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琴史話(三):先秦
春秋時期,琴已發(fā)展成可用于獨奏的樂器,并產(chǎn)生了許多演奏水平很高的琴家和許多動人的作品。據(jù)史料記載,在春秋時期各諸侯國的宮廷中,都有精于古琴的宮廷琴家,如師曠、師文、師襄、師涓等等。師曠是春秋時期晉國的大樂師,他能演奏多種樂器,尤以古琴為最。在《左傳》、《國語》等許多典籍中,均有關(guān)于師曠的記載和傳說。
在先秦時期,古琴還被廣泛地用于伴奏及歌唱,稱“弦歌”?!对娊?jīng)》中也有不少詩篇提到古琴,如“琴瑟在御,莫不靜好”之句,說的是當時的琴樂,已是人們修身養(yǎng)性、陶冶情操的工具;如 “我有嘉賓,鼓瑟鼓琴”的說法,表明琴樂成為當時的人們待人接物、相互交往的重要工具,也是人們?nèi)粘I钪械闹匾膴蕵沸问?。又如“琴瑟擊鼓,以御田祖”之句,證明了琴樂還是當時祭祀大事的重要內(nèi)容,并常可和鼓等樂器配合使用,山東女郎山戰(zhàn)國墓中就曾出土了撫琴擊鼓俑。
到了戰(zhàn)國時期,隨著音樂文化的進一步繁榮,出現(xiàn)了“其民無不吹竽鼓瑟、彈琴擊筑”的景象。在這種音樂文化發(fā)展的基礎(chǔ)上,有了伯牙、雍門周等杰出的琴家。
關(guān)于伯牙的傳說,最早見于戰(zhàn)國末年荀子的《勸學(xué)篇》,2000余年來膾炙人口。同時期的《呂氏春秋》中還記載了伯牙彈琴、鐘子期善聽的故事。相傳,伯牙在彈琴的時候,無論是表現(xiàn)“巍巍乎志在高山”,還是表現(xiàn)“洋洋乎志在流水”,他的好友鐘子期都能心領(lǐng)神會。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從此再也不鼓琴了。這個故事一直為后世所傳誦,伯牙和子期也就成為知音的典范。
由于先秦時期“士”族文人階層的興起,,使得古琴成為當時士大夫修身理性的工具。孔子、莊子等先賢圣哲,不僅在他們的著作中表達了各自的琴樂審美觀念,同時也是出色的古琴家。山東曲阜至今尚存“孔子聞韶處”的古跡。諸侯林立的春秋戰(zhàn)國時代,不僅在中國文化史上有著深遠的影響,也為中國古琴音樂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ch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