1211年二月,成吉思汗首次親統大軍南下,進至金長城北部的汪古部駐地(今內蒙古巴彥淖爾盟、烏蘭察布盟一帶),命部隊集結休整,另派輕騎刺探金軍實力。四月,金帝聞報,大為恐懼,遣使乞和失敗,遂命平章政事獨吉思忠、參知政事完顏承裕領兵堵御。七月,成吉思汗兵分兩路叩邊,東路軍由成吉思汗親自率領,直趨金長城要沖烏沙堡、烏月營(今河北張北西北),擊敗守堡主帥獨吉思忠部,獨吉思忠敗逃。金軍大將郭寶玉領兵來援,被蒙古軍包圍于野外,繳械投降。烏沙堡失陷后,金帝命完顏承裕為帥,指揮阻擊蒙古軍。完顏承裕見邊堡已失,無法再堅守界壕,率軍南撤退守野狐嶺。成吉思汗命大將木華黎率前鋒向野狐嶺金軍大營沖殺,自率主力繼后,金軍大潰,又退至會河堡(今河北懷安東)。蒙古鐵騎緊追不舍,經過3天激戰,殲滅金軍精銳30萬,完顏承裕逃還中都。九月,蒙古軍抵居庸關北口,大將哲別見金軍戒備嚴密,遂施調虎離山計,佯退雞鳴山嘴(今河北張家口境內),殺一回馬槍,擊敗絡繹而來的金軍,乘勢奪下居庸關。蒙古軍長驅直抵中都城下,城上金軍發射火炮轟擊,蒙古軍死傷甚多。成吉思汗見中都屯有重兵,確信金軍有“二十萬”眾之說,且無攻城器具,遂下令撤圍。蒙古西路軍,由成吉思汗之子術赤、察合臺和窩闊臺率領,攻掠金云內(今內蒙古土默特左旗東南)、東勝(今托克托)、武州(今山西五寨北)、朔州(今山西朔縣)等地,擄獲大批人畜、馬匹和財物后還師漠北。1212年秋,成吉思汗第二次率軍南下攻金,東路由大將哲別率領取東京(
今遼寧遼陽);西路由成吉思汗率領越過陰山,直趨西京(今山西大同)。金軍元帥奧屯襄率師,從東面沿長城救援西京。成吉思汗采取圍城打援之策,命西路的一部圍攻西京城;一部在西京東北方向的密谷口設伏,金援軍馳至密谷口,成吉思汗指揮伏兵突起,將金援軍全殲。之后,進攻西京城,城上守軍頑強抗擊,炮矢齊放,戰斗十分激烈,成吉思汗城下督戰,被流矢射傷,被迫解圍而去。與此同時,哲別率領的東路軍,進攻東京,屢攻不克,遂施展計謀,佯退而去。東京守軍以為蒙古軍一去不再返回,戒備松馳,哲別趁夜急馳而還,突襲守軍,大獲全勝,俘擄金軍10余萬人,盡運其財物,一月后退去。1213年,成吉思汗第三次率軍攻金。金帝在蒙古軍兩次進攻后,看出成吉思汗有奪取中都之意,因此,迅速調兵遣將,加強中都北部屏障居庸關的防守力量,以精銳扼守居庸關,冶鐵錮關門,布鐵蒺藜百余里。七月,蒙古軍由野狐嶺突入,克懷來(今屬河北),取縉山(北京延慶),直抵居庸關,成吉思汗見金軍據關嚴守,無法通過,遂留部分兵力與金軍正面對峙,自率主力由林中間道,迂回南下,襲取紫荊關(今河北易縣西北),蒙古大軍進入中都背后的平原地帶,成吉思汗又分軍北上取居庸關南口,與北口蒙古軍夾擊守關金軍,一舉攻破關城。蒙古軍再次進抵中都城下,成吉思汗以少部兵力圍中都,將主力分為三路深入中原腹地,大肆攻掠黃河以北地區,破城堡90余座。次年三月,各路蒙古軍會合中都城下,迫金帝求和,奉獻歧國公主及大批金帛、馬匹,并派丞相完顏承暉陪送蒙古軍出居庸關。五月,金宣宗因懼怕蒙古軍再攻中都,遷都汴京(今河南開封)。南遷中,金軍嘩變,殺其主帥、降蒙。成吉思汗乘機遣將石抹明安,三摸合拔都率軍由古北口入長城,會合亂軍再攻中都,多次擊潰金援軍,使中都城陷入糧盡援絕的困境。中都久被圍困,又不得援兵,主帥完顏承暉服毒自殺,蒙古軍終于占領中都。(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徐達為什么被朱元璋譽為“萬里長城”
徐達是明朝開國大將。字天德,濠州(今安徽鳳陽)人。出身農家,少年時與朱元璋為友。跟從朱元璋起兵反元,因智勇超群,位在諸將之上。1355年,隨朱元璋渡長江,克采石,取太平(今安徽當涂),下集慶(今南京)。繼而又率軍攻占鎮江(今屬江蘇)等地,授淮興翼統軍元帥。1357年,領兵東進,屢敗吳王張士誠部。1363年秋,在鄱陽湖作戰中,沖鋒陷陣,打敗號稱60萬之眾的陳友諒軍。次年,以大將軍率師出征,占淮東,平浙西,連戰皆捷。1367年九月,圍攻平江(今江蘇蘇州),俘獲張士誠及其將士25萬,滅亡東吳政權,還師后封信國公。同年十月,以征虜大將軍率軍25萬北伐元軍,先取山東,旋揮師河南,乘勝攻克元大都(今北京),迫元順帝北走,滅亡元朝。太祖朱元璋為防備退居漠北的元殘余勢力卷土重來,注重戰守,大力興修長城。徐達奉命主持重建居庸關,規制關城城周6.54米,高14米,以防蒙古騎兵突襲。1370年,率軍出潼關,趨定西(今屬甘肅)進剿元將擴廓帖木兒,經過一天激戰,大敗元軍,擒郯王、濟王以下官員1800余人,將士8.6萬余人。后封魏國公。次年,赴北平等地練兵、筑城、備邊,總領北方軍事。元殘余勢力經過幾年休養生息,勢力又漸恢復,不斷出兵南犯,明臨塞諸地不得安寧。1372年,徐達奉命以征虜大將軍出雁門關,進軍漠北。徐達遣藍玉為先鋒,擊敗元兵于土剌河(今蒙古國土拉河),后因輕敵冒進,遭元軍伏擊大敗,死傷數萬人,被迫退入邊墻。1373年,復率諸將北伐,敗元軍于答剌海(今內蒙古達來諾爾湖)。還軍后戍守長城山海關一帶。1378年,領兵在古北口筑關設防,憑借山勢走向,建周長24米并設有東、北、南三個關門的關城,使其成為保衛京都的重要屏障。1381年,督修山海關關城,先后建成翼城、羅城、甕城和烽火臺等,加大了防御縱深,從而構成一套堅固、完整的軍事防御體系。徐達一生驍勇有謀,善治軍,戰功及筑邊皆功勞顯赫,被朱元璋譽為“萬里長城”。(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明成祖為什么從南京遷都北京
明初,朱元璋以應天府(今南京)為京師,封其四子朱棣為燕王,以北平為藩邸,負責抵御長城以北的北元的進犯。朱棣即帝位后,考慮到南京為都城應付北元卷土重來的嚴重威脅,必然有鞭長莫及的危險,于是,1406年決定將都城遷至北京。第二年從全國調集工匠、民夫,正式開始北京城的修建。工程歷時13年,到1420年才完工。1421年朱棣遷都北京后,正式定北京為京師,應天府為南京,明朝兩京制格局形成。北京從此成為當時全國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的中心,既可就近指揮長城一線的軍事防御,又能進一步控制東北地區,保證了明王朝的統一和安全。(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土木之變”是怎么回事
