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xxx国产_蜜桃精品视频_久久成人国产精品_91精品国产91热久久久做人人_久久91久久_亚洲成人在线视频网

 

    成語大全(上)之 5 —— 計 11,522

 

 

 

 


相關(guān)網(wǎng)站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人煙稠密】 見“人煙稠密”。

【人煙稠密】 謂居民密集。

【人涉卬否】 別人涉水過河,而我獨(dú)不渡。《詩·邶風(fēng)·匏有苦葉》:“招 招舟子,人涉卬否。人涉卬否,卬須我友。”毛傳:“卬,我也。”鄭玄箋:“人皆涉,我友未至。我獨(dú)待之而不涉。以言室家之道,非得所適貞女不行,非得禮義昏姻不成。”后用以比喻自有主張,不隨便附和。

【人浮於事】 語本《禮記·坊記》:“故君子與其使食浮於人也,寧使人浮 於食。”鄭玄注:“食謂祿也。在上曰浮。祿勝己則近貪,己勝祿則近廉。”原謂人的職位高過其所得俸祿的等級,即廉以自守之意。后多以“人浮於事”謂人員過多或人多事少。

【人情之常】 通常情況下人們共有的情理或態(tài)度。

【人情世故】 為人處世的道理。

【人情世態(tài)】 人世間的情態(tài)。多指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情分。

【人情冷暖】 指在別人失意時就對他冷淡,在別人得意時就對他親熱。

【人情冷暖】 見“人情冷暖”。

【人情洶洶】 見“人情恟恟”。

【人情恟恟】 形容人心動蕩不安。

【人琴兩亡】 見“人琴俱亡”。

【人琴俱亡】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傷逝》:“王子猷、子敬俱病篤, 而子敬先亡……子敬素好琴,(子猷)便徑入坐靈床上,取子敬琴彈。弦既不調(diào),擲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慟絕良久,月馀亦卒。”后因以“人琴俱亡”為睹物思人,痛悼亡友之典。

【人琴俱逝】 見“人琴俱亡”。

【人極計生】 謂人到絕境就會產(chǎn)生計謀。

【人喊馬嘶】 人叫喊,馬嘶鳴。形容紛亂擾攘或熱鬧歡騰。

【人單勢孤】 人數(shù)少,力量單薄。

【人杰地靈】 謂杰出人物出生或所至之處,其地亦因而著名。后亦謂杰出的 人物生于靈秀之地。

【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比喻別人掌握生殺大權(quán),自己處于被宰割的地位。 語出《史記·項(xiàng)羽本紀(jì)》:“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

【人間天上】 ①人世社會和神仙世界。②猶人間天堂。指景物極美好的處所。

【人間天堂】 指人世間極美好的地方。

【人間地獄】 指人間極黑暗痛苦的地方。

【人間重晚晴】 唐李商隱《晚晴》詩:“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本謂 人們珍視晚晴天氣,后多用以比喻社會上尊重德高望重的老前輩。

【人強(qiáng)馬壯】 形容軍隊?wèi)?zhàn)斗力很強(qiáng)或軍容壯盛。

【人強(qiáng)勝天】 人的力量強(qiáng)盛,可以戰(zhàn)勝自然。

【人給家足】 人人飽暖,家家富裕。

【人微言輕】 謂地位低,言論、主張得不到重視。

【人微言賤】 猶言人微言輕。

【人微望輕】 謂身份低下,資望不足。多用作自謙之詞。

【人微權(quán)輕】 謂身份卑微,威信權(quán)勢不足以服眾。

【人煙稠密】 謂居民密集。

【人壽年豐】 人享長壽,年成豐收。形容太平興旺。

【人滿為患】 因人多造成了困難。

【人盡其才】 每個人都能充分發(fā)揮他的才能。

【人窮志短】 人的處境困厄,志向也就小了。

【人頭畜鳴】 ①詈辭。謂雖然是人,但卻愚蠢如畜類。②指人的行為極端惡 劣。

【人聲鼎沸】 人聲喧嚷嘈雜,猶如鼎里的水沸騰起來一樣。鼎,古代烹煮用 具。

【人離鄉(xiāng)賤】 謂離開故鄉(xiāng),無親無故,失去依靠,遭人輕視。

【入木三分】 《說郛》卷八七引唐張懷瓘《書斷·王羲之》:“王羲之書祝 版,工人削之,筆入木三分。”本謂筆力勁健,后借以喻描寫或議論深刻。

【入不敷出】 收入不抵支出。

【入文出武】 稱人兼?zhèn)湮奈渲牛氤癁槲某迹龀癁閷洝?

【入火赴湯】 喻不避艱險。

【入主出奴】 語出唐韓愈《原道》:“其言道德仁義者,不入於楊,則入於 墨;不入於老,則入於佛。入於彼,必出於此。入者主之,出者奴之。”意謂崇信一種說法,必然排斥另一種說法,以己所崇信者為主,以所排斥者為奴。后因以“入主出奴”指持有門戶成見。

【入邦問俗】 見“入國問俗”。

【入地?zé)o門】 形容陷入無路可走的困境。

【入死出生】 形容冒著生命危險。

【入孝出弟】 見“入孝出悌”。

【入孝出悌】 語出《論語·學(xué)而》:“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 謂回家要孝順父母,出外要敬愛兄長。

【入吾彀中】 比喻在我掌握之中。彀中,弓弩射程之內(nèi)。

【入門問諱】 客人進(jìn)門,先問主人祖先名諱,以便談話時避之,謂之“入門 問諱”。語出《禮記·曲禮上》:“入國而問俗,入門而問諱。”孔穎達(dá)疏:“‘入門而問諱’者,門,主人之門;諱,主人祖先君名,宜先知之,欲為避之也。”

【入室升堂】 比喻人的學(xué)識技藝等方面有高深的造詣。

【入室昇堂】 見“入室升堂”。

【入室操戈】 語出《後漢書·鄭玄傳》:“時任城何休好《公羊》學(xué),遂著 《公羊墨守》、《左氏膏肓》、《穀梁廢疾》。玄乃發(fā)《墨守》,針《膏肓》,起《廢疾》。休見而嘆曰:‘康成入吾室,操吾戈以伐我乎!’”后以“入室操戈”比喻以其人之說反駁其人。

【入海算沙】 ①到海底數(shù)沙子。喻白費(fèi)功夫。②又喻用力精勤。

【入理切情】 合乎道理,切合實(shí)情。

【入國問俗】 語出《禮記·曲禮上》:“入竟而問禁,入國而問俗,入門而 問諱。”謂進(jìn)入別國或一個地區(qū),首先要問其風(fēng)俗,以免抵觸。

【入竟問禁】 謂進(jìn)入別國國境,先問明禁令,以免觸犯。竟,“境”的古字。 語本《禮記·曲禮上》:“入竟而問禁,入國而問俗,入門而問諱。”孔穎達(dá)疏:“入竟而問禁者……竟,界首也。禁謂國中政教所忌。凡至竟界,當(dāng)先訪問主國何所禁也。”

【入情入理】 完全合乎情理。

【入鄉(xiāng)問俗】 進(jìn)入一個地方,先要問清那里的習(xí)俗,以求適應(yīng)當(dāng)?shù)氐那闆r。

【入圣超凡】 謂修養(yǎng)超越常人,達(dá)到圣人的境界。

【入境問俗】 謂進(jìn)入一個國家或區(qū)域,先問明那里的習(xí)俗,以免觸犯忌諱。 語出《禮記·曲禮》:“入竟而問禁,入國而問俗。”

