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屆中國古籍數字化國際學術研討會暨第六屆文學與資訊技術國際研討會在京隆重開幕
國學網2013年8月16日訊:今天上午,“第四屆中國古籍數字化國際學術研討會暨第六屆文學與資訊技術國際研討會”在北京裕龍國際大酒店隆重開幕,參會的有來自海內外50余家學術及出版機構的80余名專家學者。此次會議由首都師范大學電子文獻研究所、中國詩歌研究中心、亞洲大學資訊學院共同主辦,為期三天,于18日閉幕。
“中國古籍數字化國際學術研討會”于2007年、2009年、2011年已先后舉辦了三屆,與此同時,由中國大陸、港澳臺地區及日本、韓國等國家的學者共同發起的“文學與資訊技術國際研討會”也已成功舉辦五屆,而今又隔兩載,在歷史的長河中雖然只是短短一瞬,但對于古籍數字化的發展來說,卻是一個至關重要的階段。
隨著“微”時代的迅猛到來,數字化已然深入到生活的各個方面,爆炸式信息增長的背后是龐大數據庫的支撐。古籍數字化導夫先路,從起始便力求“致廣大而盡精微”,如今在邁入“微”時代的同時,也一舉跨入了“大”時代。
在本屆會議上,作為主辦方的首都師范大學電子文獻研究所提出了“建設超大規模數據庫”的目標,正是面對“大數據時代”這一潮流的合適對策。“大數據”不僅僅是一個數量概念,更是一個組織概念,一個從現實延伸到虛擬的時空建構。中國幾千年來的浩浩典籍按照不同時代、不同地域、不同形式、不同主題融合為一個有機整體,從而使得每一個心念的轉動,都能迅速觸及每一個文字,如身使臂,如臂使指。欲達成建設超大規模數據庫這一宏偉目標,建立統一而嚴密的規范勢在必行,這也是本屆會議上重點探討的核心議題之一。
目前,各種專題古籍數據庫紛紛涌現,而原先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大型綜合性數據庫也在不斷擴充并日臻完善,向超大型轉換。即以首師大電子文獻所研發的《國學寶典》為例,2000初建時收書不過數百種,現今的規模已達6000余種,20萬卷,20億字,到明年還將增至1萬種,矢志建成真正的“萬有書庫”。
另外,在上屆會議上演示并引發關注的自動標點、自動比對、自動排版三大核心技術,至本屆會議時也已更加成熟,并在古籍整理出版中充分發揮作用,顯現其強大的功能。2012年初,繼《二十四史》整理出版項目之后,首師大電子文獻所又啟動了《中華易學全書》整理出版項目,并利用現代制圖軟件將古老的易圖制作成為高清矢量圖,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易學圖庫,開拓了“國學圖典”的新天地。
古籍數字化的版權與保護是本屆會議的另一核心議題。電子數據本身的變動不居與無限傳播,使數字出版很難像傳統出版一樣獲得明確的認定,更兼古籍本身的獨特性及法律的滯后和缺失,古籍數字化所遇到的阻礙尤甚。如何保護古籍數字版權,關乎整個古籍數字化產業的生死存亡,已到了不得不解決的時候。
本屆會議還設有“文學與資訊技術”海外專場,來自日本、臺灣和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的學者所帶來的海上新風,令大會別開生面。數字化給文史研究開辟了迥異于傳統的思路和模式,統計學、地理學、地圖學等學科的方法和手段也運用得越來越頻繁和成熟。這乃是國內和海外學術界的共同趨勢。
值得欣慰的是,今年,首師大電子文獻所以古籍數字化為基礎建立起來的“數字文獻學”,作為一個新興的交叉學科,已經招收了第一屆研究生,這在全國尚屬首創,標志著古籍數字化的發展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古籍數字化高級專門研究人才的培養,必將為這一事業積蓄強大的后繼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