“土木之變”是明英宗被蒙古瓦剌所俘,使明王朝瀕臨于崩潰的歷史事件。因事件發生在河北省懷來縣境內的土木堡,故稱土木之變。瓦剌是蒙古族中的一支,明正統年間勢力逐漸強大,1449年,蓄謀已久的瓦剌部首領也先以明廷辱謾其貢使為名,分兵四路向遼東、宣府、大同、甘肅四鎮長城發動了大規模的進攻。也先率主力居中進攻大同鎮,大同鎮長城幾乎全線瓦解。大同告急,朝廷震驚,英宗在宦官王振的蠱惑下,倉促下詔親征。當八月初一,英宗率領的50萬軍隊到了大同后,英宗和王振才知道事態的嚴重。七月十五、十六兩天,陽和(今山西陽高)之戰,瓦剌也先部隊又一次全線突破長城,大同總督西寧侯宋瑛率部迎戰,雙方在陽和后山展開激戰,但因明軍將領被王振的親信、監軍宦官郭敬所掣肘,結果全軍潰敗。這時宣府、薊鎮、遼東北地長城沿線傳來防御吃緊的奏報。對作戰一竅不通的王振慌了手腳,急令班師回京。十三日繞道宣化退至距當時的懷來城20里的土木堡時,王振下令全軍在無險可守的土木堡就地宿營。十四日黎明,瓦剌軍四面包圍了土木堡,并切斷了水源。土木堡地勢高,掘地二丈仍未挖出水來,全軍陷入絕境。這時也先佯做撤退,并派使者講和,王振信以為真,急令移營就水。明軍剛一行動,3萬瓦剌精騎突然從四面八方殺來,明軍頓時大亂,隨行大臣多數戰死,英宗也只好下馬盤膝坐以待俘。(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紫荊關之戰發生的經過是怎樣的
1449年七月,也先率軍三路攻明,于土木堡(今河北懷來東南)擊潰明50萬大軍,俘明英宗朱祁鎮,之后北撤休軍,借英宗要挾明廷。明廷采取于謙等人主張,立英宗之弟朱祁鈺為帝,遙遵英宗為太上皇。也先未達目的,挾持英宗大舉攻明。也先自率主力10萬人為西路軍,從集寧(今屬內蒙古)經大同(今屬山西)攻紫荊關。西路瓦剌軍前鋒抵紫荊關,遭明軍守將韓青和左副督御史孫祥抗擊,不能通過。也先大軍沿途擊敗明軍謝澤部,令人向守軍傳達英宗旨意開關,遭明拒絕。于是利用主力在關城正面與明軍對峙,另外派遣軍隊沿著山間小徑偷越紫荊嶺,繞至關南,拆毀邊墻而入。明軍腹背受敵,激戰至傍晚,因寡不敵眾,內城被破,也先大軍從紫荊關直逼京城。明兵部尚書于謙率22萬明軍守京師,擊敗瓦剌軍多次進攻。也先久攻京城不下,恐糧草不濟,歸路被截,復挾持英宗由紫荊關還師漠北。(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于謙是怎樣指揮明“京師保衛戰”的
土木之變后,朝廷無主,京師守軍不足10萬,形勢十分危急,有人提出遷都金陵,兵部左侍郎于謙力排遷都之議,主張抗戰。英宗弟成王朱祁鈺(后為代宗)任命于謙為兵部尚書,全權指揮守城作戰。于謙調集河南、山東等地將士入援;提拔得力將領,分別鎮守宣府(今河北張家口宣化區)、大同、居庸關和紫荊關等重要關口和要地;調整京師“三大營”主將;擴充兵員,日夜操練,鑄造兵器,籌備糧草,緝拿奸細。經過一個多月的緊張備戰,京城守御能力迅速加強,于謙將主力列陣于九門之外,與總兵石亨親自督陣德勝門。也先施展挾天子令諸侯的詭計,挾持英宗多次逼宣府、大同等處,脅迫要塞守城將士投降,沒有奏效,于是決定武力攻關,直取京師。十月初一,瓦剌軍兵分三路,一路由東面進攻古北口,另一路由正面進攻居庸關,也先主力10萬人,挾持英宗,經大同,破紫荊關迂回攻取京師。明軍避其鋒芒,以小隊騎兵襲擾,屢有小勝。夜晚又偷襲瓦剌軍營地,殲其數百人。也先下令進攻德勝門,于謙令小隊精騎出戰,誘瓦剌軍進入埋伏地域,明軍神機營火炮火銃齊發,伏兵驟起,大敗瓦剌軍。次日,瓦剌軍又集合潰敗之兵轉攻西直門,明軍隊以神銃轟擊,后隊列弓弩短兵繼進,挫敗瓦剌軍前鋒。京郊民眾也紛紛拿起武器,配合明軍抗擊瓦剌軍,使瓦剌軍四面受敵。也先遂下令于十五日乘夜撤退。于謙命石亨乘勝追擊,宣府總兵楊洪率軍往居庸關攔擊,殺傷瓦剌軍萬余人。瓦剌軍撤出紫荊關,東路軍未及古北口,聞中路、西路已敗,立即撤退。至此,明軍取得了保衛京師的勝利。(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庚戌之變”的經過是怎樣的
明朝初年,退居蒙古草原的元皇室殘余勢力同明朝對立。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一再派兵北伐,逐步擴大北部的廣大地區。為了加強對北方的控制,明成祖于1421年遷都北京,在長城以北蒙古部落集中的地區,設立衛所20多處。16世紀中葉,蒙古地方勢力中韃靼部首領俺答,成了明北部地區的主要對手。俺答曾向明廷要求給他封爵,允許每年進貢,在長城關口恢復互市貿易,但以嘉靖皇帝為首的明王朝拒絕了這些要求。俺答的真心求貢得不到批準,導致了雙方軍事沖突進一步擴大。1550年六月,俺答集合10余萬蒙古騎兵,準備大舉南下,這時靠賄賂嚴嵩而官居大同總兵官的仇鸞,派人送重金賄賂俺答,請求勿攻大同,移攻他處。俺答遂引兵東去,自古北口入犯,長驅至通州,直抵北京城下。嘉靖皇帝催促諸將出城作戰,而嚴嵩等投降派,卻執行“飽將自去,惟堅壁為上”的失敗主義方針,聽任俺答兵在城四周濫肆擄掠,不敢出戰。俺答兵圍京城3天,在城外搶掠大量財物、牲畜及人口后,滿載而歸。因這年為農歷“庚戌年”,故稱“庚戌之變”。此后20余年,俺答連年南下擄掠,長城沿線的百姓深受其害。至1570年雙方最終達成和議,明廷封俺答為順義王,俺答服屬中央朝廷,長城一帶才開始得到安寧。(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八達嶺關城有何戰略意義
八達嶺關城初建于1505年,由副總兵紀廣率軍士修筑。1582年再次重建。關城墩臺高大厚實,下部用10余層花崗巖條石壘砌,上部砌大城磚。寬20多米,厚17米,高7.8米,是萬里長城中最壯觀的墩臺之一。關城下方的城門洞,建筑技術高超,難度大,而今京張公路從門洞穿過,汽車來往如穿梭,日夜不停。洞頂磚石券門,寬3.9米,高5.06米。城門洞上,古時安裝有巨大的雙扇木門,門面鉚釘嵌鐵皮、門內安裝有杠頂柱和鎖閂,平時,大門敞開,行人商旅自由出入;戰時城門緊閉,嚴實堅固:一旦發出反擊號令,城門洞又是千軍萬馬發起沖鋒的出口。門洞地面咫尺之間,屬兩個水系的分水點:門外水流向媯川入永定河,門內則為溫榆河的盡頭,入北運河。門洞外面上方,嵌有長方形橫額,刻“北門鎖鑰”四個大字,落款小字是“欽差總督薊遼等處軍務、兵部尚書都察院左副都御使山陰吳究,巡按直隸監察御使新喻敖鯤,萬歷拾年歲次壬五月吉日立建”。“北門”指此地是居庸關的門戶,也是京師北方之門;“鎖鑰”則說這座關城堅固險要,是舉足輕重的關鍵重鎮,像是北京城和居庸關的一把大鐵鎖。關城頂部為長方形城臺,長19.8米,寬14.15米,面積280.17平方米,四面筑宇墻垛口,是守關將士搭弩架炮之處。城臺兩側30至40米處,各建敵樓一座,以墻連通,如同關城的兩座耳城,與關城構成犄角之勢。一旦進犯之敵兵臨城下,城上箭弩炮銃齊發,敵樓間互相策應,可組成密集的交叉火力,攔阻敵兵破關。關城的縱深防御工程,也有周密的設計。從關城兩側的敵樓向東南修筑U字形的二道城墻,叫做甕城。甕城墻上內外兩面都有城堞垛口,一旦被敵圍困,可成為堡壘四面拒敵。倘若敵人攻破關門,涌入城內,將受到四面守城將士的圍殲,敵人如落甕中。甕城建于山脊,受地形限制,依山就勢,東低西高,東窄西寬,僅有5000平方米。甕城無井,水源缺乏,平常駐兵不多,守城部隊駐在城西北三里的岔道城。甕城中原有一座“察院公館”,是供皇帝路過駐蹕或官員停留住宿的。在甕城東部,與關城城門相對處,向東筑甕城城門,兩門相距63.9米。門楣題額“居庸外鎮”,右上方小字“巡按監察御使陳豪書”,左下方小字“嘉靖己亥(1539)仲秋吉旦立。”這表明甕城城門重建于明朝嘉靖十八年。(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隋朝與突厥雁門關之戰經過是怎樣的