【入閣登壇】 猶命相拜將。謂榮任高官顯爵。

【今夕何夕】 今夜是何夜?多用作贊嘆語。謂此是良辰。

【今日有酒今日醉】 見“今朝有酒今朝醉”。

【今月古月】 唐李白《把酒問月》詩:“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jīng)照古人。 ”后人詩詞中常用“今月古月”一語,謂月亮古今如一,而人事代謝無常。

【今生今世】 此生此世。謂有生之年。

【今來古往】 猶古往今來。

【今非昔比】 今天與過去不能相比。形容變化巨大。

【今是昔非】 見“今是昨非”。

【今是昨非】 亦作“今是昔非”。現(xiàn)在對,而過去錯了。含有悔悟之意。語 出晉陶潛《歸去來兮辭》:“實(shí)迷途其未遠(yuǎn),覺今是而昨非。”

【今朝有酒今朝醉】 亦作“今日有酒今日醉”。今天有酒則今天痛飲。比喻 只圖眼前享樂。

【今蟬蛻殼】 金蟬脫殼。今,通“金”。謂使用計謀而逃脫。

【以一奉百】 少數(shù)人供奉多數(shù)人。謂生產(chǎn)者極少,而消費(fèi)者甚多。

【以一持萬】 謂握其綱要而統(tǒng)御萬類。

【以一當(dāng)十】 一個人相當(dāng)于十個人,形容斗志極其旺盛。

【以一儆百】 見“以一警百”。

【以一警百】 亦作“以一儆百”。懲罰一人以警戒眾人。

【以人為鏡】 把別人的成敗得失作為自己的鑒戒。語本《墨子·非攻中》: “古者有語曰:‘君子不鏡於水而鏡於人。鏡於水,見面之容;鏡於人,則知吉與兇。’”

【以人為鑒】 《書·酒誥》:“古人有言曰:‘人無於水監(jiān),當(dāng)於民監(jiān)。’” 於,以;監(jiān),通“鑒”,鏡。《國語·吳語》:“王其盍亦鑒於人,無鑒於水。”韋昭注引《書》曰:“人無于水鑒,當(dāng)于民鑒。”后以“以人為鑒”謂將別人的成敗得失作為自己的鑒戒。

【以人廢言】 由于人不好,對其言論也加以否定。

【以人擇官】 根據(jù)人的才能選授適當(dāng)?shù)墓俾殹?

【以力服人】 用強(qiáng)制的手段使人服從。

【以大惡細(xì)】 用大的罪名來責(zé)備人微小的過失。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語本《左傳·昭公二十八年》“原以小人之腹, 為君子之心”。后經(jīng)改造,用來指某些人以自己鄙陋或卑劣的心理,去推測品德高尚者的胸襟。

【以口問心】 一面口中自問,一面心中盤算。

【以己之心,度人之心】 用自己的想法去推測別人的心思。

【以己之心,度人之腹】 見“以己之心,度人之心”。

【以己度人】 見“以己之心,度人之心”。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韓非子·難一》:“楚人有鬻楯(通“盾”)與 矛者,譽(yù)之曰:‘吾楯之堅,莫能陷也。’又譽(yù)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其人弗能應(yīng)也。”后以“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比喻用對方的言論、方法或缺點(diǎn)來反駁或攻擊對方。

【以天下為己任】 把國家的興衰治亂作為自己的責(zé)任。

【以不濟(jì)可】 《左傳·昭公二十年》:“君所謂可,而有否焉,臣獻(xiàn)其否, 以成其可;君所謂否,而有可焉,臣獻(xiàn)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無爭心。”杜預(yù)注:“否,不可也。獻(xiàn)君之否,以成君可。”后以“以不濟(jì)可”指用否定錯誤意見的辦法,幫助國君走上成功之路。不,同“否”。濟(jì),成。

【以牙還牙】 見“以眼還眼,以牙還牙”。

【以戈舂黍】 用戈去舂黍米。比喻達(dá)不到目的。

【以日繼夜】 白天接著夜晚,日夜不停。

【以水投水】 《列子·說符》:“(白公)曰:‘若以水投水,何如?’孔 子曰:‘淄、澠之合,易牙嘗而知之。’”楊伯峻集釋引盧重玄解:“以水投水,喻合不可隱也。”本謂使同類的事物相合在一起。后以指事物類同而難于鑒別。

【以水投石】 比喻意見相左,不能為對方所接受。

【以水洗血】 謂消除冤仇,以求和好。

【以水救水】 引水來救水災(zāi),比喻不但不能制止,反而助長其勢。

【以水濟(jì)水】 在水中再加水。比喻雷同附和,于事無所補(bǔ)益。

【以手加額】 古人用手?jǐn)R在額上,表示歡欣慶幸。原為“指額”,后作“加 額”。

【以毛相馬】 根據(jù)毛色判斷馬的優(yōu)劣。比喻從表面上看問題,其所得認(rèn)識往 往與實(shí)際不符。

【以升量石】 比喻以淺陋揣度高深。

【以公滅私】 謂出以公心而去掉個人的私情或恩怨。

【以文害辭】 謂拘于文字而誤解整個語句的意義。

【以文會友】 通過文字來結(jié)交朋友。

【以火止沸】 見“以湯止沸”。

【以火去蛾】 娥喜投火,用火驅(qū)趕飛蛾,蛾越多。比喻行為和目的自相矛盾, 只能得到相反的結(jié)果。

【以火救火】 用火來救火災(zāi)。比喻不但不能制止,反而助長其勢。

【以心問心】 在心中自問自盤算。

【以心傳心】 佛教用語。指傳授禪法的一種特殊方法,即離開語言文字,以 慧心相傳授。這種方法,重點(diǎn)在于修心,強(qiáng)調(diào)學(xué)禪者對禪法的內(nèi)心自悟。

【以玉抵烏】 見“以玉抵鵲”。

【以玉抵鵲】 漢桓寬《鹽鐵論·崇禮》:“南越以孔雀珥門戶,崐山之旁 以玉璞抵烏鵲。”抵,拋擲。后以“以玉抵鵲”比喻有珍貴之物而不知愛重。

【以功補(bǔ)過】 用功勞來彌補(bǔ)過錯。

【以古非今】 用古代的人或事來非難當(dāng)今。

【以古制今】 按照古代的成規(guī)來處理當(dāng)今的事務(wù)。

【以古為鏡】 見“以古為鑒”。

【以古為鑒】 亦作“以古為鏡”。借歷史上的成敗得失作為鑒戒。

【以石投水】 ①比喻將陰謀密事深藏起來,但形跡終難消滅。②比喻互相投 合。③比喻事過之后,即隱秘不聞。

【以石投卵】 見“以碫投卵”。

【以白為黑】 謂顛倒是非。

【以白詆青】 以白色詆毀青色。比喻用自以為是的偏見去否定別人。

【以半擊倍】 用半數(shù)兵力擊破一倍于己的敵人。形容取勝之易。

【以刑止刑】 猶以刑去刑。

【以刑去刑】 用刑罰遏止刑罰,意謂從重量刑,使百姓畏懼而不敢犯法,以 收到不用刑的效果。

【以刑致刑】 謂對重罪施以輕刑,則罪犯無所畏懼,其結(jié)果將導(dǎo)致不斷用刑。

【以老賣老】 仗著年紀(jì)大、資格老而自以為比人高明。v

【以耳代目】 ①盲人目不能視,憑聽覺來了解外界事物。②猶言以耳為目。

【以耳為目】 把聽到的當(dāng)作親眼目睹的。指對傳聞的事情不加分析就信以為 真。

【以夷伐夷】 使夷人自相攻伐。

【以夷攻夷】 ①使夷人自相攻伐。本是封建統(tǒng)治階級對少數(shù)民族實(shí)行的一種 民族分化政策。②晚清時,亦指利用西方的科學(xué)技術(shù)來對付資本主義國家的侵略。

