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大師生平|著作年表|著述索引|作品選讀|大師研究|研究著述|書品推介|研究學人|相關鏈接
|
|
|
||||||||||
|
|||||||||||
(1871-1943)
|
|||||||||||
歐陽竟無(1871-1943),名漸,字竟無,以字行世,江西宜黃人。他六歲喪父,但從小就刻苦讀書,二十歲中秀才,又從叔叔讀程朱理學,同時博覽經史,對天文歷算也很精通,是學校的高材生。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后,歐陽竟無感到程朱之學和其他雜學都難以濟世,于是改學陸王心學,想以此來補救時弊。朋友桂伯華向他介紹了佛學,給他看《大乘起信論》,勸他向佛,這時他才知道有佛學這門究竟之學。 三十四歲時,歐陽竟無北上赴科舉,參加廷試,回家時途經南京,和楊文會首次相見,堅定了對佛教的信仰,感到不管是程朱之學還是陸王之學,都不了生死。回家后,從事辦學,自設科目,親編教材。三十六歲時,歐陽竟無母親病逝,他從學校匆匆趕回,僅得最后一訣。這對他的心靈打擊很大,他在家本來屬庶出,幼年喪父,家境也不好,一直跟著貧窮的一嫂一姐生活,母親沒有撫養他,貧病而逝。歐陽竟無在母親去世的當天就立下決心,不仕、不葷、絕男女之欲,歸心佛法。所以在次年就到南京來找到楊文會,從其問學。他也曾經到日本尋找遺籍數月,回來后為了籌集久學佛法的生活資金,在兩廣擔任過教師,又從事農業,均因病而罷,于是決定全力投入佛學。1910年,四十歲的歐陽竟無又到南京,從楊文會學佛法。 1911年,楊文會去世,歐陽竟無受命與其他兩人分別負責刻經事務,具體負責佛經編校工作。這一年正值辛亥革命,革命軍攻下南京,歐陽竟無在經坊守了四十天,以防經版散失,使經版得以保存。第二年春天,他曾發起佛教會,因為他主張政教分離,沒有實現,不久即解散,從此長住金陵刻經處,不再問外事。在刻經處的基礎上,附了一個研究部。1917年,他刻成《瑜伽師地論》后五十卷。他所編校印行的經典,以《藏要》影響最大,收有佛教重要經論五十多種,每種都以梵文、巴利文或藏文精校,是迄今為止最好的佛教經論選刊。在楊文會逝后,歐陽竟無共主持刻刊佛典約二千卷。他還想刻印《精刻大藏經》,未果。 遵照楊文會刻經和教學并舉的風格,在刻經之外,歐陽竟無也十分重視佛教教育.1918年,他著手籌劃支那內學院,1922年在南京正式成立,歐陽竟無立下了“師、悲、教、戒”的院訓。這實際上是楊文會祗洹精舍的繼續和發展,梁啟超等人都曾在內學院學習過。1937年“七·七”事變后,內學院遷到四川江津,院名為支那內學院蜀院。 1943年2月,歐陽竟無因肺病不治而逝,同年3月5日,國民政府教育部撰《祭文》悼念,并向行政院申請褒揚和撫恤。同年4月由政府頒《褒獎令》。 |
|||||||||||
來源: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工程http://www.ndcnc.gov.cn/datalib/2003/Celeb/DL/DL-166576/ |
|||||||||||
[返回首頁] |
![]() |
國學網站,版權專有;引用轉載,注明出處;肆意盜用,即為侵權。
mailto:guoxue@guoxue.com
010-6890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