615年,突厥始畢可汗部勢力日益強大,威脅隋北部邊境,突厥始畢可漢趁隋煬帝出巡北塞,率領數十萬騎兵進行攻擊。煬帝提前得到消息急返雁門,命齊王楊(口柬)率后軍防守崞縣。突厥始畢可漢率軍進攻雁門,雁門郡41城被突厥軍攻占39城,只剩雁門、崞縣兩地。煬帝被重兵包圍,召各地隋軍援救雁門。各郡援軍匯集在忻口(今山西忻縣北)。突厥始畢可汗得知隋各路援軍到達,又得到北邊有急的情報,九月撤軍出塞,隋軍乘機追趕到馬邑,俘虜突厥2000余人后撤回,并收復雁門各郡。(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明軍是怎么取得居庸關之戰勝利的
1449年七月土木堡之戰,蒙古瓦剌部首領也先率軍擊潰明50萬大軍,俘明英宗朱祁鎮。十月,也先率主力經大同攻紫荊關,企圖迂回京師;另以一部2萬騎經古北口攻打密云;與此同時,以5萬騎經宣府(今河北張家口宣化區)攻長城內三關之一的居庸關,牽制明軍主力,配合紫荊關方向的進攻,并尋找機會正面突入京師。進攻居庸關的5萬瓦剌軍進抵關城下,受到明軍抗擊。守將羅通利用天氣驟寒,命兵士汲水澆于城墻上,城墻結冰堅固而光滑,攻城的瓦剌軍難以攀登。瓦剌軍四處尋找樹枝,用草捆扎鋪于冰上,在向關墻接近時,即遭守軍用火器擊退。瓦剌軍圍攻關城7日不下,人困馬乏,羅通屢次遣軍出城偷襲敵營,瓦剌軍死傷慘重而去。羅通又率兵出關追擊,三戰三捷,斬獲甚多。也先主力攻破紫荊關,進抵京師,得不到居庸關瓦剌軍策應,在進攻京師各門時又屢屢受挫,此時聞報攻居庸關的瓦剌軍已潰敗北去,恐歸路被截,被迫乘夜撤軍。(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明延綏鎮長城指揮修筑者是誰
明延綏鎮長城修筑者是明朝將領余子俊。他1429年生于四川青神,1451年考取進士,授戶部主事。1470年,升為左副都御史,巡撫延綏,到任后即上疏朝廷,建議在長城沿線筑墻建堡。他指出陜西三關的延綏,地平野曠,利于騎兵馳突,蒙古騎兵多次由此入犯襲擾。為加強防御,應沿原有的界石,依托山形,順應地勢,修筑長城,建立城堡,其建議后來被朝廷采納。在他的設計主持下,4萬多明軍在東起清水營,西至花馬池之間,掘鑿山崖,構筑山墻,墻下挖掘塹壕,筑成了連綿相續的885公里的長城,在新筑的城墻上,每隔3公里構筑一座敵臺,布設障礙,派兵巡防。同時把長城內的土地,分給駐軍屯墾,取得了屯守兼備的效果。1484年余子俊以太子太保戶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的身份,總督大同、宣府軍務,主張采用構筑延綏長城的方法,修筑大同和宣府兩地的長城。他上奏朝廷說,兩鎮之地,東起四海冶,西抵黃河,長城1300多里,然而原有的墩臺僅170座,不敷守備之用,應增筑440座長寬高都為3丈的墩臺,以加強守務。朝廷采納了他的建議,但是由于災害頻繁,人力、物力、財力都很空虛,工程難以按期完成,因此遭到彈劾,被免去官職,1489年抱病而卒。(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楊一清提出的邊防四策內容是什么
楊一清,明朝將領,生于1454年,祖籍云南安寧。成化年間中進士,授中書舍人。以副史督陜西,在陜8年,洞悉邊事,1506年后進升為右都御史。他在分析、研究戰事及守備情況后,上奏邊防四策,即:修浚墻塹以固邊防,增設衛所以壯邊兵,經理靈、夏以安內附,整飭韋州以御外侵。而尤以修墻塹為急。具體修守方案是:在延綏、安邊營、石澇池至橫城堡300里,設墩臺900座,駐守軍4500人;石澇池至定邊營130余里平衍之地筑邊墻,其中32里的險崖峭壁地段進行鏟削,筑以墩臺連接;寧夏花馬池一帶曠野之地,宜置衛所拒敵;環、慶以西至寧州,增兵備1人;橫城堡以北至黃河南岸原有殘存墩臺36個,應重新加以修復。朝廷批準了楊一清的方案,并撥發帑金數十萬兩,命楊一清主持修筑工程。后因受宦官劉瑾排擠辭官,該工程僅進行4個月就被迫停工。1510年,奉詔再次總制三邊軍務,采用攻撫之策,擊退蒙古騎兵的多次進攻。不久出任首輔,后又遭誣陷落職。1530年因發背疽病故。有著作《關中奏議》《石淙類稿》傳世。(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翁萬達對修筑長城有何貢獻
翁萬達,明朝將領,1497年生于廣東揭陽,1526年中進士,授戶部主事。1544年后,升為兵部右侍郎兼右僉都御史,總督宣、大、山西、保定軍務,親自主持修筑了自大同東路陽和口至宣府西洋河的長城,共筑墻86公里,筑堡7座,建墩臺164座,劈崖削坡25公里,其后又修筑了大同西路和宣府東路的400公里長城。修筑長城時,他精心計劃,對邊墻的遠近距離,壕塹深廣,都進行了縝密的校核,并創制了先進的百出佛郎機和萬勝佛郎機等火繩槍,改善了守備武器,以求適應守邊的需要。從此,蒙古人見明軍戒備森嚴,設險堅固,不敢輕易來犯。守邊的明軍也利用閑暇進行耕種和放牧,節省了大量的守邊費用。翁萬達因戰功卓著晚年升至兵部尚書,但是他在明朝與俺答部互市之事上,與皇帝意見相左,由此而遭斥責,以丁父憂歸故里。在他離任后,蒙古兵攻入大同,直犯京都。皇帝又急詔翁萬達,他家住在嶺南,倍道行四十日抵達京師。由于嚴嵩等奸讒言,皇帝責備其欺慢,屢遭貶斥,1552年因病亡故,后被隆慶皇帝追謚號“襄毅”。(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戚繼光在薊鎮的戰斗生活是怎樣的