【以夷制夷】 原指利用西方的科學(xué)枝術(shù)以制止資本主義國家的侵略。后亦指 利用某些外國勢力來抵制另一些外國勢力的侵略。

【以此類推】 根據(jù)這一事物的道理,去推出與此類似的其他事物的道理。

【以肉去蟻】 用肉驅(qū)趕螞蟻,螞蟻越多。比喻行為和目的自相矛盾,只能得 到相反的結(jié)果。

【以肉啖虎】 見“以肉餧虎”。

【以肉餧虎】 比喻白白地送死。

【以肉驅(qū)蠅】 比喻行為和目的自相矛盾,只能得到相反的結(jié)果。

【以血洗血】 謂冤冤相報。

【以羊易牛】 《孟子·梁惠王上》:“王坐於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 見之,曰:‘牛何之?’對曰:‘將以釁鐘。’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對曰:‘然則廢釁鐘與?’曰:‘何可廢也?以羊易之。’”后以“以羊易牛”指用這個代替那個。

【以守為攻】 用防御作為擊破敵人的手段。

【以攻為守】 用主動進(jìn)攻作為一種防御手段。

【以利累形】 因追求利祿而危害身體。

【以私害公】 謂因私情而損害公道或公德。

【以私廢公】 由于私情而廢棄公務(wù)。

【以佚待勞】 見“以逸待勞”。

【以身作則】 用自己的行動作出榜樣。

【以身殉職】 為忠于本職工作而貢獻(xiàn)出生命。

【以身許國】 愿將生命獻(xiàn)給國家。

【以身試法】 謂明知法律禁止,仍然親自去做犯法的事,以圖僥幸。

【以卵投石】 用蛋去打石頭,比喻自不量力,必然失敗。

【以卵敵石】 用蛋去抵擋石頭,比喻不自量力。

【以卵擊石】 見“以卵投石”。

【以言取人】 根據(jù)人的口才去判斷其智能。

【以言徇物】 用違心的話語附和別人。

【以言為諱】 謂人們把說話當(dāng)作忌諱。形容統(tǒng)治階級對言論箝制之嚴(yán)。

【以言舉人】 根據(jù)言論來舉薦人才。

【以快先睹】 猶言先睹為快。語本唐韓愈《與少室李拾遺書》:“朝廷之士, 引頸東望,若景星鳳皇之始見也,爭先睹之為快。”

【以忍為閽】 用忍耐作門。表示不輕易動怒而出言傷人,以免招來禍患。

【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用自己模模糊楜的認(rèn)識,想要使別人明白。

【以直報怨】 用正直之道對待有怨恨的人。

【以叔援嫂】 《孟子·離婁上》:“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親,禮與?’ 孟子曰:‘禮也。’曰:‘嫂溺,則援之以手乎?’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權(quán)也。’”后以“以叔援嫂”謂權(quán)宜行事。

【以郄視文】 從縫隙里看雜色文采。比喻見識淺陋狹隘。郄,通“隙”。

【以夜繼日】 用夜晚的時間接上白天,日夜不停。

【以夜繼晝】 猶言以夜繼日。

【以夜繼朝】 猶言以夜繼日。

【以夜續(xù)晝】 猶言以夜繼日。

【以沫相濡】 原指魚在泉水干涸后用唾沫互相濕潤,后以比喻人們在困境中 互相支持和幫助。語本《莊子·大宗師》:“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

【以毒攻毒】 ①本指用含有毒性的藥物治療毒瘡等疾病。②比喻用不良事物 本身的特點(diǎn)、弊病反對不良事物,或利用一種壞東西抵制另一種壞東西。

【以指測河】 用手指測量河水的深淺。比喻達(dá)不到目的。

【以指撓沸】 用手指去攪滾燙的水。比喻自不量力,必然失敗。

【以莛叩鐘】 猶言以莛撞鐘。

【以莛扣鐘】 見“以莛撞鐘”。

【以莛撞鐘】 ①用草莖打鐘,毫無聲響。比喻才識淺陋的人向高明的學(xué)者發(fā) 問,得不到回答。②比喻應(yīng)答的雙方才學(xué)懸殊。

【以骨去螘】 見“以肉去蟻”。

【以怨報德】 以怨恨來回報別人給予的恩惠。

【以計代戰(zhàn)】 用計謀來代替陣前的交戰(zhàn)。

【以宮笑角】 宮、角,均為古代五音之一。拿宮調(diào)譏笑角調(diào)。比喻用自以為 是的偏見去諷刺、否定別人。

【以退為進(jìn)】 ①把退讓看作前進(jìn)。漢揚(yáng)雄《法言·君子》:“昔乎顏淵以退 為進(jìn),天下鮮儷焉。”李軌注:“後名而名先也。”后亦指表面退讓,實(shí)際上以此作為進(jìn)升的手段。②指表面上退卻,其實(shí)準(zhǔn)備進(jìn)攻的一種戰(zhàn)術(shù)或策略。

【以珠彈雀】 用珍珠彈麻雀。比喻做事不能權(quán)衡輕重,得不償失。

【以荷析薪】 《左傳·昭公七年》:“古人有言曰:‘其父析薪,其子弗克 負(fù)荷。’”原謂父親劈柴,兒子不能承受擔(dān)當(dāng)。后以“以荷析薪”比喻繼承父業(yè)。

【以桃代李】 比喻以自身去頂替別人。

【以索續(xù)組】 用粗繩去連接絲帶。比喻后繼者的才學(xué)遠(yuǎn)遜前人。

【以蚓投魚】 以蚯蚓為餌引魚來食,即拋磚引玉之意。

【以殺去殺】 用殺戮來制止人們互相攻殺,以達(dá)到取消殺戮的目的。

【以容取人】 只憑容貌來衡量人的品質(zhì)和才能。

【以書為御】 按照書本上學(xué)來的知識去駕馭馬匹。比喻死守教條,難以成事。

【以理服人】 用道理說服人。

【以規(guī)為瑱】 把規(guī)勸的話當(dāng)作塞耳的瑱。比喻不聽別人的勸告。瑱,古人冠 冕上垂在兩側(cè)以塞耳的玉。

【以眼還眼,以牙還牙】 語出《舊約全書·申命記》:“以眼還眼,以牙還 牙,以手還手,以腳還腳。”謂以同樣的手段或辦法進(jìn)行回?fù)簟?br>
【以售其奸】 用來推行他(或他們)的奸計。

【以偏概全】 片面地根椐局部現(xiàn)象來推論整體,得出錯誤的結(jié)論。

【以假亂真】 見“以偽亂真”。

【以魚驅(qū)蠅】 見“以魚驅(qū)蠅”。

【以魚驅(qū)蠅】 魚腥能招來蒼蠅,用魚去趕蒼蠅,蒼蠅更多。比喻行為和目的 自相矛盾,只能得到相反的結(jié)果。

【以逸待勞】 多指作戰(zhàn)時采取守勢,養(yǎng)精蓄銳,讓敵人來攻,然后乘其疲勞, 戰(zhàn)而勝之。原作“以佚待勞”。

【以逸擊勞】 用充分養(yǎng)息的軍隊攻擊疲勞的敵人。

【以訛傳訛】 把本來就不正確的話又錯誤地傳開去,越傳越錯。

【以鹿為馬】 把鹿說成馬。比喻故意顛倒是非。

【以惡報惡】 用惡行去回報別人的惡行。

【以紫為硃】 見“以紫亂硃”。

【以紫亂硃】 《論語·陽貨》:“子曰:‘惡紫之奪硃也,惡鄭聲之亂雅樂 也,惡利口之覆邦家者。’”何晏集解引孔安國曰:“硃,正色,紫,間色之好者。惡其邪好而奪正色。”后以“以紫亂硃”比喻將奸邪小人當(dāng)作廉潔公正的賢者。

