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大師生平|著作年表|著述索引|作品選讀|大師研究|研究著述|書品推介|研究學人|相關鏈接
|
|
|
||||||||||||||||||||
|
|||||||||||||||||||||
|
|||||||||||||||||||||
“沈從文不答劉文典”的故事,發生在抗戰時期的一九四六年,時正值日機轟炸昆明,西南聯大的教授們為躲飛機而藏身一處防空洞。空襲警報拉響后,沈從文與劉文典正好擠在小山防空洞的一側。兩人都是中文系的教授,劉文典教授正是七十歲,而沈從文則只有三十歲,是最年輕教授。 在日機未到昆明上空的時候,劉 文典與沈從文聊天,他對沈從文說:講莊子,廣州中山大學的陳寅恪是泰斗,他值三百元大洋,我劉文典不及陳,值一百六十元大洋。沈從文,我看你的所謂的現代文學,最多值八元大洋,這還是我抬舉你。講中國現代文學,魯迅可以值六十元。說真話,你沈從文根本不配當大學老師,只是胡適之洋博士抬舉你,吹捧你,你才在那上海公學當上教師。你那些所謂小說,連小學生都比你強,小學生也不會寫出你那鄉下人男男女女的傷風敗俗的故事。對面的沈從文一言不答,只是自言自語道:“聽,飛機聲!”沈從文這么一說,劉文典便不再講話了,他把頭埋在一年輕女教師的懷里,那女教師很端莊,很愛護這位她的導師,索興用手把懷里的劉老教授護住。而沈從文卻不屑一顧,他抬頭看著洞頂,這時洞頂掉下來的砂土直往眾人頭上撒落,劉文典也驚慌地從那女教師懷里伸出頭來看著洞頂…… 這個故事后來一直傳留在遷回北平的北大校園里。我1950年夏考入北大,作為歷史系的學生,去中文系旁聽了沈從文先生的大一國文必修課。而“沈從文不答劉文典”的故事,就是這時聽到同學們講的。劉文典教授五十年代初的仍活在世間,這時他老人家已近90高齡。劉文典在蔡元培當校長的二十年代,僅是個青年教師,但已是中國古典文學和哲學的教授。我入北大曾去聽過他的幾堂課,只是不久,他老人家便辭世了! 劉文典是馳名中外的國學大師,是抗戰前后的北大、西南聯大的一塊“牌子”,中外不少學者都聽他那如數家珍似的講課。他自然很有“本錢”,很狂妄。還在二三十年代,他在北大的名冊上已名列第五,僅在辜鳴銘之后。現在北大紅樓內的校史展覽室中,還陳列當日教職員工的工資表原件。劉文典那時的月薪是一百六十元大洋,蔡元培校長的月薪第一,為三百元大洋。魯迅不過是六十元的講師月薪。胡適這位洋博士也只有一百掛零。李大釗教授兼圖書館長,在名冊上劉第四名,月薪為一百三十元大洋。紅色教授陳獨秀在名冊上排第三,月薪一百五十元大洋。圖書館管理員毛潤之(毛澤東)在教職員工中工資最低,是八元大洋,而排列最后的老校工楊某月薪十元大洋,比毛的八元還多兩元,只是他在表上放在毛潤之之后,因為他是個工人。 劉文典在昆明西南聯大防空洞里的故事,并非胡編,而根據上述工資表來看,是非常真實的。他說沈從文只值八塊大洋,實際上是說沈從文當與二十年代的圖書館管理員毛澤東相等,其文化水平只能當圖書資料員而已。劉文典的這句話,也是貶低提倡白話文的胡適之。據說劉文典在防空洞里說到胡適之時把“洋博士”三個字說得特別重,其含意也是在說西方文學低劣,言下之意是只有中國五千年文明才是世界最高雅文化。 劉文典不愧為現代中國古典文學、古典哲學之泰斗,他的話語中常常包含著文化之評議。而他之看不起白話文,也并非毫無道理,中國傳統的古文字學、古典文學,的確遠遠超過西方。劉文典并非不認真研讀外國古史典籍,他的日文、英文甚為通達,他對古印度、古埃及、古希臘的文化也有研究,特別對兩河流域的西亞文化如數家珍,總之,劉文典教授是個精通中外史籍的大教授,并非如一些所謂的“左”派教授對劉文典的評價那樣低。劉文典教授是個國粹主義者,這些“左”派教授對劉文典的評價太幼稚太淺薄。不過,劉文典確實太自傲了,首先,他把這中華五千年歷史古典古籍抬到不適當的位置,而貶低西方文化。還是那句老話:唯我獨尊者往往是幼稚無知的!正如偉大列寧的名言:“世界上沒有什么絕對純的東西。”(列寧:《哲學筆記》)。也正如毛澤東在其經典哲學者作《矛盾論》是指出的:世界上矛盾無時不在,無處不有。江澤民同志也說:“世界是豐富多彩的”。從這種哲學高度,也只能在這個高度上才能說:劉文典教授還略欠一籌!劉文典對中外古籍的研究十分深厚,但是比劉文典更深厚的應屬于沈從文。 沈從文先生沒一張文憑,連小學畢業證書也沒有。他二十一歲到了北京,他首次到北京大學就去聽了辜鴻銘大師的中國古典文學課,這足以證明沈先生的眼光。 劉文典譏諷說沈從文是個鄉下人。而沈從文從在胡適之請他到上海公學當老師起,直至在西南聯大作教授,直到北大回遷而他后來作為北大著名教授最后一次上講臺為止,他上課第一句話就是:“我是個鄉下人!”沈從文的學生汪曾祺先生,在紀念其恩師的文章中,特別講到了沈從文先生從來就以鄉下人為榮,不知劉文典是否知道這一點。(劉君衛)
|
|||||||||||||||||||||
來源:
藝文四季 |
|||||||||||||||||||||
返回首頁 |
![]() |
國學網站,版權專有;引用轉載,注明出處;肆意盜用,即為侵權。
mailto:guoxue@guoxue.com
010-68900123