在戚繼光鎮守薊州時期,明朝的政治軍事力量有所增強。當時的執政大臣高拱、張居正等,既然積極整頓邊防,重用像戚繼光這樣富有軍事經驗的將領,同時又在這個基礎上,對韃靼采用封貢政策。1571年初,明政府通過宣大都督王崇古,和俺答汗達成協議,封俺答汗為順義王,設立互市場所于大同、宣府等地。從此,俺答汗嚴禁諸部入邊劫掠,地方安堵,“自宣、大至甘肅,不用兵者二十年”。不過,當時東遷后的察哈爾部在圖們札薩克圖汗的統治下,常攻掠明朝的遼東及薊州地區。蒙古大封建主朵顏部酋長董狐貍和他的侄子長昂,有時向明朝稱臣進貢,有時又和明軍發生小的戰斗。早在1569年初,董狐貍、長昂就聯結圖們汗,企圖竄擾薊鎮。戚繼光得到消息后,領兵直馳青山口,將敵軍的前哨擊退;然后引兵出口追擊,把董狐貍和長昂趕跑。這是戚繼光鎮守薊州以來的第一次戰斗。1573年春天,董狐貍和長昂到喜峰口索賞不到,就在塞外大肆搶掠,故意在邊墻附近活動,想引誘明軍出戰。戚繼光派兵出擊,把他們打敗。這年夏天,董狐貍再犯桃林,長昂也犯界嶺,明軍分別把他們擊退,董狐貍幾乎被明軍擒獲。不久,董狐貍請降,但到1575年,長昂又和董狐貍逼長禿(長昂的叔父、董狐貍的弟弟)進攻董家口關城。戚繼光督明軍從榆木關和董家口關分兵兩路出塞追擊,終于活捉長禿。董狐貍和長昂無可奈何,只好率領親族300多人,前來投降,請求釋放長禿。戚繼光和總督劉應節等計議之后,允許了他們的請求。長昂、董狐貍等答應歸還以前擄去的邊塞哨兵、居民和馬匹,并且保證以后不再搶掠漢族居民。朵顏部于是和明朝恢復通貢互市關系。1579年冬天,圖們汗帶領騎兵4萬多人,自錦川營進犯遼東鎮。明政府事先從俺答汗那里得到圖們汗舉兵的消息,命令遼東鎮總兵官李成梁堅壁清野,使圖們汗既不能攻城,又無從掠奪物資;同時命令薊州鎮出兵聲援,伺機邀擊。戚繼光親率精兵馳往山海關外,在狗兒河、石河墩和韃靼兵進行了兩次戰斗。圖們汗見明軍準備充分,便自動撤退。明軍一直追出數百里外,才整軍而還。這時,戚繼光的官銜已晉升到太子太保、左都督。由于援遼有功,加封為少保。薊州鎮在戚繼光坐鎮以前,經常遭受韃靼騎兵的襲擊,明廷為此增置昌平鎮,派大將鎮守,以便和薊州鎮唇齒相依,但仍舊無法保障這一地區的安寧。1
7年內,薊州鎮竟因此接連撤換了10名大將。直到戚繼光到任之后,這個局面才得到了根本的改變。經過戚繼光努力經營,這一帶邊防十分鞏固,每次朝廷大臣前來檢閱,薊州鎮軍容之盛,總是為諸邊之冠。(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戚繼光《練兵實紀》內容是什么
《練兵實紀》是明代戚繼光在鎮守薊鎮長城時,為訓練守城士兵,所寫的一部軍事著作,寫書的目的是為了實用,所以書名就叫《實紀》。正集內容包括六個方面,即:一練兵法,二練膽氣,三練耳目,四練手足,五練營陣,六練將。雜集包括儲練通論、將官到任、登壇口授、軍器制解、車步騎解等。這部分書除了在將官培養、士兵訓練和教育等方面,提供了成熟的理論和方法之外,還在各兵種的組織及編選、教練等方面,給后世留下了珍貴的材料。戚繼光鎮守薊鎮長城10多年,邊備修整,敵騎斂跡,而《練兵實紀》就完成于薊鎮任內。他把自己在薊鎮練兵的實際經驗總結到這部書里,同時又用這部書去指導他的實踐,事實證明這是一部具有實用價值的軍事著作,因而受到后世研究長城軍事者的高度重視。(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努爾哈赤是怎么攻打撫順城的
撫順城位于遼寧省撫順市境內,建于1384年,是明朝與建州女真往來的通道,亦是明長城遼東鎮上的重要邊關門戶。撫順關在撫順城東10公里,是明王朝向建州女真開放馬市貿易的主要關隘。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建立后金政權,脫離明廷控制,并練軍備戰,積極準備攻明。1618年,正式對明宣戰。努爾哈赤對明作戰的第一次戰役就在撫順關。努爾哈赤在進攻的頭一天,先派人給明守將送信,說有女真人來此,進行貿易,麻痹明軍。次日暗伏在車中的3000士兵向城門接近,待城中軍民出城趕市時,突然殺入城內;努爾哈赤隨大軍抵城下,內外夾擊明守軍。明守將李永芳聞報未及組織防御,后金軍已登上城墻。明千總王命印被殺,李永芳出城投降。這樣后金軍沒費吹灰之力就拿下了撫順城這座遼東軍事重鎮。努爾哈赤在撫順城休兵三日而去,掠走人畜30余萬,還縱火將撫順城焚毀。撫順之戰是后金于明長達29年戰爭中最早的一次戰役,后金軍初戰獲勝,明朝震動,明軍遼東長城防線動搖。(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薩爾滸之戰發生在什么地方
薩爾滸之戰發生在鴉鶻關。鴉鶻關是明長城遼東鎮的重要關隘。位于遼寧省新賓縣西南近百里處。東西都是連綿不斷的群山,層巒疊嶂,唯此處有一形勢險要的山口,可通南北。鴉鶻關自建關后,因其軍事地位的重要,明朝廷同建州女真在此地發生了十分頻繁的爭奪戰,關口屢遭破壞,又屢次重建。1606年遼東鎮總兵李成梁以“地孤難守”為由放棄了遼東鎮孤山等六座城堡之后,便將鴉鶻關外之地擲與女真。1618年七月二十四日,努爾哈赤率部一次攻下鴉鶻關,然后進攻清河,鴉鶻關為女真所占據。明王朝見撫順關、鴉鶻關一線長城先后失守,撫順、清河諸城不是為女真所據,就是為其摧毀,便調集了10余萬人馬,號稱47萬大軍,由遼東經略楊鎬統領,于1619年分兵四路向后金政權的赫圖阿拉城發起進攻。大兵壓境的危急時刻,努爾哈赤表現出了軍事家的卓越才能。他利用明軍四路軍馬不能很快合圍的嚴重弱點,采取各個擊破的作戰方針,集中八旗主力,首先殲滅了由撫順出長城的杜松部。接著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先后擊敗了其他兩路明軍。剛出鴉鶻關的李如柏部,得知三部軍馬慘敗的消息后,又忽由鴉鶻關原路退軍,在潰退中“相蹂死者千余人”。這就是中國戰爭史上著名的薩爾滸之戰,這一戰役對戰斗雙方都是十分關鍵的,由此以后,明王朝不得不由進攻轉入防御,而后金由防御改為進攻。(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孫承宗對維護長城防務做出哪些貢獻