【以黑為白】 謂顛倒是非。

【以筳撞鍾】 見“以莛撞鐘”。

【以眾暴寡】 以人多勢眾的一幫去欺凌、迫害人少勢弱的一方。

【以為後圖】 為以后作打算。

【以詞害意】 見“以辭害意”。

【以湯止沸】 比喻處理方法不對,不但不能制止,反而助長已成的氣勢。

【以湯沃沸】 見“以湯止沸”。

【以湯沃雪】 用開水澆雪,雪立刻融化。比喻事情輕而易舉,勢在必成。

【以渴服馬】 使馬忍渴受訓(xùn),從人驅(qū)遣。比喻用苛政治民,不能使人真心順 服。

【以疏間親】 《左傳·隱公三年》“遠(yuǎn)間親”唐孔穎達(dá)疏:“齊東郭偃、棠 無咎專崔氏之政,而侮崔成、崔彊,是疏遠(yuǎn)而間親戚也。”后以“以疏間親”表示關(guān)系疏遠(yuǎn)的人離間關(guān)系親近的人。

【以勤補(bǔ)拙】 用勤奮補(bǔ)救笨拙,含有自謙之意。

【以筦窺天】 見“以管窺天”。

【以毀為罰】 根據(jù)人們的非毀給以懲罰。參見“以譽(yù)為賞”。

【以微知著】 根據(jù)剛露出的征兆即可預(yù)知事物未來發(fā)展的情況。

【以意逆志】 用自己的心思去揣度別人的意圖。

【以意為之】 《禮記·禮運(yùn)》:“故圣人耐以天下為一家,以中國為一人者, 非意之也,必知其情,辟於其義,明於其利,達(dá)於其患,然後能為之。”陳澔集說:“非意之,謂非以私意臆度而為之也。”后以“以意為之”謂只憑自己的主觀想法去做。

【以義割恩】 用義來割斷私人之間的恩情,即大義滅親之意。

【以義斷恩】 用大義割斷私恩。謂秉公行事,不徇私情。

【以煎止燔】 用加熱來制止燃燒。比喻處理方法不對,反而助長已成之勢。

【以慎為鍵】 用謹(jǐn)慎作鎖。表示處事十分小心,不以言惹禍。

【以碫投卵】 用石頭打蛋,比喻極易摧毀。

【以管窺天】 亦作“以筦窺天”。用竹管看天。比喻見聞狹隘。語本《莊子 ·秋水》:“是直用管窺天,用錐指地也,不亦小乎!”

【以管窺豹】 用竹管看豹,只能見其身上的一斑。比喻目光狹隘,見識短淺。 語本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方正》:“此郎亦管中窺豹,時見一斑。”

【以儆效尤】 用處理一個壞人或一件壞事的辦法,以警告學(xué)做壞事的人。語 本《左傳·莊公二十一年》:“鄭伯效尤,其亦將有咎!”

【以偽亂真】 把假的混在真的里面,使真假不分。

【以銖程鎰】 用銖?fù)勛鞅容^,表示很不相稱。

【以銖稱鎰】 用銖?fù)勏啾龋硎玖α繕O不相稱,處于絕對劣勢。

【以貍至鼠】 見“以貍餌鼠”。

【以貌取人】 只憑外貌來衡量人的品質(zhì)和才能。據(jù)《史記·仲尼弟子列傳》 載:澹臺滅明,字子羽,狀貌甚惡。欲事孔子,孔子以為材薄。子羽受業(yè)孔門后,退而修行,南游至江,從弟子三百人,名施乎諸侯。孔子聞之,乃曰:“以貌取人,失之子羽。”此言子羽貌惡而行高。按,《韓非子·顯學(xué)》云:“澹臺子羽,君子之容也,仲尼幾而取之,與處久而行不稱其貌。”說與《史記》異。

【以疑決疑】 用疑惑的認(rèn)識來判斷捉摸不定的事物。

【以養(yǎng)傷身】 為了獲得養(yǎng)育自己的條件,反而使身體受到損害。比喻得不償 失。

【以鄰為壑】 《孟子·告子下》:“白圭曰:‘丹(白圭)之治水也,愈於 禹。’孟子曰:‘子過矣!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為壑,今吾子以鄰國為壑。’”原謂將鄰國當(dāng)作溝坑,把本國的洪水排泄到那里去。后比喻把困難或?yàn)?zāi)禍推給別人。

【以暴易暴】 用殘暴者代替殘暴者。

【以噎廢飡】 由于吃飯打噎,便不敢再進(jìn)食。比喻因偶然受到挫折,就停 止應(yīng)做的事情。

【以德追禍】 謂上對下施恩不當(dāng),適以招來禍患。

【以德報怨】 不記別人的仇,反而用恩德去回報他。

【以德報德】 用恩惠來報答恩惠。

【以膠投漆】 比喻相合而密不可分。

【以戰(zhàn)去戰(zhàn)】 用戰(zhàn)爭消滅戰(zhàn)爭。

【以戰(zhàn)養(yǎng)戰(zhàn)】 利用戰(zhàn)爭中獲取來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繼續(xù)進(jìn)行戰(zhàn)爭。

【以學(xué)愈愚】 謂用學(xué)習(xí)改變愚昧的秉性。

【以錐刺地】 用錐子刺地來測量地的深淺。比喻見識淺陋,所知甚少。語本 《莊子·秋水》:“是直用管窺天,用錐指地也,不亦小乎!”成玄英疏:“用錐指地,寧測地之淺深?”

【以錐飡壸】 用錐子到壺里取東西吃。比喻達(dá)不到目的。

【以澤量尸】 謂尸體遍野,可以沼澤為單位計量。極言死人之多。

【以螳當(dāng)車】 用螳臂阻擋車輪前進(jìn)。比喻自不量力。

【以點(diǎn)帶面】 用一個單位或地方的成功經(jīng)驗(yàn)來帶動許多單位或成片地區(qū)的工 作。

【以禮相待】 用應(yīng)有的禮節(jié)加以接待。

【以瞽引瞽】 讓盲人給盲人引路。比喻讓愚昧無知的人去引導(dǎo)愚昧無知的人, 只能使其更加迷惑。

【以豐補(bǔ)歉】 把豐年積余的糧食儲備起來,留待災(zāi)年歉收時使用。

【以鎰稱銖】 用鎰同銖相比,表示力量處于絕對優(yōu)勢。

【以辭取人】 見“以言取人”。

【以辭害意】 因拘泥于辭義而誤會或曲解作者的原意。語本《孟子·萬章上》: “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