孫承宗,生于1563年,字稚繩,河北高陽縣人,明末愛國名將。1622年孫承宗申請到山海關督師,朝廷予以批準,讓他帶大學士銜總督山海關、薊遼、天津、登州、萊州等處軍務。他到山海關勘察地形,整頓軍紀,建造營房,儲備糧草兵器,還教軍隊使用火器,并在老龍頭長城入海口處設“龍武營”訓練水兵。同時派袁崇煥等進駐寧遠等城,出兵大凌河以東,收復失地200公里,城堡54座。他還派兵屯田,開墾荒地5000多頃,做到兵精糧足。使山海關長城防務能力進一步得到了加強和鞏固。可是正當收復遼沈失地有望的時候,孫承宗卻受到魏忠賢閹黨的排擠,于1625年被罷官。1629年十月,后金兵接連侵占遵化、遷安、永平、灤州等地,前鋒逼近山海關。在形勢危急之際,明廷又起用孫承宗督師山海關。1630年正月,孫承宗派部將率兵死戰,連續收復遵化、灤州等四城,后金軍被迫撤回東北。孫承宗還親自到錦州以東前線視察,接著又巡遍了山海關以西的長城防線,回到山海關后,奏上東西邊政八事。為增強戰備,他還擬定進軍廣寧的計劃。當收復遼沈失地又有希望之際,剛愎自用的崇禎帝聽信佞臣讒言,竟又將他罷官。1638年十一月,后金繞道攻入長城,侵犯孫承宗家鄉高陽時,他帶領全家老小參加抗戰守城,因寡不敵眾,高陽失陷,孫承宗自縊殉國。他在山海關督師期間曾為老龍頭澄海樓題寫“雄襟萬里”的匾額。(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八達嶺長城明代兵力部署情況怎樣
八達嶺長城上的兵力部署:據1569年薊昌總督議定是:根據地勢緩沖,按城垛配置兵丁。極沖處,每垛4至5人,次沖者每垛2至3人,稍沖者一垛一人。沖處建空心敵臺,臺高3丈,騎墻突出,可以四面制敵;上建層樓,宿兵儲器;空心敵臺住官兵60人,30人守臺,內立一臺長:30人守垛,分為6伍,每伍立一垛長附墻臺:居常4人守臺,遇警時,添6人,10人守垛分為3伍,每伍一旗。武器配備:空心敵臺佛朗機(一種小炮)8架,每架子銃9枚;神槍12根,每根神箭30枝;火藥300斤;鐵頂棍8根,藺石(雷石)大小備足,號旗一面,木梆鑼鼓一具、柴火人給一月。墻臺:佛朗機3架,每架子銃9枚,藺石大小備足,號旗一面,木梆鑼鼓一具,柴火人給一月。墻垛:沖處每垛干柴一束,重500斤,干草5把,藺石大小備足,器械各隨所執,火藥于臺取用,5垛共一梆旗。緩處,每垛干柴一束,重100斤,干草5把,藺石大小備足,器械亦隨所執。每空3旗,每旗5人,各居鋪舍,有警登墻守衛。每臺一臺總,5臺一把總,10臺一千總。守城墻的戰斗原則是:敵軍逼近城墻百步,援兵登城,旗幟器械一齊豎立。到火器的射程能達到的地方,即可放大將軍虎蹲炮。到50步內,弓箭、火銃、矢石齊發。聚眾攻城,兩敵臺矢石交擊,更番不息。緩處,敵軍聚擁,臺垛士卒不支時,則傳號以速求援兵。守垛士卒敵臺可依,心齊膽壯,火瓶、火銃、矢石并力攻打。到了晚上,臺垛各一人輪流敲梆傳號,遇警則點燃柴草擲于墻外,城上通明而不露虛實。戰斗開始或結束,都聽從千把總指揮。(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熊廷弼是如何鎮守長城的
熊廷弼是明末名將、軍事謀略家。生于1569年,卒于1625年。字飛百,江夏(今湖北武昌)人。有膽略,知兵法。1598年進士,授保定推官,進工部主事,后改任御史。1608年,巡按遼東,針對遼土多曠,上言實行軍屯,修城筑堡,固守長城,得神宗褒獎,授命向諸邊推行。又奏請邊防以守為上,增兵制械,繕垣建堡,得準施行。僅4年,遼東軍威大振。1619年,明軍在薩爾滸之戰慘敗,因其熟悉遼東邊事,升任兵部右侍郎兼右僉都御史,代楊鎬經略遼東。還沒出京,驚聞開原(今遼寧開原東北)失守,請求朝廷迅速調遣將士,備糧秣,修器械,鞏固遼河以東防線。得尚方劍,剛出山海關,又聞鐵嶺失陷,沈陽、遼陽諸城軍民驚恐,遂晝夜兼程奔赴遼東,遇逃民,令其歸,斬逃將劉遇節等,祭奠死難烈士,劾免擁兵不救的總兵李如楨。督將士造戰車,添置火器,浚濠繕城,嚴行軍令,經過數月整治,軍心民心開始穩固。又奏守御之策,建議集兵18萬,分守真叆陽(今本溪東南)、清河、撫順諸要地;挑選精悍兵卒乘隙輪番襲擾,使后金軍疲于奔命,然后相機進剿。第二年,遭廷臣誣陷,撤職。1621年,沈陽、遼陽失守,遼東戰事急,朝廷復起用熊廷弼。他入朝獻策,權衡遼東戰局,力主守御,奏請“三方布置策”,即:陸上以廣寧(今遼寧北鎮)為核心,集聚重兵,進行固守,沿遼河西岸筑壘,從正面牽制后金兵力;海上以天津為一區,登(今山東蓬萊)、萊(今萊州)為一區,各配舟師從遼東南部打擊后金側背;并聯合朝鮮李氏王朝,使其出兵鴨綠江為明聲援;待后金回師東顧,然后乘勢反攻,奪回遼陽。得尚方劍,剛出制三方,旋升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坐鎮山海關,再次經略遼東軍務。因受握有重兵且得朝廷宦官寵信的廣寧巡撫王化貞掣肘,其防御策略不能實施,致使遼西重鎮廣寧等40余城堡失守,被魏忠賢冤殺。(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袁崇煥怎樣取得寧遠大捷
袁崇煥明朝軍事家。驍勇堅毅,好議兵事。1619年進士,熟知塞上險要,并以邊才自許。1622年因通曉兵書戰策,被薦舉為兵部職方主事。聞聽后金軍攻占遼西重鎮廣寧(今遼寧北鎮),單騎出山海關巡察形勢,對如何抵御后金,成竹在胸。回朝廷后自請守遼。受到明廷的賞識,提升為僉事,監督山海關外諸軍事。1623年九月,孫承宗命令袁崇煥率領大軍進駐寧遠。袁崇煥抓緊修筑城池,并親自規定,城“高三丈三尺,雉高六尺,址高三丈,上二丈四尺”,在城的四角都建三面突出的城墻,與此同時招募壯士,擴充兵員,安置流兵,屯田自救,使寧遠成為扼守通向關內的軍事要塞。1626年正月,努爾哈赤率兵13萬向寧遠城進攻,袁崇煥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臨危不懼。他帶領將士,刺血為書,誓與寧遠共存亡。采取堅壁清野之策,動員城外居民入城,盡焚城外積芻,命滿桂等4員大將分守各門,城上置紅夷大炮11門,嚴令守軍不準后退,在激烈的戰斗中,袁崇煥不幸中矢負傷,他撕破戰袍,裹傷再戰,繼續指揮軍民憑借堅城大炮,打退金兵多次進攻。努爾哈赤在混戰中,也身負重傷,被迫收兵。第二年五月,又打敗皇太極的進攻,取得“寧錦大捷”,創造了明末抗擊后金的輝煌戰績。(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直奉軍閥在山海關兩次大戰經過怎樣
1922年和1924年發生的兩次直奉軍閥混戰,山海關成為攻守要地。第一次直奉戰爭,發生于1922年夏季的北京、天津之間。奉軍實力不支,退守山海關,在城西紅瓦店一帶挖壕據守,雙方攻戰10余日。后經雙方議和,劃灤州、榆關為緩沖之地,奉軍退回關外。第一次直奉戰以奉軍失敗而結束。奉系軍閥退回關外之后,即積極備戰,以圖東山再起。在軍事上,加緊訓練軍隊,更新裝備。1924年9月,江浙軍閥戰爭爆發,奉系軍閥認為時機到來。9月15日晨,奉軍先發制人,突然襲擊熱河朝陽縣屬的朝陽寺,從而揭開了第二次直奉大戰的序幕。部置在山海關方面的奉軍,戰線南起老龍頭,沿長城內外東至姜女廟,北至西北延伸到界嶺口、冷口一帶。由郭松齡指揮的第2、第6兩個旅共6個團向山海關方面作正面進攻。這時,堅守山海關的直系軍閥悍將彭壽莘部,在關外威遠城、黃金山一帶修建了堅固的工事。奉軍雖以重兵集中火力攻擊,并一度強行占領了姜女廟的直軍陣地,但被直軍拚死奪回,雙方反復拚殺,死傷慘重。奉軍在山海關不能取勝,便將重點轉移到關東北15公里的九門口。駐守九門口的直軍將領馮玉榮,庸劣無能,竟棄關后撤,卻被彭壽莘部所阻,無法逃脫,只好服毒自殺。10月6日,奉軍戰領九門口,并長驅直入,向西進攻石門寨,側面威脅山海關。吳佩孚得知九門口失守消息后,匆忙于10月12日率直轄勁旅親臨山海關督戰,命令靳云鵬,楊清臣兩個師堅守石門寨。山海關方面彭壽莘與郭松齡兩軍對壘,雖然奉軍拚死沖殺,但終未突破直軍防線。然而,石門寨被奉軍攻占,奉軍得以乘勝南下,切斷山海關的后方,使山海關的直軍主力處境十分危險。九門口、石門寨的失守,打亂了直軍的戰略部署。當此嚴峻時刻,直系第三軍總司令馮玉祥部于10月23日從開赴古北口的途中突然回師北京,逮捕了曹錕,發動了震驚中外的“北京政變”。正在山海關前線督師的吳佩孚,急急撤軍回救北京。然而奉軍張宗昌部已于28日攻克冷口,進占灤縣,截斷了山海關一線的直軍歸路;奉軍郭松齡部又從石門寨直撲秦皇島,于是山海關一線的直軍如土崩瓦解一樣潰敗下來。10月31日,奉軍占領山海關和秦皇島。吳佩孚則于11月3日從塘沽登艦南逃。第二次直奉大戰就這樣以奉勝直敗而告終。(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長城抗戰第一槍是在哪里打響的
“榆關事變”是繼“九一八”事變后,日本帝國主義入侵華北的一個預定步驟,也是中國軍隊長城抗戰打響的第一槍。1932年12月8日,錦州日本第8師鐵甲車一列,以追擊義勇軍為名,開到山海關站東端長城缺口,突然向城內射擊炮彈36發。炮聲震動,全城驚駭。12月9日早晨6點,日機兩架在城內上空盤旋,航空母艦一艘、驅逐艦2艘開抵秦皇島。當晚7點許,日軍3000人進那道臺墳陣地,向中國軍隊開槍射擊。12月10日晨,日軍仍在東羅城外威遠城一線構筑工事。日本帝國主義炮擊榆關這一試探性的侵略行徑暫告平息后,山海關駐軍將領、東北軍第9旅旅長何柱國去北平開會,按照海陸空軍副總司令張學良的部署,把所屬部隊布置在北戴河至界嶺口。第9旅之第627團駐城西5公里處的紅瓦店、七星寨一帶;625團駐城西五里臺、孟家店、角山寺一帶;駐山海關城和北翼城的守軍只有626團一個團的兵力。分別部署在西南水門、南門、東南角樓、天下第一關以北至東羅城北門、北翼城和西關陣地。日本侵略軍從綏中調來步兵3000多名,野炮、重炮40余門,飛機8架,鐵甲車3列,坦克20多輛、兵艦2艘。步兵、炮兵分布在石河橋東,山海關南門外及城東二里店,威遠城一帶,鐵甲車停在東水關長城缺口及火車站、石河大橋一帶。日本侵略軍進攻布置完成后,終于在1
933年1月1日全面進攻榆關。榆關事變爆發后,由張學良主持的北平軍分會,向榆關前線和灤東駐軍指示作戰方針:“灤東駐軍,以掩護華北集中之目的,對灤東地區,務努力保持,以遲滯敵之西侵。”何柱國旅長聞變后,星夜馳返榆關前線。到達秦皇島,前方炮火已甚猛烈,何下令堅決抵抗,并向全軍發布《告士兵書》:“愿與我忠勇將士,共灑最后一滴血,于渤海灣頭,長城窟里,為人類張正義,為民族爭生存,為國家雪奇恥,為軍人樹人格。上以慰我炎黃祖宗在天之靈,下以救我東北民眾淪亡之慘”(節錄)。并提出戰斗口號:“以最后一滴血,為民族爭生存;以最后一滴血,為國家爭獨立;以最后一滴血,為軍人爭人格!”慷慨激昂的動員令,激勵著全軍將士的抗敵決心。在守城戰斗中,中國抗日軍隊給予日本侵略者以沉重地打擊。(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長城抗戰的經過是怎樣的
1933年3~5月,日軍為了使熱河(今并入河北、內蒙古和遼寧)成為“滿洲國”的一部分,發動侵略戰爭,日本關東軍司令武藤信義指揮的2個師團、3個混成旅和1個飛行隊共3萬余人,沿山海關長城一線對熱河發動進攻。1月1—3日,日軍以優勢兵力進攻山海關。中國守軍何柱國部雖竭力抵抗,但因孤立無援而失敗,日軍于3日攻占了山海關,又連續攻占了臨榆、九門口、熱河省會承德,長城各個要隘都被日軍攻陷。中國政府在全國上下一致要求抗日的壓力下,采取了“一面抵抗,一面交涉”的方針,任命何應欽擔任軍事委員會北平(今北京)分會代理委員長,指揮17個軍約20萬人,依托長城抗擊日軍。主要戰斗在喜峰、古北口和冷口三個方向進行。在冷口(今河北遷安北)方向,日軍第6師團等兩次攻占冷口,均被中國守軍第32軍奪回。為了配合喜峰口和灤河作戰,日軍又發動第三次猛攻,冷口失守。第32軍奉命經遷安向通縣撤退。中國守軍第57軍、第53軍則在義院口、界嶺口等地與日軍反復爭奪,頑強抵抗。3月9日,日軍第14混成旅先遣隊占領喜峰口。喜峰口亦稱“松亭關”,位于河北省遷西與寬城交界處,關口兩側高山對拱,山勢險峻,是從中原出關的交通要道,中國軍隊第2
9軍英勇反擊,采取正面抗擊、側面迂回、大刀隊夜襲等方式奪回該口,之后,日軍不斷增兵,與中國軍隊反復爭奪陣地。經過一周的激烈戰斗,中國軍隊收復了全部失地。后因冷口失守,在日軍前后夾擊下,第29軍于4月23日奉命撤至白河西岸。3月9日,日軍第8師團由承德南下進攻古北口,與守關的中國東北軍第67軍發生激烈戰斗。古北口,又名“虎北口”“鐵門關”,位于今北京密云城東北約40公里處。它地處燕山腹地,山勢東高西陡,是從承德方向進入北京和北京通往東北各地的主要通道,3月10日,第17軍25師增援并接替第67軍防守古北口,與日軍對峙,這時,日軍集中兵力,全力向中國守軍陣地猛攻。經過連續苦戰,中國軍隊終因寡不敵眾,只得放棄了古北口。從古北口突入的日軍于5月19日占領密云,5月20日占領平谷,5月23日占領懷柔,進而對北平形成三面包圍的態勢。中國守軍接到命令撤至平津郊外實施防御。5月25日,何應欽派使者陣前求和。5月31日,與日方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塘沽協定》。長城抗戰給日本侵略軍以沉重的打擊,表現了中國軍隊抵御外來侵略的英勇氣概。但國民黨的妥協政策卻使中國的領土進一步被侵占。(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喜峰口抗戰經過是怎樣的