【以類相從】 謂按其類別各相歸屬。

【以黨舉官】 按照朋黨關(guān)系來選拔官吏。

【以譽(yù)進(jìn)能】 根據(jù)人們的稱譽(yù)去進(jìn)用賢能。

【以譽(yù)為賞】 根據(jù)人們的稱譽(yù)給以獎賞。

【以權(quán)達(dá)變】 用靈活的態(tài)度去適應(yīng)變化發(fā)展的時勢。

【以蠡測海】 用瓢量海水。比喻以淺陋之見揣度事物。

【以觀後效】 見“以觀後效”。

【以觀後效】 對犯法或犯錯誤的人從寬處理后觀察其是否有改正的表現(xiàn)。

【仁人志士】 有德行、有志向、為理想獻(xiàn)身的人。

【仁人君子】 ①舊稱好心腸的正派人。②用作反語諷刺偽君子。

【仁人義士】 有德行并信守節(jié)義的人。

【仁至義盡】 語出《禮記·郊特性》:“蠟之祭,仁之至,義之盡也。”孔 穎達(dá)疏:“不忘恩而報之,是仁;有功必報之,是義也。”原指古時年終極其虔誠地祭享對農(nóng)事有功的諸神、萬物,以為報答,謂蠟祭極盡了仁義之道。后用以形容對人的愛護(hù)、關(guān)心、幫助盡了最大努力。

【仁同一視】 猶言一視同仁。

【仁言利博】 謂有德行的人說的話益處很大。語出《左傳·昭公三年》:“ 君子曰:‘仁人之言,其利博哉!晏子一言而齊侯省刑。’”亦作“仁言利溥”。

【仁言利溥】 見“仁言利博”。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仁者見它說它是仁,智者見它說它是智。指對待同 一事物,其見解因人而異。語本《易·系辭上》:“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高亨注:“知讀為智,陰陽之道,衤復(fù)雜而少變化。人面臨具體現(xiàn)象,往往有不同之讠忍識,仁者見之則謂之仁,智者見之則謂之智。”參見“見仁見智”。

【仁者能仁】 舊謂有身份的人所做的事總是有理。

【仁柔寡斷】 謂柔弱而缺乏主見。

【仁義道德】 ①儒家所提倡的仁愛正義等行為標(biāo)準(zhǔn)。②泛指舊時提倡的道德 規(guī)范。

【什圍伍攻】 古時兵法,謂以十?dāng)骋粍t圍殲之,以五敵一則攻擊之。

【仍陋襲簡】 因陋就簡。謂憑借原有的簡陋條件辦事。

【仇人見面,分外眼紅】 見“仇人相見,分外眼紅”。

【仇人相見,分外明白】 見“仇人相見,分外眼明”。

【仇人相見,分外眼明】 謂當(dāng)敵對的雙方相逢時,彼此對對方都格外警覺和 敏感。

【仇人相見,分外眼紅】 謂當(dāng)敵對的雙方彼此相逢時,格外怒不可遏。

【仇人相見,分外眼睜】 同“仇人相見,分外眼明”。

【化干戈為玉帛】 比喻變戰(zhàn)爭為和平或變爭斗為友好。語本《淮南子·原道 訓(xùn)》:“昔者夏鯀作三仞之城,諸侯背之,海外有狡心。禹知天下之叛也,乃壞城平池,散財物,焚甲兵,施之以德,海外賓服,四夷納職,合諸侯於涂山,執(zhí)玉帛者萬國。”

【化及豚魚】 比喻教化普及而深入。語本《易·中孚》:“中孚,柔在內(nèi)而 剛得中,說而巽,孚,乃化邦也;豚魚吉,信及豚魚也。”

【化日光天】 ①謂太平盛世。②比喻眾目昭彰、是非分明的場合。

【化民成俗】 教化百姓,使形成良好的風(fēng)尚。

【化民易俗】 教化百姓,改變風(fēng)俗。

【化若偃草】 謂教化推行如風(fēng)吹草伏。形容教化之易推行。語本《論語·顏 淵》:“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fēng),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fēng)必偃。”

【化性起偽】 謂變化先天的本性,興起后天的人為。

【化梟為鳩】 比喻變兇險為平安。梟即貓頭鷹,舊時認(rèn)為是兇鳥,鳩是吉祥 之鳥。

【化為泡影】 變成很快就消失的水泡和影子。形容希望落空。

【化為烏有】 漢司馬相如作《子虛賦》,虛構(gòu)對話者三人,其一曰:烏有先 生。烏有,哪有,無有。后因以“化為烏有”形容全部喪失、全部落空,或全部沒有了。

【化零為整】 集合許多分散的部分成為整體。

【化腐成奇】 謂變壞為好,變死板為靈巧或變無用為有用。語本《莊子·知 北游》:“是其所美者為神奇,所惡者為腐朽。臭腐復(fù)化為神奇,神奇復(fù)化為臭腐。”

【化腐為奇】 見“化腐成奇”。

【化險為夷】 化險阻為平易;轉(zhuǎn)危為安。

【化整為零】 把一個整體分成許多零散部分。

【化鴟為鳳】 比喻能以德化民,變惡為善。鴟,貓頭鷹,古人以為兇鳥。語 本《後漢書·循吏傳·仇覽》:“時考城令河內(nèi)王渙,政尚嚴(yán)猛,聞覽以德化人,署為主簿。謂覽曰:‘主簿聞陳元之過,不罪而化之,得少鷹鹯之志邪?’覽曰:‘以為鷹鹯不若鸞鳳。’”

【令行如流】 謂命令的推行象水流向下一樣迅速順利。

【令行禁止】 有令即行,有禁即止。形容法令或紀(jì)律嚴(yán)明。

【令人發(fā)指】 《莊子·盜跖》:“謁者入通,盜跖聞之大怒,目如明星,發(fā) 上指冠。”《史記·刺客列傳》:“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漸離擊筑,荊軻和而歌,為變徵之聲,士皆垂淚涕泣。又前而為歌曰:‘風(fēng)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fù)還!’復(fù)為羽聲忼慨,士皆瞋目,發(fā)盡上指冠。”后以“令人發(fā)指”形容使人憤慨到了極點(diǎn)。

【令原之戚】 《詩·小雅·常棣》:“脊令在原,兄弟急難,每有良朋,況 也永嘆。”毛傳:“脊令,雝渠也。”鄭玄箋:“雝渠,水鳥。而今在原,失其常處,則飛則鳴求其類,天性也,猶兄弟之於急難。”后因以“令原之戚”指兄、弟去世。

【付之一炬】 點(diǎn)它一把火,意即燒掉。語本唐杜牧《阿房宮賦》:“戍卒叫, 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

【付之一笑】 用笑一笑來對待。表示不值得理會。

【付之東流】 唐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詩:“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 東流水。”東流,指向東流入大海的江河。后因以“付之東流”或“付諸東流”比喻完全葬送或落空。

【付之度外】 謂置于胸臆之外,不加考慮。

【付諸東流】 見“付之東流”。

【仗馬寒蟬】 皇帝儀仗中用的馬和寒風(fēng)中的蟬。比喻噤口不言者。

【仗勢欺人】 憑借權(quán)勢欺壓別人。

【仗節(jié)死義】 謂堅守節(jié)操,為正義而死。

【仗義執(zhí)言】 伸張正義,激昂陳詞。

【仗義疏財】 亦作“仗義疏財”。謂重義氣而分財助人。

【仗義疏財】 見“仗義疏財”。

【代馬依風(fēng)】 比喻人心眷戀故土,不愿老死他鄉(xiāng)。

【代馬望北】 比喻人心眷戀故土,不愿老死他鄉(xiāng)。

【代越庖俎】 《莊子·逍遙游》:“庖人雖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成玄英疏:“庖人,謂掌庖廚之人,則今之太官供膳是也。尸者,太廟中神主也。祝者,則今太常太祝是也,執(zhí)祭版對尸而祝之,故謂之尸祝也。樽,酒器也。俎,肉器也。”后因以“代越庖俎”比喻越出本分,代行其事。