喜峰口是東連山海、西護京師、外控漠北、內通畿輔的名關重鎮。1933年長城抗戰槍聲打響之前,國民黨第29軍曾派員赴喜峰口偵察。回報時這樣描述:“喜峰口兩側,群峰矗立,險要天成。長城依勢蜿蜒,華北賴以屏障,誠為兵家必爭之地。查其附近高地之傾斜,概皆北面緩而南面急。敵如來犯,最易捷足先據。我如御敵,勢非繞行,難于迎擊。加以口之東北高地,其高度為附近最高。此處被敵占領,則西北高地必受瞰制。故該地一旦失利,喜峰口之城寨難保矣。東北高地之得失,系乎全軍之勝負。此敵我認為必要而在我勢必爭者也。故本軍甫行接防,而鏖戰遽起,非無故耳。”3月9日下午,中國軍隊正在接防,日寇已跟蹤退卻的東北軍從喜峰口外的白臺子而來,搶先占領了老婆山及以北長城高地。中國軍隊主力不得不被迫退至孩兒嶺。全線陣地均受嚴重危害。中國軍隊團、營長遂率部隊爭奪老婆山段長城。將士們攀登峻崖,冒死忘身,肉搏沖鋒,歷數小時,殺敵百余名,才將該段長城奪回。中國軍隊營、連長受傷,排長以下士兵傷亡400余名。不久,敵人加大兵力反攻,更以炮火猛烈射擊。中國軍隊傷亡甚重,遂不得已始行撤退。該段長城復被敵人占領。時已昏夜,乃漸入休戰狀態。這是塞上第一次戰火,也是第一次殲敵。11日早6時,敵忽以熾烈炮火掩護3千多步兵向老婆山中國軍隊陣地進攻。雙方進退不下五、六次。同時敵人又集中炮火掩護其大隊兵力向中國軍隊松亭山高地一線施行猛攻。中國軍隊東、西兩陣地均受敵重層炮火壓迫、傷亡極重。趙登禹立即帶隊沖到喜峰口,將敵人堵住。敵坦克試圖沖過益母河,三輛均落入中國軍隊伏設的陷井。這才穩住了關門上的戰局。趙旅長又親率王寶良特務營增援前線,向老婆山正面之敵反攻,互為肉搏,砍死敵軍700余人。敵人銳氣大挫,紛紛潰退。老婆山戰役,年僅36歲的營長王寶良及連長王廷立,以及郭銀錄八名排長陣亡,士兵傷亡400余人。趙旅長受傷不退,中國軍隊士氣益振。北望古松亭關,水峽東側喜峰山懸崖徐太傅城如碧玉斗聳,歲久彌堅。西側的松亭山,巖腰的柞子洞,當關扼守。11日早7時,日寇向中國軍隊全線陣地炮擊3小時,到10時后又集中炮火向中國軍隊松亭山高地猛烈射擊,隨后以一團兵力向中國軍隊高地沖上。中國軍隊官兵拼命迎擊,激戰數小時,斃敵百余名。終因敵機槍火力旺盛,中國軍隊傷亡過重,遂于下午3時被迫向后撤退。松亭山即被日軍占領。下午4時,中國軍隊又組織兵力再次爭奪。將士不顧敵人機槍掃射,仍揮刀勇猛進撲,與敵人拼搏混戰2小時,斃敵二、三百名,敵勢不支,狼狽退去。中國軍隊連排長等5人陣亡,士兵傷亡百余人。時至黃昏,終將松亭山長城高地恢復占有。11日夜11時,趙登禹左翼“大刀隊”經松樹胡同、走馬哨,出潘家口至蘭旗地、蔡子峪一帶,襲后杖子、小喜峰口以北16村日軍步、騎兵宿營地。佟澤光右翼“大刀隊”出鐵門關,經炮嶺、闖王臺至白臺子、刺峪一帶,襲日軍炮兵陣地。大刀隊將士攀垣越墻,分頭摸進各村敵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掄起大刀橫砍直劈,敵人在夢中做了刀下鬼。其后,被敵人巡邏兵發現,遂鳴槍告警。在村外,一場反包圍的拼殺戰開始了。應援的日軍包圍而來。大刀隊邊戰邊撤,撤到村外,喊殺之聲震撼了大地。中國軍隊大刀落處,鬼子人頭滾地。大刀砍壞了,就用槍托猛砸敵人。在開闊的戰場上,敵步兵、騎兵、炮兵死尸累累;佐官以下無一幸免。是夜殺敵千余,大獲全勝。中國軍隊夜襲隊員也大部壯烈犧牲。此役日軍死傷者,運回后方有百余車。其大炮、坦克、車輛、彈藥、輜重、糧秣損失巨大。此后,日本兵不敢脫衣大睡,頭上不僅戴鋼盔,頸上還加了一圈“鐵圍脖”,仿佛西裝硬領。日本國內報紙謂為“明治大帝練兵以來之皇軍名譽,均被宋哲元在喜峰口外剝奪凈盡也。”二十九軍喜峰口大捷,消息傳出,全國振奮。(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平型關大捷的經過是怎樣的
平型關,原名瓶形關,是山西繁峙境內明長城的一個重要關隘,自古以東控紫荊,西轄雁門而為兵家所重視。1937年7月7日抗日戰爭爆發,日軍從平津地區西進,先行攻下張家口,然后以數路縱隊由懷來、涿鹿、宣化等地向淶源、靈丘、大同之線前進,準備一舉攻下大同,遂后奪取太原。國民黨二戰區司令閻錫山集中20多個師,布防在雁門關長城沿線,準備與日軍會戰。但不料日軍避開守軍主力將主攻方向直指平型關,使閻軍措手不及,致使恒山防線全面崩潰。八路軍對日軍的平型關大戰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打響的。日軍9月23日,占領平型關,24日占領團城口一線2公里的正面長城,另有一部占有靈丘、東河南地帶,控制了其間的30公里通路。這時日軍坂垣率師團司令部及兩個步兵營由蔚縣向靈丘開進,準備實行戰略迂回,經平型關插入忻縣。敵坂垣師團在日軍中素號精銳,而且異常驕傲。他們自8月到中國之后,經天津、北京、張家口直抵平型關,沿途未經強烈戰斗。在坂垣看來,平型關一線已是絕對的安全地帶,根本想不到我八路軍已于9月24日冒著大雨開進平型關地區,正準備將敵軍消滅在這個瓶形谷地。9月25日,敵軍第五師團第二十一旅團的千余人部隊攜帶輜重,由靈丘向平型關前進。精銳而驕傲之敵,警戒異常疏忽,我主力部隊已切斷了由南至北的交通線,敵尚未發覺,直到我方開始射擊,敵人才反應過來,但為時已晚,等待他們的只有全軍覆滅這條出路了。上午10點,激烈的戰斗在5公里長的戰線上全面展開,直到下午1點全部戰斗結束。是役殲滅日軍千余名,擊毀敵汽車百余輛,繳獲大量武器和軍用物資。這是抗日戰爭開始后中國軍隊的第一個大勝仗。(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歷代長城作戰時常用的攻守兵器主要有哪些
中國古代長城攻守兵器,品種繁多,形制龐雜,名稱不一。這些兵器在長城的攻守戰中,互相配合,相輔相成,形成了中國古代一套比較完整的攻守兵器系列。比如在攻長城時,為了偵察長城內側的敵墻,便在一輛堅固的大車的底盤和中央,樹立一根高達四到五丈的望桿,頂部造一個方形的木屋,屋外包上一層生牛皮,用來抵擋矢石,墻壁上開有了望孔觀察著城內的情況。木座可以用轉動的轤轆上下升降。為了攻關城,就制造木車、木牛車,尖頭木驢以及通過城壕的橋;接近城墻后,就挖地道,這就有了挖掘械;為了打開關門,就有撞擊器;為了攀登城墻,就有了各種云梯、多層攻城塔、攻城車;為了從遠處殺傷守衛長城的士兵和摧毀長城上的防御措施,就有了拋石機、巨型弩等等。這些長城攻守兵器大多出現于春秋戰國之際,隨后逐漸增多和完善。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又出現了火器。從此在長城的攻守戰中,除了刀光劍影之外,又增加了彌漫的硝煙,演出了許多更為威武雄壯的戰爭場面。(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明長城關口外都設置有什么障礙
關口障礙是加強關口防御的設施,在關外的重要地點,便于敵人通過之處設置障礙尤為重要。長城的關口,一般設置在谷口或隘路口,以控制主要通道,所以除構筑關口城堡外,還很重視障礙物的設置:在長城外設偏坡,即將向敵的山坡削成陡壁;設攔馬墻,高度以攔阻敵馬跳越為度,可多層地穿插構筑,以限制敵騎的活動;在平坦地形上挖掘大量“品”字形的陷坑,并在坑內設置鐵簽、刀刃;在陷坑前方種植密集的灌木,增加敵人的行動困難,并盡可能使障礙物能得到火力掩護,還派出少數伏兵或誘敵入坑,或防止敵人接近和破壞障礙物。(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皇太極是如何首次突破明長城防線的
1627年,后金汗皇太極率軍攻打寧遠、錦州兵敗退回。皇太極于是改變戰法,決定避開明寧錦至山海關防線,采取擾關內蔽關外,迂回攻明的方略。1629年十月,皇太極親統大軍5萬向西進發,取道蒙古,然后兵分3路攻明長城。其部署是:左路軍由貝勒阿巴泰率領進攻龍井關;右路軍由貝勒濟爾哈郎率領進攻大安口;皇太極自率主力中路軍攻洪山口。二十六日,左路軍突襲龍井關成功。明沿線駐軍見龍井關烽火迭起,知有寇盜來,迅速往援龍井關。漢兒莊副將易愛、洪山口參將王遵臣馳援途中與后金軍交戰,皆被擊敗戰死。皇太極主力軍于二十七日進抵洪山口,由于洪山口守軍已應援龍井關,守務薄弱,皇太極大軍突至,一觸即敗,皇太極輕易奪下關口,直趨遵化。右路軍進直抵大安口,打敗明守軍據山布陣的五營兵,繼降馬關營、馬蘭口、大安營三城。山海關總兵趙率教領兵4000馳援,與后金兵相遇,悉力拒戰,全軍覆沒。各路后金軍會合遵化,合兵攻下城池。之后,一路勢如破竹,擊敗大同總兵滿桂、宣府總兵侯世祿等援軍,進至通州,兵臨北京城下。因袁崇煥率邊軍入援,后金軍攻城受阻,不得不收兵后退。后金軍趨山海關,遭副總兵維賢等阻擊,不能通過。皇太極不敢在內地久留,下令攜所掠財物從冷口還師沈陽。這是皇太極第一次進關,明人稱之為“己巳虜變”。(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李自成是怎么攻破北京城的
1644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順政權,自稱大順王,立年號永昌。二月,率軍東渡黃河,進攻太原。隨后,兵分南、北兩路,按部署進發。李自成率北路主力軍沿長城攻殺,在寧武關與明軍激戰數日,全殲明總兵周遇吉部。三月攻陷大同直抵居庸關,明總兵唐通見各鎮守將多降,也以關降。南路農民軍以優勢兵力攻破固關,之后就一路暢通無阻,沿途守軍紛紛望風歸附。十七日,兩路農民軍會合于京郊。崇禎帝以禁衛軍分守九門。李自成一面用武力威脅,一面命投降太監入城勸崇禎禪讓帝位。崇禎帝故意拖延和談時間,等待援兵。李自成識破其詭計,下令發起猛攻,農民軍于西直門、阜成門和德勝門三處架云梯強行登城。京師三大營歸順農民軍。黃昏,太監曹化淳打開彰義門迎降,農民軍擁入京城。十九日晨,崇禎帝聞外城已落入農民軍手中,萬念俱滅,自縊于煤山。農民軍占領京師,明亡。(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山海關之戰經過是怎樣的
1644年四月,清攝政王多爾袞與明寧遠總兵吳三桂,在山海關一帶擊敗李自成農民軍的戰役,后在歷史上稱為“山海關之戰”。清太祖皇太極病逝后,其幼子福臨繼位,年方16歲,由多爾袞輔政,掌握軍政大權。多爾袞看到明朝與農民軍連年交戰,國力衰退,軍隊疲憊,認為滅亡明朝時機已到。四月初九日親自率領八旗軍約15萬人從盛京(今沈陽)誓師出征。十一日,進至遼河,聞李自成農民軍攻取北京,明朝被推翻,于是多爾袞決定繞過山海關從密云、薊州(今天津薊縣)一帶南下,與李自成爭奪天下。這期間,明朝寧遠總兵吳三桂擁兵4萬駐防寧遠(今遼寧興城),京師告急,明廷令其火速領兵進京護衛。吳三桂立即率軍出發,到在豐潤(今屬河北)時,京師已被農民軍占領,崇禎帝自縊,于是返回山海關屯駐觀望。李自成見各鎮守將皆降,害怕吳三桂會常來威脅,派明降將唐通率8000人攜犒銀數萬兩前往山海關招降。吳三桂見大勢已去,決定歸附農民軍。他將山海關交唐通駐守,率軍入京拜見李自成,行至永平(今河北盧龍)西沙河驛時,遇到從北京逃出的家人,得知父親吳襄被農軍拘禁、拷打,愛妾陳圓圓被李自成大將劉宗敏搶占。吳三桂深感奇恥大辱,下令停止前進。又返回山海關,誓與農民軍為敵。唐通未料到吳三桂中途變卦,毫無防備,被殺得人馬凋零,僅以數騎逃還。李自成立即派白廣恩率軍前往攻打山海關,結果大敗。四月十三日,李自成決定親率大軍10萬進攻山海關。吳三桂自知寡不敵眾,急派人致書清攝政王多爾袞,請兵求援。同時命將士加固關城,又招募壯士,編練士卒,舉行閱兵誓師。多爾袞見信后大喜,但又疑慮有詐,于是復書吳三桂同意出兵,條件是要吳降清。吳三桂又致書同意。多爾袞于是下令清軍從連山、寧遠一線晝夜兼程,逼進山海關。山海關是京師的東大門,兵家必爭之地。關城與附近的城堡、墩臺、關隘等相互連結,構成一個完整堅固的防御體系。只要有足夠的軍隊駐守,任何強大的敵人很難破關。李自成抵關當日,即向吳三桂發出逼降通牒,又要吳襄陣前勸降,吳三桂斷然拒絕。李自成招降失敗,立刻部署兵力:以唐通率2萬騎兵繞道長城一片石(今遼寧綏中九門口),與關內農民軍夾擊吳軍;自己率領精騎由正面攻關,形成東、北、西三面合攻之勢。吳軍在農民軍不間斷地重擊下,步步退至城下,農民軍突破石河防線,數千人進逼城垣,城上守軍發射火炮,農民軍死傷甚眾,被迫后退。與此同時,進攻北翼城的農民軍利用居高臨下的有利地形,發起多次強攻,守軍拼死抗擊,激戰第二日黎明,迫使守軍一部分人投降,但因其他各城未能攻下,農民軍未能進據羅城。多爾袞又率領清軍抵達山海關外15里處,得吳三桂哨騎來報,山海關形勢危急,清軍進攻到離關城1公里的歡喜嶺,多爾袞與諸王逼近威遠城觀望,不敢貿然出戰。吳三桂眼見陷入重重包圍之中,軍心動搖,清軍又按兵不動,急忙親自冒險出關至清營,拜見多爾袞,表示愿剃發稱臣,多爾袞當即率領8萬勁旅入關,又令吳軍以白布系肩為標志接應。吳三桂下令開城門。于是山海關大門洞開,清軍分三路飛奔進關,左翼是英王阿濟格率萬余騎,從北水門入;右翼是豫王多鐸率萬余騎,從南水門入。多爾袞率主力3萬余從關中門入。農民起義軍面對清軍的突然襲擊,猝不及防,全線潰敗。李自成退至永平,清、吳聯軍跟蹤而至,李自成在范家店殺吳襄以泄忿,不久又倉促西撤,多爾袞軍隊順利進駐北京,從此,清王朝問鼎中原取代了明王朝的統治。(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