【仙山樓閣】 《史記·封禪書》:“自威(齊威王)、宣(齊宣王)、燕昭 使人入海求蓬萊、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傅在勃海中……蓋嘗有至者,諸仙人及不死之藥皆在焉。其物禽獸盡白,而黃金銀為宮闕。未至,望之如云;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臨之,風(fēng)輒引去,終莫能至云。”唐白居易《長恨歌》:“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樓閣玲瓏五云起,其中綽約多仙子。”后因稱仙人所居住的仙境為“仙山樓閣”。多用于形容奇異不凡或美妙空幻的境界或景象等。

【仙山瓊閣】 見“仙山樓閣”。

【仙風(fēng)道骨】 ①道教語。謂有仙人及得道者的氣質(zhì)神采。②喻指超凡絕俗的 品貌風(fēng)度。

【仙風(fēng)道格】 猶言仙風(fēng)道骨。

【仙風(fēng)道氣】 猶仙風(fēng)道骨。

【仙姿玉質(zhì)】 形容姿容清秀品格高潔。

【仙姿佚貌】 仙子的姿質(zhì),秀逸的容貌。形容女子出色的姿容。佚,通“逸”。

【仙液瓊漿】 指美酒。

【仙露明珠】 晶瑩圓潤的露珠和珍珠。

【他山之石】 《詩·小雅·鶴鳴》:“它山之石,可以為錯。”毛傳:“錯, 石也,可以琢玉。舉賢用滯,則可以治國。”鄭玄箋:“它山喻異國。”又:“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毛傳:“攻,錯也。”本謂別國的賢才也可用為本國的輔佐,正如別的山上的石頭也可為礪石,用來琢磨玉器。后因以“他山之石”喻指能幫助自己改正錯誤缺點(diǎn)或提供借鑒的外力。

【全力以赴】 將全部力量用上去。

【全心全意】 謂投入全部精力,沒有雜念。

【全功盡棄】 全部努力完全白費(fèi)。亦指已獲取的成就完全毀棄。

【全民皆兵】 謂把能參加戰(zhàn)斗的人民全都武裝起來,隨時準(zhǔn)備殲滅入侵之?dāng)场?

【全受全歸】 語出《禮記·祭義》:“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歸之,可謂孝 矣。不虧其體,不辱其身,可謂全矣。”封建禮教認(rèn)為人的形體來自父母,應(yīng)當(dāng)以完全無虧的身體,還之父母。

【全始全終】 ①首尾圓滿、完美。②做事首尾一致。

【全軍覆沒】 謂整個軍隊被消滅。

【全神貫注】 謂集中全副精神。

【全神關(guān)注】 一心注意。

【全神灌注】 同“全神貫注”。

【全能全智】 見“全智全能”。

【全無心肝】 ①《南史·陳紀(jì)下》:“(陳叔寶)既見宥,隋文帝給賜甚厚, 數(shù)得引見,班同三品。每預(yù)宴,恐致傷心,為不奏吳音。後監(jiān)守奏言:‘叔寶云“既無秩位,每預(yù)朝集,原得一官號。”’隋文帝曰:‘叔寶全無心肝。’”后稱人無羞恥之心或沒有良心為“全無心肝”。②謂毫無心計。

【全智全能】 亦作“全能全智”。謂無所不知,無所不能。

【全盤托出】 喻全部說出或全部拿出,一點(diǎn)不保留或隱瞞。

【全璧歸趙】 同“完璧歸趙”。

【企踵可待】 比喻很快就可以等到。

【休牛散馬】 見“休牛歸馬”。

【休牛歸馬】 亦作“休牛散馬”。放歸軍用的牛馬,表示停止戰(zhàn)事。語本《 書·武成》:“乃偃武修文,歸馬于華山之陽,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

【休休有容】 語本《書·秦誓》:“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后因以“休 休有容”形容君子寬容而有氣量。

【休戚相關(guān)】 謂彼此之間的憂喜、禍福都互相關(guān)聯(lián)。

【休戚與共】 彼此之間的幸福和禍患都共同承受。形容同甘共苦。

【休養(yǎng)生息】 指在國家大動蕩或大變革以后,減輕人民負(fù)擔(dān),安定生活,以 恢復(fù)元?dú)狻?br>
【伏而咶天】 比喻所行與所求背道而馳,不可能達(dá)到目的。

【伏低做小】 甘愿處于低下的地位。

【伏首貼耳】 畏縮恐懼的樣子。

【伐毛洗髓】 ①古時神話傳說,謂仙人滌除塵垢,脫胎換骨。②比喻剔除蕪 雜無用之物。

【伐毛換髓】 削去舊的毛發(fā),換去舊的骨髓。比喻徹底改變原來的面貌。

【伐功矜能】 夸耀自己的功勞的才能。

【伐冰之家】 伐冰,鑿取冰塊。古代唯有卿大夫以上的貴族喪祭得以用冰, 因以“伐冰之家”稱達(dá)官貴族。

【伐性之斧】 比喻危害身心的事物。

【伐異黨同】 謂聯(lián)合觀點(diǎn)或利益相同的人以攻擊異己。

【伐罪吊人】 見“伐罪吊民”。

【伐罪吊民】 謂討伐有罪的君主,撫慰受難的百姓。

【任人唯賢】 語出《書·咸有一德》:“任官惟賢材。”指任用人只挑選德 才兼?zhèn)涞娜恕Ec“任人唯親”相對。

【任人唯親】 任用人不管德才如何,只選用與自己關(guān)系密切的人。與“任人 唯賢”相對。

【任其自流】 指對人、對事不加約束、引導(dǎo),聽任其自由發(fā)展。語出《淮南 子·脩務(wù)訓(xùn)》:“夫地勢水東流,人必事焉,然後水潦得谷行;禾稼春生,人必加功焉,故五穀得遂長。聽其自流,待其自生,則鯀禹之功不立,而后稷之智不用。”

【任其自然】 聽任人或事物的自然發(fā)展。

【任重致遠(yuǎn)】 語出《易·擊辭下》:“服牛乘馬,引重致遠(yuǎn)。”指負(fù)載沉重 而能行達(dá)遠(yuǎn)方。《墨子·親士》:“良馬難乘,然可以任重致遠(yuǎn);良才難令,然可以致君見尊。”《後漢書·輿服志上》:“輿輪相乘,流運(yùn)罔極,任重致遠(yuǎn),天下獲其利。”后用以比喻抱負(fù)遠(yuǎn)大,能闖出新的前景,做出宏偉的業(yè)績。

【任重道悠】 見“任重道遠(yuǎn)”。

【任重道遠(yuǎn)】 《論語·泰伯》:“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yuǎn)。 ’”謂負(fù)擔(dān)沉重,路途遙遠(yuǎn)。《商君書·弱民》:“背法而治,此任重道遠(yuǎn)而無牛馬;濟(jì)大川而無舡楫也。”《韓詩外傳》卷一:“任重道遠(yuǎn)者不擇地而息,家貧親老者不擇官而仕。”后用以比喻擔(dān)負(fù)的責(zé)任既重大又要經(jīng)過長久的努力。

【任怨任勞】 見“任勞任怨”。

【任從風(fēng)浪起,穩(wěn)坐釣魚船】 同“任憑風(fēng)浪起,穩(wěn)坐釣魚船”。

【任達(dá)不拘】 任性放縱,不拘禮法。

【任勞任怨】 亦作“任怨任勞”。做事不辭勞苦,不怕埋怨。

【任賢使能】 委任使用有才德的人。

【任憑風(fēng)浪起,穩(wěn)坐釣魚臺】 見“任憑風(fēng)浪起,穩(wěn)坐釣魚船”。

【任憑風(fēng)浪起,穩(wěn)坐釣魚船】 比喻隨便遇到什么險惡的情況,都信心十足, 毫不動搖。

【仰人眉睫】 《北史·崔亮傳》:“自可觀書於市,安能看人眉睫乎!”后 以“仰人眉睫”謂看別人臉上的表情行事。

【仰人鼻息】 ①《後漢書·袁紹傳》:“袁紹孤客窮軍,仰我鼻息,譬猶嬰 在股掌之上,絕其哺乳,立可餓殺。”后因以“仰人鼻息”謂依靠別人而求得生存。②引申為迎合別人的意旨。

【仰取俯拾】 隨時隨地拾取。多形容人善于積聚資財。語本《史記·貨殖列 傳》:“魯人俗儉嗇,而曹邴氏尤甚,以鐵冶起,富至巨萬。然家自父兄子孫約,俯有拾,仰有取,貰貸行賈徧郡國。”

【仰事俛畜】 見“仰事俯畜”。

【仰事俯育】 同“仰事俯畜”。

【仰事俯畜】 《孟子·梁惠王上》:“是故明君制民之產(chǎn),必使仰足以事父 母,俯足以畜妻子。”后因以“仰事俯畜”謂對上侍奉父母,對下養(yǎng)育妻兒。亦泛指維持全家生活。

【仰拾俯取】 見“仰取俯拾”。

【仰首伸眉】 意氣高昂的樣子。

【仰觀俯察】 《易·系辭上》:“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 明之故。”后以“仰觀俯察”指多方或仔細(xì)觀察。

【伊于胡底】 亦作“伊於胡底”。謂不知將弄到什么地步為止,不堪設(shè)想的 意思。

【伊於胡底】 見“伊于胡底”。

【伊何底止】 同“伊于胡底”。

【似有如無】 只當(dāng)沒有這回事。形容不在乎,不在意。

【似是而非】 《孟子·盡心下》:“孔子曰:‘惡似而非者。’”后以“似 是而非”指事物似真而實(shí)假,或似正確而實(shí)錯誤。漢王充《論衡·死偽》:“世多似是而非,虛偽類真,故杜伯、莊子義之語,往往而存。”晉葛洪《抱樸子·對俗》:“或難曰:神仙方書,似是而非。”

【似曾相識】 好象認(rèn)識和曾經(jīng)見過。

【似漆如膠】 形容情投意合,難舍難分。

【何去何從】 指在重大問題上選擇去取。

【何足介意】 猶言哪里值得介意。用于表示輕視。

【何足掛齒】 ①猶言哪里值得一提。用于表示輕視。語本《漢書·叔孫通傳》: “此特群盜鼠竊狗盜,何足置齒牙間哉?”②舊時亦常用作自謙語。

【何所不有】 用反問的語氣表示無所不有。

【何所不至】 ①用反問的語氣表示無所不至。指沒有達(dá)不到的地方。②指什 么壞事都干。

【何所不為】 用反問的語氣表示無所不為。

【何樂不為】 用反問的語氣表示很可以做或很愿意做。

【佐饔得嘗】 《國語·周語下》:“佐劼者嘗焉,佐斗者傷焉。”韋昭注: “劼,烹煎之官也。”后因稱助人為善者得善報為“佐饔得嘗”。

【伸冤理枉】 洗雪冤枉。

【作小服低】 指與人作妾或順從比己低下者。形容謙退溫順。

【作歹為非】 做各種壞事。

【作古正經(jīng)】 猶言一本正經(jīng)。

【作奸犯科】 見“作奸犯科”。

【作奸犯科】 亦作“作奸犯科”。為非作歹,干犯律條。

【作如是觀】 語出《金剛經(jīng)》:“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 應(yīng)作如是觀。”后用于泛指對某一事物作如此的看法。

【作好作歹】 謂裝出和氣、嚴(yán)厲各種面目,來解決紛爭。

【作言造語】 謂編造虛誕的言辭。

【作舍道邊】 《詩·小雅·小旻》:“如彼筑室于道謀,是用不潰于成。” 毛傳:“潰,遂也。”鄭玄箋:“如當(dāng)路筑室,得人而與之謀所為,路人之意不同,故不得遂成也。”《後漢書·曹褒傳》:“諺言:‘作舍道邊,三年不成。’”后因以“作舍道邊”比喻眾謀難成。

【作法自弊】 謂自己立法反而使自己受害。語出《史記·商君列傳》: “(秦惠王)發(fā)吏捕商君。商君亡至關(guān)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無驗(yàn)者坐之。’商君喟然嘆曰:‘嗟乎!為法之敝,一至此哉!’”

【作法自斃】 見“作法自弊”。

【作威作福】 ①語出《書·洪范》:“惟辟作福,惟辟作威,惟辟玉食。臣 無有作福作威玉食。”本指國君專行賞罰,獨(dú)攬威權(quán)。后因以“作威作福”指握有生殺予奪大權(quán)。②指濫用權(quán)勢,獨(dú)斷專橫。

【作奸犯罪】 作奸犯科。

【作浪興風(fēng)】 掀起風(fēng)浪。比喻制造事端。

【作惡多端】 謂做壞事極多。

【作善降祥】 謂行善可獲天佑。語出《書·伊訓(xùn)》:“作善降之百祥。”

【作賊心虛】 《聯(lián)燈會要·重顯禪師》:“卻顧侍者云:‘適來有人看方丈 麼?’侍者云:‘有。’師云:‘作賊人心虛。’”后因以“作賊心虛”謂做壞事怕人知道而內(nèi)心疑懼不安。

【作嫁衣裳】 謂白白替別人操勞,自己卻無所得。語本唐秦韜玉《貧女》詩: “苦恨年年壓金線,為他人作嫁衣裳。”

【作輟無常】 漢揚(yáng)雄《法言·孝至》:“或曰:‘何以處偽?’曰:‘有人 則作、無人則輟之謂偽。觀人者,審其作輟而已矣。’”后因稱時作時歇、不能持久為“作輟無常”。

【作壁上觀】 《史記·項(xiàng)羽本紀(jì)》:“諸侯軍救鉅鹿下者十馀壁,莫敢縱兵。 及楚擊秦,諸將皆從壁上觀。”原指雙方交戰(zhàn),自己站在壁壘上旁觀。后多比喻在局外旁觀,不表示意見或態(tài)度。

【作繭自縛】 蠶老吐絲結(jié)繭,將自己包在其中。喻人做事自陷困境。語出唐 白居易《江州赴忠州至江陵已來舟中示舍弟五十韻》:“燭蛾誰救護(hù)?蠶繭自纏縈。”

【伯仲之間】 比喻人或事物不相上下,難分優(yōu)劣高低。

【伯勞飛燕】 《玉臺新詠·古詞〈東飛伯勞歌〉》:“東飛伯勞西飛燕,黃 姑織女時相見。”后以“伯勞飛燕”借指離別的親人或朋友。

【伯歌季舞】 謂兄弟友愛和好。伯,兄;季,弟。

【伯樂一顧】 戰(zhàn)國時,蘇代說淳于髡,謂人有告伯樂曰,臣有駿馬欲賣,連 三旦立于市,人莫與言;愿子一顧之,請獻(xiàn)一朝之費(fèi)。伯樂乃環(huán)而視之,去而顧之,一旦而馬價十倍。見《戰(zhàn)國策·燕策二》。后以“伯樂一顧”比喻受人知遇賞識。

【伯樂相馬】 伯樂觀察、品評馬的優(yōu)劣。比喻有眼力者鑒別并薦舉人才。

【伶牙俐齒】 形容能說會道。

【伶仃孤苦】 無依無靠,孤獨(dú)困苦。

【低三下四】 ①形容社會地位低下。②形容卑賤恭順,阿諛逢迎。

【低心下意】 謂小心謹(jǐn)慎、專注不移。

【低首下心】 形容屈服順從。

【低眉垂眼】 害羞貌。

【低眉順眼】 馴良恭順貌。

【低唱淺斟】 謂聽人曼聲歌唱,并自在地緩緩飲酒。形容一種安樂自適的情 態(tài)。語出《綠窗新話》卷二引宋無名氏《湘江近事》:“陶穀學(xué)士,嘗買得黨太尉家故妓。過定陶,取雪水烹團(tuán)茶,謂妓曰:‘黨太尉家應(yīng)不識此。’妓曰:‘彼粗人也,安有此景,但能銷金暖帳下,淺斟低唱,飲羊羔美酒耳。’穀愧其言。”

【低情曲意】 謂對不住,不得已。

【低頭耷腦】 形容惶恐或無精打彩的樣子。

【低頭哈腰】 謙卑恭順貌。

【低頭搭腦】 見“低頭耷腦”。

【低頭喪氣】 失意頹喪貌。

【低聲下氣】 形容恭順小心的樣子。

【低聲啞氣】 猶言低聲下氣。

【低聲細(xì)語】 形容小聲說話。

【你死我活】 形容斗爭十分激烈。

【你追我趕】 形容競賽激烈,大家都不甘落后。

【位卑言高】 謂在下位而議論高官主管的政事。語出《孟子·萬章下》:“ 位卑而言高,罪也。”

【位極人臣】 ①謂官位達(dá)于人臣的最高一級。②泛指身為重臣,官位很高。

【伴食中書】 謂執(zhí)政大臣庸懦而不堪任事。

【伴食宰相】 《舊唐書·盧懷慎傳》:“懷慎與紫微令姚崇對掌樞密,懷慎 自以為吏道不及崇,每事皆推讓之。時人謂之‘伴食宰相’。”后因以指身居相位而庸懦不能任事者。

【伺瑕抵蠙】 見“伺瑕導(dǎo)蠙”。

【伺瑕導(dǎo)蠙】 謂尋釁生事。

【佛口蛇心】 比喻嘴甜心毒。

【佛性禪心】 謂佛教徒一意修行、清靜寂定之心性。

【佛是金妝,人是衣妝】 諺語。意為佛像的光彩要靠涂金,人樣的俊俏要靠 衣飾。

【佛是金裝,人是衣裝】 見“佛是金妝,人是衣妝”。

【佛高一尺,魔高一丈】 原為佛家告誡修行者,要警惕外界誘惑。佛,指佛 法;魔,指魔法。后用以比喻一方勢力(多指正義的)增長,與之對立的另一方勢力(多指非正義的)則加倍增長。

【佛眼佛心】 比喻善意看待別人。

【佛眼相看】 比喻善意看待。

【佛頭著糞】 《景德傳燈錄·如會禪師》:“崔相公入寺,見鳥雀於佛頭上 放糞,乃問師曰:‘鳥雀還有佛性也無?’師云:‘有。’崔云:‘為什麼向佛頭上放糞?’師云:‘是伊為什麼不向鷂子頭上放?’”后因以“佛頭著糞”比喻美好的事物被褻瀆,玷污。

【佛頭著糞】 見“佛頭著糞”。

【來日大難】 本指往日艱難。《樂府詩集·相和歌辭十一·善哉行》:“來 日大難,口燥脣乾。”后亦用以指前途困難重重。

【來日方長】 未來的日子還很長。表示事有可為;或勸人暫時不必急于從事 某一活動。

【來因去果】 猶言來龍去脈。

【來好息師】 招致和好,停止戰(zhàn)爭。

【來迎去送】 來者迎之,去者送之。

【來者不拒】 凡是來的都不拒絕。語出《孟子·盡心下》:“往者不追,來 者不拒。”

【來者不善】 見“來者不善,善者不來。”

【來者不善,善者不來】 謂來的人不懷好意。

【來者勿拒】 見“來者不拒”。

【來者可追】 謂以后的事尚能補(bǔ)救。語本《論語·微子》:“往者不可諫, 來者猶可追。”

【來者居上】 后來居上。原指資格淺的新進(jìn)反居資格老的舊臣之上。語出《 史記·汲鄭列傳》:“陛下用群臣如積薪耳,後來者居上。”后亦用以稱贊后起之秀超過前輩。

【來是是非人,去是是非者】 猶言解鈴還是系鈴人。謂誰惹起的是非,還得 由誰來了結(jié)。

【來蹤去路】 見“來蹤去跡”。

【來蹤去跡】 ①指來往行跡。②猶言來龍去脈。

【來龍去脈】 堪輿家語。謂山形走勢象龍體一樣起伏連貫。明吾邱瑞《運(yùn)甓 記·牛眠指穴》:“此間前岡有塊好地,來龍去脈,靠嶺朝山,處處合格。”后用以比喻人、物的來歷或事情的前因后果。

【來鴻去燕】 比喻行蹤漂泊不定的人。

【佳佳婦】 稱心的兒子、媳婦。

【侍執(zhí)巾節(jié)】 拿著手巾、梳子伺候,形容妻妾服事夫君。

【佶屈聱牙】 形容文句艱澀,不通順暢達(dá)。

【供不應(yīng)求】 供應(yīng)不能滿足需要。

【使心用倖】 見“使心作倖”。

【使心用腹】 用心思,使壞心眼。

【使心作倖】 亦作“使心用倖”。用心機(jī)。

【使心彆氣】 發(fā)脾氣。

【使功不如使過】 謂使用有功績之人,不如起用有過失者,使其效命自勉, 將功補(bǔ)過。語出《後漢書·索盧放傳》:“太守受誅,誠不敢言,但恐天下惶懼,各生疑變。夫使功者不如使過,原以身代太守之命。”

【使羊?qū)⒗恰?/span> 派羊去指揮狼。比喻不足以統(tǒng)眾。

【使乖弄巧】 ①耍手腕;耍花招。②猶言賣俏。

【使性傍氣】 見“使性謗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版權(quán)所有 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化研究中心 Copyright© 2000
web@guoxue.com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影视一区 | 免费在线看黄网站 | 日本高清视频在线观看 | 国产91免费看 | 美女久久| 亚洲欧美国产另类 | 在线视频福利 | 成人在线黄色电影 | 91一区| 国产福利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精品精品国产三级a∨在线 在线国产精品视频 | 久久嫩草视频 | 97精品久久久午夜一区二区三区 | 成人免费视频视频 | 国产主播福利 | jizz久久| 亚洲 变态 欧美 另类 捆绑 | 精品视频在线免费 | 亚洲精彩视频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免费看 | 99久久精品国产毛片 | 久久久久久久av | 国产亚洲二区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免费软件 | 久草在线综合 | 亚洲九九 | 欧美一级在线视频 |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 | 日韩小视频在线观看 | 91视频在线看 | 亚洲精品aⅴ中文字幕乱码 97视频免费在线 | 日韩激情视频 | 一区二区国产精品 | 欧美色图第一页 | 天天草综合网 | 成人18视频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在线观看 | 成人妖精视频yjsp地址 | 免费在线观看av片 | 91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入口 | 九九在线精品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